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國際化與台灣農業發展

行政院顧問 陳武雄

  加入WTO對台灣帶來的衝擊很大,其中又以農業部門所受影響最大。然而加入WTO其實是面對更多競爭的開始,絕對不是終點,我國所承諾的關稅減讓條件及市場開放,未來將不止於此,貿易自由化及國際化是不可逆、不可抗的趨勢。WTO新回合談判,簽訂自由貿易區協定、兩岸三通等新挑戰,所帶來的將是關稅降得更低,貿易更自由化,而提升我們的農業競爭力則是一件永無止境的工作。

壹、WTO談判結果與開放進口情形

  台灣關稅減讓總體稅率維持介於日韓之間,這是加入WTO的談判定位,也是談判結果。日本經濟發展程度比我國高,所以降稅幅度較我國高;而韓國經濟發展程度比我國低,所以我國降稅幅度需較韓國大。在農產品市場開放方面,稻米適用特殊處理條款採限量進口;另外有落花生、東方梨、糖、大蒜、檳榔、雞肉、液態乳、動物雜碎、鯖魚、紅豆、乾香菇、柚子、桂圓肉、椰子、香蕉、鳳梨、芒果、柿子、鰛魚、鰺魚、乾金針、豬腹脇肉等二十二項農產品改採關稅配額開放;其餘農產品完全開放,只能以關稅來保護,不能再有其他非關稅貿易障礙。

  另外,在這二十二項關稅配額產品中,有落花生、東方梨、糖、大蒜、檳榔、雞肉、液態乳、動物雜碎、紅豆、乾香菇、柚子、柿子、乾金針、豬腹脇肉等十四項產品,得採取特別防衛措施(SSG),進口超過基準數量或進口價格低於基準價格時,可在關稅外再加徵額外關稅,大陸產品則全未取得SSG權利。

  在稻米方面,政府已決定從2003年開始改採關稅配額,並經行政院院會通過,現在送WTO秘書處備查中,美國已要求與我們諮商,我們的擬案是:以後除原限量進口的144,720公噸外,超出的進口量,應支付配額外高關稅後即可進入國內,一開始配額外關稅每公斤課徵45元。未來新回合會有一套新的關稅削減的公式,每年需有一定的降稅幅度,當降低到某一程度後,國內稻米需面對殘酷的競爭,這種挑戰更需及早準備因應。

  台灣農產品補貼措施,納入農業總支持為新台幣177億元,我國承諾削減農業境內補貼20%約35億元,可以用減少雜糧保價收購來達成,困難度不大。

  開放以後,進口的情形是,稻米本年承諾進口144,720公噸,已經全部標售配額,雖然二期稻米的供需基本面還不錯,但糧商因顧慮進口米年終會釋放出來而不敢大量進貨,影響二期稻穀市場,產地價格比正常低15~20%。這就是在基本面與心理面的差距,亦即心理因素會嚴重影響短期價格的波動。另東方梨、雞肉因進口量已超過所設定發動SSG的基準量,可再加徵額外的關稅,未來這些產品在逐步取消關稅配額後,所面臨的情勢將更嚴峻。

貳、我國農業面對的新挑戰

一、新回合談判趨向更自由化

  WTO新回合談判預定在2003年3月完成有關出口補貼、境內支持及市場開放之減讓模式,目前談判把時間壓縮得很緊,以加快談判的速度,屆時市場又將更為開放,而國內必須研擬一套新的因應對策來執行。

二、兩岸三通勢在必行

  兩岸三通問題,若真如大陸最近所稱兩岸三通將界定為兩岸航線,則政治面問題就解決,剩下的只是實務操作問題。至於兩岸如何雙贏,可從秩序貿易、地區分工及技術互惠及資源互補著手。在秩序貿易上,時間及數量兩岸應可諮商達成共識,例如:國內盛產期,大陸農產品先不要進口,在國內青黃不接的時候,再適量進口。根據以往談判的經驗,大陸方面亦認為是可行的,因為對大陸來講,像紅豆、落花生、大蒜等,其主要市場是在日本、韓國,台灣農產品的市場並不大,沒必要為此影響了兩岸的關係;至於地區垂直分工的時機則已錯過,原先是希望材料、原料在大陸,研發、深加工在台灣,但這幾年的發展,大陸在工業、農業、食品加工業方面也很發達,所以在時機上目前要垂直分工、整合已較以前困難;另外就是從技術互惠、資源互補來著手,例如:台灣是資金多、工資貴、土地少;而大陸則是土地多、工資便宜、資本少,這就可以進行資源的互補。未來兩岸應可在技術互惠上著力,例如:利用大陸的種源與研發人才;而我們這邊中小企業及農民在幾十年的發展經驗中,所培養出來的靈活性企業經營長才,就是我們的優勢,可以提供有關農場管理、產業經營管理方面的經驗。

三、自由貿易區(FTA)盛行

  這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因為加入WTO只是起碼的門檻,不加盟自由貿易區,將成為世界貿易的邊緣人。目前已成立的自由貿易區包括:EU歐盟、NAFTA北美自由貿易區、FTAA美洲自由貿易區、AFTA東協自由貿易區、ASEAN東南亞國協、MERCOSUR南錐共同市場。很多產品在區內是零關稅,對區外國家是很大的障礙。大陸與東協在11月4日已簽署自由貿易區的架構性協議,預定在2004年完成談判,2012年成立有17億人口的世界最大FTA,日韓也在積極洽商。

  就因為加入WTO只是起碼的條件,所以台灣現在很積極的與日本、美國、紐西蘭、新加坡、巴拿馬等5國洽談建立自由貿易區,但自由貿易區牽涉國與國的談判,這就無法迴避中共以一個中國的問題來干擾,所以自由貿易區談判除了巴拿馬有邦交較容易外,無邦交國家是一項高難度的工作。

參、傳統與優勢產業之發展方向

  台灣農業發展環境略可歸納為以下幾個劣勢與優點;劣勢方面:耕地少,平均每戶農家耕地面積約1公頃。農地及水資源條件劣化,如細分及污染。農民年歲老化,勞動工資高,約為大陸東部的15倍;優勢方面:疫病發生頻率雖待降低,不過相對於大陸仍較低,這在國際貿易上非常重要的,因為這是合法的技術性貿易障礙,可立即禁止進口疫區的產品。所以台灣疫病的發生率比較低,是相當有利的條件,在這一部分農政人員的貢獻相當大,也要再加油。藥物殘留控制待加強,不過相對於大陸仍較優,也比較東南亞國家好,此為台灣較具競爭力的一部分,為台灣的優勢所在,除了可對抗進口外,並為出口優勢,尤其是對先進、高所得的國家更是如此。農場管理技術優良,農業科技雖較日本稍差,但比韓國、東南亞好,與大陸比較則互有領先,但商業化速度則比大陸慢;相關工商服務業支持力強,但整體整合的力量要加強。

肆、傳統產業之出路

一、高品質衛生安全

  走迎合高所得消費者取向,要高品質,要衛生安全,如:有機米、優質米、品牌水果的價格高,香蕉、紅豆尚可外銷日本,即因品質好;在農藥使用經政府嚴格監督的吉園圃的楊桃、芭樂已經外銷英國、加拿大、香港,且頗受好評,也是因為衛生安全,品質好。

二、少量多樣化

  最近美國密蘇里州農業?長來台灣促銷農產品,介紹該州所生產之IP(Identity Product),類似量身訂做農產品,像是黃豆供做豆漿、速食用的麵筋、麵條等不同的用途,如果產品品質上需要高筋、低油脂、高蛋白質等特殊風味,則馬上可以到基因庫中找出適合的品種,在一定時間內生產供應給需求者。像美國這種超級農業大國,大面積經營者,可以如此量身訂作來生產多樣化的產品。我們應在思考上作改變,找出有特色的產品滿足不同的消費需求,各種農產品的用途並非是唯一的,也可多思考新的用途,例如:稻米可考慮培育出專供製酒、高級米製品或做飼料的品種。

三、精緻化與文化化

  加工要做到精緻化,例如:義美公司所生產的紅豆冰、芋仔冰,就是將紅豆、芋仔的附加價值提高很多;隨著加工層次,附加價值倍增;另外像與社區產業文化結合的宜蘭冬山鄉珍珠社區的稻草畫,把當地要燒掉的稻草,拿來作稻草畫作更精緻的加工,而且作品深具藝術創意,是另一個好的例子。

四、文化本土化

  以產業和文化結合,是可以把產品的精緻性提到最高,像紐西蘭就將奇異果發揮到極至,把原先中國的名字「彌猴桃」改為與該國特有的鳥Kiwi同樣的名字,命名為奇異果,而紐西蘭人亦自稱為Kiwi,使得人們看到奇異果一下就很自然聯想到紐西蘭。

  談永續發展除了強調經濟、環境與社會三者間要取得平衡,還要努力保有自己的文化,像台灣的原住民文化,亦是台灣文化最珍貴的一部分,是豐富及加深台灣文化不可或缺的,我們應用珍惜自己文化的眼識而不只是欣賞,更不是只有補助或對弱勢團體的關懷,如此在台灣才可以找到很多本土的文化可以跟產業結合。

伍、發揮優勢產業競爭力

  我們有許多具有技術優勢空間優勢及本土特色的農產品。如:種苗、花卉、高級茶、熱帶水果(如蓮霧)、海上箱網養殖、觀賞魚、水產種苗、種畜禽、及加工食品等產業,在資本與技術面均具競爭優勢;葉菜類、新鮮菇類、養殖魚類及鮮乳、肉類等易腐性高、不適合長途運輸的農產品,較不易進口,是具空間優勢的產品;而如土雞、黑毛豬、蓮霧、楊桃等,具有具本土特殊風味,與外國同類產品形成自然區隔。

  另外,非貿易性農產品,如休閒農園、娛樂漁業、遊憩森林、產業文化等,均係結合農業生物特性與環境景觀的複合產品,可創造高附加價值及新就業機會,如同游院長所推動的宜蘭經驗,本項特色正可配合現在推動的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下之觀光客倍增計畫,在發展觀光施政主軸旗艦計畫之下,可以帶動其他產業,把交通建設作好,旅館作好,除了旅客增加外,也增加產品的消費,這樣就會有一系列向前向後的經濟連鎖效果。當然這時候農業生產也不僅只提供休閒功能而已,而是要著重生產高附加價值農產品,增加就業機會。

陸、突破小農拼湊式的產業困境

一、小農對國際巨人

  台灣農業經營情況相較於國外,是小農對巨人,小農是指台灣平均每戶耕地面積為1公頃,所謂巨人並不是指像美國密蘇里州,一個稻農的經營規模即達4千英畝的這種大農,而是指一個跨國的行銷公司。

  台灣嚴格講起來並無農產品的大貿易商存在,都是中小貿易商,沒有像香吉士、紐西蘭奇異果這種國際性的大貿易商,我們所面對情勢是小農與國際行銷公司競爭。

二、有一流的農民但沒有一流的產業

  我們的個別農場經營管理技術是非常值得驕傲的,新品種、新技術馬上可以接受及應用,產期可以調節,一年生產一收,可以作到一年多收。但我們的農產品,像文心蘭,到日本卻被當作二等的產品在拍賣。為何我們的農民是一流的,生產的花也是一流的,但整體加起來卻不等於一流的產品,也就是N(1)≠1?因為各農場沒有標準化的作業程序,沒有在現場作好分級燻蒸的包裝工作,經過多次轉運包裝,花容也會失色,要有企業化的整合,做出從田間到運銷的標準化作業流程,使每位一流的農民加起來成為一流的產業,否則永遠擠不上國際舞台。任何可以在世界暢銷的產品均需作到量大穩定及品質均一,而我們目前大多數的農產品每次出口幾個貨櫃,在國際貿易上只能看作是零散的、試銷用的。

三、要有向下向上整合的國際行銷企業

  「壹」是指大型企業或企業化的產銷組織,像紐西蘭行銷奇異果的佳沛國際行銷公司(Zespri International),對外拓展外銷市場,對內則作到市場上任何一箱奇異果發生問題,都可以追蹤至發生問題的果園及果樹,由生產部門配合改進,它不只是貿易商,而且是從生產整合到行銷,台灣就是缺少了這個「壹」。

  那「壹」必須具什麼條件呢?必須有向下向上整合及國際行銷能力,整合農民的產品成為均一的產品,同樣的風味、色澤、大小等;整合還包括國際行銷管道、運輸體系,不僅是田間的集運,國際間運輸冷藏條件,都要當作一件大事來做,徹底研究設計,這樣才有資格當「壹」。

四、全球化的產業發展思維

  全球運籌的佈局是在台灣運籌帷幄,A國買原料、零件,在B國工廠生產整合,在C國倉儲發貨,在工業界,幾乎已是一般常識,台灣農業如何因應此趨勢,像工業產品一樣作到全球運籌化,值得大家思考。紐西蘭的奇異果是由果農組成全球最大奇異果行銷公司,進行從選育品種、果園生產、包裝、冷藏、運輸、裝船、海外配銷、促銷廣告等向上、向下的整合,進行整體作戰。台灣目前已有幾種產品有某種程度的全球化運作,如:肉雞的統合經營(垂直整合),由提供種雞、飼料到契約收購、屠宰加工到內外銷,均由跨國公司主導,農民的利益與企業結合在一起。這種發揮「壹」的力量,應是農業再出發的方向之一。

柒、結語

一、珍惜產業調整期

  雞肉及豬肉之關稅配額至2005年及2008年就要取消,要珍惜把握這短短的幾年,做好準備,確實推動提升競爭力計畫,否則機會稍縱即逝,不可大意。

二、善用壓力轉化的生機

  挑戰即壓力,適當的壓力可以使創造力成長到最高點,要善用壓力。大陸加入WTO就是利用此壓力原理,否則大陸入會談判了15年,為何最近2、3年加快腳步積極加入WTO,一方面是內部政權轉移時間的壓力,另方面大陸若不借助外力,要以其自己的力量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可說是困難重重。為了加速產業體質改善與結構調整的腳步,尤其內部制度的改革,我們要將外部國際規範的壓力轉化為創新的動力。

三、活潑農企業火車頭的角色

  面對全球化的競爭,不要再有輕商的觀念,不要只有家庭農業的觀念,農業要跟企業界結合在一起,才能建立一流的產業,才能夠走出去。

四、選出主軸產業,強力整合農業試驗研究

  產業必須有所取捨,農政單位與業界,要共同選出主軸產業,然後農業體系內的試驗研究資源,以產業為中心大力整合,配合主軸產業從田間生產到分級包裝、海空運保鮮技術,確確實實的做好以市場為導向之研究。

五、開創健康、優質、有效率的農業新氣象

  農產品必需是健康優質少藥物殘留的,打健康形象牌,這是台灣農產品必須走的路,水資源及農地污染問題要痛下決心解決,吉園圃的蔬果產品要普遍推廣,才有永續發展的希望。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28,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