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台灣農業的轉型與變革

整理自93年4月16日第一屆農村規劃學術研討會專題演講詞

行政院顧問 陳武雄

產業的無常

  佛教「無常」的說法,常被人曲解為消極、悲觀,事實上不論是個人或社會所面臨的客觀環境,時時在改變。各種產業,不管農業也好,或者是工商業,都面臨非常快速的客觀條件改變的衝擊,若不順應環境去調整,就會被條件所淘汰。大家一定很清楚在1960年代的電影是默片,最出名的默片影星是卓別林,在電影界開始體會到必須藉助各種語音及影像設備,才能更清楚表達劇情時,卓別林拒絕開口講話,他以當時在默片的權威,堅持不發言。但他的堅持,最後還是抵抗不住趨勢的力量。

  電腦界的龍頭-IBM公司,在我唸大學的1960年代台灣還看不到IBM,那時只有手搖計算機而已,但是我在農復會上班的1970年代,大公司、大機關的電腦主機都是IBM的,可是好景不常,IBM在1980年代末期,即面臨極大的財務危機,因為IBM公司沒警覺到個人電腦崛起所造成的衝擊,沒有適時的去轉型變革,還是一直深信於大型電腦主機的不可取代,但由於個人電腦便捷的工作平台、網路連線及軟體的開發,取代很多大型電腦的功能,市場被佔據,IBM最後被逼迫做調整。

  另外一個大型電腦公司,當時與IBM競爭得很厲害的王安電腦,農委會的主機早期是王安電腦,但是最近我在大學上課,問了一些年輕朋友,王安電腦居然在他們記憶裡沒有印象,王安電腦徹底的在市場上消失了。客觀環境是非常無情的,不轉型、變革,就被淘汰。

WTO只是市場自由化的開始

  大家都知道,台灣農業所面臨的環境改變,包括政經社會的快速發展、進口農產品的開放等。而加入WTO,可以說只是自由化最起碼的門票而已,加入WTO開放市場,對農業產生衝擊,對工業、服務業也都產生影響。但新的挑戰,也就是烏拉圭回合農業協定所啟動的新回合談判已從2001年開始,由於各會員國的意見分歧(FTA),形成了集團式的談判,僵局尚未完全打開,原來預期2005年結束談判,是否能如期完成誰也沒把握,但是不管在哪一年結束,新回合談判達成的協議,絕對是比現在更為開放,關稅更降低,補貼與國內價格的支持一定要削減得更低,這是不可逆的大環境趨勢。

  自由貿易區(FTA)對整體競爭力的影響更為深遠。在目前WTO架構底下,最惠國待遇的規定,雖保障每一個國家享受一樣的進口關稅,日本產品銷往美國,或大陸產品銷往美國,都享有一樣的稅率;但是自由貿易區內的關稅,卻可排除最惠國待遇的規範,舉例來說:東協(ASEAN)自由貿易區區域內95%的產品,關稅已降到0~5%之間,平均稅率僅3%,也就是說東協十國均可享受區域的低關稅,但台灣外銷到東協的產品,雖然可以享受WTO最惠國待遇的關稅(例如10%或15%),但不能享受區域內的低關稅,這代表一個存在的差別待遇,是 WTO架構所允許的。大陸就要在2012年加入東協,韓國、日本也積極要進入,在2012年大陸加入以後,該組織已是17億人口的市場。現在運作成功的自由貿易區還有歐洲共同體、北美洲自由貿易區等,這些都是幾億人口的市場,假如我們不加入自由貿易區,未來就會變成貿易邊緣國,影響整體經濟的競爭力。站在整個國家的利益,包括農業,工業,都要支持加入FTA,然後自己努力做最適當的調整,這關係國家整個命脈。加入FTA,我們面臨最大的問題是大陸的反對。因此,國家的執政團隊,如何兼顧事實與客觀的需求,去做適度的改變,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

  兩岸三通也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不管哪一個政黨都如此主張,只是推動的時程有所差別。今年總統大選期間,很多人,尤其是在鄉下,以為兩岸三通以後,大陸農產品輸入,台灣的農業就死翹翹沒希望了,大陸十幾億的人口將湧進來台灣,我們會連住的地方都沒有。事實上不會這樣,因為現在台灣與大陸雖然都是WTO的會員國,依照WTO規定,我們都要遵守最惠國待遇等規定,但是兩岸具有特殊的關係,到現在為止,大陸農產品都是用所謂正面表列來管理其進口,不輕易讓大陸產品輸入台灣。兩岸三通以後,不管誰是執政黨,一定還是能夠適當的處理,我不相信兩岸三通後,台灣農業就無法生存。

  國際化全球化大家都喊得很大聲,但是不管哪一個國家,哪一個國際性企業,大陸都是企業全球佈局裡面是最重要的據點,也是不可或缺的關鍵點,缺少大陸這一塊,任何的佈局都是跛腳。大趨勢是如此,只有接受,勇敢面對,及早努力去調整因應,才是務實的態度。

珍惜台灣農業的優勢

  台灣有獨特的農業環境,有很多的優勢,這些優勢包括科技和田間管理的優勢,以及國際行銷經驗、在地優勢、優質內銷市場、多元氣候、工業與服務業優勢等等,這是大家感覺非常自豪的。尤其是田間管理,大家所知道的產期調整,就是田間管理的優勢;另外很重要的農藥殘留管理,雖然我們還不滿意,但是跟大陸比起來,我們領先10年到20年。最近日本回過頭來向台灣採購毛豆,為什麼?是因為大陸毛豆有藥物殘留。田間管理與農藥殘留關係密切,這個成果絕對不是一天兩天就達成的,而是幾十年來,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之成果,我們要愛惜。

  台灣工業跟商業是很先進的產業,可以支援農業的發展。我到高雄參觀過石川養雞場,整個雞場密閉沒有窗戶,100%控制溫溼度,做到零疾病,零污染,這是工業技術的配合。其他如服務業、國際行銷經驗都是非常重要的農業發展資源。

社區發展的核心價值

  這裡要特別談到跟農村規劃相當有關係的,就是精緻的文化層面。這裡舉宜蘭珍珠社區的稻草文化為例。一個社區的總體營造,假如沒有辦法找出這個社區所共識的核心價值,而且這個核心價值是跟當地居民生活產生密切的關係,則這個總體營造不管硬體做得多好,是沒有生命的。宜蘭的珍珠社區讓人很感動,這個社區總體營造規劃時,居民跟總體營造的發展委員會一起討論,探討這個社區有什麼值得發展的?起初想了半天,沒半項!沒有什麼特殊的產業、沒有好山好水、沒有溫泉。當地什麼最多?稻草最多,但是稻草都是被燒掉的,或者是截斷以後變成基肥,以前還賣一點,發生口蹄疫以後,日本的出口被切斷。怎麼去利用?結果就在一群很熱心的美術工藝老師的參與下,訓練了一、二十位年輕人,經過一段時間的困惑、摸索,稻草文化竟變成這個社區的特色。現在很多遊覽車到此旅遊,很簡單的DIY,一張紙幫你畫好、上面塗一些膠,然後不同顏色的稻草掃上去就變成一幅畫,售價一百塊錢;另外這些培訓出來的先生女士,已經有能力生產有藝術價值的作品,一幅畫可以賣三、四千元。我自己買了一幅魚,定價2,500元,這一幅畫放在我家的客廳,時時的提醒自己:「經過共同努力、奮鬥,也可以把大家認為是沒有價值的稻草變成一件藝術品。」這就是轉型與變革的思維,為傳統產業找出新出路。

家庭農場與企業農場的競合

  台灣是以家庭農場為基礎,民國60年代我進入農復會服務,當時家庭農場是政府輔導的核心、農業發展的基礎,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演變,特別是從畜牧產業開始,衝擊到家庭產業,現在各位所看到的養豬、養雞產業很多都是公司化,即使是家族經營,也是公司化,這樣的轉變,值得思考。老長官邱前主任委員在農林廳擔任廳長的時候,針對產銷班做一個全面性的重整,當時的基本構想就是把小農透過產銷班整合起來變成一個比較大的運作單位,我接任後更強調農業施政要以產銷班為輔導對象,個別農民要一個集貨場、買一個包裝機,哪裡有這麼多產量與空間可以運用?雖然企業農場對家庭農場產生一定的衝擊,但是不可諱言地,它也會帶來相當程度的驅動力。

  我們舉一個反對台塑廚餘養豬的例子。王永慶先生曾提出一個50萬毛豬廚餘的養豬計畫,設計了一套廚餘回收技術,包括軟體、設備等等,當時遭到農民跟產業界的反對,這個案子後來沒付諸行動,而現在廚餘是農業行政單位跟環保單位沒有辦法解決的一個大問題,環保單位沒有辦法處理廚餘問題,農業單位怕用廚餘養豬帶來疾病傳染,所以反對用廚餘,假如當時王永慶先生的計畫成功推動,這個問題就可迎刃而解了!毛豬要吃廚餘,環保署要處理廚餘,我們不是要去討論當時決策的對錯,而是說我們在維護家庭農場的同時,要兼顧到企業農場的可帶動農業的轉型,調和家庭農場與企業農場的競合,這也是一種轉型與變革的契機。

  目前台灣發展很快的蘭花產業,很多蘭花場都有自己的品種,繁殖、改良,都已企業化。蘭花是台灣的明星產業,不可能排除企業加入,很多的企業像英業達,在中部就擁有很大一片的蘭花田,因為後續拓展的土地取得困難,就到泰國蓋萬坪的蘭花溫室,回過頭來和台灣競爭。

農業是非農民轉業的好去處

  我看過很多農場,在桃園蘆竹鄉,有一個有機農場,在網室內接了很多的管線,包括供給營養、水份的管路設施等等,老闆經營農場很輕鬆,他說在開始種植蕃茄的時候,一個禮拜去個兩三天、兩三個禮拜以後,一個月只去兩三天,最後是等成熟採收。我問他是怎麼做到的,從那個大學農學院畢業的,他說:不是啦,我以前是做水電的,只是將以前做水電的知識用到農場,這也是轉型,成功的經營模式。

  在桃園大溪有一個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休閒農場,園區的佈置很特別,裡面所展示的農作物、藥草、香草很吸引人,最重要的,它能做出別人做不到的香草食品,我很好奇的問場主以前是在哪裡高就?他說是五星級飯店的主廚!各行各業從業人員透過轉型成功的加入農業建設行列。很多農民在農場裡面長大的,現在還留在農場種菜、種水稻、種水果,但是一些比較新興的產業包括花卉、休閒農業,很多都是非農民轉進來的,這是未來我們在推廣教育裡,在農民的培養層面裡,要去面對的。

農業建設農村規劃不能速成

  麥當勞是速食店,但是速食不等於麥當勞。大家很清楚,很多速食產業比不上麥當勞,因為麥當勞的經營,有一套現代化管理,所以任何一家麥當勞提供出來的產品都是一樣,服務品質一樣,價格也是一樣。我們看到很多的作業、很多的施政,因為在績效的壓力下,想到一個概念,沒有經過充分的評估、規劃,就馬上下命令執行,而且限時完成。

  這裡特別舉日本北海道的由仁町香草植物園區的規劃(註)跟各位報告。由仁町是北海道相當傳統的地方,但是齊藤町長(等於是我們的鄉鎮長)希望能夠做一個整體的規劃,為由仁町注入活水,結果他到東京去找三井物產。三井物產是世界知名的大公司,該公司指派三井物產戰略研究所的NEW FARM 21小組來負責規劃。經過一年多,三井提出從1993到2001共八年的大計畫,要把整個由仁町做一個徹底的改變,建設成一個全日本最大的香草植物園區。這個植物園區,所需的經費為四十億日幣,含蓋的層面,包括村民的組織訓練、生產規劃及未來整體營運規劃。農民的部分組成了兩個會,「芳香聯誼會」訓練農民學習生產香草作物;另外一個「香草植物會」去做香草的加工利用。一開始他們的理念就是假如只種植香草吸引觀光、住宿,而沒有跟村民的生活結合在一起,再多的硬體的設施都沒有用。所以一開始就決定要將生產、生活結合在一起,這樣的一個總體規劃才會成功。本來大家對香草都一無所知,從基礎的教育開始、改變他們的觀念。另外對於未來的營運,他們瞭解如果由一個行政體系來做營運,有其困難,因此在土地的規劃、硬體的建設,由行政單位來做,但是在整體園區的營運就由北海道東部鐵路負責。東部鐵路在由仁町有高爾夫球場和溫泉旅館,有地緣關係,由這樣的企業來做經營管理,加上三井物產的支持,成為一個堅強的團隊。經過8年的努力,由仁町從一個傳統的地方成功的轉型變為北海道非常著名的觀光景點,也是全日本香草植物資訊中心。這就告訴我們,不管是社區,或者是休閒農業區的規劃,絕對是一個長期,而且是要與整體的經營團隊契合。

未來的調整策略

一、戰鬥團隊的重整

  政府一定要建立一個戰鬥團隊,這個戰鬥團隊要以產業為主,要發展那幾種農業要評估決定,以往行政體系跟研究體系,有很多的配合,但還不是很緊密,面對未來艱困的挑戰,要整合集中資源、重整戰鬥團隊。以蘭花為例,這個戰鬥團隊的組織包括業務負責單位(農糧署與國際處)及農試所的花卉中心,從蘭花的育種到市場銷售,所面臨的技術問題農試所要負責,農試所也可以邀請大學或改良場等其他研究單位專家加入,把蘭花產業的產銷技術相關的研究人員整合在一起,針對問題解決。農糧署與國際處則負責農民組織及銷售管道的建立,這樣才能發揮整體戰鬥力。目前,學校、研究所、改良場的專家每一個人有自己研究的興趣,可以寫出一流的報告,可以做出得獎的實驗,但不能整合成為農業所迫切需要的科技。更重要的,團隊的整合才能發揮同步工程的效益。也就是說研發者的研究跟市場開拓者所需的技術配合,沒有脫節、沒有浪費,不做技術面不能克服的行銷,也不做市場沒有需求的研發。

  再以社區規劃為例,農村社區建設由水保局負責,但是農委會休閒相關的經費卻在輔導處,另外交通部觀光局、文建會在社區也有觀光休閒的計畫,大家各做各的,不能發揮綜效。若是可以在同一個地區,把農委會、觀光局與水保局的資源整合起來,成效一定更為顯著。

二、被「鎖住」的稻米政策要徹底更新

  在農業的施政很重要的稻米政策,我認為已經到了必須徹底翻修的時候。我們知道93年預定種稻面積是26萬公頃,休耕面積23公頃,休耕的面積幾乎等於種稻面積,台灣的土地這麼寶貴,卻有這麼多休耕農田,殊為可惜。再者,我們在WTO承諾要進口稻米(以後還會進口更多),政府買了65%的進口米,買進來以後,政府不敢賣,一賣壓低市價,就被批為打擊農民!政府收購那麼多的稻米,不能外銷也不能隨便賣,新米被儲存一兩年後變成舊米,舊米才賣做飼料,浪費資源,財務壓力很大,這樣的稻米保價收購,是所謂被鎖住的制度,非改不可。

  稻米不一定要政府收購,也不一定要種吃的!我們可不可以來一個顛覆的思考,稻米為什麼不能種觀賞用的品種?稻米為什麼不能種做酒用的品種?現在儲存的稻米儲存了好幾年以後,最後以作飼料用的便宜價格賣出去,那我們為什麼不直接種植飼料用的稻米?收割以後就直接出售,除了新鮮外,更可以節省儲藏費、損耗費及人事費等等。保證價格的稻米不一定由政府收購,有幾個農會總幹事告訴我,不要保證價格21元,政府以19元的保價給我,我可以加到21元向農民買,買進來後可以加工,以自己的品牌出售,可以建立自己的市場。上述只是一些概念性的想法,是不是能做,當然我們還要去做一些評估。

三、推動新農地政策

  剛才談到的稻米政策使一半的稻田休耕,稻田有了休耕補貼,很多農民要租用土地擴大經營規模的付不起地租。更重要的是,目前很多都市邊緣地區的農地,做低度劣質的利用或違建或荒廢。農地不能改變做非農業使用,做農業使用又沒有價值,最後就是低度的利用、劣質利用。我們應該將農業區做重新調整,不需要的、已經不能夠有效利用的,我們就調整為非農業區;也要建立新的租賃制度,鼓勵長期租賃,政府可以透過低利貸款或輔導地區租賃仲介來幫忙他們。另外,可以把造林及休閒渡假農業區和農村規劃結合在一起,做一個比較徹底的安排。

結語

  產業的循環變動,就如無常的人生,沒有永久的高科技產業,也要相信沒有永久的夕陽產業。幾十年來農業的發展,每一個時期都有明星的產品,從早期的水稻、香蕉、糖,到後來的洋菇、蘆筍、鰻魚、毛豬,現在的蘭花,都曾獨領風騷,相信未來一定還有。我們要接受世界村、全球共存的事實,全球的自由化是不可逆的趨勢,不是只有我們農業要面對,製造業、服務業都一樣要面對,我們的農業要在這樣的認知底下來做轉型和變革,我們的態度可以決定我們的高度、立場決定方向、效率決定速度。

註:城鄉總體營造之路 三井物產戰略研究所編著 楊明珠譯 中國生產力中心出版 2003年6月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29,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