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甘藷作為覆蓋作物之可行性評估

農委會農糧署 蘇宗振
農業試驗所嘉義分所 賴永昌

一、前言

  綠肥作物具有保護土地、土壤改良、增加土壤肥力及提供良好有機質,並取代部分化學肥料之優點。現今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多樣性且具價格競爭優勢的進口農產品入侵,國內農作物產銷受到衝擊。推動休耕並轉作綠肥作物是為因應政策之一,主要是將不適宜的農田轉作綠肥作物,除可達到維護地力及維持田園景觀目的之外,並可避免休耕田區雜草及病蟲害叢生等問題,是未來亟需加強進行研究之重要方向。

  田菁、青皮豆及太陽麻等作物為以往我國最常栽培之綠肥作物,但因其生長期短、病蟲害過多及綠肥作物單一化等問題,使得農民急需尋求其他多樣化之作物來作為綠肥作物應用。本署有鑑於綠肥作物需求之殷切及應朝向多樣化及區域景觀化等觀點,乃於91年度配合嘉義試驗分所及雲林縣水林鄉農會,共同辦理「甘藷作為綠肥作物之評估計畫」。本試驗性計畫主要在利用甘藷其地上部莖葉生育期可長達7個月以上之特色,且具耐病蟲害、葉片顏色變化多及栽培管理容易等特點。惟因甘藷無法以種子方式種植,需以種苗或藷塊種植,是否導致管理成本偏高,而使農民降低採用意願,因此需加以評估探討。本文乃針對91年田間調查及計畫執行成果等資料進行相關問題評估,初步探討甘藷作為長期性覆蓋性作物之可行性。

二、材料與方法

(一)種植品種(系)及期作:選用紫葉種(系)、黃葉種(系)及綠葉種等三品種(系)為試驗材料,於夏作種植。品種(系)之選擇主要以不具商品價值(不生產甘藷及甘藷葉)之甘藷品種(系)為主。綠肥作物以青皮豆為對照品種。

(二)試驗處理:

  1. 人工插植:剪取含4-6節種苗以人工方式插植於畦面,其操作方法與甘藷一般慣行栽培方式相同。

  2. 省工撒播:試驗田區整地後,剪取含2-3節種苗均勻撒佈畦面上,再以小型中耕機在畦面上開溝及淺層覆土,以使種苗得以淺層覆土,以確保種苗之存活率。

(三)種植後立即噴施萌前殺草劑,以抑制雜草。

(四)生育期間僅噴施萌前殺草劑及適時進行灌溉,但不施用肥料、農藥及除草等栽培管理,以達到省工、省成本之要求。

(五)種植1週後調查成活率,其後約10-15天開始調查生育情形、覆蓋率及病蟲害發生情形等項目。

(六)種植4個月後比較人工插植及省工插植之生育情形、覆蓋率及生產成本估算。

三、結果

  甘藷以往被視為經濟性作物來利用,另一方面亦因具有較耐病蟲害、地上部莖葉生長期長之特性,可視為長期性覆蓋作物來加以利用。本試驗以黃葉種(系)、紫葉種(系)及綠葉種等三種品種系為試驗材料,其具有地上部莖葉生產量高及不具商品價值(即不生產甘藷及不適合作為葉菜用)等特性。試驗於91年8月23日假雲林縣水林鄉之試驗田區進行,試驗處理分別為人工插植及省工撒播種植等二種處理方式。所謂人工插植乃依據以往農民慣行方式種植,田間在整地後以耕耘機培成行距為100公分之畦,其後以人工依株距25公分種植;省工撒播種植為本試驗主要評估之種植方式,方法為以曳引機整地後,將具有2-3節間長之甘藷苗分別隨機撒播至田間畦面,再以小型中耕機在畦面上開溝,使甘藷苗得以淺層覆蓋,而開溝則有利於田間灌排水,使甘藷苗存活率提高。

表1 甘藷二種種植方式覆蓋率xls / pdf

  在生育情形方面:由表1得知人工插植區在種植後生育情形良好,其存活率幾乎達100%,但省工撒播區在種植後其初期生育情形參差不齊(圖1),顯示以人工插植法其早期生育情形較佳。探討省工撒播法造成甘藷苗初期生育情形不佳原因,係因甘藷苗被泥土覆蓋住,故無法立即發芽生長出植株,故種植後其生育情形仍然參差不齊。比較二種方法在種植一個月後生育情形分別如下:

  1. 黃葉種(系):在種植1個月後其人工插植區之地上部莖葉覆蓋率可達100%,而省工撒播區在種植1個月後達60%,直至45天後覆蓋率可達100%。無論在人工插植區及省工撒播區種植4個月亦仍能維持覆蓋率100%(圖2)。

  2. 綠葉種及紫葉種(系):在種植一個月後無論在人工插植區及省工撒播區,其地上部莖葉覆蓋率皆可達100%,而種植四個月後仍維持覆蓋率100%(圖3及4)。

  以上結果顯示黃葉種(系)、綠葉種及紫葉種(系)在人工插植區其生育初期生育情形較快速,在種植後一個月其莖葉覆蓋率即可達100%。綠葉種及紫葉種(系)在撒播種植處理下,生育初期雖然生育情形較遲緩,但種植一個月後亦仍然能達100%,而黃葉種在種植後45天亦可達到100%。試作結果顯示,無論在人工插植區或省工撒播區在種植四個月後覆蓋率仍可維持100%,但對照組青皮豆在種植後3個月即開始萎凋。試驗結果雖以二期作為主,但以甘藷在台灣地區全年皆可種植之特性,作為橫跨一、二期作之長期性覆蓋作物是有其可行性。

  在生產成本方面:由表2可知,甘藷人工插植區因比照慣行性栽培,需進行整地、作畦及人工種植等,故生產成本較高每公頃需27,500元;以綠肥用大豆(台南4號) 採水田不整地覆蓋稻草之栽培法所需生產成本每公頃5,500元最低。本試驗採行之甘藷省工撒播區因僅需整地一次,故生產成本較低,每公頃僅需10,500元,比甘藷人工插植區節省141.7%,且低於以青皮豆作為綠肥作物(對照組)所需生產成本,即每公頃減少1,500元,約節省12.5%。甘藷省工撒撥區生產成本與現行推廣之綠肥用大豆(台南4號) 採旱田整地栽培法所需生產成本相接近,對於作為覆蓋作物而言是極具誘因。本試驗結果顯示,以甘藷作為長期性覆蓋作物而言,在考量生產成本低、覆蓋性良好及環境影響較小等因素,將是一個極具發展潛力的作物。

表2 綠肥作物生產成本比較表
(單位:元/公頃)
處理 種子(苗)費 整地作畦及掩埋 灌水 殺草劑 合計
甘藷人工插植 12,000 12,000 2,500 1,000 27,500
甘藷省工撒播 3,000 4,000 2,500 1,000 10,500
青皮豆 1,500 7,000 2,500 1,000 12,000
綠肥用大豆
(台南4號)
1,500 旱田整地栽培
7,000
2,500 1,000 9,500~12,000
(灌水視情況)
  1,500 水田不整地覆蓋稻草4,000 - - 5,500

四、未來展望

  我國已於民國91年1月起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WTO)會員國,在面臨市場自由化的趨勢下,台灣農業勢必以產業調整來加以因應。在以往綠肥作物主要以田菁及青皮豆為主,但因生育期短、大面積單一品種,極易感染病蟲害及造成其他鄰近作物病蟲害相改變等缺點。利用甘藷具有低生產成本、生育期長及具休閒景觀化之優點來替代傳統綠肥作物是為可行,於舉辦示範觀摩會時亦受到農民高度肯定(圖6)。未來應再進行鮮草量、植體肥性等資料分析,以作為推廣之參考。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5-25:17,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