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魚貨批發市場經營現況與展望

漁業署 陳建佑

壹、前言

  我國魚貨批發市場(以下簡稱魚市場)早自1899年因應當時社會需求孕育而生,因具有「價格形成、傳遞與快速集中、分散貨品」等功能,迄今仍扮演漁業及漁產運銷過程中之樞鈕角色。然面臨消費者需求多樣化與便捷交通及資訊科技、保鮮冷(藏)凍、及物流技術等快速之發達與普及,所帶來的漁產運銷結構性改變,加上我國加入WTO後,貿易自由化及市場開放潮流等內外經營環境變動,未來魚市場發展為何,悠關漁業發展,值得深入探討。

貳、我國魚市場發展及營運概況

 

一、魚市場發展現況

  我國魚市場發展已逾百年之久,1945年台灣光復後,曾先後制定及修訂「魚市場管理規則」及訂頒「台灣省魚市場管理規則」等;迄1982年頒布「農產品市場交易法」確定現行不以營利為目的之公用事業批發市場及交易體制,歷年魚市場變動(如表1xls / ods / pdf)。

  伴隨經濟發達、社會富裕,超市、量販店等零售業發展,再加上交通便捷發達,致非經市場交易增加且市場間業務重疊競爭等外部環境變化,整體產業已面臨發展瓶頸;又因WTO後全球化自由化競爭及消費者時代,現除持續更新及加強市場交易設施外,並已就制度面研議「農產品市場交易法」修法工作,以建構更高效能漁產品通路。

二、我國魚貨批發市場營運概況

  2003年國內總生產量810,959公噸,市場總交易量598,338公噸,占總生產量之73.8%,顯見魚市場仍扮演漁業發展關鍵角色。又依業務性質區分計有生產地魚市場37處及消費地魚市場17處(如表2 DOCX / odt / pdf);其中規模小之四、五等計30處僅占總交易量5.3%,可知市場分布零散、規模懸殊(見交易量分佈圖)。

 (一) 生產地魚市場

  1. 魚市場業務概況

      產地市場均由區漁會經營,為漁會重要的經濟事業,其人事、財務依漁會法及其子法辦理,2003年全年交易量達43萬公噸、交易值182億元,其中蘇澳等25處市場業績成長,興達港等12處市場衰退。

      供應來源方面:遠洋漁業約占48%、近海漁業約占38%、沿岸漁業約占7%、養殖漁業約占6%、餘進口商及其他約占1%。銷售方面:銷售當地者約占65%(13%供加工用)、銷售其他鄉鎮約占15%、外銷者約占19%,如產地市場供應及銷售來源分布圖。 生產地魚市場供應及銷售來源分布圖 生產地魚市場供應及銷售來源分布圖

    生產地魚市場供應及銷售來源分布圖 資料來源:整理自2004年臺灣地區農產品批發市場年報

  2. 魚市場人員及財務概況

      市場員額編制與管理依「漁會人事管理辦法」規定辦理,由漁會人員指派或兼任,計有員工490人。另其財務、會計等作業依「漁會財務處理辦法」規定辦理,全年市場總收入近7億4千萬餘元,總盈餘1億6千餘萬,其中盈餘達千萬元者有東港、高雄等;基隆等5處魚市場營運虧損。另市場收入以市場管理費為主(占83%),製冰、冷(藏)凍為輔占(17%),總計8億5千萬餘元(存款、現金、調節等)資金,及10億餘元之產業設備。又應收帳款近1億5千萬元,應付帳款達8千6百餘萬元,顯示其資金週轉率偏低。

 (二) 消費地魚市場

  1. 魚市場業務概況

      消費地市場除三重、新竹及埔心魚市場分別由省漁會、新竹及彰化區漁會經營外,餘由當地市政府、鄉鎮公所獨資或與當地區漁會合資組成公司組織經營,其中公營(政府出資超過50%)7處、民營10處。其人事、財務、業務均依農產品市場交易法及公司法辦理,股東、董事會為最高權力機關,聘任總經理綜理魚市場業務。2003年全年交易量達16萬公噸,交易值114億元,計有苗栗等11處市場業績成長、新營等6處衰退。

      供應貨源方面:運販商約占38%、漁民約占32%、共同運銷約占14%、漁業公司約占6%、進口商及其他約占11%。銷售方面:銷售當地者約占63%,餘銷售其他鄉鎮等約占37%,如消費地市場供應及銷售來源分布圖。

    消費地市場供應及銷售來源分布圖

    消費地市場供應及銷售來源分布圖

     

    圖 消費地魚市場供應及銷售來源分布圖 資料來源:整理自2004年台灣地區農產品批發市場年報

  2. 魚市場人員及財務概況

      消費地魚市場係依「農產品批發市場管理辦法」規定,計有員工468人,其營業時間係配合零售市場為凌晨作業。另其財務、會計作業依「農產品批發市場管理辦法」規定辦理。總收入近5億6千萬元,總盈餘僅近2千萬元,此係因多數市場均以不虧損為目標,同時公司經營市場尚須負擔稅捐,其中台北(超過千萬)、埔心等4處魚市場盈餘超過百萬元;中壢魚市場虧損。

      又其財務結構亦以管理費收入占85%,冷藏製冰15%,總計達4億餘萬元動產資金,及近2億元產業設備。應收帳款高達1億餘萬元,應付帳款4千餘萬元,顯見資金週轉率亦偏低。

三、現今魚市場遭遇困境

  環視國內外魚市場營運環境,均面臨:(1)全球化、自由化衝擊,運銷多元化競爭;(2)因應消費者時代,需求少量多樣化,著重品質及衛生安全趨勢;(3)零售及生產端大型化發展,衍生高效率(低溫)物流需求與發展;及(4)進場比率及市場機能降低,賴以為生管理費收入逐年減少等。

  另就產業環境PEST(Politic, Economic, Society, Technology)分析:1、政治環境方面,伴隨民主深化後,影響市場主任或總經理及組織運作與員工聘任等;2、經濟環境方面,總體經濟已逐漸復甦,另人口、收入及消費支出雖呈持續增加趨勢,但用於漁產品等食品消費支出比率卻出現衰退;3.社會環境方面,受社會文化、飲食習慣(冷凍品)、人口結構(老年化)、公眾意見(衛安)、傳統商業觀、社會結構(都市化)、市場結構(貧富差距、購買力)等因素影響;及4、技術、科學環境方面,拜IT及通訊技術普及,及便捷交通與網路所賜,結合產銷與食品加工及冷凍新技術,使物流快速發展,衝擊魚市場等可知,我國魚市場尚有:(1)規模懸殊、分布零散;(2)組織僵化;(3)經營被動;(4)法令配套不足;及(5)產業衰退,缺乏專才等問題,營運狀況如以下系統動力所示。 我國於市場營運狀況系統動力圖

圖 我國魚市場營運狀況系統動力圖

參、我國魚市場發展策略與展望

  透由Porter的五力分析及利用情境規劃(Scenario Planning)並融入司徒達賢(1999)所提非營利事業組織管理CORPS (Clients, Operations, Resources, Participant, Services)模式等理論工具,分析及研擬發展策略分述如下:

一、魚市場產業優劣勢及願景

 (一)產業優劣勢

  1. 魚市場具集散、交易金融等功能,及良好交易設施環境,是漁業發展重要依據,現仍無可取代的優勢。
  2. 受法令保障、政策支助等,相較其他產業具相對優勢;但在科技等新技術導入與應用後,競爭優勢已逐漸縮短或被超越。
  3. 屬傳統產業具健全產業供應鏈,上、下游連結緊密,並存著特殊的商業倫理或顧客忠誠度等先占優勢。
  4. 為非營利公用事業,受社會、經濟及政策等因素影響退出障礙高,致產業吸引力低。
  5. 市場幹部員工,多具備豐富產品知識,並經由師徒傳承經驗與技術,短期內難被超越核心能力。
  6. 產業幾無競爭,營運績效缺乏效率,亦造成多數市場未達經濟規模且分布零散,僅能靠政策引導提升競爭力。

 (二)魚市場定位及願景

  經綜合多項研究分析可知,未來魚市場可定位在「服務業為主,農漁、製造、零售業為輔」產業,但任何行業、產業,於面臨產能過剩的消費者時代,第一要務須能滿足顧客需求,而市場顧客除產銷雙方外,尚可延伸至內部員工、政府及消費者,故其願景應為「產銷雙方的好伙伴」、「政府施政的好幫手」、及「健康食魚的好推手」。

二、魚貨批發市場發展策略

  依情境分析得知,未來魚市場所處在最有可能情境,係在整體漁產品市場經濟規模仍大,但因部分基礎工作未完備,致導入IT等技術程度不高,且相關法規修訂因故難以結構性改變之產業環境下。

  鑑此,再依據資源條件差異分為類型A:消費地大(中)型(三等以上)魚市場,及類型B:消費地小型(四、五等)魚市場,與類型C:具魚貨(三等以上)及觀光資源產地魚市場,及類型D:不具魚貨(四、五等魚市場)及觀光資源產地魚市場等四種類,並依此研擬未來發展策略及建議:

 (一)類型A與C魚市場之因應策略

  1. 成本領導策略:以穩定市場為要務,包括導入電子、自動化,設施多功能利用,降低人事及固定等成本,透由同業間策略聯盟或合作聯合採購,改善財務結構,加強內控管理。
  2. 差異化策略:以多角化發展、維持利潤為要務,包括提高服務品質,客製差異化服務、發展本業相關多角化及同異業策略聯盟經營、行銷、創新服務與產品,提高附加價值,並導入電子商務。
  3. 集中化策略:以深耕本業,提高績效要務,包括發展知識經濟,提供專業化服務、依生活圈規劃具經濟規模魚市場、鎖定目標客群,增加忠誠度、改善運銷設施、加強員工訓練等。
  4. 策略自由度策略:堅持本業的創新研發、水平及垂直整合。

 (二)類型B與D魚市場因應策略

  1. 成本防禦策略:消除浪費,減少開銷、改善財務結構,降低人事等成本,及設施多功能利用,提高營收等。
  2. 差異化防禦策略:客製化服務及協助代工、同異業間策略聯盟及服務加值,獲取利潤等。
  3. 固守本業策略:用心經營本業、鎖定目標客群,增加忠誠度及參加政府舉辦訓練學習新知能等。
  4. 策略自由度策略:透由合併及策略聯盟,擴大經營規模或重整、退出產業。

 (三)魚貨批發市場特有發展策略

  1. 專注發揮魚市場使命:(1)調節產銷穩定魚價,解決或紓緩產銷失衡;(2)衛生品質把關及貨源追蹤;(3)確保產銷秩序及交易公平、透明;(4)傳遞資源保育觀念及推廣魚食文化;及(5)重視環保、消保綠色行銷。
  2. 發展知識經濟:(1)發展知識非技術勞工;及(2)透由在職訓練,充實管理、專業與多角化等知能,因應未來產業競爭。
  3. 導入企業經營模式:導入中鋼「人事權、會計權自主、採購權自主」等企業經營化模式,提高營運效率。
  4. 因應災害支助生活:基於公益及避險之需,可規劃納入為災害防護體系運用;如921地震及72水災時,救災漁產品經由埔里及埔心魚市場儲放、轉運。
  5. 策略相關配套條件:須(1)具完備基礎及附屬設施;及(2)充足人力資源與資本;並擁有(3)良好經營力與組織效率;再配合(4)法規大幅放寬;及(5)落實標準化、規格化、條碼化等三化基礎工作,則未來市場必大有所為。

肆、結語

  達爾文(Charles Darwin)曾指出:「能夠生存下來的物種,並不是那些最強壯的,也不是那些最聰明的,而是那些對變化作出快速反應的」。魚市場在面對變動快速之內外環境衝擊,想要永續經營,必先清楚洞悉未來趨勢及產業需求,衡量自身資源限制,選擇可行發展策略並執行相關措施。

  考量產業關聯及經濟變動的風險,政府必有良好的產業環境,使魚市場在公平合理的競爭體制下,汰弱留強繼續服務廣大消費民眾。鑑此,須大幅鬆綁法令,改為負面表列,則必能引進民間資源參與公共建設(BOT)。另魚市場跨越行政區設置管理,獎勵魚市場合併或轉型,集中資源改善具規模魚市場升級具物流功能,推動三化工作等亦須積極辦理。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42,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