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國際農產品供需及其貿易動向

企劃處經研科 林文傑 譯

一、前言

  2004年7月27日日本農林水產省所出版的「2004年海外食料供需報告」中,以精簡的方式陳述全球性的國際農產品供需趨勢及其貿易動向,因其內容頗具參考價值,故摘譯其要點如下,以供國人卓參。

二、影響國際農產品供需的要因

  農產品的生產過程,除了易受自然條件的變化而使產量呈現大幅度變動外,更常因農產品自生產起至收穫止所需花費的時間相當漫長,以致於對於變化迅速的市場供需常有不能順利因應的困境,為農產品所具有的基本特質。此外,各國農產品的生產大多數以滿足國內消費需求為優先考量,以及農產品具有體積大、價格低廉及不易貯藏等異於工業產品的限制下,農產品的貿易量值,在全球農產品總生產量值中所佔的比例,呈現較工業產品低的傾向。(圖1)

圖1 2002年世界主要農產品之貿易率

  就重要農產品項目別的出口而言,由於世界各國的地貌及氣候等自然條件的差異,以及農業政策與生產技術等人文因素的不同,致使許多重要農產品出口呈現少數幾個國家或地區獨領風騷的現象(圖2);其中最值得注目的是:2002年美國的玉米及大豆的出口,佔該年全世界玉米及大豆貿易出口的63.6%及53.6%。

圖2 2002年主要農產品出口國所佔之比率

三、國際穀物供需動向

(一)1960年至1980年代生產量及價格均呈大幅度變動趨勢

  就國際穀物需求而言,隨著1950年代世界各國陸續完成第二次大戰戰後家園整建的步伐,自1960年代起,由於所得增加刺激較高價位的畜產品需求增加,進而使飼料穀物需求增加;醫療保健設施愈來愈完善而使人類平均壽命增加;以及開發中國家或地區為主的世界人口自然成長等因素影響下,全世界的穀物需求呈現增加的趨勢。就供給方面而言,在各國農業政策以及生產技術改進的主導下,世界穀物的生產量隨著需求之增加呈現增加傾向;但因受限於自然條件,致使預估的生產量與實際結果常有相當大的落差,常使國際穀物的供給量及其價格呈現大幅度的起伏。

  以具有國際穀物貿易代表性的小麥為例,從其長期供需動向來看(圖3),1960年代後半期因全球處於風調雨順的情況居多,在生產量豐收及庫存量過多的壓力下,小麥的國際價格呈現低迷狀況。進入1970年代後,由於受到全球性氣候失常的影響,致使美國及蘇聯等小麥主要出口國發生小麥歉收問題,在全世界小麥需求量仍然持續增加,迫使庫存量減少的情形下,1973年國際小麥價格呈現上升傾向;1974年更因第一次國際能源危機、全球小麥最大出口國的美國發生小麥歉收等因素的刺激,而使國際小麥貿易價格創下歷年難得一見的高價;而後因世界各國努力增產小麥,而使1970年代後半期世界小麥產量增口、國際小麥貿易價格回跌的走勢。到了1980年代,除了1983年及1984年美國因受熱浪侵襲等氣候異常影響,而使國際小麥供需呈現暫時性失衡外,在歐盟共同農業政策等各國農業政策主導下,小麥的品種改良及生產資材的量質均有大幅的進展,使其產量呈現大幅度增加,為1980年代包括小麥在內之國際農產品形成生產過剩的壓力。

圖3 國際小麥供需變化

(二)1990年代國際穀物庫存率下降,但需求趨緩

  1980年代國際穀物貿易價格呈現低迷走勢居多,致使1990年代美國及歐盟等穀物主要出口國不得不調整穀物產銷政策,進入1990年代後,生產過剩及庫存率過高的問題逐漸趨緩。值得注意的是,1995/ 96年度由於受到美國氣候失常,致使穀物產量大幅減少等因素影響,而使期末庫存回復到1980年代初期的水準,進而成為1996年4至7月國際穀物價格暴漲的主因。

  1996/97年度之後,由於1997年亞洲諸國爆發金融及經濟危機,而使國際穀物的需求因各國購買力降低而呈減緩傾向;在生產及供給方面,更因美國1996年農業法案廢除生產調整政策、歐盟實施壓縮實質休耕率、具有增產潛力的巴西等南美諸國急速增產等因素影響,致使國際穀物供給能力增加,也使國際穀物價格自1996年夏季起呈現下降趨勢。

(三)2000/01年度後之國際穀物供需動向

  2000/01年度後的國際穀物供需,呈現全球總生產量比總消費少的趨勢;尤其是2002/03年度發生相隔5年之久的聖嬰現象,反聖嬰現象等全球性氣候異常,引發美國、加拿大、澳洲等穀物主要出口國的乾旱,2003/04年度歐洲遭逢熱浪侵襲等事件危害,致使2004/05年度穀物庫存率只有16.2%(上年度為17.6%),為近30年來少見的低水準,進而成為2004年上半年國際穀物價格節節攀升的主因。

  此外,由於受到2004年國際石油價格暴漲(譯註:迄至2004年8月14日止,國際石油現貨每桶價格已漲逾46美元,已接近1970年代第一次石油能源危機的水準,且其漲勢短期內似乎尚難結束,其所衍生的全球性經濟不景氣問題,呈現越陷越深的困境。),以依靠農業機械及能源進行農耕的美國等穀物主要出口國的穀物生產成本增加,以及世界各國氣候異常現象頻傳等因素影響,未來國際穀物供需可能出現全世界總消費量大於總生產量的困境,進而迫使全世界提早進入國際穀物交易價格高價化的時代。

四、國際穀物中長期的供需動向及限制世界穀物增產的要因

  迄至目前為止,全球的農產品供需長期的發展動向並未完全明朗,但實質的總消費量呈漸增傾向則屬不容否認的趨勢。面對美國、歐盟等農產品主要出口國或地后,無法逃避似乎具有週期性的聖嬰現象等氣候異常所引發的歉收難題,將在未來促使世界各國、地區及全球性的農產品供需呈現突發性失衡及價格暴漲或急跌的現象。

  此外,依聯合國人口統計局的資料顯示,全球人口的中長期展望呈現開發中國家為主的人口快速成長趨勢,由2000年的61億人,在短短的50年裡增加28億人,於2050年達到89億人。這些可能新增的人口,不但成為世界農產品總消費量增加的原動力,更成為未來世界糧食供需可能失衡的潛在性殺手。

  就供給方面來說,雖然人類可經由品種改良或化學肥料等農業生產資材的研發及使用,努力增產,但因受限於地球的陸地面積有限,且並非所有的土地均適合供做農業用地;尤其各行各業的均需要利用土地發展的限制下,且全球的農業用地面積不能隨意增加且有使用極限的問題,已成未來世界糧食供給的阻力。此外,在環境污染、生態失衡、氣候異常頻傳等自然或人為的限制及其互相影響下,全世界每人平均耕地面積漸減,且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無法持續遞增的現象,將成為未來世界農產品供給的常態。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18,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