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近10年重要農產品產地價格趨勢分析

農糧署 張貞宜

一、前言

  農產品不僅為農民生計之重要來源,亦為民生之所必需,其價格波動不僅影響農民收益,且攸關消費者權益,維持合理價格以維護雙方權益雖屬必要,但產業多隨時間、環境的改變而有不同發展方向,價格亦隨之形成各種趨勢。惟農產品與一般商品不同,由於其生物特性,產量、產期、品質及貯藏難以人力、機械控制,不具穩定性,價格容易大幅波動;又因其需求及供給缺乏彈性,當期作所能調整之供給及需求幅度小,一旦供應不足或供過於求,在預期心理下價格容易產生暴漲暴跌現象。

  影響農產品價格因素概略可分為生物特性、產經政策、社會經濟發展、消費者行為及其他產品替代性。由於各項因素對農產品價格之影響程度隨時間演變,且彼此互為因果,本文僅就近10年來部分重要農產品產地價格變動與國內生產及進出口關係等予以探討,以瞭價格之影響因素,並提供相關單位參考。

二、重要農產品產地價格趨勢

  本文之價格資料係採產品主要產季至貯存後仍具商品價值期間之價格;價格採年、月價二種,並將產量標示於月價格與產量關係圖之產季開始月份,以檢視產量多寡對價格之影響速度;分析項目為產量70%以上集中於一縣、產期集中之蒜頭、落花生;全年皆可生產,受國外進口威脅之乾香菇;以及產期集中、國際貿易頻繁之柳橙、葡萄等項目。

(一)蒜頭

  國內蒜頭主要產地為雲林縣,其產量約佔全台灣地區80%,採收期自3月開始。近10年蒜頭產地年價格與產量關係如圖1pdf DOCX,其價格之漲跌多隨當年產量變動,兩者呈反比關係。84年為近10年產地價格最高時期,其次為87年;85年、89年、90年、93年為產量較高期,其中85年農民栽培意願因受84年價高刺激,增加種植面積,又該年氣候調順,單位面積產量增加,導致總產量大幅提高,價格為近10年之最低。91年及92年國內栽培面積在90年價格偏低影響下,減少2,000餘公頃,總產量下降,促使價格再回漲。另觀察月價格與產量之關係(圖2pdf DOCX),自89年起,各月之價格已多處於較低期,且其波動幅度亦愈來愈小。

  在進口方面,在84年、87年蒜頭高價期間國內進口量較多,分別為6,400公噸及7,920公噸。其進口品項,83至90年幾乎皆為脫水及乾製類大蒜。91年加入WTO後開放蒜頭進口,在關稅配額制下,91及92兩年,其進口量分別為3,518及2,257公噸,進口品項則以調製大蒜及新鮮冷藏大蒜為主,惟進口價格折算為台幣每公斤約僅十餘元。

  綜合言之,國內栽培面積及氣候,為價格波動之主要因素。由於蒜頭係以產地交易為主,產期集中且產量80%以上在雲林縣,致使價格對產量之反映快速,該年總產量高時,3月價格即開始下跌,反之,總產量低,3月價格即開始上漲;在關稅配額下,進口量對國內價格之影響雖有限,惟國產蒜頭國際價格競爭力較弱,貿易自由化後對其產業極具衝擊性。

(二)落花生

  國內落花生產量約70%集中於雲林縣,其主要生產期有兩期作,其中又以第二期作之產量較高。第一期作約於6月進入採收期,第二期作則約於11月。近10年之產地價格雖未有明顯之趨勢,但依其年價格和產量之關係如圖3pdf DOCX,產量與價格之間具明顯之時間落遲性,當年之產量受前一年價格影響,亦即前一年價低(高),則當年量少(多)。近10年以91年之價格最高,其次為89年;價格最低期為92年,其次為85年。依其月價格與各產季產量圖(圖4pdf DOCX),10年來其月價格及產量波動均大。其中89年因價低,90年栽培面積大幅減少,且又適逢該年第二期作受病蟲害及桃芝、納莉颱風影響,總產量大幅下跌,致其價格逐漸上漲,至91年4月平均價達近10年最高。由於91年第一期作面積並未因價格上漲而擴大,其價格仍維持於高檔,但91年第二期作面積擴增為第一期作之二倍,且該期作因氣候良好,單位面積產量較往年高,總產量大幅提升,而使92年之價格跌至近10年來最低點。

  在進出口方面,加入WTO後落花生進口係採關稅配額制,因國內落花生出口量微乎其微,帶殼花生之進口量較少,本文僅討論去殼花生進口情形。91及92年為國內落花生價格較低期間,其進口量分別為1,713公噸及2,059公噸,其價格換算為台幣,每公斤約十餘元,遠低於國內花生仁價格,因此國產花生在價格競爭中居於弱勢。

  綜合言之,國內花生月價格之波動仍大,而影響其價格波動之主要因素為國內栽培面積及氣候,另因進口花生價格遠低於國內價格,未來自由化程度愈高,國內生產結構所需調整幅度勢將愈大。

(三)乾香菇

  國內香菇全年皆可生產,其生產方式可分段木及太空包兩種,由於段木之取得不易,產量較低,自90年起段木生產快速減少,改以太空包生產方式為主。其產品可分鮮香菇及乾香菇兩種,約於6月進入盛產期,本文僅就乾香菇予以分析。依近10年價格與產量關係如圖五 DOCX pdf,86年以前乾香菇多處於高價期,產量持續增加,至86年為近10年產量最高期,由於乾香菇係乾燥後出售,貯藏期較長,價格反映有落遲性。在持續增產下,價格於87年初開始大幅下跌,之後雖經兩年減產,價格依然無法回漲至87年以前水準。因太空包生產資材之取得及栽培管理較容易,90年至92年總產量均維持在4,500公噸以上。依其月價格與產量圖(圖6pdf DOCX),87至92年間其月價格多維持於600至700元之間,但自92年下半年起則下跌至600元以下,因其出售時間較易調節,月價格波動較不明顯。分析近年來國內價格下跌原因,係因目前進口資材所培育之香菇製成乾香菇後品質不如以前,加上品質差之進口及走私產品以較低價格在國內市場銷售,國內香菇價格要再度上漲不易。

  其進口方面,91年以前香菇進口量微乎其微,由於鮮香菇不耐長期貯放,進口以乾香菇為主,91年及92年香菇分別進口100餘公噸,其中91年約進口20噸鮮香菇,其餘均乾香菇。

  綜合言之,國內乾香菇價格除受國內產量影響外,進口數量及產品品質對價格亦深具影響力。為持續國內香菇產業發展,在目前所使用資材下,應多方開發鮮香菇用途,以減少產業受較劣質進口乾香菇之衝撃。

(四)柳橙

   國內柳橙產期約自10月開始,近10年其價格及產量關係如圖7pdf DOCX,83至92年其產量呈遞增現象,92年因氣候良好,單位面積產量提高,總產量為近10年最高。栽培面積則以83年為最高,84年大幅減少1,800餘公頃,但又於86年起持續增加。近10年價格以85年最高,其次為84年及88年。由於柳橙於10月開始採收,隔年年初之產量亦計算於前一年,因此產量與價格間會有時間落遲性。另在83至90年間,產量與價格之發展趨勢並無一致性,其中88及90年在產量增加下價格依然上漲,因88年、90年前半年之價格分受87年及89年及當年度產量影響,且適逢該4年之下半年均為台灣地區各種天然災害較嚴重時期,造成多數作物產量嚴重減少,由於水果之消費產品間替代性高,消費者在其他產品量少價高下,轉而消費柳橙,刺激價格上漲。90年起由於新增栽培之柳橙陸續進入量產期,又有加入WTO受進口水果衝擊之預期心理影響,價格於該年10月剛開始採收即行走跌,致91年每公斤平均價格僅為15元,比90年平均價下跌10元,92年更因氣候良好,且無受重大天然災害影響,單位面積產量較往年高出甚多,總產量較91年增加43%,在政府採取各項價格穩定措施下,才使年平均價格維持於每公斤14元。另依月價格和產量關係如圖8 DOCX pdf,其月價格最低期多發生在12月及1月,83至89年,在2月及3月價格尚有較明顯之上揚,但迄90年後該兩月之價格與盛產期比較則僅微幅上升。

  在新鮮柳橙進口方面,我國加入WTO後,對橙類產品係採一次開放進口政策,由於採季節關稅,其進口時間以國內非主要產季之4、5、6、7、8、9等月較多。近10年來,年平均進口量約2萬2,000餘公噸,其中又以87年之進口量為最多,91、92年則因國內價格較低,其進口量均低於10年年平均量。

  綜合言之,國內價格高時,進口量增加,價格低時進口量隨之減少(如上述91及92年);國內近年來之產量已超過需求,需政府同時採取多項措施,才能維持價格不致於繼續下跌。加入WTO後,其他水果進口數量、種類隨之增加,極易產生替代性,致使其價格無上漲空間。由於柳橙係屬多年生作物,其栽培面積之調整較短期作物不易,民國70年代價格低迷,農民僅能以粗放管理降低成本及產量,並經多年持續大幅減少面積,遲至83年價格始逐漸回穩。因此,如何將產、銷調整至合理水準,亟需多方積極配合才能達成。

(五)巨峰葡萄

  由於自86年起公賣局終止釀酒葡萄收購,許多果農轉而栽培鮮食葡萄,其中又以巨峰葡萄最大宗,本節僅作巨峰葡萄價格分析,時間則自86年起。巨峰葡萄產期可分夏果和冬果兩期,以夏果之產量較多,冬果則因糖度高價格較好,近年來因產地致力於產期調節,期作之界線愈來愈不明顯。

  巨峰葡萄產量於86至91年之間雖有上下波動,但價格呈上漲趨勢。88年至92年其全年栽培面積穩定維持於3,200餘公頃,92年因氣候良好單位面積產量提升,總產量增幅較大,價格呈下跌現象(圖9pdf DOCX)。另依其月價格與產量關係如圖10pdf DOCX,月價格最低點多在7、8月,最高點則多在6、10月產品之初產期。91年下半年開始,除了初產月份外,價格多下滑。且88年以後夏果產量百分比有增加現象,分析其原因應為自該年起主要災害多發生於下半年,尤其大地震使主要產區之葡萄根部嚴重受損,且因颱風、豪雨造成減產及品質受損。

  國內新鮮葡萄之出口量極少,近10年之進口量未有明顯趨勢,年平均1萬5,000餘公噸,以89、91兩年較高,該兩年亦為國內價格較高時期,其進口時間則多為3、4、9、10、11等月。目前進口葡萄具高糖度、高硬度等特性,且零售價格較高,有別於其他產品以低價行銷國內市場,又因其不易剝皮,與國內消費習慣不同,較難被消費者接受。

  綜合言之,在91年之前,部分年度其產量雖增加,價格並未下跌,分析其原因應屬國人在水果之總需求量增加下,對本項產品之需求亦形增加,復以進口葡萄之零售價格並不低於國產價格,無形中對國產價格亦有支持作用。但加入WTO後,國內進口產品不但愈來愈增加且更多樣化,產品之競爭亦愈形激烈,惟國產葡萄新鮮度高,有別於進口品,若其品質能不斷提昇,應可提升其與進口產品之競爭力。

三、結語

  從上述5項農產品之10年來產地價格趨勢分析,顯然可見在國際貿易自由化程度愈來愈高之情形下,一但農產品價格較高時,即有進口產品提供市場需求,使其上漲之空間被壓縮,價格波動幅度愈來愈小。尤其水果類產品間之替代性較高,在進口產品愈來愈多樣化的趨勢下,如何有效提昇國內產品品質,創造產品差異性,同時輔導農民積極配合政府產業結構調整政策來提升產品之競爭力,將是今後刻不容緩,而必須努力的目標。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23:29,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