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生物多樣性調查與生物種原搜集及利用研究
一、農業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
生物多樣性是指地球上所有形式的生命體與其所觸及所有層次的生物組織。生物多樣性包括三種層次的內含:基因(gene)、物種(species)、及生態系(ecosystem)的多樣性。
農業生物多樣性可以提供食物及收入以外,亦可以提供許多用途的原料,包括衣料、居住及醫藥等,並供育種材料,獲得的改良及馴化動物及作物。在環境功能上,可以供為維持土壤肥力、淨化作用、生物制衡及水土保持等功效。這些都是包含人類永續文化倫理與美學、科學與教育、經濟及生態之價值,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以便因應新時代各種的挑戰,達到未來農業增產及永續經營的目標。
二、農業生物多樣性的範疇
農業生物多樣性的範疇,主要是農、林、漁、牧產業的基因、物種及生態系的經營對象,甚至到醫藥業之發展。包括下列資源:
- 植物資源:包括各種農作物、牧草、林木等資源。
- 動物資源:包括各種畜產、漁業、昆蟲等資源。
- 微生物資源:包括各種原核及真核微生物的資源。
台灣的作物由於部份農地連作及過量施用合成肥料及農藥,破壞農田之生物多樣性,在不易維持自然平衡之生態下,惡性循環導致地上部及土傳性病蟲害加劇。近年來已在政府、學界、協會及民間合力推動有機農業、病蟲害綜合防治及合理化施肥,部份農田已有改善的起步。台灣自然林及人造林中均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尤其自然林中無論在植物、動物及微生物資源是非常珍貴的寶藏。台灣富含植物及動物特有種,許多的物種在有關研究單位都已收集保存及應用研究。
三、生態保育與農業災害
生物多樣性是各種生態系充分發揮其生態保育,功能的必要條件,農業的生物多樣性也不例外。若農業生態系中的生命網中不斷有物種消失或不再栽種生產,則將影響農業生態系的整體運作及制衡性。人類栽種及收集做為食物的植物達7,000種,至今大約主要的只剩15種作物及8種動物,以供應90%的食物。
過去數十年來,地區性的人口增加,農產品需求必然增加。農業擴大利用林地、坡地及邊緣土地,加上過度利用土地,及工商業成長及機械大量使用,導致環境惡化及生物多樣性的減少,亦導致天然災害(水災、旱災、土石流、火災等)的頻度增加。因此,增加農業生物多樣性,將有助環境及生物的健康及制衡,就是生態獲得保育,即可減少農業災害。
四、農業生物多樣性的工作
為了生態保育及滅少農業災害之目標,農業生物多樣性之工作需進行下列三項:
-
加強生物多樣性調查
要認識整體台灣的各種生態系中的生物多樣性,可區分動物、植物及微生物三大小組,需先進行整體調查工作規畫,並依其重要性及經濟性排列優先次序,逐一分項完成調查,儘快在短程3年內完成較重要之項目。 -
加強生物種原搜集及遺傳鑑定
進行上述調查時,同時進行種原搜集,並將搜集之物種保存在現有之保存中心或研究機關,並進行遺傳分析,以鑑定物種之分類及物種親緣之關係,以5年完成較重要之項目。 -
加強生物多樣性之利用研究
從調查及收集之物種後,需進行特性分析及應用之可行性評估,依各生物不同,進而研發其物種特色之應用,利用整合型計畫進行利用之研究,以專題分工完成目標。
五、結論
農業生物多樣性是生態保育的基礎,亦是減少農業災害(水、旱、火及土石流等)的根本,合乎自然法則,農業才能永續,違反自然則自取毀滅。生物多樣性是永續的、無價的、無形的效益,尤其在台灣的島形地區,又高溫、多雨、多風之環境。為了台灣農業永續發展,唯有重視農業生物多樣性,才有健康的土壤及環境,亦才有健康的人類,值得政府及全民重視的課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