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陸、農糧管理

一、糧政管理
二、農藝作物產銷調整
三、園藝作物產銷改進
四、肥料政策調整
五、農業機械化及自動化
六、發展農產品加工業
七、農糧資材管理

  農糧管理之重點係配合「邁進二十一世紀農業新方案」之推動及因應加入WTO,強化糧食出口及產銷管理,並確保糧食供應安全;加強農、園藝作物生產技術改進及產銷調整,發展高品質花卉及植物種苗產業,以提升農產業競爭力;加強農藥、肥料、農機等農業資材之管理及合理使用,以確保農業生態環境永續經營;輔導農產品加工業之發展及加強推動優良食品標誌,迎合消費市場需求之趨勢。

一、糧政管理

(一)確保糧食安全與強化糧政管理

  1. 掌握糧源,調節供需

    為掌握糧源、穩定糧價及維護農民收益,政府自民國63年採取保證價格收購農民稻穀。91年1、2期共收購農民稻榖39.8萬公噸,支付收購價款80億7,000萬元。

  2. 公糧之撥售與推陳處理

    經收農民稻穀撥供軍糧、釀酒糧、加工用糧、學校午餐食米等經常糧,91年撥售102,207公噸。必要時依據「穩定糧價作業要點」,適時釋出公糧以穩定供需及糧價,91年釋出公糧6萬餘公噸。另本會於91年12月31日訂頒「糧食人道援外作業要點」,原則每年提撥10萬公噸糙米辦理人道救援。

  3. 健全糧政管理體系

    積極辦理庫存公糧稽查,倉庫環境衛生之整理、災害防範及蟲鼠害防治等工作,以及改善倉庫作業環境,節省勞力,提高營運效能。

    辦理糧商申請登記及異動變更作業,確實掌握糧商動態,91年底計有7,204家登記糧商。為協助碾米業者取得工廠用地,擴大一貫作業經營,91年有2家完成變更。

    為推廣國產優良食米與米製食品,建立國人對米食營養與健康的正確認知,辦理學童與社區民眾稻米產業文化體驗活動,傳統米食加工技術訓練。

  4. 糧食進出口管理

    依據我國加入WTO協議,91年民間進口米50,652公噸,採取加價措施全數進入國內市場;另政府輸入配額 94,068公噸,12月底前採購完竣,並納入政府公糧,視市場需求釋出調節,以穩定糧價。

(二)提昇國產稻米品質及競爭力

  為因應加WTO進口稻米之壓力,應提升國產稻米品質,以提高競爭力,91年度提升國內稻米品質主要措施如下:

  1. 強化良質米產銷計畫

    全年設置良種田1,467公頃,更新面積97,191公頃,推動稻穀收穫後分級收購及分倉貯存等工作,以提升國產稻米競爭力。

  2. 辦理公糧稻米品質檢驗

    為確保撥售公糧品質,對各委託倉庫所加工之各項公糧,均經嚴格檢驗合格後始得撥售,以提供優良品質之公糧稻米。

  3. 加強市售米抽檢與管理

    本年度抽檢674件結果,其標示符合率98%、品質符合率95%,對未符合規定者,均已通知廠商於限期內改正。

  4. 推動CAS良質米

    截至91年底為止取得CAS良質米廠商共有14家、19種品牌通過CAS良質米產品認證,以建立消費者對本土農業之信心與支持。

  5. 加強培訓米穀檢驗人力

    為落實稻米分級檢驗制度,91年度積極辦理檢驗人員訓練,辦理稻米加工業者自主品管人員訓練,有144人取得加工業者品質檢驗人員合格證書。

  6. 建構台灣地區「稻米品質資訊網」

    針對91年1、2期各縣市所生產稻米品質建置「稻米品質資訊網」,建立稻米品質資料庫,提供稻米檢驗法規、檢驗方法等之參考並讓上網供民眾查詢。

二、農藝作物產銷調整

(一)水旱田利用調整後續計畫

因應加入WTO,農業施政應符合其規範,必須加速調整稻米、雜糧、蔗糖等保價收購作物之生產結構, 輔導農田辦理休耕種植綠肥、翻耕等生態、地力維護措施或輪作地區性作物,並自 91 年起至 93 年止針對第二期稻作辦理分年分區輪流休耕措施,使有限資源作有效之分配與利用。

  1. 調整稻米、雜糧、契約蔗作生產目標

    在穩定稻米供需方面,民國 91 年稻作面積調降為 30.7 萬公頃,較計畫目標 30 萬公頃超出 2%;保價收購雜糧契作面積降至 1.4 萬公頃,契作原料甘蔗種植面積降至 0.6 萬公頃,均達計畫目標,並降低農業境內支持。

  2. 輔導辦理輪作休耕,維護農田生態保育

    為維護農田生態並兼顧農民收益,輔導輪作地區性特產及雜項作物者,一般輪作獎勵每公頃給予2.2 萬元,集團輪作每公頃給予 2.6 萬元;辦理休耕者,種植綠肥每公頃給付 4.1 萬元,辦理翻耕每公頃給付 3.4 萬元,配合第二期稻作限制性生產輪休措施稻田種植綠肥每公頃給付 4.6 萬元。 91 年第一期作計畫推動輪作休耕面積為 81,844 公頃,實際推行面積為 91,110公頃,達成率為 111%,發放農民獎勵金 32億4,710 萬元。 91 年第二期作計畫推動輪作休耕面積為153,396 公頃,實際推行面積為 129,861 公頃,達成率為 85%,發放農民獎勵金 48億5,555 萬元。

(二)加強農藝作物產銷改進

  1. 水稻

    為配合近年稻作新品種之育成, 91 年在國內各縣市設置稻作新品種示範田 65 處,並召開田間觀摩會,供水稻育苗中心負責人及稻農瞭解新育成品種之特性、栽培管理方法及應注意事項等,以促進農民對稻作新品種之認識,增進農民對稻作新品種選擇之多元性與栽培管理之科技化,加速稻種更新速度,擴大稻作新品種栽培面積,提升稻米品質。並同步評估各該新品種所產稻米是否達到良質米推荐標準,供作良質米產銷之參酌。

  2. 雜糧作物

    辦理食用甘藷產銷示範、薏苡產業整合、國產超甜玉米生鮮外銷等共計 925 公頃,並辦理「台灣雜糧養生保健餐」系列活動,宣導國產雜糧之新鮮、健康、安全、美味之特質;建立落花生、紅豆消費型態及庫存量變動資訊,掌握市場供需動態,並輔導自動化選別分級及改善包裝設備與冷藏設施,以提高競爭力,建立台灣雜糧品牌,開拓精緻產品外銷管道。

  3. 綠肥作物

    為建立國產綠肥大豆台南四號及六號之繁殖推廣體系,在彰化、雲林、嘉義、台南地區農田設置原原種 0.2 公頃及原種田 10 公頃,採種田 385 公頃,以解決綠肥推廣種子來源不足的問題,並增加閒置農田之有效利用。辦理耕作制度示範部分, 91 年度在中部地區、南部地區及東部地區辦理輪作制度示範面積 111 公頃,推廣稻作與胡麻、薏仁、蕎麥、芋頭及甘藷等地區性特產之輪作模式,此外,為配合地區發展休閒農業,輔導農田種植水稻與波斯菊、青葙、向日葵等景觀作物之輪作模式,以美化田園景觀。

(三)辦理航測稻作面積及產量調查

  本會為正確統計各年期稻作種植面積,自民國 69年起,採用航測技術,按各地稻作生育期,選擇稻作分蘗盛期前後,由南往北分區實施空中攝影。由於在分蘗盛期前後所拍攝之照片,無論在覆蓋密度與植株高度方面,都很適合於立體觀察,可以清楚判別作物種類,對稻作分布調查與面積之統計,具有相當高的準確性。在產量調查方面,則以每期作抽選 1,485 處樣本田辦理坪割、調查每公頃產量及糙米率,以推定台灣地區稻穀(米)實收量。

  91 年第1、2期作台灣地區稻作面積調查,經以航測調查面積為基礎,再與各鄉鎮市區公所逐一檢討統計,全年實際種植面積 307,037 公頃,與 90 年實際種植面積 332,183 公頃相較,減少 25,146 公頃,減幅 7.57%。在收穫面積方面, 91 年為 306,840 公頃,與 90 年收穫面積 331,619 公頃相較,減少 24,779 公頃,減幅 7.47%。在總生產量方面, 91 年糙米產量為 1,460,670 公噸,與 90 年生產量糙米 1,396,274 公噸相較,增加 64,396 公噸,增幅 4.61%。增產原因係由於 91 年氣候良好、無天然災害及病蟲害發生較少,致各縣市單位面積稻米產量普遍較 90 年增加。

(四)輔導有機農產品生產及驗證

  本會為積極推動有機農業發展,已訂定「有機農產品驗證機構輔導要點」、「有機農產品輔導小組設置要點」、「有機農產品生產基準」及「有機農產品驗證機構申請及審查作業程序」等規定,做為有機農業推廣及輔導之依據。

  91 年度參與驗證之個別農戶計有 428 戶,輔導作物有機栽培面積為 583.67 公頃(包括水稻 73.74 公頃、蔬菜 187.87 公頃、果樹 145.51 公頃、茶樹 54.77 公頃及特用作物 21.78 公頃)。輔導有機米產銷班27班,全年辦理面積計1,064公頃,生產有機米約 5,320 公噸,稻穀產品於採收前經田間檢測合格後,發給有機米標章,並按月辦理市售有機米品質抽檢,以確保產品品質。在有機農業宣導工作方面,年度辦理有機農業成果展示(售)會 2 場次及「有機農產品驗證說明會」 4 場,並於平面媒體刊載宣導專欄,報導有機農業、有機農產品驗證制度、有機栽培技術及相關廣告宣導 40 餘則。此外,各民間驗證團體亦針對消費者、農友及其驗證人員,舉辦多場推廣活動、教育訓練及宣導說明會。另為充實有機農業全球資訊網站之網路資訊內容及提昇效能,91年除繼續新增網頁內容、更新有機店家資料及發行有機農業電子報外,更完成「有機農業驗證資料管理系統」,以利有機農業驗證資料之登錄、保存管理、統計以及資料之使用。

(五)輔導發展健康機能取向之特用作物

  輔導金線蓮、山藥、通天草、破布子、蘆薈、魚腥草及茶葉等具保健功能之地區性特用作物,強化栽培管理及產製銷技術,建立品牌並協助促銷;另結合農、醫藥、食品科學有關之大專院校、農業試驗改良場所及相關農民團體,辦理山藥等40種保健植物之科學化評估試驗,確認保健植物之基原及抗氧化、抗致突變性等機能功效,並辦理第三次成果研討會,且建立種原庫3處;輔導虎尾鎮農會推行農工合作生產,並由12個農民團體及產銷班開發各式保健植物袋茶、即溶仙草、蘆薈清潔系列產品等計26項。

三、園藝作物產銷改進

(一)花卉產銷調整及技術改進

  1. 推動設施栽培:示範推廣大宗花卉如菊花、玫瑰、文心蘭等設施栽培技術,並輔導農民採行以提高品質,提昇產業競爭力。本年度計推廣菊花、文心蘭、玫瑰、火鶴花、洋桔梗等合計25公頃。
  2. 輔導產銷班採收後處理技術:選擇參與台北花卉產銷公司訂貨交易及重要花卉產區之優良產銷班30班,輔導採收後處理技術。並於該公司之花卉瓶插品質觀察室進行觀察,定期公告花卉瓶插壽命,期從生產面提昇品質、落實分級包裝及保鮮技術,進而建立品牌信譽,創造市場價格區隔。
  3. 拓銷國內外市場:輔導外銷商與花農辦理大宗花卉如菊花、唐菖蒲外銷契作,輔導外銷量每年400萬枝;針對具競爭力之文心蘭、蝴蝶蘭等,於海外市場建立台灣形象廣告;舉辦國際性及地區性蘭展等。辦理文心蘭、火鶴花海運海外試銷10次,以積極拓展東亞市場。
  4. 辦理推廣教育及展示活動:辦理中正國際機場花卉實體展示及形象廣告,蘭花交易展示溫室,花卉產銷業者會議、花卉品質競賽、國際博覽會運作機制研討會及展示推廣活動50次,並編印產銷資訊、技術手冊(文心蘭、蝴蝶蘭)及推廣應用刊物6種,合計30,000本,輔導產銷班 80 班。
  5. 輔導設立產銷班集貨包裝場、冷藏庫等計120坪,充實貯運設施。

(二)種苗產銷改進

  1. 舉辦種苗產銷技術研討會、種苗法規修正座談會:辦理種苗產銷技術研討會;邀請國內專家學者發表種苗產業發展現況與問題、種苗相關生產技術等議題之專題演講;舉辦台灣地區「學術性種子苗輸出入管理辦法修正座談會」;「農委會所屬機關育成新品種審查作業要點草案座談會」;拖鞋蘭現況與產業發展座談會並提出多項建議提供本會研擬種苗相關政策及產業發展方向。
  2. 馬鈴薯健康種薯推廣繁殖:設置0.1公頃防蟲防雨網室中繁殖馬鈴薯健康種薯,預計可增殖健康種薯1,800公斤以上,繼續繁殖原種、採種後可生產540,000公斤採種薯,提供450公頃更新栽培。
  3. 建立種子純度品質檢定體系與種子影像資料庫:接受民間種子公司委託分析番椒及蕃茄雜交種子近十批,每批種子100粒,目前已完成分析並提交結果。在草種命名管理辦法方面已取得美國喬治亞州農業局草種認證辦法,其管理辦法應可做為台灣地區草坪草種認證實施規則之藍本。
  4. 種苗節慶祝大會暨農業成果展、種苗展示及促銷活動:輔導國內種苗改進協會辦理第五屆種苗節慶祝大會及優良品種品嚐會,並舉辦種苗展示促銷活動。

(三)加入WTO果樹產業結構調整

  台灣地區生產之水果種類多達30餘種,加入WTO後,為使水果產業衝擊降至最低,將產業衝擊較大之椰子、東方梨、文旦柚、桂圓肉(龍眼乾)、香蕉、鳳梨、芒果及柿子等8種水果,採關稅配額方式進口。

  為降低產業衝擊,經成立專案計畫,輔導水果產業結構先期調整,91年重要成果如下:

  1. 輔導水果產業結構調整,針對不具競爭力之果樹調適產業,辦理粗放果園廢園造林或種植綠肥 420 公頃,達國土保安並提供優美之景觀;建立香蕉、柑橘等果樹健康苗繁殖供應體系,繁殖健康種苗計302 萬株,提供果農種植,提高果園經營效率並有效提昇果品產量與品質。
  2. 輔導文旦、鳳梨、荔枝等老舊有超產之虞之品種利用新興早、晚熟品種更新,計 896 公頃,分散產期並促進國產水果少量多樣化,以有效刺激消費,提昇國產水果競爭力。
  3. 改善果園產銷環境及設施,包括木瓜、印度棗、葡萄、及楊桃網室設施或防風設施或水平棚架,計 739 公頃;改善果園灌溉設施、運輸設施,推行機耕作業並改善集運、選別、包裝設備,受益面積 2,050 公頃。
  4. 輔導檸檬、番石榴、蓮霧、印度棗及楊桃等有超產之虞之果樹,利用修剪、摘果、遮光等技術,有效調節產期 655 公頃,增加果農收益;推動蓮霧、柑桔、葡萄、芒果4等種水果整合性產銷示範,輔導果園企業化、合理化管理 325 班等,推動整合性產銷示範,促進先進技術及政策之落實,並發揮產銷整體效率。

(四)改進蔬菜生產

  1. 輔導蔬菜生產專業區生產技術改進面積2,921公頃。
  2. 輔導主要產區及吉園圃標章認證農友搭建蔬菜生產保護設施,包括簡易式及捲揚式塑膠布、水平棚架等49.7公頃。另輔導菇類及鮮食用瓜果類栽培設施10.2公頃,集貨場冷藏庫464坪,省工作業農機具20組,改善採收後處理與保鮮技術設備,以穩定生產,提高品質及市場競爭力。
  3. 輔導國產香菇、金針、蓮子辦理標章認證,提昇消費者對國產品之認同。另辦理大蒜產銷調節宣導16場次,參與人數2,500人,宣導縮減栽培面積並輔導轉作青刈玉米200公頃。

(五)建立冬季大宗蔬菜種植登記及產銷調節

  1. 規劃全國大宗蔬菜種植面積,每月以甘藍25,000公噸、結球白菜15,000公噸、花椰菜8,500公噸計算,自9月至翌年2月每月種植面積規劃為甘藍500公頃、結球白菜300公頃、花椰菜300公頃。
  2. 推動種植登記工作,自90年9月迄91年2月透過農民團體及產銷班辦理種植登記期間,共申報甘藍1,273公頃、結球白菜475公頃、花椰菜903公頃,其中以10-12月份申報面積較多。
  3. 建立產銷調節制度,依據本會所擬3種大宗蔬菜產銷失衡預擬狀況處置表,設定產銷調節基準市場價格,藉以採取產銷調節措施,包括輔導外銷1,477公噸、購貯冷藏3,256公噸、收購加工800公噸及田間耕作有機肥170.32公頃,合計調節甘藍10,309公噸,結球白菜2,520公噸,花椰菜801公噸,穩定產銷及價格。

四、肥料政策調整

(一)肥料價差補貼

  1. 為因應加入WTO及台肥公司民營化,本會依據行政院核定之「肥料政策調整方案」,採取下列措施:(1)編列預算辦理肥料價差補貼;(2)適度調整肥料售價以合理反映成本;(3)逐年停止供應無價差肥料種類,先行回歸自由化市場機制。經由上述措施,以加速推動肥料產銷自由化。
  2. 依據「肥料政策調整方案」規劃期程,89年10月1日起本會先行停供當時價格穩定、無價差補貼且市場供需無虞之硫酸銨及39號、43號複合肥料等3項肥料。復於90年6月調漲本會供銷之尿素及氯化鉀肥料售價;調降1號、5號、42號複合肥料等3項肥料售價,調幅加權平均為2.44%。
  3. 為加速肥料自由化,自本年1月起停止供應已無價差補貼之尿素及1號、2 號、4 號、5 號、42 號複合肥料等 6 種化學肥料,其他肥料包括硝酸銨鈣、粉(粒)狀過磷酸鈣、氯化鉀等繼續銷售至91年底止。總計91 年肥料價差補貼金額約為 1億2,000餘萬元。
  4. 92年1月起本會全面退出肥料供銷體系,順利完成「肥料政策調整方案」,達成肥料產銷自由化目標。

(二)合理化施肥

  1. 合理化施肥示範及農民施肥教育:共選各縣市重要產業產銷班辦理合理化施肥綜合技術講習與示範,講習55場次,參與人數2,000餘人,示範51班,面積1,235公頃;編製合理化施肥宣導影片13集,在電視頻道社教節目播放,並製成影音光碟片分送各級農會及產銷班研習教材。
  2. 重要水庫集水區果菜園肥培改進示範:為教育合法使用農地之果菜園農民正確合理施肥,防範施肥不當造成水質污染,辦理施肥技術改進示範與講習觀摩,石門水庫2處,德基水庫6處,共辦理8處,依推荐施肥可節省肥料約30﹪,增產15-20﹪。
  3. 生物性肥料應用推廣:豆類作物接種根瘤菌等生物肥料3,823公頃,瓜類作物育苗接種菌根菌等生物肥料200公頃,並配合各項講習等工作,有效利用生物資源以替代部分化學肥料。
  4. 有機質肥料推廣:配合合理化施肥措施,並依據「有機質肥料推廣輔導要點」規定,在重要農業區域,獎勵農民購用以農牧廢棄物醱酵製成之堆肥。91年度為符合WTO綠色措施規範,豁免削減境內支持補助,以施用有機質肥料增加的工資及運費為考量,各縣市政府於果樹、蔬菜類作物推廣 17,302公頃,受理農民申請獎勵堆肥數量計84,135公噸,減少農牧廢棄物污染及維護農田地力。

(三)肥料安全庫存

  為因應肥料自由化,91年度肥料運儲以偏遠地區儲存少量安全庫存為原則。由於各肥料業者以各種獎勵方式積極推廣促銷各項肥料暨稻穀、雜糧休耕面積增加,致化學肥料施用量遞減,為考量降低運儲成本,機動調降安全存量並利用銷肥淡季預儲肥料,於銷肥旺季妥為適時適量調度,91年全年肥料得以穩定供應,就平衡供需而言,已達安全庫存之績效。

五、農業機械化及自動化

(一)農機貸款及補助

  由農業發展基金提供補助款,協助農民購買自走式噴霧車、全自動重量式蔬果分級機等 39 項國產新型農機,補助金額約為售價之 30-40 %, 91 年共補助 741 台。此外於農業發展基金辦理農民農機貸款達 6.4 億餘元,計購置567台各式農業機具設備;辦理農業自動化設備貸款 650 萬元。

(二)新型農機示範推廣

  對園藝、特作搬運管理、堆肥攪拌翻堆及收穫後加工等新型農業機械,辦理試用評估與示範推廣,以利技術轉移並推廣介紹農民選用,91年度共辦理番荔枝果園施肥機、雙軌動力車坡地果園搬運及施藥作業、介質消毒機、曳引機旁載式堆肥攪拌翻堆機、酸瓜及蘿蔔加工一貫作業化機械等等6種國內新研發成功之農業機械示範觀摩會11場次。

(三)農機操作修護訓練

  辦理農民農機操作保養修護訓練,班別包括曳引機修護專業訓練班、曳引機操作保養訓練班、農業電工技術訓練班、農業氣壓基礎訓練班、農業油壓基礎訓練班、農業感測器專業訓練班、惰性氣體銲接訓練班等7班種, 9 班次,訓練188人次,計757人日數。

(四)輔導設置穀物乾燥中心

  為提昇稻米品質,減輕農民乾燥稻穀勞力及費用負擔,配合良質米推廣及公糧收購作業,輔導經收公糧之農民團體設置穀物乾燥中心,直接受理農民收穫後之濕穀,統一乾燥後入倉儲存,農民不需再自行乾燥稻穀,91年輔導 3 個農會設置乾燥設備容量共計 530 公噸。另輔導 5 個農會設置低溫暫存筒,容量 5,500 公噸,以及 3 個農會改善週邊設備等。累計輔導 79 個鄉鎮市農會設置乾燥設備,總容量達 14,954 公噸, 34 個鄉鎮市農會設置低溫暫存筒,總容量達 61,150 公噸,每年可乾燥稻穀 35萬公噸,約佔稻穀總產量之 20% 。

(五)設立蔬果自動化育苗場

  配合產業自動化政策及園藝作物生產技術改善需要,91年蔬果自動化育苗場共培育種苗41,000 萬株,其中大宗蔬菜 28,710 餘萬株,占總育苗量之 70.5% 左右,供應栽培 9,600 餘公頃,減輕農友自行育苗勞力負擔,降低生產成本提升蔬菜品質。

(六)輔導水稻育苗中心經營改善

  輔導現有水稻育苗中心 704 場,培育機插秧苗, 91年供苗面積計 326,600 餘公頃,並運用各縣水稻育苗協會組織功能,加強協調育苗中心調配,穩定秧苗供需。輔導無意願經營育苗中心停止育苗 5 場,仲介閒置堪用農機具,使停止經營者損失減至最低,自願退出育苗經營體系。另以獎勵代替補助方式,輔導繼續經營者,調適經營作業,提高效率並降低成本。

六、發展農產品加工業

(一)輔導農村食品加工事業及提昇地方產業文化

  為促進地方農業產業升級、增進農民收益、穩定生鮮原料市場價格,針對各地區之農特產品,輔導農民團體、產銷班設立加工站,發展具市場潛力之地區性加工特產品,並加強產品商業包裝設計及行銷,突顯產品形象,提升市場競爭力,計完成苗栗縣桂竹筍、柿餅加工;嘉義縣蘿蔔、甘藍、越瓜及竹筍加工;台南縣芒果乾加工;高雄縣芒果冰品加工;花蓮縣芋頭冰品;以及花蓮縣芋圓、芋頭冰品等,以增進地區性農特產品之附加價值。

(二)輔導成立衛星工廠及產地初級加工

  為增強國產農產品之競爭力,加強國產原料在產地作初級加工以確保鮮度及品質,並可將加工所產生之農作廢棄物留於產地供作綠肥用,減輕大都會區之垃圾及污染問題,期達強化農場供應食品加工廠之效率及增進農工雙方經營成效,以增進國產品之市場競爭力。 91 年度輔導台灣區農業合作社聯合社整合雲林縣子茂果菜生產合作社、嘉義縣崙尾果菜運銷合作社、嘉義縣疊溪果菜生產合作社、台南縣麻豆果菜生產合作社、高雄縣永安果菜生產合作社及屏東縣金桔生產合作社等6處農業合作社場,設置6處原料初級加工處理場。本項產地原料初級加工計畫,確可提高蔬果原料之利用率及附加價值,並促進國產農產加工食品之競爭力,且本會業已於CAS優良食品新增一類「生鮮截切蔬果類」,供這類原料處理場申請CAS認證,91年度已有3處處理場通過此項認証,可提高食品業者及消費者之認同。

(三)輔導食品業發展多樣化中式食品及藥膳食品

  1. 聘請知名主廚、食品加工技術服務團赴廠實地開發產品,及開辦中菜廚藝研習班 2梯次,辦理相關研討會及訓練3次。
  2. 開發中式開胃菜、燒烤魯味湯品及菜餚等方便性產品超過 100 項,篩選較具市場競爭力潛力之產品35項試量產,並辦理新商品發表會等宣導活動 4 次,以推展研發之新產品,目前廠商已將部分開發之產品量產行銷。

(四)加強推動CAS優良食品認證

  1. 為提昇國產農產加工品之市場競爭力及保障國人飲食之健康,本會會同有關單位建立以「衛生」、「安全」及「高品質」為訴求之CAS優良食品認證制度,目前已辦理肉品、冷凍食品、果蔬汁、良質米、醃漬蔬果、即食餐食、冷藏調理食品、生鮮食用菇、釀造食品、點心食品、生鮮蛋品及生鮮截切蔬菜等12大類,認證廠商194家,認證產品3,434項,產值超過新台幣350億元。
  2. 辦理「CAS優良食品授證典禮」、「CAS優良食品推薦品嚐會」、「CAS優良食品在團膳應用座談會」,出版「CAS優良食品宣導手冊」、「CAS優良食品專刊」,參加「消保月園遊會」及「2002台北國際食品展」等一系列推廣教育活動,有效提昇消費大眾對CAS優良食品標誌之認知度。

七、農糧資材管理

(一)農藥管理

  1. 農藥登記發證

    (1)依據農藥管理法審核農藥申請登記事宜,至 91 年底登記農藥共有 556 種( 392 種有效成份),其中殺菌劑 193 種,殺蟲劑 195 種,殺?姥 30 種,殺草劑 98 種及植物生長調節劑 22 種等,共計核發 5,005 張農藥許可證。

    (2)受理農藥登記申請案, 91 年共計核發許可證 96件 ,展延許可證 1,233 件,移轉許可證 35 件,變更許可證登記事項 231 件,變更標示 153 件,核發農藥原體及原料免稅證明 883 件,核發農藥許可證英文證明及農藥販賣證明93件。

  2. 農藥安全性評估

    (1)舊藥劑使用經評估後,危害性高者予以禁用或採管制措施,並淘汰極劇毒農藥,經風險評估禁用之長效性或致癌等危害性高農藥有效成份達 55 種。

    (2)91 年受理業者委託辦理農藥田間試驗及審核其毒理試驗資料共計 41 件。此外,配合上市農藥之殘留管制,本會亦草擬農產品中殘留農藥容許量共 21 件,送請衛生署訂定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

  3. 農藥品質檢測

      為加強農藥使用管理,監測市售農藥品質,規範農藥之販賣,輔導農民正確用藥,加強劇毒性成品農藥管理,並經常檢查市售農藥標示及取締違規廣告。本年共計辦理農藥販賣業者訓練班 3 班共 450 人,農藥販賣業者複訓講習及座談會 23 場次,檢查農藥販賣業者 1,995 家次,取締無照販賣業者 10 件,取締農藥標示不符及違規廣告者10 件,抽檢農藥工廠及市售成品農藥1,110 件,取締偽農藥 16 件,查獲劣農藥 90 件,均依法處理。

  4. 輔導農藥安全使用

      加強農藥安全使用教育宣導,於各蔬果產地舉辦講習 150 班次,並將6月訂為宣導月,透過電視播放短片宣導安全用藥。加強農藥殘留監測管制,於全省蔬果產地設置 13 個化學檢驗站,全面抽檢田間即將採收及集貨場之蔬果,91年抽驗 14,480 件,合格率達 97.88% ,不合格者均請農民延後採收,並予教育追縱及依法查處。另以生化法協助農民檢測農藥殘留程度達133,994件。

(二)肥料管理

  為維護肥料品質,依據「肥料管理法」等相關規定,督導地方政府加強辦理肥料檢查工作,檢查範圍包括是否具肥料登記證、肥料標示及肥料品質等是否符合規定, 91 年度計檢查 389 件,經查獲不符合規定者,均依法予以處理。為杜絕非法產品流入市場,本會並積極輔導業者申辦肥料登記證,截至 91 年底止,核發肥料登記證計 3,294 件,其中製造肥料登記證計 1,393 件,輸入肥料登記證計1,901 件。

(三)種苗管理

  辦理國內主要糧食作物如水稻、玉米、落花生等田間檢查 1,800 公頃,室內檢查 550 個樣品,另受理委託辦理辦理蔬菜等作物種子品質檢查 250 個樣品,核發國內種子田間、室內檢查報告及ISTA國際種子檢驗證 30 張。

  • 回上一頁
  • 94-03-01:15,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