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國產梨產業之生產與收益分析

中部辦公室 徐惠瑩

  根據90年農業統計年報,國產梨年產值33億1千餘萬元,在果品類中僅次於柑桔類、鳳梨、芒果,為重要之經濟果樹,然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果品市場開放,對於具有高度替代性的水果產業而言,產業結構將發生變化,以下將從過去生產面及收益面的統計資料探究梨產業未來可能之變化。

壹、生產概況

  台灣地區梨種植面積,自民國53年之九百餘公頃,到民國63年已激增到1萬餘公頃,10年間快速成長10倍有餘,63年至85年穩定維持在1萬公頃上下,民國86年以後由於梨產地價格下跌,面積略為縮減至9千公頃左右,產量則由85年之12萬餘公噸最高峰逐年下跌。今(91)年種植面積雖仍維持9千公頃左右,卻因氣候適宜,單位產量高,預估產量將達12萬餘公噸之高峰,有關近10年來台灣地區梨生產面積、產量情形請參閱(表1DOCX / pdf)。

  生產主要分布地區,由90年統計資料可知,當年台灣地區梨種植面積為9,061公頃,其中臺中縣即達5,664公頃為最主要產區,苗栗縣1,489公頃居次,其他依次為新竹縣、南投縣、嘉義縣與宜蘭縣,另台東縣種植面積亦超過100公頃。

  臺灣地區所栽植之梨樹屬砂梨品種,可概分為三類,一為高需冷性品種之溫帶梨,如新世紀、幸水、豐水、新興等品種,需種植於高海拔山區,才能正常萌芽、開花、結果;二為低需冷性品系如橫山梨,在低海拔地區即能正常開花結果;第三類則為寄接梨,即以橫山梨徒長枝寄接高海拔溫帶梨花芽(如幸水、豐水、新興等品種),生產高品質寄接梨以提高橫山梨之經濟價值。依據前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於民國86年間完成之「台灣地區梨面積專案調查報告」,當時種植種類以寄接梨占台灣地區梨總種植面積53%最多,其次為高海拔溫帶梨占37%,純粹生產橫山梨者占9%,種植其他種類僅占1%。

貳、生產成本與收益情形

一、生產成本變動趨勢

  溫帶梨及寄接梨由於栽培管理方式不同,生產成本亦有不同,以下將分別就兩項產品之第二種生產費用(即生產總成本扣除副產物價值)說明:

(一)溫帶梨

  87年以前,溫帶梨每公斤生產成本平均在48元左右,但在87年至89年則高達70元,變動幅度雖不大,但因這3年梨山地區分別受到天候及921地震、碧利絲颱風災害影響,單位產量低,致單位成本呈高漲現象,統計資料如(表2DOCX / odt / pdf)。

(二)寄接梨

  寄接梨在87年受到暖冬及冰雹之影響生產成本高達每公斤71元,之後由於氣候調順,產量逐年增加,雖投入成本亦隨產量之增加而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及產量增加的幅度,因此每公斤生產成本呈現下跌走勢,統計資料(表3DOCX / pdf)。

  綜合以上可知,產量為影響每公斤生產成本最主要的因素,即一般而言,總成本波動幅度不大,但當產量大幅波動時,單位成本則有明顯的差異。而溫帶梨及寄接梨之每公斤生產成本走勢亦有所不同,如圖1,溫帶梨之每公斤生產成本呈先跌後漲趨勢,在84年至87年期間較寄接梨低,其後因受氣候及災害影響導致單位成本高漲,與寄接梨因增產致單位成本下跌現象相較,呈現明顯差異。

二、收益變動

(一) 溫帶梨

  溫帶梨之主產物價值由82年之72萬元逐年增加,在87年時達到120萬元之高峰, 88年因受到地震災害影響產量減少,且品質差售價低,致產值減少,在投入總成本變動不大的情形下,發生了虧損,89年雖有回升,但91年卻因價格不佳,再度發生虧損。82年至91年收益資料如(表4DOCX / odt / pdf)。

(二) 寄接梨

  寄接梨的主產物價值呈現逐年下跌,近兩年有回升的現象,大致維持在每公頃84萬至100萬元,淨益皆為正,但卻未超過20萬元,如以淨益加上自給工資、自給地租及資本利息之農家賺款來看,皆在40萬至50萬元左右波動,但相較82年時已減少許多,統計資料如(表5DOCX / odt / pdf)。

  由以上資料可知,農民收益亦明顯受到價格變動之影響,寄接梨的收益較溫帶梨穩定,如圖2,溫帶梨在84年至87年間淨益較寄接梨佳,約高出一倍,但88年以後則相反,主要係溫帶梨因災害少且品質又不佳使價格低所致,但令人憂心的是,兩者淨益之長期趨勢皆呈下跌走勢。 。

參、國產梨之價格競爭力分析

一、近5年產地價格變動情形( 表6DOCX / pdf、7DOCX / odt / pdf)

  產地價格係為農民所得價格,經各鄉鎮農會查報資料顯示,東方梨的產地價格以新世紀梨價格最佳,近5年平均價格約每公斤90元,新興梨價格較差,平均83元左右,但新世紀梨波動幅度最大,如89年可由最高1公斤140元下跌至68元再回升至87元,新世紀梨之價格長期趨勢與豐水梨同呈下跌走勢,且與豐水梨價差越來越小,新興梨價格穩定,在每公斤60元左右。

二、進口情形

  東方梨的貿易措施,今年起已由管制進口改為關稅配額進口,且為適用特別防衛措施的產品,根據初步統計進口資料顯示,今年1月進口量即已超過基準數量415公噸,業已發動特別防衛措施,課徵額外關稅,但發動當時因正值我國農曆春節需求旺盛,進口量仍然增加,在2月時則達到今年進口量最高峰,之後逐月減少,但可明顯的看出,在9、10月國內產期逐漸結束後,進口量又有開始增加的現象,至10月18日止,我國已進口5,151公噸的東方梨,主要進口國家為韓國及日本。

  東方梨進口價格在6月之前尚稱平穩,每公斤平均為47元左右,但在進入我國盛產期後,7月僅有日本進口單價極高的水果,致價格呈現高漲,之後價格雖下跌,似乎維持在50元水準,顯示目前進口產品進入國內市場至少需要50元成本。

  由國內產地與進口情形看來,目前進口產品進入國內市場至少需要五十元成本,然今年產地平均價格水準已較往年下跌,目前之價格水準短期內尚能使農民回收已實際付出之成本,但因利潤是農民永續經營參考之依據,若長期無法回收所有機會成本並創造利潤,對於梨產業之永續經營將是一大考驗。

肆、結語

  由於消費者對於農產品之消費需求變動不大,因此台灣梨之淨益明顯受到國內供給面之影響,國內供給面由國內生產及進口所組成,國內生產受當年氣候影響,係屬短期因素,進口則由比較利益決定,屬長期因素,因此,東方梨在我國生產成本及品質不敵韓、日及中國大陸優勢的前提下,進口量的逐年增加,可謂長期衝擊,且果品具有高度替代性,各項果品的市場開放更會使問題雪上加霜,因此溫帶梨及寄接梨之淨益長期將是下跌趨勢,惟有降低成本、提高品質亦或是拓展市場才有止跌之可能,然而產業是否能永續經營,淨益是關鍵,若農民僅能回收部分現金成本,無法回收經濟成本時,永續經營即充滿危機,農業政策之施行既是以社會福利最大為目標,教育農民使其具有現代經營理念是為當務之急,如此才能以有限資源達到最有效率的利用。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18,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