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參、重要施政

一、研擬邁進二十一世紀農業新方案
二、修正農業發展條例及相關子法規
三、調整加入WTO農業因應對策
四、推動台灣農業策略聯盟
五、加強農業科技研發
六、成立漁業署南部辦公室
七、發展資源管理型漁業
八、建立農產品產銷失衡預警及處理機制
九、強化動植物疫情監測
十、建立農業災害防救體制
十一、辦理農漁會幹部屆次改選籌備工作
十二、推動「二000生物多樣性保育年」各項工作
十三、輔導超限利用檳榔園實施造林
十四、規劃小三通農業因應措施
十五、建構中央山脈保育廓道

  農業是國家發展、國人生活及生態保育的根基,是最貼近民眾的產業,也是政府施政績效良窳的重要指標。現代的農業不僅必須從事糧食生產滿足消費需求,也必須發揮支持農村自立發展及維護生態環境等多功能效益。

  本會正全力進行農業結構與制度改革,推動農業再造,將過去以提升生產力為核心的農業政策,轉變為以提升競爭力為主軸,並加強提升農民福祉及維護生態環境保育各項工作,期能為台灣打造出璀璨的新世紀農漁業。

一、研擬邁進二十一世紀農業新方案

 為接續至89年底屆期之「跨世紀農業建設方案」,本會考量當前主客觀情勢,已研擬完成「邁進二十一世紀農業新方案」,做為90年至93年之農業施政藍本。新方案已針對農業各項重要議題,召開38次專案小組會議及兩次政策座談會,邀請相關部會、學者、專家及農業有關機關、團體共同研商,並於89年8、9月間至各縣市舉辦16場政策說明會,直接與農業基層單位及民眾進行雙向溝通;另透過網際網路廣徵建言,徵詢各界意見,做為釐定政策之參據。

  農業部門將依據新方案擬定之施政目標與策略,規劃實施方案與計畫,加速推動農業轉型、再造,期能實現「永續發展的綠色產業」、「尊嚴活力的農民生活」、「萬物共榮的生態環境」願景,開創台灣農業的新時代。

二、修正農業發展條例及相關子法規

  農業發展條例於89年1月26日修正公布,確立「放寬農地農有,落實農地農用」之新農地政策。為貫徹執行本條例,需增修訂之相關子法規計22種,已陸續完成。另分別就開放農地自由買賣、放寬農地分割限制及農地變更使用,研擬相關作業規定,並辦理相關宣導及講習,使法規能落實推動。

三、調整加入WTO農業因應對策

  為因應經貿新情勢,本會於89年5月25日成立「WTO農業因應小組」,已完成農、林、漁、牧各產業因應對策之研修,並以發展農業知識經濟、提升產業競爭力為主軸,擬妥具體實施計畫,積極推動。整體對策包括︰(一)推動農業策略聯盟,發揮規模經濟效益;(二)發展食品加工業,帶動農業工業化與企業化經營;(三)發展有潛力的精緻與休閒農業,提升農業競爭力;(四)建置農業資訊體系,精確掌握國內外資訊;(五)拓展多元化行銷通路,促進農產運銷現代化;(六)落實動植物防疫檢疫,維護農業生產環境之安全;(七)加強受進口損害之救濟、救助措施等七項。

  另外,在因應WTO之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也將帶動農地與人力之移轉與重新配置,估計至2004年將有8萬公頃農地必須休耕或轉用,約有十萬農業勞動力將受影響,本會已妥為規劃因應對策。在農地方面,除落實「放寬農地農有,落實農地農用」之原則,提高農地利用效率,並將以生產力較高的農地做為產銷政策主要輔導對象;對生產力較低或缺乏生產力之農地,整體規劃輔導造林做生態保育用途,或放寬變更為非農業使用。在農民輔導方面,除加強培訓青年農民,並將輔導老年農漁民提前離農;同時,輔導農漁民參加轉業訓練,以促進農業人力資源有效運用。

四、推動台灣農業策略聯盟

  在競爭激烈的國際經貿環境中,台灣農業必須透過農民組織的力量,加強整合產銷單位,提高產銷效率,才能突破困境、開創新機。本會已於89年11月26日輔導成立台灣農業策略聯盟發展協會,並將輔導產銷團隊積極參與農業策略聯盟,改造農業產銷體系,強化國產品之競爭優勢。

  推動農業策略聯盟的關鍵在於組織間的持續溝通,透過農業知識資訊體系建構、整合性規劃行銷與商品品牌化、文化提升及加強服務策略、機構及組織體質再造等四項策略,使聯盟成員能夠貢獻核心資源,建構彼此間的夥伴關係,以朝向共同的願景,提升台灣農業競爭力,使農業策略聯盟成為因應加入WTO,農業的安全防護網、經濟軟堤防。

五、加強農業科技研發

  近年來新興科技在農業的應用與發展突飛猛進,各國相繼投入高科技的研發,以降低農業產銷成本,提高農業競爭力。本會所屬農業試驗改良場所在89年完成多項試驗研究,部分成果甚具推廣價值,茲擇要說明如下:

(一)育成水稻台農七十一號(益全香米)

  本會農業試驗所歷經9年,終於育成色、香、味俱全之優良稻米品系,並於89年10月通過登記審查,命名為「台農七十一號」(產品又稱為益全香米)。

(二)育成園特產作物優良新品種8種

  89年本會試驗改良場所育成唐菖蒲、莧菜、鳳梨、仙草、蕃茄、茭白筍、食用白玉米、青蔥等8個優良新品種,將推廣供農民種植。

(三)建立台灣紅豆杉優良營養系園

  紅豆杉含有抗癌成分紫杉醇,極具開發利用價值。本會林業試驗所經多年努力,發現有2株品系頗適合提煉紫杉醇,預計2年後可提供苗木與繁殖技術供民間栽培。

(四)培育「畜試黑豬一號」新品種

  本會畜產試驗所培育新品種「畜試黑豬一號」,除繁殖性能良好,亦可利用其風味與肉質特色,發展特殊食用方式,如「碳烤黑豬」等。

(五)研發豬瘟鑑別診斷試劑

  本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已委託開發豬瘟快速檢測試劑,正與市面上販售之試劑進行評估比較,將可成功地開發出優良的豬瘟鑑別診斷試劑,早日撲滅豬瘟。

(六)鯨鯊標識放流

  本會水產試驗所89年6月收購民間捕獲的一尾小鯨鯊,經6個月的飼養,使小鯨鯊恢復活力,並於12月15日應用衛星標識技術,於澎湖海域進行放流追蹤工作,對鯨鯊的活動與洄游路線將有更深入的瞭解。

六、成立漁業署南部辦公室

  本會為落實簡政便民,提升為民服務績效,於89年8月1日起在高雄先行成立漁業署南部辦公室,俟該署組織條例修正通過後再成立高雄分署。該辦公室作業採櫃檯式電腦化方式,從漁業證照的核發到有關漁民福利的申請案件等業務項目,均可在南部辦公室獲得「直接送件,馬上取件」、「隨到隨辦」、「更便利、更快速及更有效率」的服務。南部辦公室設立後,除為南台灣漁業發展帶來契機外,更能就近掌握漁業脈動,消除政府與民眾的距離,大幅提升為民服務效率,造福南部地區漁民及漁業界朋友。

七、發展資源管理型漁業

  台灣四面環海,漁業具有良好的發展條件及潛力。由於國際整體漁業環境情勢變化快速,而且漁業資源呈現過度利用問題,使台灣漁業的競爭條件逐漸式微,亟須建立以資源保育為目的之漁業管理架構,才能達到維護漁業永續發展之目標。

  本會積極推動責任制漁業,遵守國際漁業規範,並加強國際漁業合作,在互惠原則下,已與28個國家或地區達成漁業合作協議,參加合作漁船約700艘;繼續辦理漁船減船收購計畫,調整漁業經營規模,以善盡漁業國際責任。另外,沿近海漁業生產已由過去的獵捕式轉為放牧式,89年本會利用報廢之軍艦及電線桿,設計為人工魚礁,完成軍艦礁2座、電桿礁4,000座;另放流各類魚苗66萬尾、九孔苗50萬粒、文蛤苗420萬粒,有效復育海洋生態圈,增進經濟及觀光遊憩效益。

八、建立農產品產銷失衡預警及處理機制

  為穩定農產品市場供需,達到秩序運銷之目的,本會已成立農產品產銷預警小組,選定稻米(包括糯米)、大蒜、洋蔥、花生、紅豆、茶葉、金針、甘藍、結球白菜、花椰菜、荔枝、文旦柚、鳳梨、芒果、青梅、香蕉、番石榴、虱目魚、毛豬、肉雞及雞蛋等21種易發生產銷失衡之農產品,定期召開農情報告會議,依據各項農、漁、畜產品之產期特性及產銷資訊,建立產銷預警制度,掌握預先處理產銷失衡事件之時機,透過輔導減產、耕鋤或促銷、貯藏、加工、外銷、運銷補助、進口調節等方式,有效紓緩國產農產品產銷失衡情況,以維護農民與消費者之權益。

九、強化動植物疫情監測

(一)國際植物疫情監測方面,於國內、國際機場及港口附近地區,以誘引劑誘捕方式監測地中海果實蠅。根據監測結果,89年該害蟲並未入侵我國。此外,連結及整合國際主要植物疫病蟲害資訊網站系統,俾便隨時掌握最新疫情資訊。

(二)國際動物疫情監測方面,針對海外惡性傳染病包括牛瘟、高病原性家禽流行性感冒、牛海綿狀腦病及狂犬病等,以定期採樣檢測的方式進行監測。89年監測結果顯示,我國為前述4種外來惡性動物傳染病的清淨地區。此外,建置全國肉品衛生資訊管理資料庫,以配合動物疾病疫情監測系統運作,提升動物疫病的監測效能。

(三)藉由對國外疫病疫區的嚴密審查,降低各種動物疫病入侵的風險。89年完成南非申請認定該國為牛瘟、牛接觸傳染性胸膜性肺炎、馬鼻疽及高病原性家禽流行性感冒非疫國案。完成法國申請認定為口蹄疫、牛瘟、牛接觸傳染性胸膜性肺炎與非洲豬瘟非疫國案。完成澳洲申請認定該國(新南威爾斯州除外)為強毒株新城病非疫區,新南威爾斯州為高病原性家禽流行性感冒非疫區案。完成美國加州申請認定為新城病非疫區案。完成泰國申請認定該國為新城病非疫國案的初審。

(四)為掌握國內作物疫情的發生動態,積極架構全國性植物疫情監測通報電腦系統,規劃完整的疫情通報流程,使各地的疫情通報案件、監測調查結果及診斷服務案件,能在第一時間傳達至相關單位,以迅速掌控疫情,減少農民損失。

  同時,針對東方果實蠅及瓜實蠅等國內19種重要植物疫病蟲害,進行主動監測,所得數據經統計後,再進一步預測病蟲害發生模式與動態。

(五)為因應政府試辦兩岸小三通,本會防檢局於89年12月分別設立金門、馬祖檢疫站,對自大陸地區輸入至金馬地區的動植物及其產品,依法執行檢疫,並對金馬地區運往或攜帶至台灣地區的動植物及其產品,實施檢查。

  同時,為防杜大陸地區重要疫病蟲害的入侵,在金門、馬祖及澎湖等離島地區,設置44個害蟲偵測點,監測地中海果實蠅、桃枒蛾、蘋果蠹蛾及其他果實蠅類等害蟲之發生。在台灣本島主要作物產區,設置93個重要害蟲偵測點,以誘捕方式,針對大陸地區重要檢疫害蟲進行偵測。至89年年底止,並未發現該等害蟲入侵。

  此外,針對大陸地區植物疫病蟲害,分為害蟲、真菌、細菌、病毒及線蟲等五大類,進行疫情調查及風險評估作業,俾便適當制定與修訂法規之參考。

十、建立農業災害防救體制

  災害防救法於89年7月19日公布,依規定本會為寒害、土石流災害中央災害防救業務主管機關。本會已依據災害防救法之規定,訂定災害防救緊急應變小組作業要點,設立災害防救緊急應變小組,執行各項災害防救及應變措施,並加強災害防救訓練及宣導,以提升災害防救應變能力。

(一)防範森林火災:

  為加強林地巡護防範森林火災,本會林務局編制有巡視人員795人,並將轄管林地劃分494個巡視區、設置1,379個巡邏箱,實施林地護管責任制。設置緊急應變小組,由林務局局本部設森林火災消防指揮中心,各林區管理處設森林火災消防指揮部;選派年輕力壯員工508人,任務編組機動救火隊46隊,乾燥季節前完成組訓,一有火警立即趕赴火場作為救火先鋒,其餘人員則編組一般救火隊60隊,566人。

  另設無線電基地台57台、中繼站25台、車裝台84台、攜帶式無線電對講機1,068台及各式救火唧筒、高壓消防幫浦、背負式消防幫浦、鏈鋸、火拍、火耙、鋤、鏟等森林火災消防器材三萬餘件,配置於各林區管理處、工作站及分站,隨時就近取用。林務局全省34個工作站並每站配置一部保林專用四輪傳動車輛,加強森林火災防救機動能力。為應用直昇機空中支援森林火災防救,林務局並設有直昇機坪10處、山區臨時起降平台27處。

(二)防止土石流:

  台灣地區山坡地,因地形陡峻、地質脆弱,且受地形與氣流之影響,每遇颱風豪雨極易造成嚴重災害。

  本會為確實辦理坡地防災,以完成區域性防災工作,依據災害防救法及土石流災害通報及應變規定,經常辦理之措施如下:

  1. 進行坡地災害資訊調查,以掌握坡地災害地點分布。
  2. 辦理土石流警戒分區與發生基準值之建立及事前與事發土石流置。
  3. 對土砂災害發生地區及土砂災害潛在危險地區優先辦理工程規劃及治理,以防二次災害發生。
  4. 調查土石流危險區域,建立土石流預警系統。
  5. 加強水土資源保育,防止坡地過度開發,加強山坡地違規使用與取締。
  6. 改進工程規劃技術。
  7. 加強工程品質管理及維護。

  另為提升民眾危機意識,積極推動水土保持教育與宣導,本會將持續辦理土石流防災演練與雙向溝通座談會,期使居民平時即能熟悉防災疏散流程並瞭解危險地點之分布情形,另並配合運用整合性地理資訊系統,期以迅速、有效方式,掌握坡地災害演變趨勢,並以事前準備方式,減少坡地災變發生。

  災害發生時,為有效執行本會輔建之農路及治山防災等相關工程之災害防救工作,迅速掌握災情狀況,本會設有災情查報中心,使能在最短時間內掌握災害情形,發揮搶修、搶險功能。

(三)寒害通報與防救

  為預防寒害,加強防救功能,迅速處理寒害災害及復救工作,本會依據「災害防救法」、「中央災害應變中心作業要點」,以及「行政院國家搜救指揮中心設置及作業規定」,已草擬完成「寒害災害通報及應變規定(草案)」,在台灣地區有發生嚴重寒害之虞時,依主任委員員指示立即成立緊急應變小組,辦理防災宣導教育、災情查報、災害救急物資之協調供應,災區宣佈與救助、災害處理復耕、動植物疫情處理、新聞發佈與聯絡,以及其他防災救災事宜。

  農林漁畜產品遭受寒害或有發生寒害之虞時,受災農漁民可立即向當地鄉(鎮、市、區)公所通報,鄉(鎮、市、區)公所發現或獲知災害立即主動蒐集、傳達災情,採取必要之緊急處置,並通報直轄市或縣(市)政府轉報中央災害防救單位。本會及中部辦公室、漁業署、林務局等接獲災害通報後應派遣緊急處理勘查人員赴現場勘查,並做緊急處理措施,減少災害擴大,經研判有必要時則聯繫行政院國家指揮中心支援。

  寒害緊急應變小組在災害期間隨時召開防救會議,瞭解各單位緊急應變情形及採行之防救措施,並隨時將處理情形陳報行政院。緊急應變小組在寒害災已趨緩和,各項復救工作處理完畢後依主任委員指示解除。

十一、辦理農漁會幹部屆次改選籌備工作

(一)指定九十年二月十五日(漁會為三月十五日)為農(漁)會屆次農(漁)事小組投票日,並研訂農會屆次改選作業計畫及流程圖。

(二)成立農(漁)會法規整理小組,完成「農會輔導法規暨解釋彙編?v及「農會人事管理辦法暨解釋彙編」編印,分送各級主管機關輔導與農會執行依據。

(三)完成編印「台灣地區各級農會九十年改選實務手冊」、「漁會改選工作手冊」各一冊,分送各主管機關與農、漁會。

(四)辦理省、縣以上農會改選作業計畫、流程圖、改選實務及法規講習研討會三梯次,漁會改選作業講習。

(五)辦理農、漁會總幹事屆次考核之評定。

(六)為淨化農、漁會屆次改選選風工作,本會配合檢、警、調等單位,擬定淨化選風計畫,印製農會淨化選風海報一式,分送相關機關及農會宣導張貼,並透過傳媒積極宣導,以期農、漁會屆次改選順利完成。

十二、推動「二000生物多樣性保育年」各項工作

  生物多樣性的維護包括對野生物種的保育、生物資源的永續利用、生態系的復育與自然環境的改善。「生物多樣性公約」迄今已有一七十多個國家簽署,為國際上重要公約組織之一。保育生物多樣性,永續使用其組成部分,並公平、合理分享利用遺傳資源所產生的惠益,已成為全球所關注之焦點。生物多樣性保育在國內起步較晚,但過去與生物多樣性保育相關的各項保育工作,在國內已進行了十餘年,而且獲得了豐碩的成果。不過生物多樣性維護工作推動較為分散,大部分集中在傳統的野生生物保護技術,或重視個別保護區的基本資料調查與幾種瀕危物種的復育。未來生物多樣性維護應從策略、規劃著眼,並滿足各物種對棲地的需求,以確保資源永續利用策略的完整性。

  為迎接千禧年自然保育之趨勢,本會特訂公元二000年為「生物多樣性保育年」,在各部會及學者專家協助下,整合各界意見完成具體可行的「中華民國生物多樣策略綱領」,並以維護本土生物多樣性及維持各類生態系統之平衡,加速設立各類自然保護(留)區,來維護特有本土生物物種及良好棲息地。為達成此項目標,本會林務局進行檢討已設置的國家公園、自然保留區、野生動物保護區等現有保護區域,將其中有所空缺的部分,規劃先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野生動物重要棲環境方式,在北部劃設「棲蘭野生動物重要棲環境」;中部「能丹野生動物重要棲環境」;南部「關山野生動物重要棲環境」,完成在中央山脈連結成南北長達三百公里的「中央山脈生態廊道」政策目標。同時落實本土野生動植物物種保存,收集保存本土野生動植物物種,來提供產業永續利用的基礎,規劃位於地震中心-集集之本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舉辦「台灣生物多樣性成果特展」,使國人充份瞭解我國在遺傳、物種及生態保育及永續利用工作推動上之成果。舉辦國際性與全國性的研討會,如「邁向廿一世紀生物多樣性保育國際研會」、「二000生物多樣性保育展望大會」、「新世紀農業:生物資源與生物多樣性之管理利用」及「生物多樣性與台灣原住民族發展研討會」等,邀請國際保育組織知名人士來華,以汲取國際經驗及聽取國人建議,同時在國內針對全國國中、小學教師舉辦系列性生物多樣性保育工作研習班,希望由國中、小學教師受訓後,回到工作崗位進行紮根的工作,來提升國人自然生態保育觀念。另外為健全各項自然資源經營管理制度,本會將全力推動生物資源調查,以瞭解台灣現有之生物資源,以配合明智的經營管理,達成生物多樣性保育之目標,使國人能夠生活在更好、更自然的環境下。

十三、輔導超限利用檳榔園實施造林

  80年度至87年度調查台灣省山坡地內宜林地及加強保育地其超限利用種植檳榔面積為11,123公頃,為輔導違規人實施造林,本會於民國89年10月23日公告「山坡地超限利用種植檳榔土地輔導實施造林計畫」,限於民國90年2月15日前申報造林。

  依據該計畫規定:

(一)民國90年12月底前,行列混植完成造林每公頃600株以上或達規定株數1/3以上。

(二)民國92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造林達每公頃規定株數。

(三)民國93年12月底前,全面砍除檳榔,並應維護造林木正常生長。

(四)民國94年1月起,經縣(市)政府輔導造林單位,依本計畫所訂造林作業手冊檢查全面完成造林及全面砍除檳榔者,核發每公頃新台幣22萬元造林輔導金。

(五)民國95年1月起,經縣(市)政府輔導造林單位檢查合格者,核發每公頃新台幣3萬元造林撫育費。

(六)民國96年至民國104年止,經檢查合格者,每年每公頃發給造林管理費新台幣2萬元,但公有租地造林者減半核發、退輔會土地不予發給管理費。

(七)屆滿本計畫各期實施造林期限(第一年種植後、第三年完成造林後及第四年全面砍除檳榔後),經檢查不合格或未完成造林者,依各縣(市)政府訂定之山坡地違規查報與取締要點規定,由權責單位依法處罰,並再通知限期改正,直至完成造林為止。

(八)民國90年2月15日止,未依本計畫申請造林之超限利用行為人,依各縣(市)政府訂定之山坡地違規查報與取締要點規定,由權責單位依法處罰,並繼續通知限期改正。

(九)種植檳榔以外之其他農、漁、牧超限利用行為人,得申請依本計畫實施造林,其未申請者,由各縣(市)政府依法處理。

十四、規劃小三通農業因應措施

  配合金門、馬祖地區實施小三通計畫,本會已成立「推動小三通評估規劃小組」,評估小三通對金馬地區及台灣本島農漁業之影響,並研擬因應措施。在農產貿易方面,本會同意已開放間接進口之農產品(約480餘項)由大陸輸往金馬地區,並檢討增加金馬地區民眾消費需求之農漁產品進口項目。在動植物防疫檢疫方面,本會已於89年12月16日在金門、馬祖成立離島檢疫站,防範大陸疫病蟲害入侵。在漁船管理與休閒漁業方面,業已建立金馬地區漁船動態資料,以及編列經費辦理金馬地區休閒漁業公共設施建設,並准許金馬地區漁船赴大陸地區修繕及轉營從事金馬兩岸間水產品運送。

十五、建構中央山脈保育廓道

  長久以來,人類一直視自然資源為取之不盡的財貨,過度開發使得自然環境急速劣化,如今全球所面臨的各種形式的污染、全球暖化、臭氧層破洞導致的紫外線輻射增強、酸雨、沙漠化、氣候異常等問題,正是人類無所節制濫用自然資源所遭致的惡果。人類的活動造成生物棲息地的破壞,直接與間接導致大量物種的消失,嚴重影響生態系之平衡,生物多樣性保育觀念的興起,即是為了維持物種與基因的多樣性,以維繫全球生物圈的生態系平衡與生命演化。

  台灣位於熱帶與亞熱帶交界,四面環海,平均溫高,雨量充沛,因此山區森林密佈,水源充足,正是所謂「福爾摩沙」美麗之島。台灣是一個高山島,平地面積僅佔土地面積30%左右,且分布在中央山地周緣,人口密集,產業興盛,是人民主要活動區域,自古以來所有民生所需,如林產物、藥材、水、空氣、等均需依賴山區調節,此外一些天然災害如颱風,也常因高山阻擋而降低其危害。惟因人口增加及不當產業開發,使得高山地區森林被砍伐,涵養水源能力大減,祇要有豪雨一來,即見山洪爆發,土石肆虐,造成重大環境災難;尤以自賀伯颱風以降,土地災害頻傳,一些重視環境保育之學者專家仍於「全國國土及水資源」會議中,共同倡議應建立「中央山脈綠色廊道」的構想,藉連接中央山脈地區的高山林地、自然保留區、自然保護區及國家公園,成為連綿不斷的綠色廊道,以保護國人賴以維生的心臟地帶。中央山脈地形陡峻、高山聳峙,並不適合人類的經濟活動,但卻是孕育萬物、滋養眾生的源頭。此一保育軸從北到南面積達63萬公頃,佔全島面積18.5%,遠高於全球平均之3%及美國平均之9%以上。

  資源的永續經營,是為我們這一代也是為下一代;是為我們的家園,更是為這個世界,這是全人類都不能置身事外的共同志業。「中央山脈保育廊道」之完成,是台灣自然生態環境保育工作之一大盛事,更是政府在保育工作上展現其宏觀、廣大專業能力的傑出表現。

  • 回上一頁
  • 94-03-01:11,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