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日本食品生產履歷制度對台灣的啟示

農糧署企劃組 黃培訓

一、前言

  「民以食為天」是大家所熟悉的諺語,顯示過去大家所關心的是糧食安全的問題,但是經濟發展所得提高後,大家所面臨的已是與食品安全及品質有關的安全糧食的問題了。近年來世界各國,尤其是鄰近的日本,飽受諸如雪印牛肉偽裝標示事件,O157食物中毒事件,BSE牛隻海綿狀腦症、進口蔬菜農藥殘留等一連串與食品安全有關問題所困擾。為解決這些問題,歐盟及日韓等國相繼導入食品生產履歷制度(Traceability Systems)於牛肉等農產品上,且日本已於2003年6月通過「為了牛隻個體識別之有關情報管理及傳達的特別措施法」,這個有關牛隻及牛肉生產履歷的立法已於同年12月1日起開始實施。並將於2004年12月立法實施牛肉以外食品的生產履歷制度。

  日本是我國農產品外銷的主要市場,日本食品生產履歷制度如推廣普及到牛肉以外的多數農產品,則可能牽動到相關的進口農產品,屆時日本政府對輸入該國之農產品,勢必要求比照該國農產品適用食品生產履歷制度,提供從生產到加工運銷等相關過程的履歷記錄,以確保輸入該國農產品的食用安全。我國如不針對此種情況事先籌謀因應,則將無法確保這個主要的農產品外銷市場,因此,日本食品生產履歷制度詳細內容到底為何?是一個值得探討的重要課題。

二、日本食品生產履歷制度介紹

  食品生產履歷制度,事實上從1990年代以來就已經存在,其中最積極投入的國家就屬歐盟及加拿大,首先導入應用的項目是牛隻及牛肉。1996年的第二次狂牛症(BSE)危機之後,由於無法否定BSE對人類感染的可能性,歐盟乃決定導入食品生產履歷制度,做為因應BSE的對策,並在1997年制定最初的規則。在法國,1999年的農業指導法及消費法典,旨在促進生產履歷制度的確立。在北美,加拿大的食品回收計畫也採用生產履歷制度。但是,反對生產履歷制度有過度預防措施的美國在食品回收計畫中,其作法則與加拿大之要件極為相似。

  日本在2001年3月揭示e-Japan戰略內容,針對食品生產履歷項目,就明確指出「在2010年前實現所有食品的生產履歷」的目標。農林水產省為配合食品生產履歷制度的推動,在e-Japan戰略重點政策提出「食料品履歷情報有關系統的導入」以及「牛肉履歷情報有關系統的普及」等兩項計畫,揭櫫將食品生產履歷制度正式導入農產品實施。該制度並配合「食品」與「農業」的再生計畫,確立消費者第一的糧食供應體系,希望達到確保食品安全與安心的目標。以下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所公布食品生產履歷制度相關資料對此制度作詳細介紹。

(一)食品生產履歷制度的意義

  所謂食品生產履歷制度是指在食品的生產、加工、運銷等的各階段,針對原材料的來源或食品的製造廠或販售點作記帳及保管的紀錄,使其能對食品及其情報資訊追究根源。往下游方向追蹤的叫做跟?W(Tracking或Trace forward),往上游方向回溯的叫做追?W(Tracing或Trace back)。其中重點為1.食品與情報資訊要結合在一起。2.食品鏈的各階段的紀錄不可缺少。3.往上游方向的回溯追蹤與往下游方向的追?W是有可能的。

  生產履歷制度又被稱為追蹤可能性(Traceability),是根據與食品結合的情報資訊,對食品做識別,並以食品情報資訊的紀錄做為線索,跟?W食品的目的地,以及回溯追蹤食品的生產履歷。在此種情形下,具不可缺少的情報資訊是食品的特定的識別號碼,此種處理食品的識別號碼,可以證明食品經過的路徑,並對食品做跟?W及追蹤回溯。附帶的可以據以回收產品,迅速查明原因及做為原產地標示的保證。因此,生產履歷制度在食品的安全性方面,能夠容易地在發生無法預期問題時迅速地探究其原因,或對問題食品追蹤其來源,據以回收。並且在「從飯餐桌起到農場為止」的過程中,清楚地確保食品的安全性或品質、標示,以獲得消費者的信賴。

(二)具體的推動方案

 

  1. 獎勵生產履歷系統的開發
    2001年起,以生鮮食品為中心,為確立活用IT技術模型,實施系統實證試驗。今後更進一步,對於加工食品實施系統性的實證試驗。再者,應繼續根據目前實證試驗的意見,製作今後生產履歷指導方針,並指示一定的方向繼續推進,以提供參與生產履歷之事業者等之參考。

     

  2. 促進生產履歷系統的導入
    為了導入制度,依據產品之特性,支援必要資料庫之建構、情報關連機器的整備等。透過生產履歷制度導入必要的情報資訊設備,如資訊管理設備、資訊輸入設備、資訊傳達媒體、系統建構必要的軟體等加以補助。補助金額在生產階段補助設備導入費用總額的二分之一,在流通販賣階段補助設備導入費用總額的三分之一。補助對象除營農集團和事業協同組合外、還包括食品產業事業者和物流關係業者、生產者、消費者等所構成可執行業務的任意團體。

     

     

  3. 生產過程履歷JAS制度的創設
    對每個品目適當地紀錄及管理生產履歷的情報,經由店頭的標示或網際網路等正確地傳達給消費者,並根據JAS法的第三者認證。

(三)導入生產履歷制度的目的

 

  1. 提升情報資訊的可靠性
    生產履歷制度因為涵蓋跟蹤及追蹤回溯兩個方向,可以確保流通過程的透明性,讓大家瞭解產品從生產、到加工運銷的整個詳細過程。並且可以對消費者、客戶或公務機關迅速而積極地提供情報資訊。制度透過確保ID號碼及標籤的產品識別管理,加強產品標示的證明性。上述系統能防止標示和情報資訊的誤認,讓交易更公平,且有助於事業者增加產品的可靠性。

     

     

  2. 提升食品的安全性
    當產品發生安全性等事故時,生產履歷制度可迅速且容易地協助回溯過程及查明原因所在,並跟蹤產品目的地,正確而迅速地回收產品,防止食品事故的再發生,也可確認事業者的責任。

     

     

  3. 提升業務效率
    生產履歷制度根據ID識別號碼來管理產品,且儲存及提供有關產品來源及其特性的情報資訊,有助於增加產品管理(如存貨管理)及品質管制工作的效率。如此,可達到節省費用和改善品質的效果。

     

      大部分的情形下,係同時追求上述三種目的,但是按照產品特性、食品供應鏈的狀態及消費者需求,其優先順序可能有所不同。

(四)生產履歷的限制及問題

  當生產履歷制度成為有效的工具時,可能會產生以下限制及問題,因此,規劃辦理時,應加以注意。

 

  1. 在技術性方面
    (1)依照產品或業務、部門的固有性質,應用範圍可能有所不同:生產履歷制度受原料的性質或狀態、批次的規模、集貨或分貨、運送方法、生產或製造方法、包裝的型態、生產至零售的階段數、事業者的規模不同等因素之影響。
    (2)事業者所關心的過程互異或情報信賴性有問題或事業者間情報傳達有困難、批次不均一等場合時,將使系統效率降低。

     

  2. 在經濟性方面:
    想要跟蹤或追蹤食品及獲得更正確的資訊時,可能導致相當高的成本。
    建構生產履歷制度時,事業者應比較達到目標及效果所需的成本,特別是,企業應對資金及人力資源研擬有效的策略。有效的方法包括儘可能事先蒐集更多的資訊,縮小目標及範圍,並聯合其它企業的努力來節省成本。比較精緻的標籤,將使食品及其情報的追蹤及跟蹤效率高,但費用也相當可觀。追蹤時所需使用的相關物品如紙張或是卡片,其費用低時,效率也會較差。

     

  3. 生產履歷與食品的安全管理
    生產履歷制度是跟蹤及追蹤食品及資訊的系統。在生產過程中,它並不直接執行安全管理、品質管制及環境管理。因此,將導入不同的系統來做這些工作。當食品事業者計畫由生產履歷系統提供有關產品安全、品質管理及環境管理資訊時,它應研究導入這些全球標準及保證此種資訊的可靠性的可能性。導入安全(衛生)管理系統的HACCP;品質管理系統的ISO9000系列及環境管理系統的ISO14000系列是有必要的。

     

(五)生產履歷制度導入的要件

 

  1. 各階段資訊的記錄與保管
    事業者在食品各階段,應至少識別食品(產品及原料)與其批發 商及販賣商,以使他們彼此間產生關聯,並記錄、保管此種情報資訊。

     

  2. 食品識別的機制
    食品(產品及原料)的識別管理是建立生產履歷制度的基礎。食品與其批發商、販賣商的情報應分別對應紀錄及保管。此種實施的作業稱為食品的識別管理,它是確立生產履歷制度的基本作業。而識別管理的作業總共歸納有5項要素:
    (1)決定追蹤產品或原料的單位(識別單位),並透過分配ID識別 記號來管理。
    (2)對每個識別單位分別管理產品及原料。
    (3)釐清產品及原料的識別單位與其批發商、販賣商間相互關連關係,並記錄其情報資訊。
    (4)確認原料的識別單位與半成品及成品的識別單位間相互關連關係,並記錄其情報資訊。
    (5)假如原料或產品整合及分割時,分析產品整合及分割前後的識別單位相互關連關係,並記錄其情報資訊。

     

  3. 更進一步的細節說明如次:
    (1)決定識別單位:事業者應決定產品的識別單位。而依據適當設定的識別單位,便能夠進行有效率的追蹤。識別單位是個別產品及批次,且應使用識別記號來詳細說明。識別單位常根據食品供應鏈(生產與裝運、整備與加工、流通及銷售)的階段變動,由於識別單位將成為跟蹤及追蹤回溯的單位,因此,須對此種識別記號加以管理。
    (2)批次的形成
    設定適當的批次,能有效率及有效果地跟?W及回溯。批次的處理應考慮下列2點:
    A.風險管理
    發生事故時,識別的批次用來當作產品回收或撤除及查明原因的基礎。因此,產品的批次是否適當的形成,影響產品能否有效地被回收或撤回及查明原因。批次的基本要件,在同一生產條件下,例如,在同一工廠,同一製造日的範圍內編批次。以時間單位再區分成小的批次,集中回收或查明原因時較有效果。反之,為了分別管理時,費用將上升。
    B.標示的情報提供
    為了保證標示與產品內容的對應關係,依照標籤及這些批次分開及供應的情報資訊,應存在批次形成的機制。但是,標示事項本來是以整個批次做管理。當標示事項增加時,則批次會變小。(例如,產地加品種,材料加生產,製造方法等),當能提供的情報愈多時,將增加分別管理的費用。
    (3)各階段的產品識別
    A.生產及裝運階段
    應建立生產批次能對應裝運批次的生產履歷系統。當生產批次以生產地或生產者、及耕作、栽培、飼育、養殖的情報資訊等來做識別時,裝運地或裝運者、規格等其他的裝運情報資訊,將被使用來另外識別裝運批次。構成批次的產品應該以一致的情報資訊來代表。
    B.處理、加工、流通及販賣階段
    我們要的是能跟蹤及追蹤加工及運銷等的食品履歷。食品履歷包括協助識別擁有食品、日期、場所、批次等情報資訊。在生產履歷制度中,食品履歷係透過批次號碼加以管理及檢索。
    某些事業者,根據食品的特性,可能想要增加生產過程情報資訊等不同的資料時(如成分、溫度、處理日期、殘留農藥及其他檢驗紀錄等)。事業者應考慮情報資訊的用處及所需花費的成本後,決定增加何種情報資訊。事業者應分配產品的批次,讓它來對應追加的資訊情報,亦應區別這些產品與其他產品。構成批次的產品應該以一致的情報資訊來代表。
    (A)形成、移動、整合及分割批次
    事業者應建立內部系統,很清楚地瞭解移動或其他作業前後對應的批次(進貨的批次與裝運的批次、作業前批次與作業後批次的關聯)。批次的形成及移動,不論何種事業者皆能為下列六種型態的任何一個所組成。
    • 批次的進貨(在事業者間移動)
    • 批次的內部移動及儲存(構成批次的產品不改變)
    • 批次的整合(如2個以上的批次整合成1個批次)
    • 批次的分割(如將1個批次分割成2個或多個批次)
    • 加熱、冷凍、乾燥、其他加工,包含非批次整合或分割
    • 批次的裝運(在事業者間移動)
    上述案例,事業者應建立機制讓不同的批次不會彼此弄混淆。
    (B)內部識別號碼的利用
    當內部識別號碼被用在處理、加工、流通及販賣階段,進貨及裝運批次號碼與內部識別號碼應彼此有關聯,並加以紀錄。
    進貨批次號碼→內部識別號碼→裝運批次號碼
    (4)內部檢查、外部檢查
    為了確保系統的信賴性,增加生產履歷系統的功能,內部檢查及外部檢查是必要的。內部檢查的方法是要(a)根據事前決定的程序,檢驗作業是否執行。(b)檢驗食品及其情報資訊,使其能被跟?W和追蹤回溯。(c)檢驗作業前後重量及品質有否異常的增減變動。
      利用適當外部組織的檢查,是讓生產履歷系統維持在高水準的有效方法。並能透過外部的知識確認及解決內部系統的問題,且能獲得消費者更大的信賴。
    (5)對消費者的情報提供
    一般提供資訊給消費者有兩個方法(a)提供有關導入生產履歷制度、識別記號、詢問窗口等資訊。(b)提供店頭標示和網際網路之網頁等履歷相關資訊。而發生食品事故時,公開更詳細的資訊是有必要的。

(五)生產履歷制度中使用的資訊傳遞方法

  典型的媒體用來傳遞、保管存放及核對資料的方法,包括紙類文件、條碼、二維條碼及電子標籤等。每種媒體都有產品自身技術限制,及產品相關的經濟成本。因此,想導入生產履歷制度的事業者在建置系統時,須選擇適合產品的媒體的型態。對媒體的選擇應依照產品特性及需求而定,有時用手寫的文件就可以,但有時則需要一個以上的媒體 (如建置聯合使用資料庫中心時) 來做資料管理。

(六)編碼系統

  在生產履歷系統中,使用共通編碼系統來交換資料,從有效的資料處理觀點而言是重要的。但是各事業者已使用之現存編碼系統之整合性亦須加以留意。在此舉日本流通系統研究組織所管理的JAN(Japan Article Number)及GLN(Global Location Number)碼提供參考。

 

  1. JAN碼為共通的商品碼,日本使用於流通及情報資訊系統中,其國際名稱為EAN(European Article Number)。這個碼顯示在商品及其他物品作為條碼使用,且被使用於POS(Point of Sales),如受理訂貨及分貨系統、存貨系統、及存貨控制系統等系統中。JAN碼有兩種型態:標準13位數形式(JAN製造者碼使用於前7位數或前9位數。)及短8位數形式。

     

  2. GLN碼為使用於商品交易的國際標準碼,由國際EAN協會制定給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使用。這個碼是13位數的固定長度識別碼。前2位數顯示國家碼,接下來10位數分配給每個國家的編碼中心,最後位數是檢查位數。此碼與分配給每個國家的編碼中心的GLN碼有相容性,且能讓全世界企業及企業者僅以單一符號識別他們的消費者。

     

三、日本食品生產履歷制度案例介紹

  日本自2001年起由農林水產省提供補助,以食品的安全安心及品質為重點,募集有關食品生產履歷制度開發及實證事業,藉由軟體的試驗及開發,希望推進食品生產履歷制度在日本的發展,其主要補助內容包括食品履歷情報回溯及系統開發普及,和消費者學習情報支援系統確立等項目加以補助,2001年起迄今,計有米、牛肉、豬肉、雞肉、乳製品、水果(蘋果、蜜柑)、蔬菜(洋蔥、花椰菜、黃瓜、茄子、韭菜、番茄、草莓等)、水產、春菊、茶、果汁、綠茶飲料及加工食品(截切蔬菜、漬物、業務用液體蛋等)引進制度中加以實驗。農林水產省補助預算額度,由2001年的1億9千5百萬日圓,至2004年已增加為22億6千6百萬日圓(包括生產履歷開發事業4億日圓及生產履歷導入促進對策事業18億6千6百萬日圓)。謹擇牛肉及蔬果案例說明如次:

(一)牛肉案例

  為了對抗BSE,在牛肉安全流通之目標下,日本政府在牛隻個體識別之有關情報管理及傳達的特別措施法下,建構了牛肉生產履歷制度,透過牛隻飼育履歷及屠宰後加工、裝運與流通之檢查結果,公開整個牛肉的生產過程。消費者輸入附在產品的封條標籤的ID號碼後,就能在網際網路上找到產品的情報資訊,讓消費者消費時更能感受到安全的感覺。

(二)蔬果案例

  日本青果物EDI協議會從2003年1月中旬起到3月針對蔬果類蔬菜涵蓋生產過程與集貨、市場流通、到零售的流通過程,就共選共販、個選共販、個選個販、直銷等流通型態,執行生產履歷制度的實證試驗。利用IC卡與分散式伺服器、網際網路以策劃較低的成本,由神奈川縣的井出農園、次城縣的農協(JA)、長野縣的JA中野、JA長生等生產者使用掌上型電腦和行動電話輸入栽培記錄,在集貨場、神奈川縣的橫濱丸中青果批發市場,至東京的零批市場、實現集貨、進貨、品檢、分貨、出貨、配送、庫存管理機能,在東京神奈川縣的東急零售商店使用條碼及觸控式面版,而在家庭則使用網際網路來確認有關生產、流通等履歷情報資訊。

四、食品生產履歷制度對台灣的啟示

  目前政府輔導農產品安全用藥,大力推廣「吉園圃」標章,但是仍未能全面輔導所有的產銷班取得該標章認證,市售農產品偶或有檢驗出農藥殘留情形,造成消費者對農產品消費的疑慮。在消費者對食品安全趨於重視下,食品生產履歷制度是讓消費者安心的有效方法,因為它可讓消費者知道從生產到加工、運銷的整個過程的詳細資料,如農產品是由誰生產的、何時生產的、何地生產的、如何生產的(生產過程中使用過何種農藥、材料,施用什麼肥料)等,都有詳細的紀錄。就消費者觀點而言,食品生產履歷制度是可令人信任的制度,因為利用產品的條碼或IC標籤,透過行動電話或網際網路,甚至利用賣場的資訊讀取設備就可以取得食品履歷資料,安心的消費。

  據了解國內部分農業試驗研究及農業推廣輔導單位最近已開始進行生產履歷制度示範性計畫,欲將此一制度導入國內農產品的產銷過程,其中主要者有農業試驗所、苗栗區農業改良場、台南區農業改良場、茶業改良改場、斗南鎮農會、霧峰鄉農會、南化鄉農會、名間鄉農會、雲林縣庄西合作農場等,計畫實施的對象包括胡蘿蔔、毛豆、鳳梨、山蘇、美生菜、草莓、葡萄、結球萵苣、芒果、茶、蝴蝶蘭、稻米,大部分是有外銷的農產品。其中斗南鎮農會近年來與鄰近農會及農民契作栽培牛蒡、胡蘿蔔銷往日本市場,鑑於日本政府為保障消費者農產品消費安全,對農產品品質、規格及農藥殘留均訂有嚴格的執行標準,並自2004年底開始要求進口農產品需檢附履歷記帳資料,該農會乃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企劃處經費支援下,整合農業試驗所、種苗改良繁殖場、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及台灣大學園藝系、推廣系及生物機電學系等單位通力協助下,計畫自本(93)年度起針對牛蒡、胡蘿蔔導入生產履歷制度,從生產到採收、運銷的過程,針對農藥、肥料及相關生產資材的投入等資料,利用數位行動助理(PDA)及田間監測器(field server)加以詳細記錄,並在採收紙箱上貼上生產識別標籤,送至包裝處理場清洗包裝裝箱,再貼上裝運識別標籤,期使透過生產履歷記帳制度,輔導農民加強田間管理工作,並對牛蒡、胡蘿蔔的品質及農藥殘留方面進行有效控管,以符合日方要求及規定。

五、結語

  2002年我國成為WTO會員後,已可與其他會員國在最惠國待遇基礎下,發展與各國間的農產貿易。政府為掌握各國開放市場的契機,在農業升級施政主軸指導下,行政院已於2003年核定「加強農產品國際行銷方案」,採取主動積極的態度,協助相關農業產銷團體,針對主要目標市場,執行相關策略與措施,冀能將我國優質農產品拓展到國外市場。在世界各國消費者逐漸重視食品品質與安全趨勢之際,由於消費者消費權益的覺醒,食品生產履歷制度已是未來勢必要走的路。目前雖已有部分以日本為主要市場的作物嘗試導入食品生產履歷制度,由於皆屬試驗性質,其執行成效及遭遇問題尚無資料可資參考,但總是踏出了一大步。到底未來是否正式導入食品生產履歷制度,且是不是每種農產品都要導入,對正式導入的相關團體如何給予獎勵補助,以鼓勵制度的推廣普及等問題,仍須盱衡情勢的轉變,就產品特性及相關情形加以探討,再作出政策性採擇。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2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