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竹產業轉型與振興計畫」執行成果

林業處森林科 黃妙修

壹、前言

  世界竹林總面積約2,200萬公頃,85%分布在亞洲;台灣常見6種經濟竹類之面積計75,275公頃,其中以桂竹佔最大宗(52.53%),其次為麻竹(24.11%)、刺竹(10.64%)、長枝竹(4.92%)、綠竹(4.75%),以及孟宗竹(3.05%)。民國50至70年間為我國竹產業的黃金時代,每年生產鮮筍可達10萬公噸,竹材生產亦維持1,000萬支以上;近20年來因大量使用塑膠類的替代品,加上我國工資、土地等各項生產成本急速增加,受到東南亞國家及中國大陸低價競爭,使竹產業競爭力急速降低,竹林幾乎處於荒廢狀態,加工業者更是慘澹經營;又遭逢921大地震,造成竹林根系鬆動、土質流失,竹林生長不良,林農已無力更新培育;而今年我國加入WTO後,可謂雪上加霜,已對竹產業產生骨牌效應,幾乎瀕臨失業與關廠的命運。

貳、發展策略

  本會為協助此項最具台灣傳統代表性的民生產業轉型與振興,促進環保再生資源有效利用,提高竹材附加價值,進而降低弱勢產業族群的失業率,於是訂定「以竹代木」政策,擬定竹林培育、伐採加工、生態旅遊全方位發展策略,並整合產、官、研、學之力量同步進行「竹產業轉型與振興計畫」。

  並委託工業技術研究院進行一系列新興竹製產品研發,另透過縣市政府協調,輔導鄉鎮相關農民團體與合作廠商進行林業與工業之異業聯盟,訂定生產協議書,並要求使用國產之竹材原料,依照嚴格的生產製程進行加工製造,其產品通過品質檢驗後將可取得認證標章,希望藉此建立產銷秩序,避免使用進口材料衝擊國內市場,以落實輔導本土竹材產業之政策目標。

參、推行成果

  本計畫是藉由工業化、模組化及賦予高科技化之生產技術,大幅提昇竹材加工品質及產品附加價值,並針對竹材對溫度與濕度的特殊調節效應,以及竹材廢棄物再回收利用等課題,提出其解決方案與政策參考,目前已推行的具體成果如下:

一、竹材加工及炭化、活化技術研發:充份利用竹炭特殊的調濕、除臭、遠紅外線、吸附VOCs有機溶劑氣體等特性,開發高價值產品,如用於洗髮精、沐浴乳、面膜等日常用品;用於室內天花板、壁材及內裝材等功能之健康塗料;以及用於污水處理、土質改良等竹炭粉劑產品。

二、竹炭相關設備研發及系統設計:開發量產型竹材炭化窯兩座,可將竹炭設備成本降至一般機械窯十分之一以下,並於炭化製程中利用熱交換冷卻原理,快速收集炭煙為竹醋液,作為相關生化產品之原料來源,充分利用其廢棄物以達到環保效益。

三、生態產業教育及推廣應用:

  1. 於今年9月21日假南投縣中興新村,辦理「景觀、藝術、文化竹」展覽會,將竹材原始之美應用於景觀藝術、建築節能、庭園造景、圍籬燈飾、節慶牌樓等用途,希望能喚起人們對於這項生態、雅緻材料的回憶與充分應用,創造優質生活環境,並奠立竹產業的文化根基。

  2. 會中同時展出重建區各縣市竹製產品、古代竹造三合院與生活用品、精緻竹雕竹編藝術品、新興竹製產品的研發成果,目前已將部分產品研發技術轉移給國內廠商並輔導生產上市,預期可為竹產業帶來相當可觀的經濟效益。

  3. 9月22日於台大溪頭實驗林管理處舉辦「竹產業轉型與振興」研討會,日本竹文化振興協會專門員渡邊 政俊、竹產業振興連合會會長濱田 甫、日本燒炭協會會長鳥羽 曙、NPO京彩都 常務理事山森 清博、日本靜岡縣「竹遊秀和會」淺宮 義和、日本京都府「地下莖」協會木村 廣名等專家,分別就「日本竹文化振興」、「鹿兒島縣竹產業振興」、「竹炭生產技術與應用」、「竹纖維生產技術」、「與竹有約」、「裝置藝術創作」等主題發表演說,以引進日本最新技術提供國內相關業者參考,促進產業技術提升。

肆、結語

  本會目前正繼續推動「竹產業策略聯盟」,已結合各級政府、農民團體、林業試驗所、工業技術研究院及產業界之力量,透過本會農業策略聯盟組織,將本國自行研發之技術與設備,技術移轉相關團體與加工業者,建立產品認證制度以穩定市場行銷秩序,並將協助農民及相關產業開拓國內外市場,如此不僅可將廢棄竹材變成高附加價值原料,作為相關加工業與生化科技業最佳原料來源,提高農民的收益與就業機會,並可確保台灣竹林生態永續經營,實為我國未來仍待繼續發展的產業。

附表 pdf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24,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