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肆、農糧行政

  農糧行政重點係在配合農業綜合調整方案之推動,及消費市場需求趨勢,積極調整並發展重點作物,加強推動良質米契作生產,建立稻米與雜作輪作制度,力求疏菜、水果、花卉等生產多元化,提昇產品品質,分散產期及穩定供需。繼續推動第二階段稻田轉作,改善倉儲設施,推廣新型農機具,推動有機農業,發展非農藥新防治技術,改進農機、肥料、種苗及農藥等之管理監督制度,維護農業生產環境及自然生態,建立永續性農業生產之有利環境。

一、農作物生產概況

(一)水稻

  84年稻作收穫面積, 第1期作19萬7,571公頃,第2期作估計16萬7,893公頃,全年合計約36萬5,464公頃,較去年第一期作19萬 6,317公頃,第二期作16萬9,520公頃,合計36萬5,837公頃,分別增減0.6%、1.0%及0.1%。

  84年稻作每公頃產量,第1期作5,002公斤糙米,雖較去年同期作減少2.5%,亦屬高產,此因生育後期日照充足,稻穀稔實率良好所致。第2期作估計4,141公斤糙米,較去年同期作增加4.5%,乃因病蟲害減少,收穫期幾無下雨之影響。綜觀全年單位產量約達4,607公斤糙米,較去年增加為0.4%。 

  84年稻作總生產量,第1期作98萬8,167公噸糙米,較去年同期作減少1.9%。第2期作估計69萬5,384公噸糙米,較去年同期作增加3.5%。全年合計總生產量估計為 168萬3,551公噸糙米,較去年增加0.3%。

(二)雜糧作物

  84年飼料玉米收穫面積57,347公頃,食用玉米15,113公頃,甘藷10,485公頃,落花生39,154公頃,紅豆5,663公頃,大豆3,837公頃,高粱22,933公頃。與83年收穫面積比較,飼料玉米減少8.9%,食用玉米增加6.5%,甘藷增加3.5%,落花生增加11.2%,紅豆增加4.6%,大豆減少32.6%,高粱減少5.1%。84年飼料玉米生產量261,124公噸,食用玉米115,364公噸,甘藷 195,023公噸,落花生 82,012公噸,紅豆9,749公噸,大豆8,405公噸,高粱101,087公噸。與84年生產量比較,飼料玉米減少11.8%,食用玉米增加11.3%,甘藷增加7.5%,落花生增加1.8%,紅豆增加2.3%,大豆減少29.9%,高粱減少4.0%。

  紅豆因契作價格提高,落花生與食用玉米因前年市價好,種植面積均大幅增加。大豆因與其他競爭作物之比較利潤低,種植面積因而大幅減少。飼料玉米與高粱因自85年度起將調整種植面積,部分輔導計畫停辦及轉作其他作物,因而小幅減產。

(三)園藝作物

  84年園藝作物生產面積共計40萬6,593公頃,各類作物生產面積分別為果樹22萬6,380公頃,蔬菜17萬812公頃,花卉9,401公頃。與去(83)年生產情況相較,果樹生產面積增加518公頃;蔬菜生產面積減少387公頃花卉生產面積增加129公頃。

  1. 果樹方面                      

      輔導產期調節及生產技術改進,設置生產改進示範圃1,617公頃。輔導改善生產環境,推行省工栽培,機械作業1,955公頃,以提高生產效率,建立合理耕作園相。辦理新品種試種230公頃,以增加果品種列類,供應香蕉組織培養苗110萬株,以建立健全種苗繁殖體系。辦理果農組訓及果品評鑑10次,以鼓勵果農生產高品質產品。

  2. 蔬菜方面                      

      為穩定蔬菜供需,加強對蔬菜生產專業區之輔導工作。共於36個鄉鎮市區設置蔬菜生產專業區,組織蔬菜產銷班117班,總面積2,560.07公頃。並設置夏季蔬菜生產專業區11個產銷班,面積237.58公頃。在專業區內改善生產環境及公共設施,興建水泥田埂101,000公尺,有利農民雨季行走以及生產資材、產品之運搬,並可減少雜草滋長蔓延;而採行畦面覆蓋塑膠網方式生產蔬菜,可避免豪雨期間雨水直接打擊菜葉,減少損害,穩定生產。另輔導農民搭建簡易塑膠網布室74.83公頃生產精緻蔬菜,並以小包裝直接供應消費場,大大增加農民收益。為因應加入GATT可能帶來之衝擊,積極協助鄉鎮農會辦理推廣、運銷人員及產銷班幹部等座談講習,分為蔬菜類計北投區農會等220個單位,參加人次7,500人次,青果類計台中市農會等210個單位,參加人次8,000人次,合計15,500人次。而其他因應措施包括:輔導鮮銷竹筍產期調節示範面積400公頃,調適竹筍原料4,000公噸;開發各種高經濟食用菇類,辦理促銷拓展內銷市場,供應50萬苗洋蔥子球予屏東縣藉以提高洋蔥品質;輔導南投縣生產山芹菜面積8公頃、台東縣生產鮮金針菜面積2公頃、花蓮縣生產山蘇面積3公頃,逐步發展本土鄉土野菜栽培技術,積極開拓夏季蔬菜菜源,增加夏季蔬菜供應。

  3. 花卉方面 

    (1)辦理花卉栽培技術改進示範114公頃,省工機械化操作系統示範72公頃。

    (2)輔導28處花卉現代化育苗圃,改進育苗技術及設備,培育健康種苗。

    (3)改進切花及盆花貯運技術155貨櫃。 

    (4)設置花卉生產改進供花圃215公頃,肥培改進輔導653公頃。

    (5)辦理花卉促銷展示活動31次,花卉利用示範11次,編印花卉月刊、月曆等。

    (6)輔導強化生產班組織285班次,技術講習207次。

(四)特用作物

  84年茶園收穫面積為1萬9,683公頃,較83年增加0.8%,計茶葉產量為2萬1,014公噸,反較83年減少3.9%。

二、糧食生產調整與管理

(一)稻米產銷調整

  近年來稻米年年豐收,加上國人糧食消費型態隨著國民所得提高而改變,食米消費量逐年下降,每人每年白米消費量,已由 63年的134公斤減為目前之60公斤,且由於國際米價低廉,而我國稻米原無固定市場,外銷甚為困難。為平衡稻米產銷,政府自79年賡續實施稻米生產及稻田轉作後續計畫,並積極推動良質米生產,以逐年降低稻米產量,促進供需平衡;對收購之公糧及滾存之餘糧,除撥供軍糧、專案糧及調節民食外,並採取下列各項處理措施:

  1. 處理餘糧外銷。

  2. 搗碎陳米撥作飼料。

  3. 輔導米類食品加工,促進稻米多元化利用。

  4. 撥售學童午餐用食米。 

  本(84)年辦理餘糧外銷(包括救濟米及加工用米)折糙20萬2,881公噸,搗碎飼料米8萬6,628公噸,釀酒糧用米8萬2,613公噸,內銷加工用米8,512公噸,撥售學校午餐食米1萬2,257公噸;至12月底庫存稻米約為71萬公噸糙米。

(二)糧政管理

  1. 糧政法規  

    (1)為因應社會經濟環境之變遷及當前稻米產銷政策,已就現行糧食管理及徵集法規進行通盤檢討,擬具「糧食管理法」報請行政院審議修正通過,並由行政院於77年間函送立

    (2)法院審議中,期使糧食管理步入現代化。修訂「申請小麥進口辦理平準基金作業程序」及「申請麵粉進口辦理平準基金作業程序」。

  2. 糧價

      糧價變動視市場稻米供需與政府收購量及調節量而定,近年來產地穀價變動趨勢,均以6至9月間最低,其原因為1期稻作適逢收穫期,產量又豐,且距2期稻作收穫期又近,致糧商購儲稻米之意願不高,而使市場上流通之稻穀數量增加,穀價因而下跌,自10月起,市場稻穀流通量相對減少,穀價則逐漸上升,至翌年3~5月青黃不接時穀價最高。消費地白米價格常依產地穀價而變動,惟幅度不大。84年產地蓬萊穀價最高為3月份之20.22元/公斤,最低為 7月份之17.40元/公斤,消費地白米零售價格以5月份之36.6元/公斤為最高,1月份之32.1元/公斤為最低。

  3. 糧食管理 

    (1)稻米生產量預測與估測模式之建立,掌握稻米供應量。 

    (2)建立糧商資料,掌握市場稻米流通數量。       

    (3)建立國人均衡飲食之觀念及習慣,發揚並維護我國優良之米食文化。                  

  4. 稻米倉儲及加工 

    (1)整建糧食肥料倉庫及改善其週邊設施,提昇儲穀品質,利於自動化作業及促使糧食營運效率化。

    (2)加強穀殼處理利用及減少作業環境之污染。

  5. 稻米檢驗        

    (1)配合糧食管理法之立法,提昇米穀品質,建立米穀檢驗制度。

    (2)充實米穀檢驗設備,加強米穀檢驗人員之培訓。  

    (3)米穀倉儲品質之試驗研究及強化市售食米之抽驗及管理。

  6. 進口小麥與麵粉之管理 

      台灣地區不適小麥栽培,麵粉消費仰賴國外進口小麥加工供應,近年來每年進口數量在85至90萬公噸之間。由於國際小麥價格受天候及供應影響甚鉅,為穩定國內麵粉價格,安定民生,自61年設置麵粉平價基金,68年起實施平準制度,訂定小麥進口之平準基準價格,進口小麥起岸成本低於按平準基準(目前為245美元)核算之起岸成本時,其差額由進口業者繳交予基金會;反之,進口小麥之實際起岸成本高於按平準基準核算之起岸成本時,其差額則由基金補貼予業者。

      小麥進口,以往由台灣區麥粉工業同業公會,按產能聯合分配全年進口量方式,協調會員廠進口數量,本項進口方式,有失公平競爭原則,嗣經本會研訂「申請小麥進口辦理平準基金作業程序」,自82年6月1日起,開放小麥進口人資格。

      麵粉原列為管制進口商品,為因應國際農產品貿易自由化暨國內業者需求,自83年起,開放部分麵粉進口,初期進口數量按全年國內總消費量3%辦理。

三、農業機械化

(一)農機貸款及補助

  農業發展基金84年度提供20億元低利貸款,協助農民購買農機,年利息5.5%,最長還款期限為7年。此外為鼓勵農民使用農機,對於國產新型農機還有補助,藉以提高機械化程度,節省人工,降低生產成本,增加農民所得,本年度補助經費4,070萬元,補助11種新型農機共857台,其中以省工或提高產品品質,增加產品競爭力的機械,如落花生收穫機、柑桔洗選果機、重量式蔬果選別機及噴藥機械等最受農民歡迎,對於推動農業機械化助益甚大。

(二)辦理新型農機示範

  對國內自行研究完成或國外引進之新型農機,辦理示範推廣,使農民對新型農機有所認識,並進而採用。84年示範機種以園藝及施肥機械為主,包括雙行式蔬菜移植機、果園噴藥及搬運多用途機、青芒果去皮機、茶園施肥機以及柑桔自動套袋機等,皆為農民所需的機械,可取代大量人力作業方式,降低生產成本。

(三)農民農機操作修護訓練

  為增進農民使用農機技術,提高農機利用效率,84年計辦理各種農機操作保養訓練班91班,受訓人數達2,333人。

(四)核發農機用油免營業稅憑單

  配合農機用油免徵營業稅措施,84年核 (換) 發「農機用油免營業稅憑單」10萬本,農民持憑單購買農機用油即可免徵營業稅。

四、土壤肥料

(一)土壤改良及施肥改進

  1. 推廣施用矽酸爐渣等石灰資材改良強酸性果菜園土壤8,400 公頃,地區性低產土壤綜合改良320公頃。

  2. 推廣施用生物肥料,毛豆及大豆接種固氮根瘤菌3,500公頃。瓜類育苗接種菌根菌 490公頃, 增進初期生育及提高品質,並減少化學肥料之使用量。

  3. 推廣土壤及葉片營養診斷在10種果樹及茶樹之應用,以矯正施肥缺失,節省化學肥料之投入,防範土壤施肥污染,共辦理5,000件。

  4. 推廣玉米、高梁施肥技術改進,一面打破犁底硬盤層,一面依據土壤速測進行拌和肥料之深淺雙層施肥,大幅節省成本及提高產量,計推廣840公頃。落花生綜合施肥改進390公頃。水稻機械深層施肥示範840公頃。

  5. 利用畜牧廢棄物等為原料製造之有機質肥料在果樹、茶、蔬菜等經濟作物之示範推廣計20處,面積 2,500公頃。

  6. 利用農地休閒期推廣種植綠肥作物,油菜38,000公頃,田菁8,600公頃,埃及三葉草9,600 公頃,新興綠肥苕子5,500公頃。共計61,700公頃。

  7. 辦理有機農業經營示範10處60公頃,作物有茶、柑桔及其他蔬菜等作物。

(二)肥料產銷

  84年公營化學肥料計畫生產135萬2,400公噸,進口13萬公噸,減除需藉外銷作調節之數量14萬 3,900公噸後,合計供應國內所需總量133萬8,500公噸。生產單位中之中化公司已於83年6月民營化,故不納入公營肥料計畫產銷體系中。實際供應情況,硫酸銨本年度已外銷5,556公噸,尿素實際進口量達13萬5,880公噸,遠超過計畫進口量8萬公噸。一號複合肥料生產量為29萬6,677公噸,與計畫生產量29萬6,500公噸相符。

  84年農業計畫需肥量108萬5,700公噸,加上工業所需,總需要量134萬6,200公噸。實際農業售肥量128萬6,639公噸,為計畫量之118.51%。就肥料類別而言,本年度硫酸銨已有外銷,加上銷售單位促銷,硫酸銨積壓庫存之壓力已獲紓解。尿素農業用需求量為19萬7,050公噸,略高於計畫需求量19萬1,700公噸。複合肥料實際需求量為49萬5,823公噸,略低於計畫需求量50萬8,200公噸。至於鉀肥則略高於計畫需求量,磷肥則與計畫量相近。如以三要素量計算,合計378,876公噸,為計畫量(368,245公噸)之102.89%。連同民營廠之自銷量合計,估計約140萬公噸,在近年耕地面積逐年減少之情況下,每公頃平均施肥量已高達1.6公噸,折算三要素量,則高於500公斤。

  至於工業用量則低於原計畫量,農工總需要量共1,458,594公噸,為計畫量之108.35%。

(三)肥料管理

  1. 研訂肥料管理法規 

      為配合肥料登記發證及檢查品質之實際需要,爰依我國農業環境和肥料之特性,及參考歐美、日本等國家之肥料管理法規,並成立肥料管理法草案研訂小組,同時聘請十七位學者、專家及各有關單位代表擔任該小組委員經召開九次委員會議,而完成該草案初稿,已移請本會法規會審議中。

  2. 核發肥料登記證

      為建立肥料管理制度,依現行「肥料管理規則」之規定應於製造、輸入肥料前須經省市主管機關核發肥料登記證,始可製造、輸入其肥料。台灣地區至84年底符合規格申領肥料登記證之廠商累計為390家,所發肥料登記證累計2,894件,詳如表3。

  3. 檢查肥料

      為確保肥料品質,各縣市及直轄市主管機關不定期派員檢查其轄區之市售肥料,檢查項目包括肥料登記證、包裝標示及品質、成分,本年度台灣地區肥料檢查數為947件。

 表3:現有肥料業者及肥料登記證統計表(84年12月累計)xls  ods

五、植物保護

(一)農藥管理

  1. 農藥使用管理

    (1)加強農藥安全使用教育宣導,製作電視宣導短片及錄影帶,並訂定 84 年 4 月為「農藥安全使用宣導月」,全年共印製禁用農藥一覽表 100,000張,劇毒性成品農藥一覽表200,000張,分發農民參考使用。

    (2)在全省設立15個農藥殘留防止工作站,以加強田間即將採收及果蔬集貨場蔬菜之抽檢。

    (3)全年進行果蔬農藥殘留量檢查,共抽測田間蔬菜8,942件,上市蔬菜4萬9,814件,以及觀光果農園664件,以提高上市果蔬之品質。

  2. 農藥品質管理

    (1)抽驗農藥工廠及市售農藥1,238件,其中不合格者24件,均依法處理。

    (2)查獲偽藥5件,均依法移送法辦。

  3. 農藥行政管理

    (1)受理農藥許可證登記、變更申請案件4,000件。

    (2)核發農藥原體及原料免稅證明1,121件。

    (3)核發及展延農藥進口、製造許可證1,160件。

    (4)督導地方政府檢查農藥販賣業者3,286家。

    (5)輔導農藥產銷團體,辦理「農藥知性之旅」。

  4. 農藥評估管理

    (1)評估舊藥劑使用安全性,經評估後,危害性高者予以禁用或採取管制措施。經評估撤銷許可證並禁用者有巴拉松、巴馬松、飛克松及亞特文松;淘汰極劇毒農藥使用,公告規定大福松等六種極劇毒農藥展延期限至86年12月底,不再接受極劇毒農藥之登記申請。此外並鼓勵廠商將舊農藥轉換為安全性高劑型登記。

    (2)84年審核90件農藥毒理資料,經審核評估後有81件准予申請,其中有14件新農藥。

    (3)公告修正蒙特婁議定書管制用藥-溴化甲烷列管作業規定,以配合國際對臭氧層保護工作。

    (4)增修訂農產品農藥殘留容許量以供殘留農藥管制之標準。

    (5)依「農藥對水生物毒性分類及毒理審查規定」,加強對農藥在水生環境影響管理。

(二)開發生物防治及植物檢疫防疫新技術

  1. 害蟲生物防治技術之開發及應用

    (1)大量繁殖赤眼卵寄生蜂,釋放於田間防治玉米螟蟲及甘蔗螟蟲。

    (2)開發成功煙草粉蝨天敵-東方蚜小蜂之大量飼育技術,瞭解田間各種殺蟲劑中以氨基甲酸鹽及合成除蟲菊對此天敵之殺傷力最大。

    (3)棉蚜天敵蚜小蜂之大量飼育技術已開發成功,在胡瓜及番石榴園有顯著之防治效果,另外並檢定出二種抗蚜之洋香瓜品種。

    (4)開發成功大量生產及保存本地種草蛉之技術,釋放草蛉的卵在柑桔園及木瓜園中防治葉鉄,對剋制害鉄之發生十分有效,本技術已為網室木瓜栽培農民廣為接受。

    (5)開發大量繁殖東方果實蠅幼蟲寄生蜂-小繭蜂,及蛹寄生蜂-跳小蜂,每週可生產5,000隻以上,釋放在宜蘭員山之小繭蜂已在當地立足。

  2. 害蟲微生物防治技術之開發利用昆蟲致病性真菌、細菌、線蟲、病毒感染害蟲以防治害蟲,研發已有相當進展,其中包括:

    (1)以黑殭菌配合性費洛蒙及誘蟲燈綜合防治甜菜夜蛾,效果良好,在宜蘭青蔥專業區已大面積示範推廣。

    (2)用黑殭菌防治水稻褐飛蝨、斑飛蝨、蔬菜小菜蛾、紋白蝶、可可椰子紅胸葉蟲等,試驗效果顯著。

    (3)以白殭菌、黑殭菌混合應用於防治銀合歡木蝨,效果良好

    (4)蟲生線蟲之大量生產,培養基以豬肝粉加奶粉產量最高,正積極開發其製劑配方。

    (5)本土性蘇力菌已研發成功,對小菜蛾及紋白蝶之防治效果和進口者相當,其量產技術與製劑配方已完成。目前正積極篩選及改良菌系,以期轉移量產。

  3. 昆蟲性費洛蒙之開發與利用

      目前已開發合成之害蟲性費洛蒙有十餘種,包括斜紋夜蛾、甜菜夜蛾、二化螟、大豆擬尺蠖、甘藍擬尺蠖、番茄夜蛾、蕪菁夜蛾、球菜夜蛾、桃折心蟲、大菜螟、小菜蛾、瘤野螟、茶捲葉蛾、甘藷蟻象、楊桃花姬捲葉蛾、茶姬捲葉蛾、柑桔潛葉蛾等,在田間實際應用的有:

    (1)花生、大豆、紅豆、蔬菜、花卉等之害蟲斜紋夜蛾之大面積誘殺。

    (2)花生、蔬菜、花卉等之害蟲甜菜夜蛾誘殺。

    (3)甘藷蟻象之誘殺防治,面積 1,500 公頃。

    (4)應用性費洛蒙偵測害蟲週年發生消長情形,已建立斜紋夜蛾、甜菜夜蛾、二化螟等害蟲全省監測網及預警模式。

    (5)新開發成功之桃蚜警戒費洛蒙對桃蚜、夾竹桃蚜、大桔蚜、小桔蚜、梨瘤蚜等均具生物活性。

  4.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之開發及應用

    (1)利用植物病毒輕症系統接植株,以抑制重症病毒之感染,此種交互保護可用以防治病毒性病害。利用洋香瓜和西瓜輕症嵌紋病毒具實際保護防治效果,且增加產量,提高果實甜度。

    (2)利用拮抗菌添加於紅豆植穴,可防治紅豆根腐病並促進紅豆生長,生物防治效果良好,增加產量16~40%。

    (3)利用幾丁質添加物施用於土壤內可有效防治柑桔線蟲病及葡萄根瘤線蟲,增加產量,提高品質,目前已示範推廣中

    (4)利用合成營養液(CH100 )防治韭菜銹病及梅黑星病,不僅具防治效果,並提高品質。

  5. 套袋保護技術                    

      套袋保護果樹類果實或蔬菜瓜果類,具有防病蟲之效果,適當地套袋並可提高產量,提昇品質。目前套袋保護技術已廣泛應用於生產高品質的水果與瓜類,如梨、蘋果、楊桃、葡萄、芒果、枇杷、蓮霧、香蕉、絲瓜、苦瓜等。

  6. 健康種苗繁殖技術                  

      利用研發成功之植物病毒偵測檢定技術,成功的建立無病毒豇豆、菜豆、綠竹、蘭花等健康種子種苗繁殖制度,可有效抑低或延緩病毒性病害之發生,提高產量與品質。

  7. 抗病育種

    (1)香蕉抗黃葉病品系育種成功,並正式命名為「台蕉一號」,已推廣種植於發病較嚴重之高屏地區蕉園,對穩定香蕉外銷產量及提高蕉農收益貢獻甚大。

    (2)胡瓜與絲瓜抗病毒品種已培育成功,其推廣栽植將有助解決病毒性病害問題。

(三)主要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示範與推廣

  本會支助省政府農林廳推動農作物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示範與推廣工作,主要項目及成果如下:

  1. 糧食作物

    (1)水稻病蟲害防治,辦理病蟲害短期及長期發生預測情報發佈,共發佈情報180次,實施地區性病蟲害共同防治,減少防治成本20%以上。

    (2)稻田轉作飼料玉米及鮮食甜玉米,利用釋放天敵寄生蜂防治主要害蟲玉米螟,減少施藥次數,降低為害,增加產量,全年辦理9,000公頃。

    (3)辦理雜糧作物病蟲害防治情報20次,應用性費洛蒙誘殺落花生、大豆、紅豆、甘藷等作物夜蛾類害蟲,計辦理斜紋夜蛾防治13,000公頃,甜菜夜蛾防治2,000公頃,甘藷蟻象誘殺1,500公頃。

  2. 園藝作物

    (1)釐訂並印製甜椒、豇豆、豌豆等蔬菜病蟲害防治曆,供農民參考。辦理性費洛蒙誘殺蔬菜害蟲示範3,220公頃;應用套袋法防除瓜實蠅示範,計絲瓜41公頃與苦瓜59公頃;選育無病毒豇豆種子,進行栽種示範計50公頃,有效延遲田間毒素病之發生,增加產量約13至18%。

    (2)應用生物防治與果實套袋等技術,辦理蓮霧、番石榴、葡萄、番荔枝、楊桃、與枇杷等經濟果樹病蟲害綜合防治約1,900公頃,有效降低農藥施用次數,並提昇果品品質;推廣種植耐黃葉病之香蕉品種─台蕉1號1,200公頃。另針對台灣地區主要外銷水果,如荔枝、芒果、鳳梨與柑桔等,辦理外銷供果園主要病蟲害防治1,130公頃;為確保香蕉品質與產量,並辦理香蕉葉部病害空中及地面共同防治2,980公頃。

    (3)應用含毒甲基丁香油誘殺果實蠅,防治本省水果類最重要的害蟲東方果實蠅,共在番石榴、楊桃、檬果、蓮霧、柑桔、柿、百香果等17種重要經濟果樹栽培區辦理121,000 公頃;並在果實蠅密度偏高地區辦理空投誘殺10萬公頃;上述防治措施估計每年減少損失10億元以上。

    (4)輔導山坡地落葉果樹產區辦理重要病蟲害綜合防治5,500 公頃,降低施藥成本並提高產量及品質。

    (5)利用已建立之無病毒種子種苗繁殖供應系統,供應包括百香果、柑桔、大蒜、綠竹、豇豆、馬鈴薯、紅甘蔗等作物健康種子種苗,給農民採用。

  3. 特用作物

    辦理茶樹害蟲利用性費洛蒙予以誘殺防治300 公頃,成效良好,甚受農民歡迎。又其他重要害蟲如小綠葉蟬,亦配合實施綜合防治,有效減少農藥的使用。

  4. 有害生物防除及有益昆蟲利用

    (1)野鼠防除計畫,辦理全省各縣市耕地及農村公共地防除工作,並特別重視雜糧區及稻田轉作區之防除,計實施72萬9,358公頃,包括各縣市耕地 65 萬公頃,農村公共地7萬9,358公頃。另亦訂定「滅鼠週」,全面統一實施滅鼠工作,估計毒殺野鼠1,300萬隻,有效抑制鼠害發生。

    (2)輔導養蜂業改進養蜂技術,辦理蜜蜂病蟲害防治技術示範,推廣冬季粉、蜜源混植。

  5. 作物有害污染源之監測

    (1)設置空氣污染監測站24站,運用敏感之指標作物監測工廠排放廢氣,並將監測結果通知環保單位督促工廠改善。

    (2)輔導縣市政府處理農業公害糾紛案件67件,賠償金額約861萬元。

(四)建立植物保謢技術資訊庫及作物病蟲害診斷服務網

  1. 植物保護技術電腦資訊庫,內包括3個系統:

    (1)農藥使用查詢系統,已開發完成「病蟲害防治用藥查詢系統」及「農藥名稱查詢系統」,正開發中的有「農藥毒理及毒性資料庫」。

    (2)病蟲生物資料查詢系統,可以查詢病蟲之生態、為害狀、經濟重要性及天敵等資料,此系統資料陸續擴充中。

    (3)病蟲害診斷系統,已完成「甘蔗害蟲診斷專家系統」及「葡萄病害診斷與管理專家諮詢系統」可輔助診斷甘蔗害蟲及葡萄病害。

  2. 作物病蟲害診斷服務網

      於全省各區農業改良場及分場、農業試驗所及分所、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台糖研究所以及大學農專等機構成立20處「作物病蟲害診斷服務站」,以專線電話、專人輪職駐診及應用作物病蟲害電腦資料庫方式,接受農民電話詢問病蟲害問題、送樣檢查或實地到田間勘察,協助解決病蟲害疑難,提供防治技術,對農民正確合理施用農藥及作適當防治,助益甚大。

(五)開發植物檢疫處理技術,建立進口植物檢疫管制資訊系統

  1. 開發植物檢疫處理技術

      已完成楊桃、葡萄、白柚、文旦柚冷藏處理技術之開發,能夠完全殺死東方果實蠅的卵及幼蟲,而不影響果實品質與外觀。另外亦進行開發外銷菊花切花減壓燻蒸處理技術。

  2. 建立進口植物檢疫管制資訊系統

      透過經濟部商品檢驗局及各地區試驗改良場所、大學農專等單位,進行進口農產品可能夾帶病蟲之追蹤、管制,並建立管制資訊系統,以加強對國外危險性疫病害蟲之監控。

六、稻穀保價收購與稻田轉作補貼

(一)稻米生產及稻田轉作計畫

  稻米生產及稻田轉作第一期6年計畫於78年底圓滿達成預定目標,對於紓解稻米生產過賸、減輕政府財政負擔、提高農民所得及改善農村經濟,均有顯著效果。為落實轉作成效,維持稻米產銷平衡、建立合理耕作制度,促進農業資源有效利用,經行政院核定自79年1月起繼續推動「稻米生產及稻田轉作後續計畫」,該計畫基本原則、目標及目前執行情形為:

  1. 基本原則 

    (1)審度國內稻米供需趨勢,八十四年種稻面積控制在45萬公頃以內,調整面積以19萬公頃以上為目標。

    (2)繼續實施轉作補貼,維持轉作誘因,防止農民恢復種稻。

    (3)執行本計畫加之於政府之負擔,應低於處理過賸稻米之財政負擔。

    (4)針對各地區農業環境與發展目標,本適地適作原則,規劃各種轉作生產區,積極推動集團轉作,以落實轉作成效。轉作之稻田仍應維持水利設施,於必要時即可恢復種稻。

  2. 稻田轉作面積目標

    輔導轉作產品包括玉米、高粱、大豆等保價收購作物、園藝作物及雜項作物與休耕,其面積分別為:

    (1)保價收購作物每年維持4萬公頃。

    (2)園藝作物每年維持3萬公頃。

    (3)雜項作物、造林及休耕增加至84年為11萬3,000公頃。

  3. 執行情形

      稻田轉作後續計畫經修正調整計畫目標為84年稻米生產面積36萬5千公頃,稻田轉作面積17萬5千公頃,執行結果,水稻實際種植面積近36萬公頃,稻米總產量為167萬公噸糙米,稻田轉作面積18萬餘公頃。

(二)稻穀保價收購

  1. 目前收購標準

    (1)計畫收購:每公頃收購量為第1期1,920公斤,第2期1,440公斤;每公斤收購價格蓬萊穀21元,在來(秈)穀20元。

    (2)輔導收購:每公頃收購量為第1期1,200公斤,第2期800公斤;每公斤收購價格蓬萊穀18元,在來(秈)穀17元。

  2. 執行情形

      本(84)年1、2期稻穀計畫收購約38萬公噸,輔導收購7萬餘公噸,合計45萬餘公噸;支付價款93億元;估計增加農民收益10億元。

  3. 糧食平準基金:糧食平準基金自63年設置以來,執行收購農民稻穀政策,截至84年2期止共收購稻穀1,341萬公噸,支付價款約2,200億元;以收購價與市價差額乘收購量計算,估計直接增加農民收益 423億元。由於政府以高價收購而銷售價格偏低,致基金營運發生虧絀,截至84年12月底止尚未填補短絀 951億元,宜寬籌基金來源,以維持基金正常營運。由於本基金之運作,在達成提高農民收益、穩定糧源之既定政策目標方面,已獲致良好成效,營運雖有虧損,惟此項虧損金額均屬補貼全體稻農。

(三)國產雜糧保證價格收購

  1. 目前收購標準

      保證價格每公斤大豆為25元,飼料玉米為15元,高粱為14元;每公頃保證價格最高收購數量大豆為2.5公噸,飼料玉米及高粱均為5.0公噸。

  2. 執行情形

      84年度收購82/83年期秋裡作、83年1期及2期作國產雜糧共計35萬餘公噸(其中大豆為1萬2,507公噸,飼料玉米為22萬6,407公噸,高粱11萬3,849公噸)。

七、輔導農產品加工業之發展及加強推動優良食品標誌

(一)輔導農產品加工業之發展

  1. 輔導產製銷研究班辦理加工及包裝技術訓練及觀摩會,全年度累計37班次。

  2. 輔導大甲、花蓮等六家農會完成鄉點專賣場地規劃整建,以及新購或更新加工設備。

  3. 辦理果蔬汁檢驗及傳統米食基礎與畜產燒滷班等在職訓練累計33班,共計1,840人次參與。

  4. 為提昇國產農產品形象,輔導省農會肉製品加工廠及新埔、梅山、大樹、林內、大埔鄉農會等農產加工品改善包裝,計輔導16個單位、126個品項。

  5. 參加1995年「台北農產暨食品工業展」及「新加坡國際食品展」,以提昇國產農產品在國、內外之品質形象。

  6. 於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辨理各項科技研究成果發表會,內容包括蔬果加工、禽畜加工、米穀加工及水產加工等,以增加技術移轉率。

  7. 為因應國民食品衛生安全意識提高、進口增加及加強食品衛生管理, 自77年度開始會同衛生署委託食品研究所辦理「消費者食品資訊」季刊,積極教育消費者,其內容除摘譯國內外兩百餘種報章、雜誌中消費者所關心之食品安全、法規、營養、衛生等食品資訊外,並有國產果蔬系列介紹及針對優良農產品標誌等專題,邀請專家學者作深入淺出的報導,目前訂閱戶包括各級政府所屬衛生、家政推廣人員及一般消費者,發行數量約有1800戶。此外,資料並提供「鄉間小路」月刊及報紙雜誌等轉載並出版「漫談食物與高血壓」專書,廣泛提供消費者參考。

(二)加強推動優良食品標誌

  1. 為提高國產農產加工品之市場競爭能力及加強食品衛生管理,本會會同有關單位建立以「新鮮」及「衛生」為訴求之CAS優良食品標誌制度,目前已辦理肉品、冷凍食品、果汁、米、蜜餞、米飯調製品、冷藏食品、生鮮食用菇及釀造食品等9大類,認證廠家達110家,認證品項超過2,500百餘項,末端市場銷售金額超過新台幣220億元。

  2. 辨理「CAS優良食品授證典禮」、「CAS優良食品工廠參訪活動」、「剪下CAS標誌參加抽獎」等一系列推廣教育活動,有效提高消費大眾對CAS優良食品製程及消費等相關知識。

  3. 修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推行CAS優良食品標誌作業要點」及制定「CAS優良食品標誌作業須知」,並於84年7月公告實施。

八、農產品公害污染

  為提昇食米衛生安全及確保稻米食用安全,除加強灌溉水質監測外,並成立「農產品污染監測與管制」計畫,對可疑地區在稻米收穫前抽樣檢驗,一旦發現稻米中鎘含量超過標準,即予監控銷燬,經環保單位劃定污染農地,則輔導休耕或種植非食用作物;另成立計畫,對台灣地區公糧倉庫庫存稻米進行調查,截至目前並未發現鎘含量超過限量標準之情形。

  • 回上一頁
  • 94-03-01:17,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