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柒、林業與資源管理

一、森林生態系經營
二、造林和森林保護
三、山坡地水土保持
四、自然景觀與生物多樣性保育
五、拓展森林生態旅遊
六、農田水利建設及管理

  林業與資源管理,其內容包括林業經營、水土資源保育、維護生物多樣性、自然生態保育、治山防災及農田水利等範疇。林業經營以維護及發揮森林資源之公益效能,生態系之維護為目標,同時亦藉由推動全民造林運動,厚植森林資源並推廣森林遊樂,以提昇國人生活品質。保育水土資源,係以促進山坡地合理利用並減少災害為目標,並以加強山坡地管理、取締及制止山坡地之違規利用、辦理宣導教育、推行治山防災及集水區治理等,達成減少土石災害之目的。自然生態保育主要為維護自然生態系及野生動植物物種保育,並加強辦理自然保留區及野生動物保護區之維護管理、特殊地質地形景觀及野生動植物調查研究與資料庫建立、宣導教育及保育類野生動物及其產製品之進出口管理。農田水利則以改善農田水利設施及農田水利會營運為主,主要工作包括推行節水灌溉,維護及調配灌溉用水及其品質以及辦理農地重劃等。

一、森林生態系經營

(一)建立生物資源資料庫

  本會近年來全面推動台灣地區生物資源調查,預定以 5 年期間委請台大、師大、中興、中山及東華等大學暨中央研究院,完成北、中、南、東等 4 區之生物資源調查,以瞭解本土生物之多樣性,作為全面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育及資源永續利用工作之基礎資料。

  為彙整分散之生物資源調查資料,俾便日後資料儲存、整合及成果展示分析,以供決策者使用的資源資料庫,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經評估時效性、功能性、經濟性及發展性等因素後,決定於林務局構建統一性之「台灣生物資源資料庫中心」。該中心將作為未來全國性基礎生物資料管理單元,並可對各級政府機關、全國各公私立大學及研究機構等單位提供所需資料。

  自民國88年迄今本中心已經彙集 59 萬筆調查資料, 91 年度林務局完成之重要工作項目如下:

  1. 生物資料庫系統功能擴充及維護。
  2. 重新設計網頁版面,並增加「教育用網頁」,開放民眾上網查詢生物分布及相關說明及圖片資料。
  3. 擴充物種多樣性展示系統及新增成果資料管理子系統。
  4. 擴充中央管理系統功能,新增其他保育利用調查資料上網繪製點位圖、線上審核及匯入資料庫功能。
  5. 擴充電子地圖圖層,加強整合性資料查詢及統計分析並匯出相關報表。
  6. 加強各計畫管理系統之調查資料查詢及資料審核。
  7. 辦理北、中、南、東四區各 1 梯次教育訓練。

(二)森林生態系經營及永續利用

  1. 生態系經營是現代森林經營之國際新趨勢,其強調永續性經營的革新理念,即用生態的方法,融合了人民的需求與環境的價值,以達成國家森林的多目標利用經營,使得國家森林呈現多樣性、健康性、生產性、及永續性之森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91 年度於台灣大學實驗林烏山崙試驗地成立森林生態系經營示範區,集合各大學森林科系專家,就不同特性之生態系予以實施各種必要之經營措施與監測,並配合教育宣導,使生態系經營之理念與實務,落實到各林區,以改善森林之體質,提高森林之經濟價值與非木材產品(Non-timber Products)價值。91年度除就生態系經營之學理進行本土化之探討外,並就實務之可行性進行技術觀摩及研討。
  2. 建構完成「林產事業資訊網」,開創林產事業之電子商務功能,完成土肉桂葉抗腐朽菌活性評估、木竹材加工技術研究、竹產業之競爭力評估、竹炭產業策略聯盟機制建置等,促進森林資源永續利用。

二、造林和森林保護

(一)厚植森林資源,保育復育造林

  為厚植森林資源,保持林地的良好被覆,保障集水區中、下游經建成果,凡森林跡地、低蓄積林地、散生林地、草生地、裸露地等,依森林生態永續經營原則,加強國有林地區造林及營造複層林工作,以達到厚植森林資源、水源涵養等目標, 91 年國有林造林面積合計為 475 公頃。

  在森林撫育方面,針對現存人工造林地,規劃實施疏伐等中後期撫育,逐步混合闊葉樹造林,一方面促進留存木成材,提高林分蓄積量,另方面亦增加人工林之生態多樣性,以增進保育水土資源之能力,減低森林遭受大規模病、蟲害及火災危害之風險,促進碳吸存,並使森林成為適合野生動物棲息的環境,達成森林資源永續經營、多目標利用,及降低地球溫室效應氣體之願景, 91 年度完成 34,500 公頃。

  針對 921 地震崩塌裸露地,因土壤結構遭破壞而鬆動,為降低災害,選定具高水土保持能力之本土原生樹種,積極推動造林復育工作, 91 年度完成 302 公頃,以加速完成森林覆蓋,發揮國土保安及水源涵養效益。

(二)維護森林資源,保障森林健康

  台灣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豐富的森林資源,在天然林內,因歧異高尚無發生疫病蟲害之案例,而人工林因林相較為單純,易遭受病蟲為害,近年來即曾發生松材線蟲為害琉球松造林地之情。我國自 91 年起加入WTO後,進出口農業貿易必然急遽擴增,相對也會增加森林生態環境的潛在危機,是以保護森林健全,防治森林生物危害,乃森林生態系經營管理的一個重要環節。

  小花蔓澤蘭為菊科假澤蘭屬蔓性草本植物,原生於中南美洲,具無性繁殖及種子繁殖能力,匍匐莖每一根節均能生長出新根系,向光性強,多生長於 1,000 公尺以下之中低海拔各山區山坡、溪谷、河岸及水源地,繁殖力極強,近年來於中低海拔山區均可看見其蹤跡,由於其快速生長攀援於林木,被其覆蓋包住的林木,常無法獲得充分光照與空氣,最後死亡,對林木生長造成很大威脅。鑑於小花蔓澤蘭漫延迅速,為遏止其漫延, 91 年度執行國有公林地防除小花蔓澤蘭工作,合計除蔓面積為 2,197 公頃。

(三)平地景觀造林及綠美化

  透過國土規劃,結合都市設計與地景設計理念,確保國土的永續經營,因應加入WTO,調整國內農業產業結構,針對釋出農地,配合獎勵與補貼輔導農民造林,為改善都市城鎮生態景觀,增進都會地區之自然度,擴大平原地區綠境,增強森林「都市之肺」的機能,創造寧適優美的鄉村及城市景觀。

  1. 平地造林:因應我國加入WTO後,調整國內農業產業結構,輔導農民及農企業造林,配合獎勵與補助,提高其造林意願,藉以紓解競爭力較差之農產品產銷失衡現象,並增加平地造林綠化面積, 91 年度已完成平地造林 1,590 公頃。
  2. 林園綠地生態景觀綠美化:針對都市鄉鎮邊緣地、公園、鐵公路兩側、河川堤防高灘地、風景遊憩地區、學校、離島地區水庫集水區及各種公共場所開放空間等,積極植樹綠美化,改善平原地區之環境品質,營造自然美麗的綠色鄉野,提供民眾戶外休閒的空間, 91 年度已完成營造林園綠地 920 公頃、培育綠美化苗木 170 萬株,提供 92 年植樹活動,推動全民植樹,綠化地方、行道樹維護管理及改善工作 640 公里及補助社區環境綠美化 400 處。
  3. 建構全國綠資源資訊系統及綠化教育訓練網路:建構全國綠化教育訓練與技術輔導之網路機制,以推行綠化策略與技術;對於綠化績效及全國綠資源之動態資料,亦將建立資訊系統,以長期監測適時改善。 91 年度計執行拍攝宣導短片 10 支,各類宣導活動 200 餘場次。

三、山坡地水土保持

(一)加強山坡地管理、落實國土保安

  1. 本會為改進傳統山坡地人工管理方式利用衛星影像輔助山坡地管理與監測。 91 年度台灣地區實施 6 次衛星監測作業(每 2 個月實施監測乙次),共計偵測出山坡地土地利用變異點 1,964 處,經函送相關縣市政府辦理現場查核結果,屬違規使用者 162 點。有關變異點查核結果回報後,並建檔續作追蹤、管考,有助於輔助山坡地違規開發案件之查報業務。
  2. 依水土保持法等有關規定,督導直轄市及台灣省各縣(市)政府查報取締違規案件 1,226 件,面積491 公頃;經處行政罰鍰 1,161 件,罰鍰金額新台幣 9,737萬餘元,移送司法機關偵辦 101 件。
  3. 加強山坡地非農業開發利用水土保持計畫之審核及監督管理,依直轄市及台灣省各縣(市)政府通報資料統計, 91 年度核定山坡地非農業使用水土保持計畫計 940 件、面積 2,020 公頃;實施施工中檢查 1,472 次、合格者 1,361 次、不合格者 111 次,不合格者均依法處理。

(二)集水區治理及治山防災

  本會依據水土保持法第九條:「各河川集水區應由主管機關會同有關機關進行整體之治理規劃,並針對水土資源保育及土地合理利用之需要,擬定中、長期治理計畫,報請中央主管機關核定後,由各有關機關、機構或水土保持義務人分期分區實施」之規定,參照第二期治山防災計畫調查規劃模式完成「台灣地區第三期(90至93年度)治山防災調查規劃總報告」。奉行政院核定列入:「中長程公共建設四年(90至93年)計畫農業建設計畫─加強山坡地水土保持計畫─治山防災」據以實施。

  91 年度計投入經費 29 億元,其辦理內容如下:

  1. 治山防災工程 1,146 件(計辦理崩塌地處理 260 件、防砂工程 683件、環境保育 44 件、工程維護 127 件)。
  2. 集水區管理及規劃 32 件。

(三)土石流監測與應變

  1. 施政方針

    (1)強化土石流災害預防相關措施。

    (2)加強土石流災害防救訓練及宣導。

    (3)建立快速有效之土石流警戒通報管道至最基層單位。

  2. 重點工作

    (1)土石流潛勢溪流調查

    截至 91 年止,全台調查計 1,420 條土石流潛勢溪流。

    (2)土石流警戒基準值訂定與防災應變系統建立

    訂定土石流警戒基準值,並依即時雨量資料進行警戒分析;同時為達到資料共享目的,於本會水土保持局建立土石流防災應變系統,並整合土石流觀測示範站所回傳之影像資訊,透過網際網路方式提供一般民眾查詢土石流潛勢溪流等防災資訊(http://fema.swcb.gov.tw);截至 91 年 12 月底止,本系統已逾 2 萬人次使用,深獲各界好評。

    (3)土石流防災疏散避難規劃及演練示範

    為強化民眾土石流防災意識,並藉由演練方式熟悉土石流災害之特性與避難知識,自 90 年起已持續針對易發生土石流地區,優先辦理土石流防災疏散避難規劃示範及演練。截至 91 年 12 月底止,已完成規劃計 78 處,演練 63 場。

(四)農地水土保持

  1. 加強水土保持公共設施,改善農業生產環境,防止山坡地土壤沖蝕,保育山坡地水土資源,維護土地永續利用。
  2. 配合週休二日制之實施,結合兼具坡地農業生產特色及具有休閒遊憩功能之地區,辦理各項水土保持設施,輔導農業轉型,建立水土保持觀光景點。
  3. 辦理農地水土保持處理與維護 2,101 公頃、蝕溝治理 9 件、農地安全排水工程 34 件、坡地環境改善 67 件、坡面穩定處理 64 式。

(五)崩塌裸露地植生復育

  依據行政院核定「中長程公共建設四年(90至93年度)計畫農業建設計畫-加強山坡地水土保持計畫」辦理,成立「崩塌裸露地植生復育計畫」,針對台灣地區三大主要裸露地:災害崩塌、泥岩及工程周邊,以適用之植生工法及適生之植物材料,進行植生復育工作,以期迅速綠化,減少土壤沖蝕。 91 年度執行內容如下:

  1. 辦理崩塌裸露地植生綠化工程 57 件。
  2. 辦理泥岩裸露地植生綠化工程 39 件。
  3. 辦理工程周邊植生綠化工程 26 件。
  4. 僱用在地人辦理泥岩地區水土保持工作,辦理泥岩植生綠化工程 113件,增加在地人就業機會 51,161 人日。

(六)水土保持教育宣導

  1. 輔導設置水土保持戶外教室 19 處,設置教學園區 2 處,辦理各項戶外教學宣導活動,計 1,206 場 96,500 人次。
  2. 舉辦水土保持月,加強及密集辦理各項宣導活動,參加人數 28,250 人。
  3. 製作宣導品六種 107,000 份,分送參與水土保持宣導活動民眾宣導之。
  4. 招募水土保持義工及培訓計 25 班 1,028 人,並辦理全國水土保持義工大會師 1 場, 739 人參加。
  5. 辦理水土保持成果展示 2 次,參觀民眾 12,000 人以上。
  6. 辦理土石流災害防範宣導活動 7 場, 1,023 人參加。
  7. 辦理水土保持教育訓練及研討會 125 班計 11,145 人參加。
  8. 製作土石流潛在危險警告標示牌 1,000 面。
  9. 製作宣導光碟片 5,000 片分送學校、社會各界觀看。
  10. 製播重現福爾摩沙水土保持成果電視系列宣導 37 則。
  11. 編印宣導資料及書刊 74 種, 280,000 份。
  12. 在中正、松山機場及國軍英雄館等處,設置大型燈箱廣告各 4 面及在民航局交通車體廣告 8 面。
  13. 在自來水公司及所屬區處 16 處,中山及第二高速公路各休息站LED電子視訊牆宣導水土保持。
  14. 辦理水土保持學者專家及資深義工至校園宣導 10 場, 1,735 人次。

四、自然景觀與生物多樣性保育

(一)野生動植物保育

  為強化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案件之成效,本會自 83 年 1 月起特向警政署借調 6 名警政人員,成立「野生動物保護小組」,由於結合各級政府查緝執法,並加強執行查緝行動,今年度查緝違法及走私案件共計 141 件,有效遏止違法情事發生,使現階段我國保育成效深獲國內外的高度重視與肯定,並直接促使美國將我國自培利修正案觀察名單中解除,對提昇國家整體形象,確有實質之貢獻。

  臺灣地區地理環境特殊,孕育許多野生動植物資源,其中包含多種特有及珍稀物種,彌足珍貴。為有效保育及管理這些生態資源,本會推動各項野生動物之生態調查研究、野生動物利用型態研究等計畫。91年度針對維管束植物、穿山甲、臺灣特有亞種蝴蝶之模式標本的整理與查證、臺灣哺乳動物誌的編印、海貝類、魚類及猛禽之資料庫建立、兩棲類調查方法及族群變動狀況、台灣擬食蝸步行蟲之生態、草食獸的分布、無線電自動接收系統研發以提昇野生動植物保育技術等計畫為重點。

(二)重要棲息地經營管理

  為有效保育臺灣珍貴之動植物資源,將國內特殊生態系,以及具有豐富野生動植物資源地區劃設為各類保護區加以保護,目前為止本會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共公告 19 處「自然保留區」;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劃定 15 處「野生動物保護區」及 29 處「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目前各類型保護區(含國家公園)總面積已達全臺灣面積 19.5% 。 91 年新增 1 處「台南縣曾文溪口北岸黑面琵鷺動物保護區」,使原有野生動物保護區增為 15 處。

(三)生物資源調查及生物資料庫建立

  生物資源是臺灣進入 21 世紀推動生物技術產業與生態保育工作之基礎,行政院於 81 年指定本會成立調查小組推動臺灣生物資源調查工作,經數年之先驅調查與規劃,本會從 87 年起將臺灣分成北、中、南及東 4 區,成立學者專家團隊全面推動哺乳類、鳥類、兩棲類、魚類及昆蟲等動物及植物資源調查,迄今已建置標準資料 60 餘萬筆,涵蓋臺灣全島,成為臺灣最大之生物資源資料庫,並完成網際網路傳輸系統,且於本會林務局建置「臺灣生物資源資料庫中心」,負責彙整所有調查資料之接收、偵測、檢核與分析工作,並同時建立線上分析模組系統結合地理資訊系統,即時提供本會制訂政策計畫之資訊依據。

(四)推廣自然保育教育活動

  為推動保育宣導工作,本會協調新聞局、教育部等單位製作野生動物保育宣導廣告及納入中、小學生教材,並全面推廣保育野生動物觀念,落實教育宣導功效,舉辦生物多樣性保育宣導講習,參加人員達 1,500 人以上。舉辦生物多樣性宣導性活動計有「森林生物多樣性特展」、「生物多樣性保育研習會」、「中小學及高中教師生物多樣性研習班」及「中小學教師海洋生物多樣性研習班」等4項活動,參與活動的民眾近 3,000 人。並全面推廣保育野生動物觀念,落實教育宣導功效, 91 年主要活動成果為:辦理針對農民、教師、學生、行政人員、司法人員及社會大眾為對象之宣導研習活動計 59 場次,約有 5,000 人參與;另舉辦生態攝影展、候鳥季賞鳥、賞蝶活動、專題演講等活動計 150 場次,約有民眾 3 萬人直接參與;此外,並於各項活動中配合編印論文集、海報、宣導摺頁、攝影集等資料,提供各界參考、推廣之用。

(五)國際交流與合作

  為贊助國際保育計畫、加強國際保育合作及宣導,本會於 85 年至91 年共捐助 64 個國際保育計畫,包括各類保育宣導計畫、非洲地區反盜獵計畫、亞洲地區黑面琵鷺保育研究計畫、泰國及尼泊爾之老虎保育研討會、賽內加爾彎角劍羚再引入計畫、協助華盛頓公約執法計畫等; 84 年本會與美國魚類暨野生動物署簽訂保育技術合作協定,並已於 88 年 4 月續簽合作;與國際重要保育團體保持聯繫,邀請英國、加拿大、南非、美國、泰國、越南、斯里蘭卡、尼泊爾、巴基斯坦及香港等國際保育專家來臺或派員赴國外學習新技術;出版英文版我國保育現況簡介、自然保留區簡介、保育通訊等,加強對國際宣導我國保育成果。

(六)生物多樣性推動方案

  行政院為推動生物多樣性工作,於 90 年 8 月 15 日第 2747 次行政院院會中通過「生物多樣性推動方案」,並期藉各部會間的互動、協調及落實推動生物多樣性工作,以達成本土生物多樣性保育及永續利用之目的,進而提昇臺灣國際競爭力。本方案執行期間自 90 年 7 月起至 94 年 12 月止。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生物多樣性工作組,為使各部會方案之推動順利,除請本會與相關學者為本方案舉辦 10 場之說明會外,另於通過方案之 64 項執行項目中,涉及本會業務者計有 50 項,其中 39 項本會為主辦機關。因此,本會為該方案之主要執行機關,本會於 91 年 1 月 7 日召開「生物多樣性推動方案」說明會及研討本會分工事宜時,與會各單位代表咸認為本會有成立生物多樣性推動小組之必要,以負責協調、督導、推動各項推動方案中本會應推動之執行事項。

(七)地景保育

  台灣地區有關地景的登錄、保育及管理等工作,本會繼續洽請學者專家倡導推動,辦理研討座談交換經驗,並提供網路資訊,期能結合相關計畫之功能,基於生態與地景互為表裏之通性,於國土利用計畫、重大經建計畫、公共工程計畫等體系,從規劃階段即予參與,藉環評作業落實追蹤,以善盡管理之職責。大部分機關多已逐年編列經費進行調查研究,作為充實解說教育及經營管理的基本素材。91年度著重於台灣地區地質公園觀念之推動,參考國際先進經驗,選定優先地區如野柳、金瓜石、利吉泥岩與卑南山礫岩、泡泡泥火山、龜山島、鼻頭角、龍洞岬、三貂角等地景所在地區,具有相當之示範作用。

五、拓展森林生態旅遊

(一)森林遊樂區之規劃建設與經營管理

  台灣山岳資源豐富,地理環境特殊,造就了具獨特性、複合性及多樣性的生態環境及自然景觀資源,也創造不同類型的遊憩環境。為有效開發森林遊樂資源,本會於民國 78 年訂定「森林遊樂區設置管理辦法」,齊備了設置與管理森林遊樂區之法源依據。

  森林資源之多樣性與所衍生各種效益,已受高度肯定及重視,其中森林遊樂及生態保育效益,更隨國人對戶外休閒活動需求日增,更益顯重要。為使森林遊樂資源永續發展,提昇旅遊品質,除逐年編列經費,加強整建及維護現有 16 處森林遊樂區之公共服務設施,並積極建設觀霧等 3處新設置之森林遊樂區,期能滿足國家對森林遊憩資源之殷切需求。

  91 年計完成各森林遊樂區內公共設施整建工程 75件。另持續推動區內有償性設施提供民營,冀藉民間企業經營效率,提昇遊憩品質。此外,配合 2002 國際生態旅遊年,加強區內遊憩服務設施,與異業策略行銷,規劃生態旅遊遊程,提供遊客安排行程參考。同時辦理 30 梯次生態旅遊系列活動及 14 梯次教育訓練,編印解說手冊與宣傳海報,積極倡導生態旅遊活動。另結合山村社區,拓展森林生態旅遊,提供國人親近自然之最佳途逕。

(二)建置國家自然步道系統

  台灣的山地林野間,有許多早期先住民為生活所走出的山徑步道,在今日的時空背景,將轉換為台灣子民體驗自然、觀察生態、認識鄉土、增進健康及提供旅遊之重要處所。本會林務局期藉國家步道的系統規劃與整理修建,整合自然遊憩據點,依據資源條件,發展不同型態之生態旅遊,使自然及人文等環境資源在兼顧生態保育、經濟發展及社區福利之生態系經營原則下永續發展與利用。

  為達成國家步道系統發展之願景,有效展現自然生態與人文史蹟等資源特色,將積極推動步道系統各項工作內容,91年推動內容如下:

  1. 訂定步道系統設置管理規範。
  2. 進行自然、人文資源調查。
  3. 進行第一期國家步道系統藍圖規劃。
  4. 實質整建步道:辦理國家森林遊樂區內及鄰近地區步道整修暨設施設置。
  5. 建置國家步道導覽網站及管理資訊系統。
  6. 辦理步道系統維護管理及環境監測之講習。
  7. 辦理步道相關研討會、訓練班暨生態旅遊活動:如:

    (1)「發現山林之美,體驗國家步道」全國研討會。

    (2)「台灣勇士之旅—山徑古道大縱走」 60 日縱走活動。

    (3)探訪馬拉邦國家自然步道奧祕座談會暨推廣活動。

    (4)森林遊樂區內步道生態旅遊環境解說活動。

(三)推廣自然環境教育

  為推動國有林生態旅遊,本會於「健全森林遊樂自然教育計畫」補助台大實驗林等單位加強發展森林遊樂及自然教育,辦理森林解說志工訓練 6 梯次,自然教育研習 3 梯次,編彙聖母山莊國家森林步道之導覽手冊、金門縣森林遊樂區常見樹木解說手冊及各森林遊樂區解說宣導摺頁等解說資料,並舉辦中英日解說員訓練,生態旅遊觀摩及研討會,生物多樣性永續利用研討會,以及設置溪頭森林自然生態展示中心;本會林務局擬訂「拓展國家森林生態旅遊計畫」完成國家步道規劃調查、生態旅遊活動 24 次、講習及研討會 10 梯次、編印解說手冊及摺頁等十餘種。

六、農田水利建設及管理

(一)農田水利設施興建及改善

  1. 農田水利設施更新改善

    91年補助台灣省 12 個農田水利會改善其轄區內農田水利設施,改善工程經費共 29 億 1,146萬餘元,全由中央政府補助,計辦理渠道更新 718 公里及有關構造物 1,895 座,以減少災害發生,降低水量損失及促進水資源有效利用。

  2. 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改善農業生產環境

    (1)農水路整修及改善,91年中央補助 5,531萬餘元,追加辦理農路改善長度 8 公里。

    (2)早期農地重劃區農水路之更新改善,91年中央補助經費 6億8,869萬餘元,辦理區數計 41 區,面積 3,511 公頃。

    (3)推廣節水灌溉中央補助經費 1億元,辦理管路末端設施面積約 2,317 公頃。

  3. 推廣省水管路灌溉

    本計畫91年中央預算 1億元,將持續辦理省水管路旱作灌溉。

    (1)紓解稻米生產過剩壓力及配合農業用水調整政策,指導並協助農民設置節水之省水管路灌溉設施及採用正確適當之灌溉方法,擴大平地省水管路灌溉推廣面積,促進旱作農業經營之現代化,提高旱作物產量與品質。

    (2)實施地區包括台灣省各農田水利會轄區內灌區、轄區外旱田、茶園及金門地區之旱田。

    (3)本次經費(包含農民配合款)共1億8,016萬餘元,其中中央補助 1億元。

    (4)為有效推動旱作灌溉,配合擴大辦理農田水利會基層技術人員專業講習及農民講習。

(二)農業用水維護、調配及管理

  1. 建立灌溉水質監視及管理制度

    目前臺灣省各農田水利會共設置 15 個監視總站、 280 個地方監視站、 3,000 個監視點。本會除技術協助外,並補助各農田水利會辦理水質監測,購置初驗檢驗儀器,協助石門、彰化、高雄等 3 個水質檢驗室添購藥品及儀器等,以期有效執行水質監測,防止水質污染事件之發生。

  2. 加強水污染影響農業水土資源之調查研究及管制推動:

    (1)完成灌溉用水水質標準之檢討。

    (2)完成廢污水搭排限制事項之檢討。

    (3)農地重金屬污染之調查研究與資料建檔。

    (4)建立農業灌溉用水水質管理資料庫。

  3. 辦理灌溉用水調查評估及調配利用

    91年辦理工作重點為:

    (1)農水路生態綠美化工法彙編及人員訓練。

    (2)迴歸水量與灌溉水量之相關性調查與評估。

    (3)水稻直播栽培暨灌溉管理用水量研究觀測。

    (4)鹿野大圳龍田噴灌系統調查檢測與評估。

(三)維護水田生態環境

  1. 辦理灌溉排水路布袋蓮清除

    針對台灣省農田水利會轄區布袋蓮叢生較嚴重地區之現有重要幹支分線灌溉排水路、溜池及已呈災害及瓶頸段,作系統性、維護性地布袋蓮清除及淤泥浚渫工作示範推廣,預防布袋蓮、淤泥阻礙水流,回復灌溉排水路及溜池其原應有之功能,減低水害發生。

  2. 推廣水田生態環境保護及地下水涵養補注

    水稻田具有「生產性、生態性及生活性」等 3 項機能,過去,常僅就生產性方面來評定水稻田存在之價值及其經濟效益,而忽略其生態性及生活性等方面之機能。水稻田除稻米糧食之生產性機能外,尚具有涵養地下水源及安定河川流況、調蓄暴雨洪水減低下游排水尖峰流量、淨化水質、調節微氣候、防止土壤沖蝕、洗鹽及提供水鳥庇護、繁殖、覓食場所等生態性機能,也具有提供良好居住環境、田園之樂及美麗景觀等生活性機能。

  • 回上一頁
  • 94-03-01:13,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