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玖、科技研究與發展

一、重點產業及資源保育利用研究發展
二、生物技術研究發展與應用
三、提昇食品加工技術
四、遙測技術之研究發展
五、農漁牧產業自動化與電子化
六、動植物防疫檢疫
七、農業經濟、農產運銷與農民輔導之研究
八、農業科技計畫管理

  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農業必須在資源永續利用的基礎上,以高科技為導向,持續創新與落實應用研發成果,提升經營效率與農產品品質,才能厚植競爭的優勢基礎。本會91年推動「重點產業及資源保育利用研究發展」、「生物技術研究發展與應用」、「提升食品加工技術」、「遙測技術研究發展」、「農漁牧產業自動化與電子化」、「動植物防疫檢疫」及「農業經濟、農產運銷與農民輔導之研究」、「農業科技計畫管理」等8大項農業科技計畫,加強科技研發,俾提升產業競爭力,並促進資源合理利用。

一、重點產業及資源保育利用研究發展

(一)作物育種及生產技術之研究發展

  1. 稻作、雜糧之育種及新興作物之開發研究:育成水稻新品種「臺東30號」、「花蓮19號」及「桃園糯2號」,均為質優高產之梗稻及梗糯稻品種。完成水稻育種資料庫之建置;雜糧方面已建立甘藷品種DNA指紋資料庫及品種鑑定之有效流程。完成葉菜甘藷之食用品質與再生能力相關性研究;豆類及新興作物:已收集台灣地區原生脈葉蘭屬4個物種、33個系統,進行農藝性狀之調查及栽培試作;完成落花生農藝性狀之分子標識性狀預測模式。
  2. 作物有機栽培技術及農田土壤改進研究:完成有機農耕法對土壤性質與作物效應之評估,供農民實際從事有機栽培耕作之參考;建立宜蘭、苗栗與台南等縣各土壤管理組之資料庫,及修正現有已建立之土壤管理組系統;建立農業廢棄物整合資料庫,及堆肥製造應用推薦系統。
  3. 作物種原保育及利用:利用RAPDs分析技術,能有效應用於品種種原鑑定分析,利用該等技術鑑定台灣原生蝴蝶蘭及台灣百合,及鑑定芋頭歧異性,由台灣地區蒐集之疑台灣原生蝴蝶蘭,其中有11株確定是原生蝴蝶蘭;90年秋作種植繁殖蔬菜種原19屬共1,175個。
  4. 為突破對活植株之種苗保存技術,有效提高冷凍儲存技術,木瓜及甘藷莖頂經超低溫冷凍保存,獲穩定高存活率。
  5. 果樹品種改良及栽培技術改進:選出優良之黃晶果、星蘋果及蓮霧品系,引進小波羅蜜、百香果、馬尼拉羅望子、蘭撒果等供試種,建立黃晶果、星蘋果、仙人掌紅龍果等果樹生產及品質控制之栽培技術。為改善龍眼催花之效果,液體灑施之效果較快且有效,6月處理開花率較高。
  6. 在病害上,傳統套袋要比網室栽培者高。在蟲害上,網室栽培者為5%,而傳統套袋者無蟲害。在裂果率上,傳統套袋者高達(69%)比網室栽培者(45%)高。在產量上,網室栽培者(140.7kg/株)較傳統套袋者(114.1kg/株)高。
  7. 利用嫁接於鈣吸收能力佳之砧木可增加金煌芒果果實及葉片鈣含量而減低果實發生生理劣變比例;利用木瓜塑性復法,將木瓜樹幹以縱切方式,恢復塑性後,倒臥於水平棚架上,減少颱風危害,並增加網室栽培之壽命。
  8. 新育成並通過命名之新品種包括:扁蒲「高雄一號」,小果番茄「台南亞蔬11號」等新品系;研發新栽培技術如甘藍芽生產,夏季平地生產青蒜、葉菜、芽菜,金針筍平地軟化栽培等。
  9. 花卉品種改良及栽培改進:篩選出適於聖誕紅切花用栽培品種,選育出3個矮性單瓣夜來香品系及1個矮性重瓣品系。提高蝴蝶蘭鉀肥濃度,對其生育有所助益,採用蛇木屑、蛭石和發泡煉石栽培的根系健康。
  10. 園產品收穫後處理技術改進:完成艷陽柑、印度棗、玫瑰、唐菖蒲等6項產品之相關品種之標準處理方法。

(二)漁業生產科技之研究發展

  1. 沿近海漁業資源調查評估及管理開發研究發現,?A鱙漁業每年6至8月間,漁獲物約有20~40﹪為經濟性魚種之仔稚魚,因此,各縣市政府依?A鱙漁業作業管理規範公告6至8月為?A鱙漁業之禁漁期,以有效利用漁業資源。另成功利用人造衛星籤標識放流3尾鯨鯊,以解析鯨鯊棲息生態環境,可提升我國在國際上之漁業資源保育地位。此外持續建構臺灣週邊海域底拖魚類資源資料庫網站(coatbp.sinica.edu.tw),提供社會大眾查詢底魚資源之相關生態資料。
  2. 加工科技探討與研發:海鱺冷藏冷凍魚片與燻製品品質衛生之控管、鯖魚肉作為塗抹式沙拉醬食品的開發、經麴菌發酵鯖魚肉漿之機能特性及最適加工條件、吳郭魚皮副產品的開發利用、海鱺肝臟油的萃取、脂肪酸組成及氣味評估。水產保健產品機能探討與研發:藻類多醣體應用於降低血脂功能產品之開發研究、吳郭魚發酵食品之抗氧化性與動物細胞生理活性評估、龍鬚菜多醣體應用於降血脂功能之研究。
  3. 研發AB-101菌生產之抗生物質可有效控制養殖場普遍存在之抗藥性病菌;研發可沈式箱網養殖及網具材質。利用固定化技術作為微細藻種原之保存及利用,固定化等鞭定鞭藻可應用於文蛤的養殖,有效降低水中氨濃度及增加溶氧。建立鰻魚人工繁殖兩階段式誘導法,可完成產卵、排精及自然受精。
  4. 整合GPS、HF/SSB及C-NAVTEX並研發完成我國沿近海漁船作業監控系統1套。完成自動化操船、海水冷卻管路之手動式鰓式防止海生物附著海底門及管路及經濟型輪機虛擬訓練等系統。

(三)畜牧生產科技之研究發展

  1. 建立「熱帶豬學生物資訊中心」,包含whole genome及EST資料庫,提供cDNA身分註解的基礎資料,並已安裝測試使用身分註解所需之應用程式,如phred、phd2fasta、crossmatch、blast等。
  2. 建立1個高品質公豬睪丸cDNA 基因庫,及進行10,000個株系之分離及保存工作,並分析3,646 個株系之序列;另已建立蛋白質體樣品庫,及進行2D-PAGE之蛋白質電泳資料庫,分析確認51個蛋白質之身分並完成6個豬隻基因的定位分析。
  3. 完成豬隻濃縮精液技術之研發,在15℃儲存條件下,濃縮精液可有效將現有人工授精之精液儲存期限由3日延長至6日,且授精母豬之平均分娩率和產仔數與一般並無顯著差異。
  4. 由餵飼離乳仔豬含2% 藻類DHA油之研究顯示,含DHA之飼糧可改變肝臟及肌肉組織中脂肪代謝,藉以生產高DHA及低脂含量之健康機能性豬肉。
  5. 確立土雞高繁殖族群之基因型或遺傳標記,可用以改善繁殖效率低落之土雞族群。
  6. 研發完成肉鵝完全混合日糧(TMR)飼養模式,有效提昇鵝肉風味與降低飼料成本;並完成探討逐漸縮短光照期對鵝生殖之影響。
  7. 藉由飼糧中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降解率之搭配可提高乳山羊對飼糧之利用效率及生產性能,並減少飼糧營養分之浪費及氮之排泄量,進而增加農民之收益及降低對環境之傷害。
  8. 針對轉殖大豆及轉殖玉米,已分別研發快速PCR檢測轉殖基因之方法與條件,檢測單一轉殖基因之靈敏度已可達到 0.1%。
  9. 以葡萄糖酸內酯作為凝固劑,使牛乳凝固,並添加益菌質及原生菌製成風味獨特、營養價值高的益菌質奶豆腐。
  10. 檢測得知收割期60天之台灣水鹿鹿茸,粗蛋白質及礦物質含量分別佔乾物質之63.4%及35.2%,其中蛋白多醣佔乾物質25.3%。

(四)農業廢棄物利用及公害防治技術研究

  1. 畜牧污染防治:完成豬糞尿廢水施灌後對於土壤環境、植物體各項性質之影響初步評估,以達到水資源與養分資源再利用並作為環保單位修正「土壤處理標準」之參考。研究養豬場放流水發現73%以上之化學需氧量為腐植酸,可將之回收利用。研製完成主機固定、可長距離輸送固型物而不會造成阻塞的豬舍集糞設施。
  2. 農作物污染防治技術研究:已建立臭氧高敏感性指標植物Bel-W3菸草及PAN龍葵之組織培養技術,及建立成株幼葉的再生培養技術,並已推廣及提供外界進行光化空氣污染監測試驗之用。農業廢棄物蔗渣經炭化及活化處理轉變為有用的吸附劑後,可改善水田無機污染,其經濟效益係將無用的廢棄物變成為有用的吸附劑。以 800℃ 的熱裂解溫度、 0.2M 的硫酸亞鐵含浸濃度及1小時的活化時間製備蔗渣活性碳,對染料廢水的去色效果非常良好。
  3. 漁業廢棄物利用及公害防治研究,我國蝦類年產量約37,600公噸,其中蝦殼及蝦頭等廢棄物約佔23,500公噸,可利用7%有機酸液萃取蝦類廢棄物中所含之鈣質,約可回收6,345公噸有幾鈣質,可供作改善骨質疏鬆之用;另魷魚年產約為20萬公噸,其中魷軟甲約有380~650公噸(蛋白質含量約60%),可用15﹪鹼液加熱至100℃,回收93.3%蛋白質,製成健康食品,提高水產品之附加價值。

(五)水土森林資源保育利用及水利科技之研究

  1. 森林資源經營及保育利用研究:完成嘉南沿海鹽濕地之綠帶植群及其變遷、中低海拔造林地蔓藤類防治、不同栽植距離之台灣杉材質變異性及都市林樹種對空氣品質之影響等台灣地區不同 4 種立地因子之經營方式研究及完成森林資源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機制、私有林公益性林業經營、森林火災危險等級劃分、森林生態系經營與建構森林文化關聯、森林步道衝擊監測與管理系統之建立、台灣地區森林經營之社會意向調查、生態系經營之生物生態評估模式之建立及生態系經營之社會經營評估模式之建立與利用等 7 種不同林業經營方式之可行性評估。「育林技術改進研究計畫」方面則完成柳杉、台灣杉、臺灣肖楠及大葉桃花心木等台灣地區 4 種主要造林樹種之疏伐打枝方法創新研究及海岸防風林、崩塌地及沿海鹽分地等不同立地因子對育林成效分析及比較。
  2. 加強集水區經營及治山防災技術體系研究:91年度「固床工之水理特性研究」、「防砂壩壩體改善以因應生態衝擊及土石流防治」、「滯洪設施之設計研究」、「防砂壩下游河床演變及其整流工程配置模式之研究」及「集水區土砂水流演算與河岸變遷之研究」等,對於河床沖蝕控制、滯洪池水理特性演算、以及本土化土砂水流及河岸變遷模式開發二維運算模式等均有充分之結論。
  3. 加強農業水利科技研究發展:完成農田水利會灌區中農地土壤有重金屬污染之虞地區相關資料建置。另外,亦完成農業工程事業技術 6 類基準修定、農地迴歸水之調查、數值分析與砂箱試驗、水稻深水灌溉對涵養地下水源功能效益之研究、休耕農田以砂樁補注地下水研究、因應作物制度調整利用蓄水設施提升灌溉機動性之研究等。

(六)氣候變遷對農業的影響之研究

  1. 氣候變遷對農作物的影響研究方面,研究結果顯示將栽培土壤混入不同資材,可以改變土壤理化性質,並影響葉菜類草酸以及維生素C含量,對葉綠素、胡蘿蔔素等含量則未有明顯差異。西螺地區因土壤剖面質地不均勻而有內部排水不良的問題,而人工垂直排水管道的設置確實可以改善某些類型土壤的剖面排水問題。在開發1個可供估計台灣南部地區毛豆之合格莢產量的氣象模式之研究部分,各生長階段內之日數、平均氣溫、平均日照時數、平均日射量及平均降雨量與合格莢產量的相關最為明顯,估計模式已有初步雛形,正測試中。東勢地區寄接梨霜害警示系統及防護措施預估將可減低寄接梨受霜害程度約30%,降低果農損失金額1億元。
  2. 在林業方面的影響研究,已建立並更新福山及六龜森林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及氧化亞氮之排放資料庫;在六龜試驗林監測二氧化碳的結果,人工林5公尺高處之大氣二氧化碳濃度較天然林低7 ppm,顯示人工林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有減量的效果,另並完成台灣?D樹、厚殼桂、黃杞、鋸葉長尾栲、山紅柿、長葉木薑子等樹種,在不同季節、不同時間對二氧化碳的固定效果。
  3. 在氣候變遷對漁業之影響研究方面,已解析聖嬰現象導致東太平洋高溫現象發生後約11個月後,臺灣週邊海域之水溫亦會之升高,進而影響沿近海之鮆科稚魚、鎖管、烏魚及鯖等經濟性魚類資源之來游量多寡及作業漁場推移,並影響漁業經營之傳統模式。另遠洋漁業之正鰹作業重心分布於5°N至5°S間,且在經度上有較大之變異,故可以漁場經度線重心的移動來簡化正鰹族群的位移,當聖嬰時期正鰹族群隨著29°C等溫線向東遷移,在反聖嬰時期則向西太平洋遷移,其等溫線的位移與資源變動均有約3個月的時間延遲現象。

二、生物技術研究發展與應用

(一)關鍵性生物技術與高價值產品之開發研究

  1. 家畜禽關鍵性生物技術之研發及應用:已成功構築蛋雞及褐色菜鴨基因組DNA基因庫,並選殖出雞隻殼腺表現之基因啟動子cLyz啟動子序列,從而獲得8隻轉基因雛雞。利用豬乳鐵蛋白及人類凝血第9因子之雙基因轉殖母豬體細胞作為供核細胞進行核移殖,已獲得4頭雙基因轉殖複製豬,其中第1頭複製豬於91年2月15日誕生,為全球第1頭攜雙轉殖基因之複製豬。
  2. 台灣野生物遺傳多樣性與保育遺傳研究:應用分子遺傳技術,對台灣特稀有野生動物的保育遺傳與遺傳多樣性進行相關研究,如水獺、台灣山羌、夸父璀灰蝶、梭德氏赤蛙、溪哥魚類等動物在台灣島內族群遺傳變異的研究,針對眼鏡蛇、台灣草蜥及台灣畫眉及烏、白頭翁的演化親緣及族群遺傳分析。
  3. 我國生物多樣性資源永續利用開發之研究:研究台灣土肉桂、松露菌、香料植物、食藥用蕈菇類、古生菌、大型海藻、昆蟲、淡水魚等生物多樣性資源開發利用,及其休閒文化服務價值與保育生物多樣性之財物誘因機制之研究,參照國際規範與與他國先例,考量我國經貿產業結構,提出永續利用開發模式,以創造全民可共享的福祉。

(二)生物農業資材及產品安全檢測技術之研究

  1. 生物性肥料:經盆栽試驗,溶磷酸鐵細菌性生物肥料可減少50﹪化學磷肥之施用。已篩選出 5 株固氮溶磷菌,具推動固氮多元化應用之價值。另高溫溶磷菌亦已完成1組菌種,可供堆肥之應用。已篩選出 4 株彩色海芋之菌根菌,可供為海芋養球之應用。
  2. 生物性農藥:已篩選出多種病蟲害防治菌株,包括放線菌、枯草桿菌、粘帚黴菌、蠟蚧輪枝菌、綠殭菌、黑殭菌等,其中放線菌、枯草桿菌已技術移轉業者,目前研發成果如下:粘帚黴菌於適當產程條件之調控,厚膜孢子產量可達高峰且於低溫儲藏保持活性70﹪左右;田間應用螢光假單孢菌YLFP14可降低甜椒細菌性斑點病之發生;改進黑殭菌量產技術,提高孢子回收率並研發完成黑殭菌油劑及粉劑製劑;建立白殭菌液態發酵產製蛋白質分解酵素及幾丁質分解酵素的基本產程模式及研發完成白殭菌乾孢子可濕性粉劑製劑;完成綠殭菌在固態發酵槽液態—固態系統操作模式;利用IRES DNA片段可使重組病毒產生毒性蛋白殺死害蟲,同時產生易於檢測之螢光蛋白。
  3. 生物技術在動物防疫上應用研究:成功應用多引子聚合?妘s鎖反應快速診斷結核分枝桿菌(人、牛、鳥型)及副結核分枝桿菌之感染。產製抗豬流行性下痢(PED)病毒融合瘤,由國內、外所蒐集之融合瘤細胞株,量產能分泌抗藍舌病、牛流行熱、馬傳染性貧血、Adeno type 2、犬瘟熱、豬瘟、假性狂犬病、牛病毒性下痢等病毒,及流行性感冒病毒A型MP、NP抗原之單源抗體。此外建立高病原性H5血清亞型家禽流行性感冒病毒快速診斷技術。
  4. 植物防疫生物技術之研發與應用:成功培育西瓜及洋香瓜抗西瓜銀斑病毒、胡瓜嵌紋病毒及胡瓜綠斑嵌紋病毒基因轉殖植株。文心蘭抗東亞蘭嵌紋病毒之培育上,已進入轉殖基因類原球體之篩選測試。此外建立胡瓜嵌紋病毒二亞群之RT-PCR分子鑑別分析系統。

(三)加強推動農業生物技術產業

  1. 作物基因轉移技術之開發應用:執行水稻第5條染色體基因組定序分析,在大片段BAC選殖株的染色體定位工作,累計已進行294個BAC選殖株之定位的物理輿圖;在小片段 DNA選殖株質體的構築及純化方面,累計已完成256個BAC選殖株的DNA小片段選殖及序列分析,組合成有方向性的連續序列,登錄序列已達34個Mega-base。育成抗輪點病毒轉基因木瓜、抗嵌紋病毒轉基因番茄、延遲花瓣老化轉基因蝴蝶蘭、延長採後保鮮期轉基因香蕉、抗CMV轉基因苦瓜、含豬乳鐵蛋白轉基因水稻、低木質素含量轉基因赤桉、抗病蟲及抗逆境轉基因結球白菜、甘藍、青花菜等品系。
  2. 生物技術應用於種苗繁殖技術研究及品種改良:研發成功拖鞋蘭、擎天屬鳳梨、甘藷、聖誕紅之體胚再生培養技術,改進香蕉、蔥、彩色海芋健康種苗之組培量產技術。已培育出高紫杉醇含量的台灣紅豆杉細胞株,並建立利用發酵槽培養細胞株及生產紫杉醇之技術。
  3. 花卉種苗產業之發展應用:建立花卉種苗組織培養生產自動化系統、電腦條碼管理系統及病毒檢測系統。組織培養技術服務團共訪視82家組培業者,輔導業者建立更有效率的生產體系。辦理拖鞋蘭人工培植場登記及人工培植拖鞋蘭種苗輸出案件。
  4. 加強推動動物用疫苗產業:研發之豬萎縮性鼻炎重組毒素次單位疫苗已進行工業化量產評估,並對疫苗抗原之性狀、毒性及疫苗效益進行分析。以自製之傳染性華氏囊病疫苗和禽痘活毒疫苗進行雞胚卵內注射評估顯示其安全及免疫成效良好,具商業化潛力。將OMP重組蛋白加Apx I& ApxII製成豬放線桿菌胸膜肺炎疫苗免疫豬隻,可明顯降低豬隻肺臟之病變係數,試驗顯示全菌疫苗再加真核細胞表現之OMP, ApxI& ApxII 重組蛋白疫苗,防禦力價倍數最高。

三、提昇食品加工技術

(一)加強食品工業技術之開發與輔導

  1. 開發傳統中式食品:開發燒烤類及快炒類中式菜餚之工業化生產技術。完成探討京都里肌等16項中式菜餚之製作及烹調技術系統化及工業化。探討並完整建構餐廳經營煮及消費者之藥膳食品偏好資料調查,完成藥膳食品消費實態調查、消費者口味測試及餐飲試吃調查。完成開發杜熟烏棗雞等10項藥膳食品並探討其加工條件及貯存期間之產品品質變化同時評估藥膳食品之免疫調節作用。開發甲魚油及甲魚蛋粉產品並完成其脂肪酸分析,建立護肝功能評估技術,探討甲魚產品之護肝保健機能特性。
  2. 高品質農產加工食品及HMR產品:建立食品中李斯特菌及出血性大腸桿菌以定量PCR快速檢測之方法,探討18℃產品中存在之乳酸菌對仙人掌桿菌及大腸桿菌之控制效果、建立冷凍丸類食品工廠清潔劑及消毒劑使用方法、食品接觸面在18℃製品製程中對產品衛生品質之探討、甘蔗榨汁技術與品質提昇之研究、探討釀造醋與合成醋快速鑑定分析法、評估食品中黃麴毒素快速檢測方法等7項CAS相關技術研究。完成CAS規範、品質規格標準及標示規定之增修訂。91年度輔導15家工廠通過CAS優良食品標誌認證,進行工廠輔導工廠150廠次,現場評核70場次,追蹤查驗435廠次,產品抽驗共1,975件,並督促及協助問題產品之廠家進行改善工作。舉辦12場研討(習)會,8場次技術委員會及3場次業者說明會。處理仿冒CAS產品、顧客抱怨等檢舉事件共計27件;醃漬開胃菜之開發:完成以蘿蔔、菜心、竹筍即將等蔬菜之味噌漬開胃菜及酒粕漬開胃菜工業化之生產製程研究;抗菌包裝材料的開發及應用:完成評估兒茶素、山梨酸、甲殼素及Zeomic等物質添加於包材之抗菌效果及衛生安全性試驗;生鮮果汁貯存安定性的探討:完成葡萄鳳梨柳丁芒果及西瓜5種果汁之連續性薄膜除菌技術及成本分析,並測量五種除菌果汁在冷藏貯存期間品質及維生物變化情形,評估產品之保存期限。

(二)推動食品科技之研究

  1. 保健食品之開發研究:除篩出具潛力之菇類食材並建立複篩資料外,完成樟芝菌種發酵產物之機能成分分離。另研究顯示樟芝發酵培養液具腫瘤細胞之毒殺能力且樟芝發酵培養液可以保護血管內皮細胞自由機基誘發的氧化傷害及抑制氧化型LDL對內皮細胞的傷害,進而降低動脈硬化的發生。此外,研究發現巴西洋菇及茯苓可改善過敏。另完成篩選之樟芝優良菌種,及其最適培養方法與功能性已獲3個美國專利。山藥不論生或熟食均會增加小白鼠腸胃道雙歧桿菌及乳酸菌等有益菌,減少Clostridium perfringens有害菌,並增加trypsin等消化酵素,明顯改善腸胃道功能;而山藥冷水萃取物具良好降血脂功用,因台農2號及基隆山藥降低血漿總膽固醇及LDL與肝臟LDL,民間長紅則降低血漿三甘油脂。研究結果,薏仁可能會影響懷孕子宮之正常化,對於由著床至器官形成階段之懷孕期間可能具有毒理學上之影響意義;其他本土性保健食品方面:青草中黃花蜜菜、咸豐草、山九層塔、香需、桑枝都具護肝效果。紫色甘藍、紅鳳葉、紫蘇、紅莧菜及茄子等5種紫色蔬菜免疫調節功能;而紫色甘藍及高麗菜具抗腹腔細胞發炎作用。另研究顯示苦茶油具抗氧化力,可減少心血管疾病與提昇淋巴球細胞抗氧化。此外,建立抗老化活性篩檢用之果蠅系統。
  2. 開發國產大宗農產品加工技術:完成發酵荔枝酒及發酵龍眼香甜酒試製等10項釀酒技術研究,及建立國產蔬菜粉應用於麵粉之物性及完成發芽糙米之酵素活性測定及貯藏之影響評估等20項蔬果、米榖加工之研究試驗。
  3. 農業微生物種原之收存與利用:完成25株本土潛在食藥用真菌之分離及篩選連同完整背景資料於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生物資源保存及研究中心作長期保存。另完成741株細菌種原之背景資料蒐集整理與菌種資料庫建檔;完成建立國內30株本土木黴菌屬植物病原拮抗菌之分子遺傳指紋資料,包括rDNA定序分析及AFLPP分子遺傳背景資料,並分析其分群關係。

四、遙測技術之研究發展

(一)遙測技術之研發與推廣

  1. 以美國農部林務署研發之生態系經營決策支援系統(EMDS)為藍本,結合林地分級階層式架構,建立台大實驗林多尺度林地分級決策支援系統,並已完成技術及資料之轉移。
  2. 探討雷射掃描資料的前期處理技術、藉由地面測量數據分析驗證雷射掃描資料的精度、藉此了解資源與災害調查的應用潛力及限制因子。所蒐集並經前處理之災區雷射掃描資料已於 91 年 11 月開始提供各研究單位申請使用;衛星遙測在海洋資源與環境的應用與管理:與越南學者交換NOAA/HRPT資料,使我衛星資料涵蓋範圍包括台灣附近與東南亞海域。

(二)遙測技術之應用

  1. 完成 104 條掃描航線資料的格式重整、快相列印及光碟建檔,其中 21 條航線內管制區域經遮蔽處理。以CD-ROM發送影像資料給各申請單位、並送備份資料至中央大學太遙中心儲存。另完成空載多譜掃描影像資料庫及查詢系統之建置。
  2. 利用EROS-A原始影像、載體軌道參數、地面控制點、以及數值地形模型,進行EROS-A嚴密幾何改正;又為錨點套合改正,藉特徵點萃取、匹配,以自動化加密套合控制點,進行影像間之套合。處理資料包括空照像片、IKONOS及EROS-A影像。
  3. 為進行火場標定,特結合GPS、電子羅盤於攝影機發展單機定位攝影系統,並利用微波傳送訊號,建立即時無線傳輸系統。已成功地建立火場範圍描繪技術,且應用於 91 年 5 月的武陵林火,協助救火指揮。
  4. 本會水土保持局與北、高2市及台灣 19 個縣市政府,每年 6 次利用SPOT衛星影像監測山坡地地區(不含林班地),辦理變異點篩選、比對及監測。對於維護山坡地公共安全,監測違規開發及督導合法開發案件、均有強化管制之績效。

(三)精準農業之研究與應用

  1. 由本會農試所統籌辦理「水稻精準農業(耕)體系之研究」,分析水稻生長之光譜特徵模式、建立動態光譜特徵、包括水稻產量及病蟲害之光譜特徵模式、開發以高空作業車為載台的簡易高光譜影像拍攝系統,繪製田間水稻氮營養狀況空間分佈圖;開發手持式稻株氮營養感測器,測定田間稻株氮營養狀況;建立近地面水稻光譜資料庫管理系統,以地理資訊系統製作各農田土壤肥力分佈圖及水田土壤肥力資料庫。完成水稻病害診斷檢索系統架構規劃及知識收集。研發水稻產量分佈圖偵測系統。研發農藥變率噴施系統及農用桿式變率噴藥系統。完成水稻變異率施肥機之試製與改良並在田間測試,以深層施肥機為主體輔以可變率施肥機構。進行10公頃精準農業水稻農場之栽培經營管理,並研擬田間作業流程。
  2. 利用遙測技術進行農作物生產調查及受天然災害之偵測與預警,在農作物生產調查方面,著重在水稻田判釋精度之提昇研究,91年度完成水稻田自動判釋誤差分析、潛在誤差空間分布推估及人機互動判釋系統;初步建立水稻田航遙測影像判釋作業流程及管理系統開發;運用高解析度遙測衛星影像與紋理資訊之輔助,除確能提升判釋之精度且能有效輔助產量之推估。在災害偵測預警方面,整合測試DUNCAN機載光譜成像儀遙測系統並獲取正常及受災農作物影像與分析。

五、農漁牧產業自動化與電子化

(一)農業生產自動化

  1. 蔬菜育苗自動化與營運管理資訊化之開發與應用:已建構實驗室型多光譜影像遙測系統,拍攝並分析苗株水份之多光譜影像資訊;完成設施內精準可變率噴灑之懸吊桿式噴灑系統之組裝,進行精準水份管理之測試並已建立溫室環控模組化之圖形控制介面。
  2. 開發水稻育苗作業自動化設備,包括播種、入苗和出苗作業。在播種作業部分,進行秧苗箱棧板自動堆放機之開發,將播種完成之苗箱自動堆疊於棧板上,每小時作業能量可達1500箱。在綠化場內部搬運部分,已完成輕便型空中輸送系統之開發。在入苗和出苗部分,已完成自動卸取箱機及自動捲苗機之研究開發工作。同時建構育苗管理軟體及育苗工程網路技術化。
  3. 以作物蒸散量、葉綠素值與作物體溫為指標,建立生理環控技術;以作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植株本體氮含量等感測技術,結合養液或肥培管理,使作物肥培管理技術加以量化並結合原環控系統;火鶴花設施花卉自動化作業體系之建立,對共同性之作業場建立一貫化之機械化與自動化作業技術示範點,總計91年度於國內花卉產地建立花卉栽培自動化示範點 10 處。
  4. 已初步完成水果分級系統之軟硬體規劃與整合;近紅外光之內部品質檢測單元已進行系統組裝與測試、初步之效能評估等;外觀品質分級系統已完成設計並進行組裝,並已完成平行出料系統之規劃,中控系統則針對系統中之品質檢測單元與週邊設備控制,進行輸出╱輸入訊號之模擬分析。
  5. 草花種苗移植機之研發:已順利完成第2代之草花種苗移植機,並安裝於草花種苗育苗場與自動上盆機連線運轉,草花種苗的生產作業,從育苗、栽培介質準備、介質裝填與上盆、種苗移植與田間輸送等均已達到機械化之程度。
  6. 研發以過熱蒸氣處裡之高溫殺蟲卵機械,作業最高溫度可達 200℃以上,儲米害蟲經蒸氣處理後,死亡率可達99%,另改進內部白米輸送方式,可增加與熱蒸氣混合效能並降低碎米率,且作業效能提升至 4 噸/小時以上,系統體積縮小至 1.44 m3,機構簡化且易於操作維護,並運用2段式降溫冷郤系統及系統回收能源,進一步地提昇殺蟲卵效能。

(二)漁業生產自動化

  1. 研發分隔式養殖系統,系統經改良及白蝦養殖試驗,確認開放式立體分層養殖之可行性,系統的底棲面積可增加至4倍,每平方公尺成本約200元,循環水流對立體分層有良好供氧、排淤及水質維護能力,其自動化監控管理技術亦可大幅提昇養殖管理效率。
  2. 在自動化超集約循環水養蝦系統研發方面,已建立養蝦系統推廣場室內0.1公頃配合室外3公頃之二階段養殖方式,完成白蝦及草蝦高密度階段式養蝦試驗,活存率達83%以上。
  3. 研發箱網養殖投餌機,可節省投餌作業時間約1.5小時及人力1人,同時魚群攝餌較為平均,魚體大小差異較不明顯。與使用生餌與溼性餌料比較,可降低設備、電力、油料及維修費用。
  4. 在水產電腦魚計機之研發方面,經實際操作單批最佳處理量約為200至250尾,平均每分鐘處理4個循環,以每次250尾估計,本套系統之處理速率為60,000尾/小時,平均準確率為93﹪。

(三)畜牧生產自動化

  1. 完成乳牛自動餵飼關鍵技術之研發,將進口產品解碼並進行本土化之改良,並進行實地測試。
  2. 完成青貯玉米太空包噴施生物製劑之試驗,減少青貯腐敗之機率。
  3. 完成牛乳房炎導電度檢測儀之研發,包括集乳座感測器及攜帶式檢測儀。
  4. 研發完成非破壞性蛋殼檢測器。
  5. 完成乳牛餵飼系統之多層網式水簾降溫器之研發,經測試夏季可得到極佳之降溫效果,女牛之受孕成功率可達70%以上。
  6. 完成視窗版及MATLAB版之密閉式環控畜禽舍電腦監控與管理系統,可利用電腦網路及數據機,掌握雞舍內微氣候變化,並遠端遙控。

(四)農產運銷自動化與電子化

  1. 建置「農產運銷電子商務基礎建設」:建立國內外農產品行情報導系統、農產品價量資料庫、農產運銷電子化XML標準與編碼等相關資訊。
  2. 推動「農產運銷組織電子化」:在農業產銷組織自動化基礎上,針對台北農產運銷公司、農會超市體系、台北花卉市場、台灣觀賞植物運銷合作社等交易組織推動電子化作業,加強產銷及交易訊息之傳遞效能,進而推動農產品電子商務。並透過電子化過程促進作業流程合理化,提昇「企業再造」效果。
  3. 促進「農產品交易業務電子化」:輔導農民或農民團體透過網路行銷體系進行交易活動,整合需求鏈及供應鏈,促進農產品流通效率化與秩序化。包括推動「真情百寶鄉」農產食品行銷資訊入門網站系統,提供產銷訊息及「真情食品館」購物宅配等電子商務服務;建置桃園縣農會「農漁會聯合網路商城」系統等體系。
  4. 建構「農產品供應鏈電子商務體系」:輔導農業合作社場及農會等組織,建構供應鏈電子化示範平台1處,加強相關營運管理與現場管制資訊整合,建構農產品電子商務供應鏈體系。
  5. 舉辦農產運銷電子商務研討會、成果發表會及講習會共3個場次參加講習人員計700餘人次;辦理電子商務人才培訓與養成約300餘人次。

(五)推動配合措施

  1. 農業自動化與電子化科技資訊推廣:辦理農漁牧產業自動化計畫之技術諮詢與資訊服務工作,持續提供最新之相關資訊及報導農業自動化計畫執行現況。完成的工作重點包括:農業自動化叢書第 12 輯之編輯、排版與刊印、發行農漁牧產業自動化電子報與短訊 4 期、充實「農漁牧產業自動化」網站資料,增加資料 2,000 筆以上;提供農漁牧產業自動化技術資料網路下載,計完成電子化資料檔 40 冊;農漁牧產業自動化推廣錄影帶轉成多媒體影像檔,提供網路下載,計完成轉檔錄影帶 40 部;利用電子郵件群組編輯農漁牧產業自動化電子報。
  2. 農業自動化與電子化人才訓練:完成電腦繪圖基礎研習班、電腦繪圖進階研習班、設施農業自動化研習班、設施農業自動化推廣班、育苗作業自動化研習班等5班種、6班次,訓練學員 200 人次,達成率 91% ;預定 940 人日數實際 885 人日數,達成率 94% 。

六、動植物防疫檢疫

(一)動物防疫檢疫技術研發

  1. 草食動物疾病防治研究:分析乳牛分娩前後血清,發現Serum Amyloid A protein(SAA)可以反應出乳牛產後子宮疾病及不明原因的緊迫因子。在慢性疾病分析方面,顯示牧場衛生管理不當時,其牛隻Haptoglobin(HP)值明顯較高,且出現較多慢性疾病及淘汰的牛隻。評估以淋巴球增殖試驗來檢驗牛結核病(TB)之可行性,結果顯示淋巴球增殖反應法相當經濟。
  2. 豬隻疾病防治研究:探討加強自衛防疫措施控制呼吸道疾病綜合症效益,評估各種致病因子與生長性能間之相關性。研究臺灣地區豬隻環狀病毒疫學,證實豬環狀病毒第二型(PCV2)感染在台灣地區不僅存在,而且在呼吸道疾病中是一常見的病原。
  3. 水產動物疾病防治研究:將臺灣虱目魚養殖疾病發生原因作一系統之調查研究,結果病原性疾病佔57%包括寄生蟲性疾病、細菌性疾病、混合感染及流行病等,非病原性佔43%包括水質管理不當、天候凍傷等。此外建立養殖魚類鏈球菌感染症聚合?妘s鎖反應快速診斷技術。
  4. 開發動物及其產品檢疫及處理技術:依動物別建構多引子聚合?妘s鎖反應的檢測系統,俾快速區別感染的病毒種類,已完成家禽流行性感冒、狂犬病、口蹄疫等檢測系統的建立。應用聚合?妘s鎖反應技術進行魚卵或魚組織之傳染性造血組織壞死病及細菌性腎病之檢測,提供檢疫單位1項有效針對進口魚卵及魚產品對二病的標準檢測方法。

(二)植物防疫檢疫技術研發

  1. 研發植物有害生物監測與風險評估:建立植物有害生物風險評估標準作業規範,成立風險評估小組,完成韓國梨穗等8項輸入貨品、玫瑰花薊馬等9項個別植物有害生物中英文風險評估報告,及木瓜等19項植物之國內病蟲害清單,協助促進農產品外銷。研發銀葉粉蝨、斑潛蠅、馬鈴薯晚疫病菌、檬果炭疽病、薑軟腐病、南瓜實蠅、楊桃?垣`、黑角舞蛾等重要植物疫蟲害監測技術。
  2. 研發植物防疫新技術:進行害蟲視覺對色光反應之試驗,未來可做為開發黃條葉蚤物理防治的基礎。透過產學合作計畫研究改良甘藷蟻象性費洛蒙誘引劑主成分合成技術。製成丁香無患子油製劑,可防治甘藍立枯病與促進甘藍幼苗生育。自臭杏中萃取出或自行合成之ascaridole,應用於草莓及花卉之線蟲防治。植物病原真菌之拮抗細菌LB5菌株施用於蓮霧及檬果果實病害防治,可降低果實罹病率,減少病害發生。
  3. 研發植物檢疫技術:研發免疫磁珠分離配合PCR (IMS-PCR)方法檢測西瓜及甜瓜種子中果斑病菌。建立快速有效之香蕉黃葉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偵測技術,用於香蕉健康種苗之快速鑑定篩選,以扼止香蕉遭受進口種(苗)媒病原菌的危害。試驗利用不同劑量之輻射照射處理玉米象、楊桃花姬捲葉蛾、蘇鐵白輪盾介殼蟲等各種害蟲之卵期、幼蟲期,建立植物及其產品檢疫殺蟲殺菌處理技術。

(三)動植物疫病害蟲診斷鑑定技術研發

  1. 診斷鑑定科技研發:結合產官學界完成國人首創無需實驗儀器輔助之植物病毒診斷試劑套組,並完成商品化階段。完成臺灣疑似梨衰弱病診斷技術開發,可應用於篩檢健康梨樹與進口梨接穗。成功開發蘋果蠹蟲之專一性引子,能快速且準確的鑑定世界各國之蘋果蠹蟲。開發分子模版技術快速診斷鑑定豬隻病毒性病原,突破原本基因專利保護之局面,讓診斷試劑及疫苗產品開發上取得絕對之先機。完成豬隻重要病毒病原之目標基因的選殖、定序及大量製備。
  2. 強化進出口植物疫病害蟲診斷鑑定功能:執行進口植物及其產品偵測鑑定工作,計檢測3,237批,其中檢出夾帶疫病害蟲者有1,941批,檢出率為百分之60.0,學術研究單位回報複鑑定批數有1,421批;就檢出之有害生物種類而言,以薊馬類最多,其次為介殼蟲類及?姻?C鑑定出檢疫害蟲有西方花薊馬、刺足根?哄B蘋果蠹蛾。調查進口洋蔥上之薊馬種類及數量,採集自國外進口之種子、種球等繁殖材料,進行疫病原分離工作。
  3. 建立動植物疫病害蟲診斷鑑定資料:編印「臺灣與中國大陸蔬菜常見害蟲種類對照」、「臺灣與中國大陸果樹常見害蟲種類對照」及「臺灣與中國大陸花卉常見害蟲種類對照」3冊。完成國內已發生或未發生並經OIE公告之重大動物傳染性疾病、植物害蟲、國內外檢疫及防疫上重要病害標準診斷鑑定作業流程計72篇。

七、農業經濟、農產運銷與農民輔導之研究

(一)農業政策、經濟及貿易研究

  1. 農業政策與經濟之研究:為掌握國內外農業發展趨勢,91年度委託辦理蒐集分析國外農業政策因應自由化之改革內涵及探討國內農業在經濟環境變動下所面臨之產業發展、資源利用管理、生態保育、農家經濟及農業補貼政策等階段性政策經濟問題,提供經濟分析與政策評估結果供決策參考,以提高決策效率。另考量現階段農業發展現況及我國加入WTO必須履行市場開放、削減生產補貼之承諾,農業產業結構及水土資源利用也必須因應調整,尤其坡地利用造成之水土資源保育與災害等問題,更亟需研擬因應對策,且WTO新回合談判之發展對農業影響亦需妥為因應。91年度研究主要內容,包括下列2部分:農業政策方面:擴建及維護台灣農業政策模型,分析加入WTO及新回合談判對農業之影響,研擬因應策略及產業政策之參考;探討在貿易自由化下之最適糧食安全指標及研究建立糧食安全管理機制;建立農業知識經濟指標,供衡量農業知識經濟發展之基礎;蒐集分析主要國家農業政策經濟資訊,供研擬相關農業政策之參考;舉辦農業政策經濟座談會;參與主辦全球經濟分析會議,研討一般均衡模型及分析方法在農業政策分析上之應用;產業及資源經濟方面:探討地區性農業因應經貿自由化之調整方向,供研擬地區農業發展策略之參考;評估水旱田利用調整計畫之成效,探討蒜頭農家經營與離農轉業之意願,供研擬農業補貼調整之參考;坡地作物產業政策之研究,供研擬坡地資源利用之參考。
  2. 「改進農產貿易管理制度之研究」範圍包括對敏感性農產品進口之衝擊、國內有潛力農產品之外銷、自由貿易協定對我國之影響、兩岸農產貿易資料庫之建立。
  3. 91年兩岸加入世界貿易組之後,本會在「改進農產貿易管理制度之研究」科技計畫中,成立「加入WTO後兩岸農產品貿易競爭力分析」、「國產花卉拓展日本市場行銷策略研究」、「我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對農業衝擊之影響評估」、「加入WTO後國內柿子進口衝擊評估及關稅配額管理方案之研究」,在有限經費下重點蒐集大陸與國際市場之農產品貿易資訊,並評估兩岸農產貿易之競爭力與自由貿易對農業之衝擊。

(二)農產運銷研究

  1. 完成整合性運銷職能技術研究:包括資料倉儲技術應用於花卉組合投資的計算與軟體的開發、農產品電子商務網站經營分析、完成蔬菜預冷設備使用規範與技術準則及完成將水果低溫運銷之貯藏資料製成網頁。
  2. 完成整合性農產品行銷策略聯盟研究:包括完成「台灣中部蔬菜農民產銷團體與都會區大消費戶策略聯盟之研究」、「策略聯盟整合水果農民團體、物流業者與都會區大消費團體之研究」、「通路系統與批發市場策略聯盟合作之可行性研究」及「直銷通路之發展與消費地批發市場之轉型調適研究」。
  3. 完成整合性農產品品牌認證與行銷管理之研究,檢討品牌及認證水果及有機認證農產品行銷管理模式及優缺點,並提出提昇整體國產水果市場競爭優勢之行銷管理建議報告。
  4. 完成整合性現代化與多元化農產運銷通路研究:包括完成「以區域整合規劃設立產地生鮮農產品集運中心」、「運銷團體辦理夏季保價蔬菜供銷調配可續性之評估研究」、「國產蔬果及進口蔬果通路競爭策略之比較分析」及辦理「建構整合性農產運銷體系與制度研討會」、「大陸地區重要農產品運銷通路資料蒐集」,提供建立台灣農產品出口大陸運銷通路參考模式及完成「國際機場設置農特產品專櫃之誘因研究」,提出國際機場設置農特產品專櫃及其推廣之相關建議。

(三)農民輔導之研究

  1. 完成知識經濟之農業推廣專業人力發展研究規劃及提出農事、四健、家政、休閒農業4類推廣人員及休閒農業經營者工作角色任務、專業能力,規劃提供農業教育訓練學院之農業推廣人員和義務人力訓練課程的具體建議。
  2. 完成農業經營者專業能力建構與認證制度之研究休閒農業經營者專業能力分析及需求。
  3. 完成農業人力專業訓練課程規劃之研究有關農業經營者專業訓練課程「農業經營管理能力」、「投資理財能力」以及「資訊應用能力」3項領域27項能力分析及規劃。
  4. 完成鄉村婦女充權模式之行動研究分析農村婦女學習習慣及困境,研究及調查充權教育學習方式對於農村婦女學習教育的幫助情形。
  5. 完成重建區四健會協助鄉村發展模式之研究,提出個案鹿谷農會四健會在重建區中對於農村、農業及農家之協助重建分析組織策略的成功因素。
  6. 完成鄉村青少年生活狀況與需求之研究,提報目前現況中調查農村青少年目前生活狀況及喜好,並提出分析報告。
  7. 完成農業經營者教育訓練需求之研究,提出花卉及蔬菜班經營能力所必須具備之工作技能、管理技能、銷售技能、組織技能與資訊能力等五大類核心技能。
  8. 完成知識經濟時代公私立農業推廣體系研究之非政府部門農業推廣體系之建構分析從社會資本的概念指出農會和其他地方非政府組織的公共財屬性及其正面外向性,建立非政府農業推廣制度的分析架構。
  9. 完成知識經濟時代公私立農業推廣體系研究之建構縣政府農業推廣單位知識管理機制中辦理推廣工作之角色與任務現況、相關專業知識獲取、推廣業務專業知識儲存、推廣業務知識及資訊運用等項目評估未來農業局設立農業推廣單位執行知識管理工作的可行性及規劃縣政府農業局知識管理機制。
  10. 完成知識經濟時代公私立農業推廣體系研究之公立農業試驗改良場所執行農業推廣工作發展之研究。
  11. 完成知識經濟時代公私立農業推廣體系研究之休閒農業輔導體系之研究提出分析休閒農業輔導體系,在中央為農委會,地方為縣市政府,再到基層的組織。
  12. 完成提昇農漁村高齡者貢獻社區能力-高齡者生活及產業代間傳承之研究。
  13. 完成台灣運用網際網路實施農民終身學習之回流教育可行性研究瞭解台灣運用網際網路進行遠距教學的可行性及困難。
  14. 完成農業產銷班生命週期與經營績效之研究提出農業產銷班生命週期之劃分,可區分為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無創立期之特徵,並探討蔬菜及果樹產銷班經營績效與組織生命週期之關聯及原因分析。
  15. 完成建立農業產銷班法人制度之研究提出農業產銷班之法人化各面向之研究分析結果及研擬提出「農業產銷班條例草案」(草案)提供農政單位參考。

八、農業科技計畫管理

(一)科技計畫管考

  1. 依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91年度科技計畫研提與管理作業規範」,辦理91年度農業科技計畫之審查與管理,按季查核計畫執行進度及落後原因。
  2. 依據行政院研考會訂定之「行政院所屬各機關及研究機構科技發展績效評估注意事項」及行政院國科會編印之「中華民國科技組織績效評鑑作業手冊」辦理本會所屬16個試驗改良場所之績效評估。為避免造成重複評鑑,本會於91年8月1日公告停止適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科技績效評估委員會設置及作業要點」。
  3. 完成90年度「農業科技研究成果摘要報告」及90-91年度「農業科技計畫執行成效綜合報告」之編印。
  4. 完成92年度農業科技計畫先期作業。

(二)推動產學合作研究計畫

  1. 91年度會本部核定15項產學合作計畫,總經費5,032.3萬元,本會所屬機關辦理產學合作計畫129項,總經費1億9,092.5萬元,合計144項,總經費2億4,124.8萬元。
  2. 為肆應實際需要,本會修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科技計畫產學合作實施要點」,於91年12月31日發布實施。

(三)加強研發成果智財權管理

  91年度本會及所屬機關取得國內專利11項、國外專利4項,辦理技術移轉4項,合計收入授權金及權利金100餘萬元。

  • 回上一頁
  • 94-03-01:2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