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台灣土壤陳列館」正式啟用

農業試驗所 廖慶樑.劉滄棽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自1999年下半年起至2004年止,共分5年半的時間,總計編列8千萬元預算,興建完成「台灣土壤陳列館」,於2004年12月20日舉行落成啟用典禮,恭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李主任委員金龍蒞臨剪綵。同時舉辦「土壤知識教育及推廣研討會」,與會來賓200餘人,盛況空前。

  土壤是一門複雜而又冷門的科學,一般社會大眾雖然每天的食衣住行育樂,都離不開土壤,但是,對於土壤的認識,大多是一知半解,往往產生一些似是而非的觀念,如果能夠提供一個適當的場所,將土壤有關的資訊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作一有系統的介紹展出,相信對於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必會有莫大的助益。

  農業試驗所自1895年創立以來,在台灣土壤與肥料科學上,做了許多重要的基礎研究,也獲得不少的成果。但是過去對於這些寶貴的資料,除少部分能夠提供業界或農民使用外,絕大部分都是完成報告後即束之高閣,未能提供社會各界大眾參考與利用,殊為可惜。「台灣土壤陳列館」興建完成以後,提供了一個土壤樣本儲藏的空間,與資料展示的場所,開放民眾參觀與作為全民土壤教育之用,尤其是提供中、小學學生認識土壤的實體教材,使他們更容易瞭解,因而提昇這門枯燥無味的土壤教學教法與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成立「台灣土壤陳列館」附帶的收穫。

  「台灣土壤陳列館」館址位於台中縣霧峰鄉萬豐村中正路189號「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總所之內,與該所「台灣作物種原中心」並列,佔地2,000餘平方公尺;蓋有一棟地上四層、地下一層的獨棟建築物,左側建有精密溫室一棟。地下層作為全國農地土壤樣本儲藏,一樓有視聽教室、土壤剖面製作室、以及黏土礦物研究分析室,二樓為展覽館,三樓為土壤研究室以及土壤物理性分析室,四樓為土壤化學性分析室;精密溫室為作物根部展示以及實體栽培展出;另外,廣場設有一處「社稷壇」陳列「紅、黃、白、灰、黑」代表台灣五種不同顏色的土壤;另一處可供參觀民眾用手觸摸之不同粒徑的土壤顆粒,讓民眾體會觸摸粘粒、坋粒與沙礫的不同感覺。

  建築物地下室建坪600餘平方公尺,為儲藏歷年蒐集自全台各地之農田土壤樣本,台灣農田約佔全島面積的25%,以網格狀的方式每6.25公頃(250m×250m)採取一點,歷經10餘年,總共採集60餘萬份樣本,進館儲存,目前已接近尾聲,這些資料除土壤樣本存放外,每筆樣本都經過物理性和化學性分析,並建有完整的資料可供查詢;具體而言,只要將所要查詢的農地地段地號鍵入,即可查到其最接近的方格樣本資料供參考。這項工作除農業試驗所農業化學組同仁外,並動員各區農業改良場土壤研究人員參與協助,可說是整個農業試驗研究場所所有土壤研究人員,共同參與努力的成果。同時歸功於農業試驗所農業化學組郭研究員鴻裕與其所帶領的團隊成員,十餘年來不辭辛勞踏遍全國各個角落(包括金馬地區)才有今日的成績。

  一樓大廳、二樓展示館、精密溫室以及室外廣場等,提供展示總建坪面積達2,000餘平方公尺,共分為五大主題,展出項目400餘項,600餘個展出物。

  五大主題包括:一. 土壤生成、分類與分布(岩石與土壤之生成、土壤剖面之化育、台灣和世界主要土壤之分類與分布)。二. 土壤組成分與特性(土壤之粒徑構造與三相分布、有機物、與特殊性質之表現)。三. 孕育生命之土壤(土壤與人類生活、土壤生態系)。四. 土壤保育(土壤沖蝕、污染、地力退化與地層下陷等防治)。五. 植物與土壤(植物對不同土壤之反應、水耕栽培展示)。

  展示內容以農業試驗所歷年來所蒐集之土壤樣本與岩石標本為主,並配合文字資料說明,以圖表、透明片、多媒體、實物、土壤剖面樣本、模型……等等不同形式展出。目前美、日、英、荷等國雖然也有小型的土壤博物館,但規模乃以本館為最大,上述諸國的專家學者蒞臨參觀,均給予一致的好評,表示不論是展出規模或是內容,都具有世界一流的水準。

  美國農部將全世界土壤分類為:1.新成土(Entisols) 2.弱育土(Inceptisols)3.旱境土(Aridisols)4.黑沃土(Mollisols)5.膨轉土(Vertisols)6.淋溶土(Alfisols) 7.淋澱土(Spodosols)8.極育土(Ultisols)9.氧化土(Oxisols)10.灰燼土(火山灰土,Andisols)11.有機質土(Histosols)12.永凍土(Gelisols)等12個土綱。台灣的天然環境(氣候與海拔)非常特殊,得天獨厚,除了永凍土(Gelisols)之外,其他11個土綱的土壤都能夠在台灣形成,我們特別專闢一室,將採自全島各地之11個土綱的土壤剖面實體標本展出,另一獨缺的「永凍土(Gelisols)」部分則以透視片的方式展出,地上之世界地圖則標示此12類土壤之分布位置。整個大廳可見到台灣地區土壤類別的多樣性,與世界土壤之分布概況,真是研究土壤的學者專家難得的天堂。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李主任委員金龍非常關心本館之建築工程,建造期間即已蒞臨指導,尤其對於溫室中植物根系觀察展示之設計,以其在德國留學時的寶貴經驗,提供建造時參考,使得展示設備更具完善。剪綵啟用典禮完畢後,再撥冗親自實地仔細的參觀全館,對於本館的興建完成,讚譽有加,並提出兩項指示:農業試驗所負責本計畫之團隊,倍極辛勞,功不可沒,應予獎勵;並規劃明年舉辦「世界土壤資訊研討會」,邀請世界各國知名的土壤專家學者參加,讓與會學者專家了解,主動廣為宣傳。

  「台灣土壤陳列館」除做為農業試驗所試驗成果與土壤資訊蒐集展示之場地外,也提供土壤研究人員實驗研究所需要。更是近年來人們對於自然生態環境保育的重視,使土壤保育成為全民教育的重要課程;雖然中、小學課程中已將土壤知識融入自然、地理等相關學科中,但在師資培育上地理「正科班」所培育出來的老師,對於土壤課程的教學也有「不能勝任」的感覺。本館正可提供這一方面的不足,作為各級學校土壤教學與土壤全民推廣教育,實地認識土壤的最佳場所。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習的知識,往往是一知半解,藉由陳列館中的實務印證,就可事半功倍達到教學的目的,對於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也會有所助益。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台灣在土壤剖面標本的製作技術方面,已獨步全球。回顧1985年農業試驗所,進行全島土壤調查時,助理研究員林登鴻先生,有鑒於我國工商業快速發展,經濟開始起飛,使得土地過度開發,造成土壤嚴重的流失,為喚起國人對這塊土地的愛惜,建議蒐集土壤剖面樣本保存,可惜當時的製作技術與方法,對於所製作之標本仍難以長久保存。因此,農業試驗所同仁,乃積極從事土壤剖面製作參考資料之蒐集,以及前往日本了解該國土壤剖面薄片製作方法,最後終於研發出能夠長久保存標本的製作方法,惟仍以小片標本為主。林登鴻先生於1994年退休後,仍然繼續從事土壤剖面薄片之製作技術研究改進,其製作工法經國內外專家學者一致認為,已臻世界水準。完成作品三百餘件,分別收藏於農業試驗所、林業試驗所、特有生物保育中心、台灣大學以及科學博物館等相關陳列館。其中大型的剖面標本更長達5公尺寬2公尺;921集集大地震時地層滑動的標本重達數百公斤,均予以製成剖面標本展示於「台灣土壤陳列館」之一樓大廳中,極為壯觀,已突破超大型土壤剖面標本製作之瓶頸。目前並有兩件作品遠渡重洋,陳列於荷蘭「國際土壤資源資訊中心(ISRIC)」做為永久典藏。林先生不幸於2001年11月因車禍往生,土壤界將予以永遠的懷念,他確實是一位難得而傑出的傳統工藝師。

  「台灣土壤陳列館」非常歡迎各界人士蒞臨參觀訪問,因限於現有人力調派,請提前二週來文或來電洽詢,以便安排(地址:台中縣霧峰鄉萬豐村中正路189號。Tel 04-2330-2301轉403)。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25:27,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