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貳、經濟研究

  配合我國加入國際貿易組織之政策,84年經濟研究著重貿易自由化後農業政策應如何調整之研究。研究內容可概分為農業經濟、政策與大陸經濟等。農業經濟及政策研究著重農業區劃分及農地轉用制度、農業資源保育、建立農業政策評估模型,以及國內外因應自由化之農業調整政策之研究,供研擬農業政策參考;大陸經濟研究著重兩岸貿易競爭力分析與交流調適分析。

一、農業經濟研究

 

(一)重要農產品產銷分析與預測計畫

  本計畫係與美國農部經濟研究署合作之後續計畫,在後續合作期間(民國83年至85年),基於長遠考量,於83年開始,由產品別之預測分析方式改為視本會業務需要,採專案方式組團赴美研習考察,或邀請美方專家來臺召開研討會,本計畫84年之工作成果包括:

 

  1. 84年4月派員赴美研習美國農部農業資訊系統,研習內容包括:

     

    (1)美國農部各單位資訊資源之應用現況與管理方法,與國際網路之應用。

    (2)美國農部統計署對於生產調查的抽樣過程、取樣方法、資料庫建立、統計資料的發佈與使用等。

    (3)美國農部經濟研究署對於各類農業統計資料之綜合應用。

     

  2. 84年11月,美方三位專家來臺召開農業政策研討會,研討內容包括:

     

    (1)美國農業政策目標之形成及分析工具。

    (2)美國自然環境政策與保育休耕計畫。

    (3)美國之農產品價格與所得支持政策,及烏拉圭回合後美國國內農產品計畫的再調整。

    (4)1995年美國農業法案參眾兩院之擬議及新政策之調整方向。

    (5)風險管理。

 

(二)建立臺灣農業政策評估模型之研究

  本計畫係三年期計畫,目的在建立適合臺灣農業特性的政策評估模型,進行境內、境外措施的模擬分析。第一、二年計畫已建立一個32部門農業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及一個包括稻米、蔗糖、葡萄、毛豬、肉雞、牛乳等六項產品的農業計量模型,並嘗試模擬有關境內外措施對農業之影響。第三年計畫將進一步測試、修正一般均衡模型及修正擴充計量模型之內容,並連結為一套農業政策評估模型。

(三)臺灣農業政策管理系統之研究與開發(第二年)

  本計畫為三年計畫,目的在蒐集歐聯統計局(Eurostat)所使用之「農業生產及所得模型」(SPEL),以建立符合臺灣農業政策分析需要之農業政策管理系統。84年度主要工作目標為深入研究SPEL基本模型理論,並據以研發臺灣農業政策管理系統試用程式 APMS-DEMO,及農業生產活動會計帳表的編製。本年度成果包括:

 

  1. 歐聯農業部門生產及所得模型(SPEL/EC)係結合統計、經濟理論及政府決策等三大部門融為一體,此模型對歐聯共同農業政策改革,發揮極大功用。            

     

     

  2. SPEL/EC的基本模型理論架構極為嚴謹,利用產業關聯表概 念,將農業部門各項生產活動的投入、產出加以細分,並透過會計帳表的借貸關係,取得農業部門投入、產出間的平衡,在農業生產活動會計帳的架構下,建立完整的資料庫。

 

(四)臺灣農業與環境保護-農業管理協議之研究(第二年)

  農業與環境的關連性是近年來各先進國家新興研究課題,正與我國農業政策中的生產、生活與生態的三生目標相吻合。本研究為三年期計畫,第一年以數學規劃模型探討臺灣農場經營與其廢棄物的利用,若能在政府引導之下,透過農場與農場之間的管理協議,則可相互配合,例如養豬場的糞尿製成有機肥料,提供作物農場替代部份的化學肥料,不但可以化解部份的農村環境問題,並能產生社會利益;第二年引介德國的永續發展目標與作法,並由制度沿革之歷史觀顯示出:農業與非農業部門之間,若透過自然資源的管理協議,資源可獲得有效的配置;例如農業水資源若能在乾旱時期支援都市用水,不僅可以降低都市用水之風險,提昇用水效率,亦可使農業水資源的轉移獲取適當的補償,產生節約用水及保存地力的效果。兩年來之研究成果強調:農業的市場效益也許並不高,但其生態與環保效益日漸重要,農業管理協議的精神,不但可用於解決農場廢棄物的再利用問題,同時亦可透過農業與非農業部門之間的管理協議,使有限的自然資源作最有效率的利用。

(五)臺灣香蕉集團栽培可行性之研究

  臺灣種蕉屬小農制度,生產成本偏高,品質管理不易,本會特委請學者專家研究臺灣香蕉集團栽培之可行性,以提高經營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研究結果發現:         

 

  1. 臺灣的小農制蕉園正面臨諸多困難,如蕉農年齡老化及僱工不易等,而示範蕉園栽培證實可降低人工成本與總生產成本,並可穩定香蕉外觀品質,惟集團栽培之困難在自我中心理念太重,毗鄰蕉園難找,懷疑別人合作誠意,工作分配不易平均,共同計價難行及領導人難找等。         

     

     

  2. 集團栽培之實施,將有助於青果社各項經營策略之順利進行,如外銷香蕉按場計價策略,外銷香蕉集運效率策略、集貨場合併策略、及改善臺蕉外銷競爭力策略等。      

     

     

  3. 集團栽培是否可行之決定因素之一為蕉農需具備團隊精神,建議以年青人為核心,組織蕉園毗鄰者八至十公頃為一集團,或租地經營,自己創造利潤,自己承擔風險。

 

(六)臺灣地區肉雞產業經營策略之研究

  為因應我國加入WTO,肉雞產業之調適勢在必行,因此本研究針對臺灣地區仿仔雞、白肉雞及本地雞各地雞場之營運狀況、各類型雞場在產業環境(內部、營運及社會環境)、事業策略(行銷及成本策略)與經營績效(利潤率、農業所得率、資產報酬率)間之關係及關稅化對養雞場之長短期經營影響,探討未來肉雞產業發展趨向及其因應對策,研究結果發現:

 

  1. 目前肉雞產業環境優勢為專業化經營、毛雞品質好、融資靈活及勞工問題少等,其劣勢為飼養規模小,疫病傳染多、生產費用高、競爭壓力大及銷售管道少等。        

     

     

  2. 以「環境-策略-績效」模式探討國內肉雞產業環境、事業策略及經營績效間之關係發現,在不同的產業環境下,農場主之事業策略對經營績效均有明顯之影響,且以採取行銷策略的農場,其經營績效較佳。       
  3. 白肉雞與有色雞在短期間均缺乏彈性,而在長期間則均富彈性,在長期間白肉雞對價格變動反應較有色雞敏感。

     

     

  4. 建議加強協會及運銷合作社之組織功能、輔導訂定契約生產、加速執行垂直及水平統合經營、推行產業設備自動化、電腦化及協助建立雞糞處理廠等。

 

二、農業政策研究

(一)農業區劃分與農地轉用制度

  由於經濟快速發展及各項重大建設,農地變更使用為不可避免之自然趨勢。為期對農地變更作業作通盤性檢討,根據已完成之農業區劃分與農地轉用制度之評估研究結果,進行自然、社會、經濟與環境等評估指標之整合,並利用農地資源資訊系統,研擬落實於圖面作業之可行性,以配合農地釋出方案之執行,調整農業區劃分,並掌控農地變更使用。

(二)農業資源保育與自由化之因應

 

  1. 永續農業法對農家收益之影響分析本研究以稻農為分析對象,研究發現稻農普遍有超額使用化學肥料或農藥的現象,約83%使用過量農藥或肥料,其中有25%同時超額使用農藥及肥料。減少農藥的使用,對中、小農的收益有正面影響,但對主要的農藥超用者(大農),卻有負影響,因此政府對減少農藥使用之宣傳,應以中、小農為主,對大農則應另有輔助辦法。減少肥料的使用,對中、大型農戶之收益有正面影響,但對主要的肥料超用者(小農),卻有不利影響。本研究顯示,現階段採取永續農業法,對農家收益之影響極不確定,且對於主要的農藥及肥料的超用者,往往是不利的影響,因此政府為了減少農業生產對環境的不利影響,應採取適當的獎勵辦法,且對不同規模的農戶,可考慮採用不同的輔導方式。         

     

     

  2. 農業生產外部性之研究                

     

      農業生產外部性 (externality)係指農業的生產活動,對生產者以外之人造成無償之效益或負擔的情況。由於「無償」之故,往往使某些農產品生產太多,某些則又生產不足,無法達到社會的「最適」水準。本研究結果發現,農業生產的外部效益包括:資源與環境保育、提供文化與教育資源、國土保安與水土保持、水源涵養、淨化空氣、保育野生動植物、糧食安全、綠色景觀、排泄物利用等。外部成本則包括:

      肥料與農藥污染、土壤流失、排泄物污染、地層下陷等。另為因應這些外部效果所造成的社會損失,分別對可行的政策工具分析其實施方式、可能的效果、國內外應用情形、可能面臨的困難及未來之發展趨勢,所涵蓋的政策工具包括:直接管制、皮古稅 (Pigouvian tax) 、寇司法則(Coasian rule)、責任法則(liability rule)、補貼(subsidy)、可轉讓排放許可證(tradable emissionpermit) 等;此外本研究也兼顧未來貿易自由化與環保國際化的趨勢,分別探討在開放性經濟體系下制定最適環境政策的原則,研擬適當的誘因機制,以促進政策執行之成本有效性,促成農業政策與環境政策的整合。             

     

  3. 我國加入GATT後,農業部門調整之因應策略本研究將農業部門概分為四大類12種,包括:    

     

    (1)農藝作物(稻米、茶葉、雜作)。          

    (2)園藝作物(蔬菜、水果、花卉)。          

    (3)禽畜產品(肉雞及蛋雞、毛豬、乳牛及肉牛)。    

    (4)漁產品(遠洋漁業、沿岸及近海漁業、養殖漁業)等。

 

  至於各大類項下各種產品之內容,再依研究實際需要選擇產品細項。

  在分析研判個別產業未來之發展興衰時,除利用各項次級資料,針對其發展現況、條件及市場競爭情勢加以探討說明外;更透過不同層面之發展指標及準則的建立,並借助專家諮詢意見,藉以分析未來各項產業之發展潛力。

  其次是選擇未來應該發展或具有潛力之產品產業,再配合各項產業之發展潛力及條件,進而擬具個別產業結構調整及因應策略,作為政府未來規劃及輔導決策之參考。

(三)降低農業產銷成本-改善農場經營管理之研究

  本會自81年度起推動「全面動員降低農業產銷成本計畫」,同時從技術面及管理面著手,以提高臺灣農產品品,降低產銷成本,進而提昇國產農產品市場之競爭力,在經營管理面分別進行以下兩項研究:

 

  1. 建立農場經營管理診斷檢核表之研究          

     

      本計畫希望將工商業界普遍使用之企業經營診斷檢核表應用於農業經營上,其目的在提供農業經營者有關農場企業化經營管理及自我診斷的工具。本年度針對「柑桔」、「草蝦」及「蛋雞」的經營特性、產銷結構及經營環境,擬定該產業之經營管理檢核表,為進一步評估該檢核表之實際功能,亦由農民試用該檢核表,據以修正,以達實用之目的。此研究乃為建立農業經營管理工具之試驗性研究,且獲參與農民之肯定,期未來能擴大產業之認知與應用,相信對農業經營管理效率之提高會有正面意義。           

     

  2. 農場經營績效指標之設定及應用            

     

      本計畫係為發展適合臺灣農業個別產業經營管理之理論與實務,建立達成經營目標之評估指標,提供農場主瞭解自我經營管理改善的可能空間及其可改善程度,並可提供衡量農場經營績效及評估農業經營者是否具有適應環境變革能力的工具,評估輔導改善之可行性及其成效,以提昇農場之經營效率,提高其競爭力。         

      本研究選擇椪柑產業進行研究。利用德菲法(Delphi Method),先對椪柑產業之產官學界專家進行反覆問卷調查,藉以歸納出經營椪柑產業成功之關鍵因素、衡量指標與量化水準,同時也對本產業之困境作一探討;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回饋給產業之經營主,針對績效指標與經營改善方向排序,作一實證研究,除了讓農民瞭解關鍵成功因素外,同時又能根據量化水準明確知道自家農場的改善空間,讓有限的資源集中於關鍵成功因素的改善,對於農場經營績效的提昇有極大的助益。

 

 

三、大陸農業經濟研究

(一)貿易自由化對兩岸農產貿易影響之研究(第二年)

  本計畫係委託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所進行之三年連續性計畫,主要重點在分析大陸重要農產品之供需,以預測貿易自由化後,大陸農產品出口潛力及其對兩岸農產貿易之影響。第一年研究已完成大陸主要農產品出口供給及進口需求之計量分析,估測影響農產品出口供給及進口需求之主要因素,第二年正進行大陸主要農產品供給及需求之估計及計量分析,初步發現大陸沿海江蘇、福建及山東三省份自1978年以來,每人每年之糧食消費型態變動如下:

  1. 都市家庭穀物、蔬菜及糖消費減少,其他皆增加,其中尤以肉類及家禽增加最多,鄉村家庭除蔬菜外均增加,其中又以食用油、肉類、家禽、蛋、糖及水產品增加最多。

     

     

  2. 鄉村家庭較都市家庭多消費穀類、少消費肉類、蛋、家禽及水產品,蔬菜則差異不大。

     

     

  3. 都市家庭穀物之消費正遞減中,而鄉村家庭穀物消費較為穩定。

     

     

  4. 從產品之剩餘情形來看,沿海地區穀物及稻米之出口潛力均不大,但除福建之家禽外,豬肉、蛋類、水產品及家禽之剩餘隱含有增加出口之潛力。

 

(二)海峽兩岸農業交流調適分析

  本研究主要係針對兩岸農業交流可行性進行分析,在考量兩岸的立場與狀況下,先檢討大陸農業經貿現況及評估兩岸經貿政策變化經濟效果,再分析兩岸農業生產條件與生產比較利益。本文重要結論如下:

 

  1. 1987年以後,兩岸經貿快速發展,非農產品貿易比重迅速上升,兩岸農產品貿易占兩岸貿易總額之比率逐年下降,但農產品貿易絕對值則不斷上升。

     

     

  2. 在臺商投入項目中,以食品加工為主,由於大陸農業資源豐富,未來投資趨勢必然增加。

     

     

  3. 兩岸農業交流,基本上具備資源互補、技術互補、及階段性互補等功能,兩岸農業交流,應是利多於弊。

 

(三)海峽兩岸農業發展的區域優勢分析

  本研究目的為分析比較兩岸主要農產品之生產、貿易及保護概況、衡量兩岸主要農產品生產相對效率及分析比較兩岸農產品生產之區域優勢指標。研究對象包括稻米、甘蔗、毛豬與肉雞等四項。主要結論:

 

  1. 臺灣稻米及甘蔗受到較高的保護,生產有過量情形,減少生產,釋出資源將有助於整體經濟效率的提昇。

     

     

  2. 就有效保護係數而言,大陸稻米與肉雞生產應較具生產效率

     

     

  3. 就資源成本係數而言,臺灣稻米及甘蔗在國內生產不具比較利益或不具效率。大陸稻米、甘蔗、毛豬與肉雞生產具比較利益或效率。

 

 

(四)海峽兩岸重要農產品的競爭與互補分析

  本研究主要在分析海峽兩岸的梨、香菇、魷魚及紅豆等四項重要農產品的產銷狀況,並比較個別農產品擁有的優勢及劣勢,並提出因應策略。重要結論包括:

 

  1. 兩岸梨生產季節不同,競爭情勢不明顯,但對其他冬季水果會產生競爭壓力。在產品策略上,應以品質提昇為重點。

     

     

  2. 臺灣香菇品質優於大陸香菇,但成本較高,在供家庭消費用方面,臺灣香菇具競爭優勢;在供外食與加工用方面,大陸香菇對臺灣香菇競爭壓力大。

     

     

  3. 兩岸魷魚產品皆以日本、香港、新加坡為主要外銷市場,存在競爭關係。

     

     

  4. 兩岸紅豆皆以日本、美國、新加坡、香港為主要外銷市場,存在競爭關係,但大陸紅豆具明顯競爭優勢。

     

     

     

  • 回上一頁
  • 94-03-01:12,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