:::主要內容區

中國大陸農產品市場體系發展目標與建設

徐柏園

一、前言

  1980年代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中國大陸農村改革進程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對推進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和農產品市場發展,發揮至關重要的角色。

  中國大陸農產品改革開放20多年來,農產品市場體系是伴隨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的推進而不斷發展。經過這20多年的發展,農產品市場體系的初步框架形成;惟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仍嫌落後。

  因此,為因應加入WTO後農產品市場新情勢,實有必要釐清農產品市場體系發展目標與加強推動相關建設。

二、中國大陸農產品市場體系發展目標與建設

(一) 農產品市場體系的發展目標

  建設一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以農產品期貨市場為先導,以批發市場為中心,以連鎖超市、集貿市場、便民零售店為基礎,形成網絡化。既覆蓋面廣,又節約流通時間,保證農產品質量和鮮度(健康綠色食品)。做到高效率、低成本,既能提高生產者、經營者的經濟效益,又能把「天天平價」的農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的農產品市場體系,要特?重視期貨市場在市場體系中的價格導向作用,並與國際農產品市場接軌。

(二)分階段建設農產品市場體系

  1. 十五期間目標
    以推行拍賣制為止主,提高中國大陸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現代化為重點,全面改造和提升現有的農產品市場體系的現代化水準。

  2. 中長期2010年目標
    以引入農產品期貨貿易為契機,建構農產品期貨市場、批發市場、集貿市場(連鎖超市等)為體系的合理價格形成機制,以達到「市場形成價格,國家調控市場」的目標,並與國際農產品市場接軌的農產品市場體系。

(三)產品別

  1. 糧油:
    定購部分實行「確保數量,放開價格」;定銷部分實行「價量放開,目標補貼」。對低收入者實行目標補貼的兩種方案:一是確定目標群體開放食品倦券,確定定目標群體可以與推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結合;二是確定受補貼品項種類,由消費者自我選定。

  2. 棉花:
    完善常年交易市場制度,使集中交易更趨於規範化、市場化,同時打破棉麻公司專營收購的局面,提倡其它購銷合作組織積極參與棉花的購銷業務,以促進競爭,保護棉農利益,進而在流通領域保持棉花質量,維護紡織企業利益。

  3. 鮮活農產品:
    在現在全部市場化的基礎上,著重解決農民組織在價格談判的主動權,維護農民的利益。以及根據國內外市場的需求,及時調整產品結構和供應健康綠色食品問題。

三、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實施要點

(一)數量目標

  1. 批發市場
    數量目標:到2010年建設具有全國性或區域性影響的消費地批發市場600個,產地批發市場1,710個。在產地批發市場中,蔬菜市場500個,水果市場200個,活畜和禽蛋市場250個,水產品市場100個,花卉市場200個,土特產品市場200個,糧棉市場300個,農貿市場80個。

  2. 農貿市場
    在2000年底農貿市場2,578個的基礎上,同樣以改造和提升水平為主嚴格擴建審批,堅持全面規劃、布局,保護生態環境的原則。

  3. 期貨市場
    在鄭州、大連、上海三家商品期貨市場基礎上,擴大糧、棉、油、油菜籽、糖、大宗畜產品(比如牛肉、豬肉等)等上市品項,並積極發展與農業密切聯繫的期貨上市公司。

(二)功能目標

  在今後10年的努力使農產品市場體系的功能達到一個新的現代化水準,包括:

  1. 農產品的集散功能。
  2. 農產品價格發現和合理形成功能。
  3. 產地、消費地的資訊服務功能。
  4. 綜合服務功能。如加工、運輸、金融、保險、包裝、餐飲等配套服務功能。
  5. 健康安全綠色農產品的供應系統。
  6. 期貨市場為生產、加工和流通企業提供避險保值功能。

  例如:在訂農業的基礎上再發展一步,把一家一戶的生產方式「工業化」,由企業統一經營,農民變為「農業工人」,價格風險轉移給企業,企業再通過入市套保轉移風險;或是建立一種仲介組織類似於國外的農協,把分散套保需求集中起來入市操作。

(三)硬體設施,中央、區域批發市場和部分集貿市場。10年達到國際農產品市場的建設水準

  1. 設施配套化
    批發市場水、電、路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實行標準化,交易所寬敞、明亮、地面平整、硬化、適宜全天候交易;農產品分級選別、加工、包裝、貯藏、保鮮和住宿生活等配套設施完善。

  2. 管理現代化
    建立批發市場網路,對市場各項業界工作全面實現電子資訊化管理;建立電子監視系統,全面、及時掌握市場運行情;建立電子統一結算系統,規範交易活動;建立農產品農藥殘留及疫病檢測系統,嚴格監控上市產品的質量、安全關。

(四)軟體建設

  1. 建立農產品資訊收集、發布系統。
    建立有權威的農產品市場信息收集、發布系統。授權農民部主導,聯合計畫、外貿、內貿、糧食、供銷社、工商、氣象等部門,儘快設立國家農產品市場資訊網。該網的資訊應當綜合農業生產、庫存、產區和消費地區批發市場、集貿市場、國際市場和進出口,以及各類農產品的需求和價格變化預測、氣候變化預測等各方面情況。通過此一網路可引導農民調整結構而避免盲目性生產。
    同時鼓勵建立非政府且獨立於地方和政府的市場資訊系統。如:農產品批發市場行業協會的資訊系統的建立,並給予政策優惠。

  2. 批發市場形成交易代理化,並形成配貨中心、倉儲中心。
    培育流通主體,發展批發代理商,逐步建立和完善代理制度,全面實行農產品批發代理,並形成配貨中心。提高交易效率,並創建獨立於批發市場的倉儲中心。

  3. 全面推行拍賣制。全國各省、市、中央或區域批發市場先行一二點試點,然後全面推行。

  4. 制定嚴格的農產品標準化和規格化體系,為拍賣制和國際化農產品市場接軌。

  5. 建立統一高效率的市場管理體系,釐清政府、管理者和經營者等不同的角色和職權關係,注重批發市場經營者的資格審定。

  6. 大力發展與農產品批發市場相關的仲介組織,特別是培育農民購銷合作組織為主的領導企業,並創建與農民建立利益均霑,風險共擔的機制。

  7. 農產品化驗檢測體系的建立。

  8. 加入市場發展中的法律規範和制度保障。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14,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