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借鏡日本食品履歷追溯制度

台大園藝系 許 輔

壹、前言

  台灣農業已由過往追求產量、追求品質,進入今日訴求地域特色、行銷、包裝、品牌,甚至是加值的資訊知識,或是進一步提供全方位整合服務的新時代。對消費者而言,在農產商品化的背後,品牌、包裝與行銷似乎未必能確實反映消費者最關切的品質、安全衛生,以及營養健康課題;換句話說,建立消費者對產品的信任,與精美包裝及品牌口碑同樣重要,而生產者「用心」,努力讓消費者「安心」與「放心」,便是提升消費者信心的關鍵。

  日本自 2001 年開始推動「食品履歷追溯系統」(food traceability system, 請見農政與農情 145 期,農糧署黃培訓副組長的深入報導),此制度基本上是協助生產者向消費者宣示產品的品質與安全,爭取消費者的認同,並有利於食品事故發生時的追蹤與究責。該制度對未來日本整體農業與食品產業的發展,甚至是國民攝食與營養健康,均將影響至鉅。筆者謹將平日對日本食品履歷追溯系統的研究發現,及其背後的意涵與影響,特別是可供我國借鏡之處,向農界賢達先進們提出報告與淺見。

貳、日本食品履歷追溯制度的特徵

一、以虛擬的代號串接農場與餐桌

  目前日本推動的食品生產履歷追溯制度中,消費者可以在購得的蔬果產品的包裝上,發現一串「履歷編號」,此履歷編號與盤點結帳常用的 EAN 條碼不同,消費者可以在超市內或是家中的電腦輸入履歷編號,便可透過網際網路,直接查詢得到生產這批蔬果的農友資訊,以及這批蔬果完整的生產過程、運輸與銷售過程,希望此一「履歷追溯系統」,能讓消費者可由餐桌回溯至農場,瞭解食品的生產與運銷經過,以提高消費者對產品的信心。

  此串接生產者與消費者的虛擬編號系統 (virtually identified produce system, 簡稱 VIPS),是建構整個食品履歷追溯制度的資訊技術核心,拜現代網際網路與手機通訊技術發展成熟之賜,各資料庫或不同資訊系統之間,已能夠藉由此一編號相互查詢、追蹤、串接,以及共享所載的產品資訊。

二、針對消費者的需求設計資訊內容

  日本的生產履歷追溯系統中所記錄與揭露的資訊內容,多是針對消費者「知」的需求而規劃設計,廣泛包含全面性的產品資訊,也可以藉由提供知識,進一步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而不侷限於某一危害控制點。

  就生鮮蔬果而言,日本的食品履歷追溯制度提供的內容並未嚴格規範,可由資訊提供者(可以是生產者或流通者)自行設計,其中較詳盡者 (如附件 DOCX / pdf ) 包括生產者與栽培過程的相片、生產者聯繫方法、品種背景資訊,以及詳盡的栽培管理資訊,包括施肥管理、病蟲害防治、採收等。這些資訊對一般消費者而言,最大的意義並不是要教育社會大眾栽培知識,而是在於讓消費者可以感受到生產者果敢負責的態度。

  此外,由日本多個追溯食品履歷的資訊系統中,整理發現品種資訊、施肥管理與病蟲草害管理的作業過程,是消費者關切的重點,也是整個蔬果產品履歷記錄的核心。品種資訊除了提供確實的蔬果品系名稱、特性之外,也可讓消費者知道此產品是否屬於基因改造之作物 (GMO)。由施肥管理的內容,有興趣的消費者可以從中發現生產者施用有機肥料或是化學肥料。至於病蟲害防治的部分,消費者除了可以分辨生產者是使用化學防治或是生物防治方法之外,其中的施藥種類、有否不當使用禁藥,以及安全採收天數等資訊,都是日後萬一發生食品事故、必須究責時,釐清問題點以及責任的重要資訊。

  面對透明完整的生產資訊,消費者便容易提高對產品品質的信心。根據日本政府 2002 年對一般消費者進行的普查(農林漁業金融公庫調查),發現 78 % 的消費者認為食品資訊的公開有助於食品安全,同時 53 % 的消費者願意以更高的價格購買這些資訊透明的食品。因此,食品履歷追溯制度將能增加消費者對政府、對社會、對食品的信任,也有助於提高生產者的利潤與獲利,同時有助於促進食品安全與公共衛生健康。

  至於畜產品、水產品、加工品,以及建置流通履歷、追溯流通過程的部分,其重點亦不外乎前述之生產者連絡方式、物種品系資訊、飼養繁殖生長過程資訊、檢驗資訊、加工流程資訊、儲藏與流通資訊等等,同樣希望提供消費者完整且透明的產品生產流通資訊。

三、日本政府與業者的角色與分工

  日本政府在食品履歷追溯系統中,客觀地平衡於生產者與消費者端,以及掌握流通過程。首先,日本食品履歷追溯系統的精神是生產者有對自己生產的產品負責的「責任」,生產者與流通者都有向消費者提供產品資訊的「義務」。換句話說,推動該制度的義務與責任都在生產者與流通業者身上,不在政府,政府也不直接管理系統的運作,而平日的驗證稽核工作則委由公正團體進行,不過政府卻擔任食品事故與糾紛發生時的究責及仲裁角色。

  相對地,日本政府對該制度的推動與輔導十分積極,除了以鉅額經費挹注於開發相關技術與軟硬體建置資訊交換平台,行政上同樣發動所有可動員的農政體系,包括中央的農林水產省到地方的農協 (分別相當於我國的農委會與農會),共同來協助農友建立標準栽培程序、輔導農友記錄生產過程,以及協助建置產品的流通記錄。

  此外,日本政府要求在 2010 年之前,所有食品都必須做到可追溯生產履歷,迄今尚未規劃全國性的相關標章或是認證,其原因可能是由於全部食品都要做到,就沒有必要再設計另一套標章。另一方面,則讓民間的各類農協各自決定優良品質產品的標準,自行建立等級標示,也就是由生產者主導品質與等級標示。

四、發展農業資訊服務產業

  日本推動食品履歷追溯制度還有更積極的目標,就是要全面性地發展由軟體與硬體搭配而成的整體農業資訊服務產業。此制度於 2002 年納入 E-Japan 的發展綱領之第四項,該項次之主要目標為行政作業的資訊電子化,以及開發活用公共資訊通訊技術,後者的一個主要項目便是「充實食品情報」,實際上做法便是建立食品履歷追溯制度。

  若將此制度的推動,以及相關電子資訊系統的建立視為軟體開發的話,相對地,日本還希望發展相關的全套硬體技術,例如田間環境資料收集伺服器、影像攝影伺服器、田間伺服器記錄供電通訊模組、使用於田間記錄的手持資訊設備 (如手機、PDA)、流通適用的 RFID 晶片與讀取模組等等,進而建立應用於農業資訊服務的軟硬體整合性產業。

五、範圍涵括流通過程

  日本的食品履歷追溯制度擬囊括的範圍非常廣泛,包括所有的食品產業,除了所有生鮮農產品之外,對象還包括畜產品、水產品、可食用的林產品,以及所有的食品加工製品。另一方面,日本的食品履歷追溯制度除了記錄生產過程之外,還包括整個流通過程,因此更有利於消費者追溯產品資訊以及品質。做法上,包括上中下游流通業者都應該對經手的每批食品,如同記錄生產過程一般,記錄處理方法、儲藏與運送條件等資訊,而這些流通資訊同樣應可藉由履歷編號串接,讓消費者很容易追溯得到。

  為了落實此一制度,除了利用已成熟的條碼掃描技術之外,日本也積極應用一種簡稱為 RFID 的射頻辨識技術,希望在每一包裝的食品中置入一個晶片,此晶片可以在經過每一流通關卡時,自動對此一食品的出入過程留下記錄,如此便可方便建置食品的流通履歷。

六、利於食品事件的追蹤、究責與產品回收

  建立流通過程的履歷資訊也有助於食品事件的究責。之前日本若遭遇食品安全事件時,除了震撼社會,造成消費者疑慮、關切甚至恐慌之外,在追究事故的責任時,從原料、製造、包裝、運送直至消費者手中的整個食品流通過程裡、由於經手的層次眾多複雜,牽涉其中的業者往往不易追溯,甚至相互卸責,留存的記錄資料亦不完整,難以確認造成失誤的關鍵點,甚至無法作為法律上起訴的證據。若能對整個食品的生產與流通的過程履歷加以記錄,並建立可追溯的資訊系統的話,對釐清上述食品危害事件時,相關從業者的責任,將有莫大幫助。

  此外,流通履歷也有助於防止標示造假、偽裝等情事。日本亦有少數不肖業者假冒包裝、標章與品牌,以劣質產品混充為高品質產品銷售獲取暴利,而消費者常難以分辨真偽,也往往難以追蹤稽查。此惡行若未遏止,則不但危害守法業者的利益,同時有礙社會的公平正義。目前日本推動食品履歷的做法之一,是流通人必須負責該階段資訊的真實,每一流通階段的流通者必須記錄此階段的進貨來源、儲存處理資訊,同時承襲先前的生產與流通履歷,並對這些記錄負責。因此若有貍貓換太子、擅改標章或履歷的情事,在追查食品真偽之時,便可自下游往上游追溯,由上下比對每一流通過程之中,前後層層緊扣的進出貨流通履歷資訊,便可追查並糾舉出違法犯記的不肖業者。所以,建立完備的流通履歷記錄、認證與稽查制度,才可能是減少仿冒、保障消費者的根本方法。

  另一方面,建立食品履歷「追溯」系統,也有助於產品的「追蹤」與劣質產品的回收。當生產者本身,或是消費者、稽核者發現某批號的產品品質有異,有必要進行回收時,可以從容通知流通鏈中目前有該批產品的業者,利用產品上的履歷號碼找出該批產品,儘速回收有瑕疵的整批產品。如此作業之後,便可避免過去食品事故發生時,由於難以確認產品各批次的差異,往往必須將全系列產品全部下架,結果造成經濟上與商譽上損失,更嚴重時,甚至會令消費者對此類產品全面失去信心,而使得合格安全的食品同樣滯銷,更是衝擊守法業者的利益。

七、國際潮流與農產品貿易要求

  面對國際間以自由貿易為基礎的世界潮流與客觀環境轉變,國與國之間的農產品的貿易往來都必須依循「符合性評鑑程序」 (conformity assessment procedures),其基礎除了公定的量測基準 (legal metrology)、品質的標準化 (standardization)、產品的認證驗證 (accreditation) 之外,還有就是生產與流通過程的可追溯性 (traceability)。

  不僅是日本,在歐盟、美加、紐澳等先進國家,還包括鄰近的韓國與泰國,都正在積極發展類似於日本的食品履歷追溯制度,而且世界貿易組織的健康措施協定 (sanitary and pytosanitary measures, SPS) 中,也同樣強調動物與植物的履歷、檢驗、檢疫記錄的透明化與必要性。明顯地,履歷記錄將是未來農產品進行國際貿易時,必要附帶提供的規格 (specification) 之一。

參、啟示與省思

  由目前初步執行的成果來看,日本推動的食品履歷追溯制度,能有效敦促農友重視生產過程的合理性,負責並追求農產品的品質與安全,以及提高農友的競爭力;同時,發展農業資訊服務產業且帶給農友的實質獲利,預期並將進一步堆砌出食品消費的新秩序,在生產者、加工者、運銷者與消費者之間,建築出互信、互惠,甚至互利的新社會。日本政府全面推動此一制度的勇氣,以及所有從業者積極配合迎接此挑戰的努力,的確值得國人借鏡與學習。

  我國自1994年起推動的「吉園圃」標章驗證制度以及1989年起推動有機農產品驗證制度與日本食品履歷追溯制度有許多相似之處。相較之下,吉園圃中我國政府較傾向於輔導協助生產者,並核發吉園圃標章作為產品安全之識別,未必有利於農友對產品品質安全的自覺自省,相對地,少數破壞制度的業者,卻可能危害消費者對守法農友,甚至是社會國家的信任。此外,目前吉園圃標號的追溯與查核雖可透過網站查詢,但仍嫌不足,可導入類似追溯食品履歷的資訊技術,協助吉園圃編號的管理作業。另一方面,目前吉園圃僅僅只記錄病蟲草害防治資訊,未來可強化包括物種品系、農友背景,以及其他生產栽培作業資訊等,甚至提供加值知識服務,以及建置消費者可容易追溯的管道。在有機農產品驗證制度方面,生產者必須擬定年度生產計畫,且生產過程、資材使用及銷售必須有詳實紀錄,上市銷售之有機農產品必須依照規定標示及黏貼驗證標章,惟目前消費者尚無法依標章號直接查詢其生產過程,未來推廣之有機農產品共同標章,將規劃可直接以電腦系統查詢該項產品之相關生產履歷。

  面對消費者知的需求與權益的覺醒,以及國人對食品衛生與安全健康的殷切盼望,相信資訊透明、精緻、安全衛生的食品,其接受度與市場將日益擴大。面對此一來自社會內部,消費者內心不斷成長的渴望與需求,建立履歷追溯制度並非崇日、媚日或襲日,而是福國利民的必要措施。所幸政府早已察覺建立食品履歷追溯制度的世界潮流與重要性,目前也已規劃許多方案,並將逐步推動。

  本文希望提供我國發展類似食品履歷追溯制度時的參考之一,並冀盼此文能夠拋磚引玉,引起大家對此議題的重視。推動食品履歷的成敗關鍵,在於農友與流通業者能否體認生產安全衛生、高品質產品的天職,以及對自己生產的產品負責、主動向消費者提供透明生產資訊的責任與義務;當然消費者的團結與督促,同樣將是促使該制度成功的重要推手。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2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