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拾、科技研究(八至十四)

八、農業經濟、農業運銷技術研發與農民輔導之研究
九、農業科技人才培育、國際合作及計畫管理
十、氣候變遷對農業的影響研究
十一、積極開發生物技術
十二、提升食品加工技術
十三、遙測技術之研究發展
十四、農漁牧產業自動化

八、農業經濟、農業運銷技術研發與農民輔導之研究

(一)農業政策、經濟及貿易研究

  1. 灌溉水的利用及其分配制度之研究
    完成灌溉水的利用及其分配制度之研究,供規劃農業水土資源利用之參考。研究結果指出:農業用水的之價格彈性甚低,只有-0.0048,因此若擬以價格政策約束農業用水,其效果相當有限;而灌溉用水所生產之農作物,在農業貿易自由化之衝擊下已明顯降低,因此建立適應乾旱期的水資源租賃制度,不但有助於提昇全國之用水效率,亦能建立輔助農業之正當管道,使農業成為國家水資源之「銀行」,發揮農業部門之效用。建議水權之「使用受益」權利可擴充至「出租」受益之範圍。並配合期貨及選擇權制度,讓農業之水權活潑化,以解決開發新水源及分配舊有水資源之困擾。
  2. 台灣農業土地利用及移轉機制之研究
    完成台灣農業土地利用及移轉機制之研究,供規劃農業土地資源利用之參考。研究結果指出,台灣農業利用土地的總面積40年來減少的並不多(約2,000公頃),可是品質劣化嚴重。為求今後農地永續利用及整體經濟永續發展,農地之利用,或整體土地資源之利用與管理,建議循下列途徑改進:調整現有行政體系,成立專責機構,從事全面性長期動態的土地利用規劃;農地利用之移轉遵循土地利用承繼理論進行,以都會及新市鎮近郊為優先,避免目前跳躍式之移轉;加強土地稅之功能,提供更積極的導引作用,且可實施回饋制度;修正不合時令之法規,改正過去遷就事實長期所累積不當之後果。
  3. 台灣農業資源外部效益之研究
    完成台灣農業資源外部效益之研究,建立評估農業土地外部效益的方法,同時利用調查問卷在北、中、南3區進行訪查,利用條件評估法(CVM)估計農地資源外部效益,每年的總價值約為2,226.8億元,其中使用價值1,316.7億元,存在價值345.9億元,遺贈價值279.7億元,選擇價值則為284.5億元。研究結果亦指出,農地外部效益的貨幣價值,可將其視為農地移轉為非農用的機會成本之一部份,這對於採用成本效益分析法來決定農地移用的決策方式,具有相當重要的含意。
  4. 台灣農業政策管理系統之維護與開發
    建立台灣農業政策系統模型之架構及相關資料庫之更新維護,以從事農業部門經濟情勢的基本分析及預測工作,進而對價格補貼政策、所得支持政策、農產貿易的互動作政策模擬評估,並設計彈性使用者介面,將模型之操作視窗化,以利模型之維護使用。
  5. 農漁村社區環境計畫、提昇農業產業競爭力計畫及食品加工計畫之效益評估
    完成改善農漁村社區環境計畫、提昇農業產業競爭力計畫、食品加工計畫等重大農業投資計畫之效益評估,供規劃農業建設計畫之參考。評估結果肯定計畫之實施成效,惟對於改善農漁村社區環境計畫之執行,建議儘速制定「農村社區土地重劃條例」與「城鄉計畫法」以作為農漁村社區發展建設的法令依據,及培養居民的社區凝聚利,共謀社區發展;提昇農業產業競爭力計畫之執行,應加強各工作項目之相互配合機制,並規劃長期持續執行,以因應市場自由化趨勢。
  6. 台灣柑桔產業之經濟分析
    完成台灣柑桔產業之經濟分析,探討台灣地區柑桔業發展情勢,及降低生產成本之可能性,供規劃產業發展政策之參考,以因應國外進口競爭壓力。研究結果指出,在1985-1995年間由於柑橘價格下跌,使柑橘栽培面積及產量均明顯下降,價格下跌的主因為進口水果的競爭;由於大部分的柑橘園在山坡地上,想要擴大規模,使用資本代替勞力之可能性不大,因此欲降低每公斤生產成本,提高競爭力,最主要的策略為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研究結果亦指出,部份農民認為柑橘仍是最適當的作物,將繼續種植柑橘。
  7. 東協自由貿易區域經濟發展趨勢對我國農業之影響
    完成東協自由貿易區域經濟發展趨勢對我國農業之影響,針對東協以及東協自由貿易區域(AFTA)之組成、歷史、及沿革做一系統性之介紹與整理;並利用國與國之間的世界貿易流量來分析AFTA之農產品關稅減讓(Common Effective Preferential Tariff Scheme, CEPT)之內容,對區域內會員及區域外國家之差別,及對未來台灣與東協農產貿易之影響。研究結果指出,根據東協與台灣年平均出口貿易密集指數計算結果,雙方在農產品出口國的重疊度上並不高,以及對東協之貿易比重不高,因此如東協區域內農產品關稅廢除,從貿易創造效果及貿易移轉效果兩方面來看,對台灣農產品貿易之影響均不大。
  8. 僑外人來台農業投資對我國農業影響之研究
    完成僑外人來台農業投資對我國農業影響之研究,供開放投資決策。本研究從廠商跨國投資之觀點,重新審視僑外投資農業部門發生之成因,並且分析其對現有農業經營生態之影響。研究除了分析已進入的86項僑外人農業相關投資案例,探討台灣農業吸引僑外資之策略因素外,也以問卷方式調查經濟部商業司登錄之農企業經營業主。研究結果指出,僑外資引進較高等之生產技術,改變就業印象吸引有志投入的高素質人力,加速本國農林漁牧產業的結構調整;僑外資的投入亦能提昇農地的使用效率,增加農地資源需求量,提高地租收益。如種苗培育產業,對開發新品種及種苗技術,以及建立亞太水產種苗中心之助益頗大。惟穀類、蔬菜、水果作物生產、毛豬、家禽與家畜養殖、以及內地漁業養殖等則不予開放。

(二)農產運銷技術研究

  1. 提昇低溫農水畜產品運銷品質及效率研究
    完成包括:『提昇低溫漁產品行銷效率與魚貨品質之研究』、『提昇農會超市低溫生鮮果蔬及肉品運銷品質及效率之研究』及『國產農特產品低溫品質與消費反應之研究』三項主要研究項目。
  2. 衛生安全豬肉運銷體系之策略研究:

    (1)提出不同屠宰作業流程對豬肉屠體品質的可能影響。

    (2)分析肉品市場、分切場的營運績效,加速推動符合CAS認證標準分切場之增設。

    (3)提出降低毛豬運銷社會成本的可能方式,研擬未來逐次推動屠體交易應行考量之策略。

    (4)強化零售商和消費者對CAS豬肉的認知和提出CAS優良豬肉的推廣策略。

  3. 建立國產農產品品牌與其市場區隔之策略研究
      完成『國產主要魚產品之市場區隔與品牌發展策略』、『國產主要花卉之市場區隔策略研究』、『建立國產蔬菜品牌與其市場區隔之策略研究』、『台灣地區雞蛋品牌忠誠度與消費特徵之研究』、『有機農產品品牌與市場區隔之策略研究』、『建立國產水果品牌與市場區隔之研究』等六項工作項目。
  4. 都會地區大宗農畜產品通路結構調整與拓銷大消費戶之規劃研究本研究以台北市及高雄市為對象,完成包括下列三項重要工作:

    (1)探討外在環境變化及都會區批發市場興(擴、遷)建完成對都會區大宗蔬菜等通路、農產交易制度及運銷效率與績效之衝擊,具體掌握大宗農畜產品產銷結構改變及通路結構之演變情況。

    (2)研究台灣地區營養午餐、餐盒機構及國軍副食之特性及其對大宗農畜產品之需求情況,規劃並提出大宗農畜產品通路結構調整之方案。

    (3)瞭解現有大宗蔬菜運銷通路之特質、問題和演變情況與趨勢,研擬大宗蔬菜通路調整策略,強化通路管理,提升其效能,並規劃有效拓展大消費戶市場之行銷策略。

(三)農民輔導之研究

  1. 建立6種地區性重要農產品產銷面臨自然、技術與經濟條件基本資料,確立產銷問題所在,研擬因應產銷失衡調節方案,並分析規劃適地適作之最佳方案,有效促進產銷均衡,穩定農產品合理價格,增進競爭力與增加農民收益。
  2. 完成農民輔導之研究32個,重要農產品產銷規劃研究1個。包括農業產銷班領導才能與組織運作關聯性之分析、農業產銷班組織相關法規之探討、農業產銷班業務水平與垂直聯結可行性之研究、高屏地區肉雞產銷班業務水平與垂直聯結可行性之研究、農業產銷班組織資訊系統設置可行性之研究、蔬菜產銷班產品行銷之研究、柑橘產銷班之行銷策略、農業產銷班產品行銷策略之研究、桃園區農業改良場轄區農會推廣人員訓練需求之研究、花卉產業與花卉產銷班影響關係研究、家事改進班團體發展歷程之研究、休閒農場服務品質之研究、農民轉業訓練與就業輔導之需求及對策評估研究、農業生產組織分配問題之研究、都市型農會四健會推廣策略、四健會員應發展之生活技能之研究、鄉村青少年發展模式之研究、學校四健會計畫實施之檢討與發展、臺南地區農村老人對積存老本的需要性研究、推廣教材「使用者付費」合理性與可行性評估、影響花蓮地區年老農民農地處理意願之研究、農業經營與推廣之研究發展彙總配合聯繫計畫、蔬菜產銷班組織及其穴盤菜苗產銷業務之研究、農家廢棄有機化處理運用效益評估、產銷班幹部在農業經營能力提昇上之需求之研究、農業合作社組織與功能之調查研究、農會實施股金制度輔導措施之研究、漁會導入CIS可行性之研究、改進漁會組織功能及經營管理之研究、臺灣地區乳羊及毛豬保險費率之研究、農漁家資金來源負債及貸款概況調查及編纂臺灣地區農業金融統計資料等。

 

九、農業科技人才培育、國際合作及計畫管理

(一)農業科技人才培育

  1. 赴日研習瓜果實蠅防治技術;赴美研習種原保存新技術、生物防治技術及作物病蟲害整合防治訓練。
  2. 赴美研習灌溉節水技術;赴德研習林業管理與企業經營策略;赴奧研習土石流危險區劃定技術。
  3. 赴丹麥訓練有害微藻鑑識;赴日研習遠洋魷魚資源族群動態分析;赴英研習漁業資源評估先進技術。
  4. 赴美、英研習動物疾病快速診斷技術;研習豬精子鐳射分離技術及運用核酸疫苗做為傳染病預防之研究。
  5. 赴德研習農業政策管理系統;赴日研習農地規劃之政策與措施、稻米品質改良技術及產銷檢驗制度等。

(二)加強農業科技研究發展規劃、評估與管理

  1. 完成編印86年度「農業科技研究成果摘要報告」及「農業科技計畫執行成效綜合報告」;完成87年度計畫研提作業,並按季完成年度計畫執行進度追蹤管理;完成88年度農業科技計畫先期作業及科技施政計畫規劃。
  2. 公告實施「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科技審議委員會設置要點」,並辦理88年度農業科技計畫及創新性、政策性大型計畫之審議、審查、建檔及管考。
  3. 公告實施「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科技計畫產學合作實施要點」,接受業者申請,並審議審查通過15項計畫。
  4. 公告實施「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科技績效評估委員會設置及作業要點」,聘請產官學研各領域共17位專家擔任績效評估委員。
  5. 辦理1998全國農業科技展及協助辦理行政院第19次科技顧問會議。

 

十、氣候變遷對農業的影響研究

(一)氣候變遷對林業的影響研究

  本研究在配合聯合國氣候變化網要公約的執行,計分五個細部計畫,即林業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庫之建立及更新、氣候變遷對林業影響程度評估、氣候變遷對林業影響因應策略研擬、氣候變遷對林業影響適應技術研究、林產加工能源消費與二氧化炭釋出量研究等。

  研究的初步結果已悉台灣中高海拔植群型有向生物區帶下方移動的趨勢,然變動的程度可能較已往所預測者為輕。又林產工業很重要,宜在生產過程中針對消耗能源所釋出的炭素量與生產的木製品本身所貯存的炭素作一收支比較,俾瞭解其對氣候變遷的影響,本研究初步已悉在林產加工上抵銷了對環境所造成的不良影響,使用後可回收利用,只要木材存在,就有其體積的50﹪的炭素得到固定,使用愈多的木製品,地球上就有愈多的炭素得到固定。

  氣候變遷對台灣林業的影響初步知悉森林生產力會改變,森林產業的發展會改變,森林受到干擾的頻度增高,因此,今後要建立永續的林業,推廣保林和愛林的思想,加強現有的森林經營管理,以增加單位林地的蓄積量,同時要提高木材自給率,提倡造林,工業區綠化,實施能源替代方案,拓展林產製品的利用,以木質燃料取代石化燃料,增進森林土壤的炭含量,促進炭能源的再生和利用。

  採密閉罩法測定福山森林土壤二氧化炭釋出通量結果,已知其通量值在-22~51 kg CO2 ha-1 day-1。

(二)氣候變遷對漁業的影響研究

  已完成高雄與基隆兩港12艘漁船之主副機氣體排放之實測,並完成制定“國際海事組織防制船舶污染國際公約船用柴油引擎廢氣排放相關規則”手冊。

完成基隆地區80餘艘漁船之調查問卷,其大部分漁船從事拖網漁業、釣具漁業與火誘網漁業。漁船之柴油主機主要以野馬、三菱、五十鈴等3個廠牌為主。此外,並對於排放氣體狀況不佳之漁船提供改進建議,預估主機壽命可延長1-2年,每艘漁船每日約可減少作業成本25%。

  初步完成具備網路功能、圖形界面、且可於多種平台上執行之動態資訊系統之採購,以及漁船基本資料SQL資料庫伺服器架設及漁船基本資料檔匯入,同時進行全球資訊網伺服器架設及CGI基本界面模型製作。

  已完成臺灣東北部海域鯷科稚魚之加入機制及其受海-氣環境異常所引起之資源短中期變動預報,其結果可作為沿近海鯷科仔稚魚漁業漁海況預報與資源管理之基礎。

  初步發現中西太平洋長鰭鮪資源之長期變動趨勢,與ENSO異常變動有密切相關。預估該預報系統完成後,短期經濟效益上,至少可協助每艘作業船節省5-7天尋找漁場之時間,整個長鰭鮪漁業(以200艘計)超低溫作業成本至少可節省少7,000-10,000萬元。長期上,可作為漁業管理政策依據,如ENSO年之調整漁獲量,使主要漁獲年級群受損度降低,提昇資源回復率。至於熱帶太平洋大目鮪、黃鰭鮪與大尺度海象資料庫正嘗試規劃建置中。

(三)氣候變遷對畜牧業影響之研究

  為遏止地球氣候惡化,我國響應國際間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成立「全球環境變遷政策指導小組」,本計畫即執行小組項下本會分工之畜牧部分:畜牧溫室氣體排放之資料庫建立及更新,研擬相關適應策略及技術。87年度研究成果如下:

  1. 牛糞堆肥施用在不浸水或半浸水的土壤中,其甲烷釋放量極低對大氣境影響極微。
  2. 氣候變遷因子中以環境溫度對畜牧生產所造成的影響最大,不僅使得家畜禽攝食量降低,生長效率、產蛋及產乳成績低落,同時也嚴重影響到動物的繁殖成績。
  3. 以芻精料比為100:0、70:30、50:50及30:70之日糧餵飼乾乳期荷蘭乳牛,其生鮮糞醱酵所產生之甲烷量以第2天為最高峰,每公斤生鮮糞之甲烷產量依芻精料比為2.4ml/hr、1.9ml/hr、1.55ml/hr及0.6ml/hr;其糞便經厭氧醱酵所產甲烷,則以第3-4天為最高峰,每公斤乾物質之甲烷產量依芻精料比為9.19L/day、4.26L/day、4.08L/day及4.67L/day。
  4. 羊舍內清出之糞尿含水率平均為61.0%,分別以厭氣醱酵及好氣醱酵處理,測定其溫室氣體產量。厭氣處理組氣體產量為167.3ml/kg/day,CO2為26,073ppm、NH311ppm、CH410,222ppm;而好氣處理組則分別為CO237,587ppm、NH323ppm、CH441,051ppm。
  5. 完成針對養豬業提出之溫室氣體排放之抑制與利用的具體建議方案,內含表列農業生產溫室氣體排放狀況、國內各種對畜牧業甲烷排放數據之估算,依IPCC公式推估我國86年養豬業之甲烷排放量,並據此與歐美地區做比較。

(四)氣候變遷對農作物的影響研究

  行政院為響應聯合國組織簽定“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以減緩氣候變遷及對環境與人類之影響,特成立「全球變遷政策指導小組」以為因應。農委會為配合執行「氣候變遷對農業的影響研究」之農作物部分,分為(1)全球氣候變遷對臺灣地區糧食生產影響研究、(2)全球氣候變遷對臺灣地區現行耕作制度下溫室氣體之釋放與減量研究及(3)全球氣候變遷下紫外線對農作物生產及病蟲害發生影響等3項研究工作。87年度研究成果如次:

  1. 邀集國內相關學者專家29位回顧國內外文獻,共同完成「氣候變遷對農作物生產之影響」書籍乙冊,提供農政機關和農業試驗單位研擬因應措施與策略之參考。
  2. 經蒐集與分析臺灣地區雷雨日數及稻作面積關係,發現稻作面積似與雷雨日數呈現正相關,即稻作面積的減少似降低了雷雨日數。研究資料建議應維持水(稻)田面積,以避免臺灣地區氣象環境明顯變化。
  3. 試驗研究已初步瞭解臺灣地區現行水旱田耕作制度下,耕犛及施肥對水田甲烷及旱田氧化亞氮排放之影響,未來將有助於研擬出適當的耕作方法來降低溫室氣體之排放量。
  4. 試驗發現以不同塑膠布材質從事低矮隧道式洋香瓜栽培時,採用濾除紫外線聚乙烯塑膠布較一般透明聚乙烯塑膠布對若干病蟲害有正面效果,植株生長及瓜果產量亦較佳,可提供農民栽植參考。

 

十一、積極開發生物技術

(一)關鍵性生物技術與高附加產品開發研究

  台灣紅豆杉之懸浮細胞培養研究,已篩選出生長佳、褐化少且紫杉醇產量穩定之細胞系,目前已將這些優良的細胞系培養在生物反應器內,希望能建立量產細胞以生產紫杉醇的商業性規模。素心蘭(Cymbidium ensidolium var. misericors)之癒傷組織培養於1.0mg/lBA及0.33mg/lIAA基本培養基,3個月後每0.1g重的癒傷組織可生成100條根莖,癒傷組織來源根莖置於1,000 lux光度,同時添加0.033mg/l2ip、0.037 mg/lTDZ及6mg/ladenine的1/2MS基本培養基中,以60rpm液體振盪培養45天,每1條根莖形成7個芽體,芽平均長度為0.91cm。芽體移植到固體培養基,3個月後發育為可移植的幼苗,幼苗在溫室栽培生育良好。抗輪點病毒鞘蛋白轉基因木瓜品系16-0-1,18-2-4在田間種植3個月後發病率仍維持在10%左右,之後發病率逐漸增加,各有90﹪及77﹪的植株葉部呈現嵌紋病徵,但果實部分仍健康完好,無病徵。

  羊乳熱不安定基因篩選與其遺傳工程矯正,已篩選出熱安定性羊乳與熱不安定性羊乳之代表羊隻,並已初步獲得區別熱安定性羊乳與熱不安定性羊乳之限制?截切αs1酪蛋白基因限制?截切片段之多態型圖譜。

  在水產養殖上之應用研究上,已應用染色體操作科技建立三倍體牡蠣培育及生產技術,透過研習,技術轉移業者應用,提高牡蠣品質,並開發三倍體九孔生產技術,誘發4批次九孔三倍體,其中1批已培育1年多,每月追蹤成長皆顯示三倍體組的優異表現。

(二)生物農業資材及產品安全檢測技術研究

  在生物性農藥之生物技術應用開發研究上,針對蒐集到之蠟蚧輪枝菌屬(Verticillium)不同菌株,進行其生長最適溫、發芽速率、產胞量、RAPD、酯解?(esterase)活性及PCR-RFLP之比較。結果顯示各菌株生長適溫範圍在24~28℃,最適溫度則為24℃。至於在發芽率方面,於24℃,經12小時各菌株均有95%以上孢子發芽。以不同培養基進行培養,發現以PDA為佳,特別是V. biguttatum 表現最為明顯。

  動物疾病診斷技術之開發與利用方面,已完成口蹄疫病毒之相關研究,包括台灣分離株之病毒增殖;以硫酸胺濃縮抗口蹄疫病毒的抗體;將口蹄疫病毒片段基因選殖於大腸桿菌系統且表現成功,可供口蹄疫病毒株各血清型檢測試劑之研製。完成磺胺二甲嘧啶(SMT)及磺胺二甲氧嘧啶(SDM)之畜產品殘留磺胺劑酵素結合免疫法檢驗試劑開發。

(三)加強推動農業生物技術產業

  擬定「組織培養作業流程改善及無塵、安全與效率之改善」之輔導主題,並由技術服務團完成本年度申請輔導之組織培養業者實地訪查,對業者改進生產技術及經營管理,助益甚大。已研訂完成國內拖鞋蘭輸出審查作業要點,近期內本會將可公告實施。產業所需關鍵性技術開發及技術轉移方面,已經實驗證實蝴蝶蘭花梗節芽於28℃有利於營養芽發生,且莖節培植體誘發擬原球狀體形成率較葉片培植體高且生長較快;已研擬出1個簡易的蝴蝶蘭根尖染色體染色技術,可快速鑑定組織培養變異中的倍數體變異;利用沉降式生物反應器可進行百合組培苗養球至公斤球(yearling bulb)。

  生物性農藥產業之推動,已進行探討二階段發酵技術,針對不同營養成份如不同氮、碳素源對黑殭菌產孢與生物活性之影響。配合不同營養基質所量產黑殭菌孢子對斜紋夜蛾幼蟲致病力之生物檢定,確定未來配方設計之方向。

  在動物疫苗產業方面,已由台灣省家畜試驗所一方面以鵝源GD種毒株加以增殖、處理、調製而製成冷凍乾燥活毒疫苗;另以鴨源90—2—19—2種毒株製成福馬林不活化油質疫苗。此2鵝病毒性腸炎疫苗已於實驗室中證實其安全性及有效性符合優良疫苗的條件,正進行田間試驗中。此外,亦已完成兔化豬瘟及假性狂犬病gE缺損混合雙價活毒疫苗之開發,並成功移轉至合作民營生物藥品廠。完成豬博德氏菌等病之不活化五合一混合菌(疫)苗之開發。

 

十二、提升食品加工技術

(一)加強食品工業技術及管理之輔導

  1. CAS相關技術研究及CAS工廠之輔導管理

    (1)推動CAS工廠建立HACCP系統:建立冷凍鮮肉餛飩、豬肉水餃、鮪魚手捲、鮮蟹手捲、冷藏生菜沙拉、果蔬汁、蜜餞工廠、甜點罐頭產品等CAS產品製程之HACCP系統。

    (2)冷藏食品類之技術應用與改進:建立冷藏即食性生菜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檢測方法;評估冷藏瓶裝飲品充填機CIP效果。

    (3)米飯調製品類之技術應用與改進:完成米飯調製品中仙人掌桿菌污染源調查與防制;改進18℃米飯調製品微生物品質,提高其貯存壽命。

    (4)生鮮菇類之技術應用與改進:探討生鮮菇類產品品質標準。

    (5)CAS檢驗技術改進:規劃與推動CAS工廠微生物及化學品管實驗室之精度試驗;建立鮮乳中動物用藥檢測方法並改進鮮乳摻假分析技術;評估2聯免疫分析法在仙人掌桿菌快速檢測上之應用;建立CAS產品品質及不良率資料庫。

    (6)釀造食品類之技術應用與改進:建立利用放射性碳14活性分析法鑑別釀造食醋及合成食醋。

    (7)本會推動之CAS優良食品標誌制度,至87年度止已辦理肉品、冷凍食品、果蔬汁、良質米、蜜餞、米飯調製品、冷藏調理食品、生鮮食用菇、釀造食品、點心類食品及生鮮蛋品等11大類、今年輔導21家廠商改善工廠軟、硬體設施,並通過CAS現場評核,認定廠家數達162家,2,700餘項CAS產品,產值達新台幣320億元。

    (8)修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CAS優良農產品標誌作業要點」、「CAS優良食品標誌作業須知」、「CAS優良食品認定工廠追蹤管理辦法」,強化CAS工廠及產品之查證管理,維護CAS標誌之公信力,保障消費者權益。

  2. 速食及團膳食品加工技術之開發

    (1)開發紅糟豬肉產品,改善肉質的嫩度和風味等理化性質;開發完成浸漬醬和烹調用的麻婆豆腐、糖醋和豆豉等3種醬料;開發團膳調理食品,產品包括青花菜、菠菜、芥菜、等綠色蔬菜及芥藍牛肉、糖醋里肌、炸魚酥塊等魚肉製品。

    (2)建立紅糟醬製程因子之控制;並探討紅糟醬產品對肉類抑菌及嫩化因子。

    (3)開發重組魚塊及擠壓重組魚塊,並利用感官品評、剪力及色澤等方法來決定其最適條件;開發18℃煎蛋捲、雞蛋餅及炒蛋之最適加工條件;並試製菠菜、空心菜及地瓜葉等冷凍省產葉菜泥蔬菜濃湯之半成品。

    (4)在冷藏及即食食品溫度管理技術之發展方面,將與超商合作;目前完成12條配送程序及2個販售櫃溫度的監測。

  3. 蔬菜加工技術現代化

    (1)降低結球芥菜之鹽分為6%,有效減少鹽水廢液,減輕環保負荷;開發辣椒去子機、無油辣椒剝皮機、梅胚去核機,並完成技術移轉給食品機械廠;完成南庄鄉農會竹筍加工站、阿里山鄉農會第2竹筍加工站及瑞穗鄉農會醬鳳梨、醬苦瓜、剝皮辣椒加工站之設立。並探討蒸氣加熱在蔬菜沙拉上之應用;開發煙台白菜加工保存技術及提昇台式泡菜發酵技術,並技術移轉食品業者應用。

    (2)截切蔬菜衛生管制與保存期限之探討:比較物理及化學性殺菌方式的殺菌效果後發現,以化學性殺菌劑效果較佳;目前正進行以不同清洗殺菌方式評估對微生物殺菌效果。

  4. 食品科技研發成果發表會

    (1)辦理禽畜加工、生物技術在食品產業之發展與應用、蔬菜加工、米榖加工、食品資訊、水產加工等6場研究成果發表會,共有產、官、學、研界254人參加。

    (2)辦理蔬菜、米榖、水產、禽畜加工研究成果技術轉移講習班13班,訓練294人,共推廣52項技術。

  5. 食品工廠用水管理技術之推廣
    利用水量水質監測技術,協助廠商建立生產線用水平衡圖及用水管理技術,每天可減少500噸以上之用水量。

(二)推動食品科技之研究與推廣

  1. 蔬果加工品之開發與研究

    (1)以39種當令蔬菜之生鮮、烹煮或加工品為材料,利用近百位消費者進行品評員所提供之描述語,初步完成蔬菜質地之輪廓圖之建立。

    (2)確立重組甘藍菜粉、片及胡蘿蔔片之製程,本項技術可供業者應用。

  2. 米榖加工品之開發、產品品質改良及推廣。

    (1)完成台灣主要栽培之20個水稻品種及其米飯質地及加工特性探討。

    (2)以經溼熱或乾熱處理之糯米粉及熱可凝膠體為原料,完成製備耐殺菌及保存性佳之罐頭湯圓。

    (3)建立米製火鍋料之配方及量產製程,並添加複合食用膠以強化其耐煮性。

    (4)研發出以玉米澱粉:蛋白:三仙膠(3:4:3)之糊狀液為黏著劑,將煮熟之梗米飯粒黏著並製成比薩餅狀後,冷凍貯藏,即為復熱便可食用之冷凍米製比薩餅。

    (5)添加回凝澱粉之芋頭薯餅可改善產品之成形性,吸油率及質地;以槟榔心芋製得之芋粉三合一,速食包具有較佳之芋香味。

  3. 禽畜產碞加工及副產物加工利用

    (1)以切碎、混合可取代傳統之搥打和鹼之添加,開發耐煮且Q感之現代化連續製程燕餃皮。

    (2)完成以3種不同腸衣,2種脂肪比例,以及乾燥及蒸煮不同處理下對中式香腸品質之影響探討。

    (3)利用生鮮五花肉、前腿肉為主要原料,加上明蝦等副原料,開發完成真空包裝商業化豬肉爐新產品。

    (4)建立血液中粗酵素液之適分離純化條件,並將粗酵素液應用於重組肉,有效改善重組豬肉之凝結力。

    (5)建立义燒肉之最佳配方及製造流程,並探討不同中心溫度、貯藏時間及包裝方式對其品質之影響,完成最佳製造、包裝及貯藏條件。

  4. 水產加工品之開發研究

    (1)完成乳酸菌發酵之鯖魚肉漿經紅外線乾燥加熱處理,配合調味液組合生產各式各樣乳酸發酵鯖魚即食食品。開發魚肉水餃、炸魚肉塊等團膳用冷凍調理魚產品及燻漬鰺魚肉片、煙燻吳郭魚片等產品。

    (2)完成鯖魚肉蛋白質水解具有抑制高血壓生理機能特性,虱目魚及吳郭魚水煮蛋白可提升人體免疫力之探討。

    (3)完成丸狀冷凍食吅自動計數裝盒設備之開發設計,此裝置具有機構簡單、可連續生產定數排盒功能之特色。

    (4)利用E..coli生產NADPH-sulfite reductase粗酵素凍乾粉末,使因冷凍變性之蛋白復,原提高畨製品之徰膠能力。

    (5)探討吳郭魚片之浸漬調味和熱加工處理方品質的影響,並開發完成宮保雞丁、魚香茄子等5種烹調醬。

  5. 食品衛生安全改進之研究

    (1)研究檢驗國內本土與進口食品的李斯特菌的存在與特性,並發展非放射性RNA探針配合聚合酶進行快速檢驗的方法。

    (2)已完成家工廠的作業流程之危害分析及評估工作;並建立原料到成品的生產過程中CCP之選定。

    (3)已建構單通道及多通道串聯式壓電石英晶體系統,對於純菌定量檢測與食品如牛奶總菌數檢測已有初步的檢測結果,並申請專利中。

    (4)完成以免疫核酸聚合反應直接測定食品中之微生物;開發乳膠凝聚法快速鑑定金黃色葡萄菌;可快速又正確的檻定金黃色葡萄球菌;並開發成功該菌之酵素免疫分析法;另完成金黃色葡萄球菌免疫層析試紙之開發,其圶分析時簡單又不需任何儀器,檢測結果僅需數分鐘時間。

    (5)輔導業者立自主管理系統,辦理食品衛生宣傳活動。

    (6)探討食品中之腸炎弧菌免疫層析檢測試紙最適化條件,完成曲狀桿菌71株雞分離株及31株人頪分離株的收集,並建立了42種限制片段長度多樣性DNA圖譜,可應用於養殖禽類之預防研究。目前進行將事先合成之曲狀桿菌鞭毛DNA片段進行進一PCR,合成中段變異性大的DNA小段。分析DNA小段序列之組成差異後,可將具有相同RFLP型態的菌株作進一步的區分。

 

十三、遙測技術之研究發展

(一)遙測技術之研發與應用

  1. 遙測人才培育計畫

    (1)舉辦航遙測影像應用與地理資訊系統實務應用研習班,配合台灣省林務局林地地理資訊系統之建立,查繪、繪圖及編修等。應用系統研發,訓練該局及所屬林區管理處人員地理資訊系統之應用實務及加強影像處理之概念及技術,提昇林務決策及服務之品質。

    (2)推動遙測科技及地理資訊系統之應用,委託發展「遙測技術與地理資訊系統應用展示、簡報系統」,分送各單位,促使國人對於遙測科技及地理資訊系統應用到日常之業務上,達到業務資訊化。

  2. 遙測技術研發計畫

    (1)利用第三次台灣區森林資源及土地利用調查之照片樣點為基本資料建立紋理分析之模式,結合光譜資訊以提昇自動化分類之成果,同時可作為未來高解析度衛星影像上地物類別之判釋及分類之參考。

    (2)配合工研院能資所完成轉換處理之空載多光譜掃描影像資料,配合DTM資料作精密幾何校正,提供各單位使用,減少空載多光譜掃描影像幾糾正之困擾,並利用衛星影像製作完成三分之一縣市衛星影像圖。

    (3)蒐集台灣地區各季節之NOAA AVHRR衛星資料及部分SPOT衛星影像,建立台灣地區植被指數,改善現有的輻射傳遞模式,以配合國際性之合作計畫。

    (4)確認不同類導航數據對SAR影像幾何糾正之影響,展現導航數據輔助執行SAR遙測影像正射化技術之應用。

(二)遙測技術之應用

  1. 遙測影像收集

    (1)完成本年度12個子計畫所需航空照相或掃描區域,航空照相或掃描六龜試驗林、台大實驗林、忠孝、華江、華中橋、關渡、大漢山東南-屏東春日鄉、台東達仁鄉界(穂花杉)、石牌、外三腳木(坪林油杉)、千秋寮(烏山頂泥火山)、阿里山、下埤(福山哈盆)、竹圍、挖子尾、阿里山(白不仔-農富坪)、二重疏洪道(後埔-出口)、台北市(下坡-金龍)、惠蓀林場、大武山自然保留區、大關山、美奈田主山、鬼湖、屏東縣滿州鄉、台東縣達仁鄉、池上、成功等地區,計有面積7850平方公里。並完成改良影像列印系統。

    (2)完成地面多譜儀動態模擬測試系統,降低機上維修作業一半成本。

  2. 遙測技術應用於自然資源調查計畫

    (1)地理資訊系統構建試區地理環境資料庫,配合植群分析理論與相關統計方法,所推演出之植群社會與地理環境因子間之相關模式,確有助於了解森林植群生態系內有關的“結構”問題,並開一簡易實用之使用者界面供用。

    (2)建立大山自然保留區衛星影像植生分類圖,並探討植群分不與空間屬性資料間之關係。

    (3)完成東部地區以植物保為對象之關山台灣胡桃、關山台灣海棗、大武台灣油杉及海岸山脈台灣蘇鐵等四個保區之生態資料庫。

    (4)完成台灣野生動物分布模式與完整之預測分布圖。

    (5)分析處理台灣附近ADEOS/OCTS,ROCSAT-1/OCTR及NOAA/HRPT的海洋水色與海面溫度資料,建立海洋遙測資料庫及網站,以利資料查詢與流通。

    (6)完成東勢森區林地分級基本資料庫,建立多目標利用林地管理系統。

  3. 遙測技術應用於地質環境監測計畫

    (1)應用航空照片,經掃描模擬成各種部同等解析力的影像,整理歸納檳榔辨識特徵及構造,完成自動化判釋程式開發。

    (2)完成八十六年度快項目錄編印,以及六龜試驗林、台大實驗林等廿五個地區掃描影像轉換及發送之工作。

    (3)利用多時遙測影像分析新竹漁港及新竹海埔地大自然營力及人為工程建設後的海岸邊遷現象,可作為未來海岸開發利用之參考。

    (4)建立彰化農田水利會試驗區地籍及影像資料庫,並完成影像判釋規則庫。

    (5)建立魚塭水質與光譜數值間的迴歸光學模式,以推斷魚塭水質及其養殖類別。在氣候變遷對林業影響因應策略方面,尚未發現森完成東勢林區林地分級基本資料庫,建立多目標利用林地管理系統。林火災與氣後變遷有所關聯,故其因應策略難以定論。

 

十四、農漁牧產業自動化

(一)農業生產自動化

  積極進行稻穀收穫後處理、種苗生產、花卉生產及管理作業自動化關鍵技術與設備之研發及示範推廣,八十七年完成之重要成果摘述如下:

  1. 完成龍潭鄉、新港鄉、和美鎮、二崙鄉及富里鄉農會稻穀收穫後處理自動化示範中心的設置,累計設置稻穀自動化處理中心達廿一處,並建立自動化作業安全監測系統,防制作業危險的發生。
  2. 輔導設置自動化蔬菜育苗場,累計設置示範育苗場共廿處,年育苗量達2億7,000萬株以上,有效推廣穴盤育苗。並完成自動化育苗場生產營運電腦管理系統,提高育苗場經營效率。本項計畫成果於八十七年五月自動化觀摩列車活動邀請顧問及記者赴高雄阿蓮現場指導及報導。
  3. 完成水稻育苗場捲苗機的開發,並於八十七年五月自動化展覽中展出,本項機械具有可自動捲苗及三捲苗共置一育苗盤,以利貨車運搬的功能,於展場上深受育苗業者肯定。
  4. 完成林苗生產自動化育苗溫室的建造,包括作業室200坪及綠化場100坪,並完成林苗機械播種系統之開發,具有穴植箱介質自動裝填、清洗及播種之功能。
  5. 完成花卉設施栽培自動環控關鍵技術開發,項目包括日照、溫度及濕度控制器、日照能量計及停電警報無線傳輸系統等,並設立十六處花卉生產自動化示範中心。
  6. 完成果園自動灌溉施肥及防災自動化系統,可自動偵測果園微氣候環境及土壤濕度,進行灌溉施肥及防災作業,本項技術已推廣十五示範果園應用,並於八十七年五月台北世貿自動化展覽中展出。

(二)漁業生產自動化

  1. 鮪延繩釣作業自動化部份,完成船側取魚及碎冰輸送系統之研發。
  2. 定置漁業作業自動化部份,完成網口遮斷裝置及噴水推進作業船之研發。
  3. 魷釣漁業作業自動化部份,完成魷釣冷凍漁獲自動脫盤裝置及船上漁獲自動分級系統之研發。
  4. 圍網漁業作業自動化部份,完成漁獲運搬用吸魚機之改良及鰹鮪圍網魚群空照偵測自動化系統利用之研究。
  5. 自動化超高密度循環水養殖系統部份,完成溫室環控及本土化養殖系統之建立,推廣設置三養殖場。
  6. 水產種苗生產與投餌自動化部份,完成餌料生物培養自動監控、投餌系統及滾筒式豐年蝦濃縮機之開發。
  7. 室內自動養蝦系統之開發部份,完成系統及養殖模式之建立。
  8. 立體多層式養殖生產系統與養殖收穫後處理自動化之研究部份,完成文蛤收穫機之開發,進行蝦、蟳立體分層養殖系統之研發。

(三)畜牧生產自動化

  1. 完成國產型TMR機之測試與示範推廣手冊,並進行試驗示範推廣,及小香腸式青貯機用的折袋機與測試。
  2. 完成進行區域性餵飼管理模式的整合
  3. 完成進行區域性餵飼管理模式的整合與建立,並增建小香腸式青貯機的示範推廣點3處。
  4. 完成肉雞舍簡自動化抓雞設備之研發,包括移動式輸送台車、雞舍內平面輸送帶、雞舍至卡車之昇高輸送帶之設計與製作,並進行性能及耐久性、穩定性測試。
  5. 完成牧草自動包裝機械設備及自動天車式輸送設備各一套,並測試由乾燥到打包成型及儲運牧草之自動化系效率。
  6. 牛乳收穫與品質監控自動化部分,已完成杯自動脫落之製作,配合選定之示範戶進行牛導電度感測之測試。
  7. 養豬廢水處理監測系統,經示範豬實地測試及觀察,控制軟體已進行改版,同時完成第二版操作手冊,另外增設數據機做下傳資料及遙控,可籨驗室直接修改示範豬場現場之設定參數。
  8. 配合大規模牛群用之發情偵測系統,完成設計視窗式控軟體以紀錄牛隻騎乘行為資料。另定示範戶安裝全套發情偵測系統並收集現場資料。
  9. 完成符合ISO規範畜犬辨識系統之研發,並試製晶片一萬片送供都會地區家畜疾病防治所及檢驗所使用於畜犬施打,讀取率達100﹪,惟因編碼屬特殊規格,產出良率較低,已進行改善中。

(四)農產運銷服務業自動化

  1. 交易系自動化方面

    (1)完成建立台中果菜市場二線無線式電腦拍賣鐘系統。該系統採用移動式電腦拍賣機,經上線使用後,運作順利。

    (2)完成台北農產運銷公司增設七線固定式及二線移動式電腦拍賣鐘系統。並配合電拍賣增線後資訊流通需求量提高,升級前、後台作業電腦配備。

    (3)完成建立嘉義魚市場二線無線式電腦拍賣鐘系統。結合魚貨物流管理及傳票電子化,並配合國內首度採用隨身型電腦理貨,為大型魚市場電腦拍賣建立制度發展之典範。

  2. 資訊服務系統方面

    (1)完成農產品行情報導系統改進工作,產銷各界透過網際網路方便取得各類生鮮農產品批發行情。

    (2)完成農產品電子交易規劃與分析報告。

  3. 物流服務系統方面
    完成台北花卉公司設置進貨、拍賣及分貨輸送統一套,及無線雷射條碼閱讀作業系統,以配合電腦拍賣作業。

(五)配合推動措施

  辦理農業自動化技術服務、諮詣服務及人才培育等配合措施,加速農漁牧產業自動化計畫成果之落實與應用,八十七年達成之重要成果如下:

  1. 辦理自動化技術服務推廣及輔導,推廣工作包括提供農漁民、農企業等有關資訊、編製作業自動化之教材並舉辦講習、訓練、示範觀摩等,輔導工作包括協助規劃自動化體系及技衠諮詢、輔導利用自動化設備,協助審查自動化機械設備。共舉辦講習會、訓練班、觀摩會等66次,受惠農漁民達2,549人次,有關技術諮詢輔導案件共達三二一件,協助申貸及補助自動化設備案件達46件,金額達一億9,000萬元。
  2. 完成十二項農業自動化主題録影帶之拍攝,每主題約十分鐘,分別以國、台語發,音並即將分發有關單位為宣導之用。
  3. 繼續編印「農業自動化」叢書,累計已完成八輯,提供計畫執行單位與相關產官學研單位參考。另整合國內外農業相關之自動化文獻,並以季刊方式出版「農漁牧產業自動化專題選粹」刊物,每年發刊四期,提供迅速、新穎的資訊服務,目前己刊行28期,每期寄送410份。
  4. 完成團藝生產自動化技術研習班2班計57人、蛋雞飼養管理自動化系統訓練班、機電整合與農業資訊系統建立訓練等三種訓練。另辦理農業自動化生產技術訓練包括園藝自動控制、蝴蝶蘭自動化栽培、盆栽植物、種苗生產、自動化微噴與施肥栽培自動化研習班等6班,反應良好。
  • 回上一頁
  • 94-03-01:17,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