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2003年國際灌溉排水協會亞洲區域討會紀實

林業處 蔡明華 林尉濤 吳麗娟

  我國首次主辦之「2003年國際灌溉排水協會亞洲區域研討會」,於今(92)年11月11、12日兩天假台北圓山大飯店舉行,大會主題為「水資源永續發展與自主性農田水利事業組織之管理營運」。本次研討會是我國於1969年正式加入國際灌溉排水協會以來,舉辦規模最大且與會層次最高的一次。

  本研討會由國際灌溉排水協會中華民國國家委員會(CTC/ICID)、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外交部、經濟部水利署及台灣省農田水利會聯合會共同主辦,並由財團法人農業工程研究中心、各農田水利會、七星農業發展基金會、七星環境綠化基金會等58個相關機構協助辦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李金龍博士擔任大會榮譽主席,國際灌溉排水協會中華民國國家委員會主席 徐享崑博士擔任大會主席。大會開幕典禮中,除了由大會榮譽主席李金龍博士、大會主席徐享崑博士致詞外,更邀請到 陳水扁總統蒞臨並致詞,另國際灌溉排水協會副主席兼亞洲地區工作委員會主席谷山重孝博士亦代表國際灌溉排水協會致詞。此外,大會亦分別邀請韓國籍朴正根教授、國立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甘俊二教授在會中作2場專題演講;另在會中及會場播放台灣農田水利建設及水利發展成果相關影片,增進國際與會來賓對我國農田水利事業發展的瞭解。

  陳總統在大會開幕典禮中表示,水是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要素,而台語「美」的發音與「水」相近,所以說台灣人民對水更有著一份親切的感覺。 總統的老家台南官田位於嘉南平原,當年因為興建了「烏山頭水庫」和「嘉南大圳」,使嘉南平原的水田,成為台灣的米倉。更重要的是,為了調節供水,同時引進3年輪作的制度,將甘蔗、水稻和甘薯輪流耕種,一方面節省用水,另一方面,也讓土地可以休息,得到養分的補充,使嘉南平原能夠生生不息,為後代的子孫永遠享用。由此可見,台灣對於水資源的利用,以及對環境的永續經營,在半個多世紀以前就已經是非常的進步。

  總統在大會中指出,農田水利設施不但具有農業生產的價值,更有休憩觀光及供水等多元的開發價值,是整個台灣社會珍貴的資產,政府將積極修訂相關法令,以促進農田水利會的業務朝多角化經營,並全面加強水利設施的更新和圳路的綠美化,為營造台灣農村的新風貌注入更多的活水資源。

  大會榮譽主席農委會主委李金龍先生在致詞中表示,本次研討會的議題大多係屬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所主管的業務,因此,本會對這次研討會倍加重視,懇切期待能從本次國際研討會汲取各國寶貴的意見及經驗,提供農委會今後施政參考,使我們的水資源利用與農田水利營運,更為有效率。

  本次研討會係鑒於水資源匱乏已成為全球性之普遍現象,同時,面對未來人口持續成長後糧食不足問題之解決,農田灌溉面積擴大將為必要之手段,因此自主性灌溉管理之概念與做法值得大力推廣;由於台灣係以農業立國,農業用水是支持農業發展之必需資源,目前農業用水量為各標的用水的最大宗,以17個農田水利會管理之灌溉用水為主;此外,台灣的農田水利事業組織農田水利會發展,已有300餘年的悠久歷史,已建有相當之制度及設施基礎,在台灣的經濟發展史上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除有效促進糧食生產、穩定民生外,更扶值工商業發展,造就了今日的「台灣奇蹟」,因此,我國辦理此次國際會議,在相關議題上提供多篇論文,將台灣經驗分享於國際友邦。

  本次會議與會共有13個國家,包括美國、日本、韓國、尼泊爾、巴基斯坦、菲律賓、寮國、孟加拉、伊朗、斯里蘭卡、印度、埃及等國;國外之學者專家共有42人,其中多位重量級人士包括韓國的朴正根教授、日本的谷山重孝博士、Nobumasa HATCHO博士、Yutaka MATSUNO博士、國際水資源研究所的Randolph Barker博士及Gilbert Levine博士等人。國內與會之產、官、學各界專家學者共有250人,合計約300人。大會共分8項議題分組討論,蒐集之論文共有61篇,其中發表之論文計有40篇,會中討論踴躍,充分達成技術與經驗交流之目的。

  本次會議早於去年即開始進行籌備工作,大會總執行長是國際灌溉排水協會中華民國國家委員會秘書長,同時是國立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譚義績,委請麗達公關公司協助相關聯絡事宜外,另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經濟部水利署、國立台灣大學水工研究所、國立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財團法人農業工程研究中心、淡江大學水資源管理與政策研究中心等人員組成工作團隊,成立議事組、秘書組、註冊組、貴賓接待組、公關媒體組、餐飲組、設計組、財務組及參訪組等工作分組,分工合作地準備各項事宜,對大多數的工作人員而言,籌備國際性研討會還是第一次,大家無不抱著邊做邊問、邊問邊學的態度及懷著戰戰競競的心情以對;從事前對內的工作分組、文宣設計、列邀請名單、撰稿、英文翻譯;對外的邀稿、催稿、外賓之簽證住宿、貴賓的禮遇接機等;及至大會的場地佈置、接待來賓、安全防護、餐飲交通之安排…等。這國際研討會終於順利行進了。

  在閉幕惜別午宴中,大會秘書處馬上將各分組會議所達成之10項共識與決議公開宣讀,各決議結論將有助於與會各國未來水資源永續決策及自主性灌溉管理措施之參考,有關決議內容如下:

  一、無論是過去或未來,稻米為亞洲區居民主食的事實將不致有所改變,故稻作仍然會維持為此地區農業生產之主流。

  二、稻田除可提供糧食生產之外,且具備有生態及環境保育之外部功能,因此,水稻田在亞洲區的經濟社會領域上,具有舉足輕重之重要性。

  三、灌溉是水稻生產最重要投入生產成本之一,適時適量之灌溉對水稻生產極為重要。

  四、灌溉的成敗之條件取決於是否具備有妥適之基礎設施、經費投資、充分的灌溉管理及農民積極的參與意願。

  五、以灌溉需水量而言,水稻明顯偏高,但是就作物消耗水量而言,並不高於任何非水稻農作物;由於水稻引灌之水量多數藉由補注地水下等方式回歸大自然,發揮所稱之水田外部效益機能。

  六、農民對灌溉管理參與意願,是促使灌溉管理及其組織永續性的最重要因素。

  七、基於糧食供應之穩定性及民生消費能力之考量,目前亞洲多數國家仍然需要對農田水利事業作適當之支持。

  八、軟體型式的水資源發展與管理,應予以鼓勵採納,俾降低由硬體型所引起負面效應。

  九、地表及地下水聯合運用已被與會各國認為是降低超抽地下水所引起災害的最佳辦法。

  十、許多亞洲國家的經驗顯示,小規模型式之灌溉設施開發所引起之環境衝擊,較大型之灌溉設施開發有較低之負面效應。

  大會更將原本插滿通往圓山大飯店路上的會旗,在惜別午宴中,由秘書長譚義績代表主辦單位贈與每一位與會外賓,以作紀念。

  會後,大會為外賓安排一天及兩天的技術參訪行程;一天的參訪行程計有7位外賓參加,到桃園農田水利會聽取簡報,參觀桃園大圳出水口、沿線綠美化工程、石門農田水利會景觀生態苗圃等,並安排至大溪逛老街及參觀鶯歌陶磁博物館;二天的參訪行程計有15位外賓參加,參訪雲林農田水利會水利博物館、林內分水工、集集共同引水計畫及中區水資源局,並暢遊日月潭及九族文化村;讓他們更能了解我國的農田水利設施,亦能看看臺灣之城鄉景觀、風俗民情,以便對台灣有更深一層的瞭解。是次國際研討會之舉辦,不僅引進和吸收國際水資源利用之最新科技新知,同時亦藉此宣揚我國近年來在政治、經濟之建設成果,以增進國際社會對我們的瞭解和認識,可說於學術研討之外,完成一次成功且漂亮的國民外交。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5-10:14,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