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國際重要農情資訊

國際處國際組織科 李蓮生
企劃處經濟研究科 林文傑

一、韓國進口米可望自本(2005)年9月起公開上市

  南韓最快可望從今年9月起,在WTO的規範下,開始銷售進口稻米給消費者。在與美國、大陸及7個WTO其他稻米輸出國所達成之協定下,南韓同意至西元2014年止將其稻米進口量加倍而到達國內消費量8%,並自2005年起將部分進口稻米賣給消費者(2005年之銷售比例為進口數量之10%)。韓國以此交換可續採行限量進口措施至2014年。

二、WTO維持對美國棉花補貼之判決

  WTO已確認一譴責美國協助其國內棉花生產者之判決。該判決指出,許多美國針對棉農之補貼計畫因不符合WTO相關規定,而構成非法的外銷補貼與國內給付 。WTO的上訴機構,駁回美國試圖改變去(2004)年9月,由貿易專家所組成之爭端小組(panel)所做出判決之上訴。巴西去年向WTO提出控訴,認為美國政府在1999年8月至2003年7月提供大約125億美元補貼美國農民,壓低全球棉花價格 ,違反補貼承諾,使美國得以成為全球第二大棉花生產國與全球最大棉花輸出國。

三、全球小麥貿易預估可達1億零50萬公噸

  聯合國糧農組織已將2004年7月至2005年6月間之小麥貿易量預測,調高200萬公噸,達到1億零50萬公噸。預測向上修正乃是因為對阿爾及利亞、埃及、巴基斯坦、南韓以及蘇丹之小麥貿易預測提高。

四、加拿大政府將提供8億2千6百萬美元援助加國農民

  由於美國禁止加國牛肉輸入以及農業因霜害及乾旱所遭受之困境,加國政府將給予其農民8億2千6百萬美元之援助。該援助係在加國總理Paul Martin確知美國蒙他拿州法院判決延長禁止加國牛隻活體輸入18個月後,做出是項決定。

五、印度將改善農業效率

  亞洲開發銀行3月29日表示將提供印度4千6百10萬美元以改善印度農業。此貸款將用以提升及新建印度Chhattisgarh省12萬農家之灌溉系統。亞洲開發銀行表示,提升灌溉水利效率除可增加農業部門之獲利外,亦可增加作物之多樣性。

六、瑞士推展農業生產履歷制度績效良好

  位居歐洲中部的瑞士,向來以擁有美麗的田園風光吸引各國旅客絡驛不絕前往觀光,更是現今全球推展休閒農業最成功的典範。不過,瑞士也曾遭遇境內山河嚴重污染的缺失,但在瑞士政府積極推展農業生產履歷制度及其全體國民共同努力下,終使瑞士的「觀光立國」產業得以永續發展,其相關歷程要點如下: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瑞士因糧食供應不足而實施農業保護政策。在大量使用化學肥料及農藥的情況下,不但使其農業生產機能逐漸復元,進而形成畜產品生產過剩的壓力。此外,令人震驚的是:瑞士境內的阿爾卑斯山,向來被譽為「歐洲最大且最寶貴的水源地」,但因瑞士在上述的情況下所形成的過度開發,產生嚴重的土壤污染,迫使源於阿爾卑斯山的河川、地下水源等的水質面臨無法使用的困境,引起歐洲諸國的強烈不滿,進而促使瑞士不得不徹底檢討並改革農業施政方針。

(二)1992年瑞士全國瀰漫著一股以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為主軸的農業政策改革聲浪,在瑞士當局以「觀光產業立國」的基本施政方針下,決定對於維護自然生態及人文景觀關之公共事務進行環境管理。在新訂定的環保相關法規逐漸完備的情況下,以擴大與農業產銷有關的「所得補償直接給付制度」的適用範圍為獎勵手段,並以「自己必須先自助,而後人助之」的道德勸說方式,鼓勵瑞士農民積極參與「愛鄉」的淨土運動。

(三)1999年瑞士實施第二次農業政策改革,明定瑞士的糧食自給率(以熱能為計算標準)以維持在60%為原則,並以確保優美的自然生態及人文景觀,為農業施政時優先考量的重點。獲得「所得補償直接給付制度」照顧的農民,必須提供其所經營的農業用地面積7%以上(以生產蔬菜及果樹為主者降為3.5%)的土地供做維護環保使用之土地;且農民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必須每日詳實填寫「保全業務證明書」所規定的各項作業紀錄(註:即國內目前積極推動的「生產履歷制度」),隨時接受農政及環保相關單位的監督與考核;如違反規定,將依情節之輕重,處以降低或沒收所得補償金、禁止出售其所生產的農產品、懲處社區勞動服務役、有期徒刑等處罰。此外,瑞士的一般老百姓,例如其私有的庭院裡所種植的樹木生長到法定的高度或年限後,如想移植或砍伐,必須申請許可才能進行,否則將受到破壞環保的懲處;而外國觀光客到瑞士旅遊時,如果有破壞瑞士自然生態行為發生時,瑞士政府將依「國民待遇原則」議處。

(四)由於1. 瑞士農民可以獲得到的所得補償金相當高(約佔其粗收益的22%),所以大多數的瑞士農民均樂意配合政府所推動的環保型農業政策。2. 瑞士實施農產品生產履歷制度後,瑞士農產品的生產成本及售價雖然有所增加,但在頗獲歐洲消費者喜愛的情況下,不但沒有無法銷售的負面影響,進而建立瑞士生產高品質農產品的信譽,而使瑞士農民成為最大的受益群等因素影響下,瑞士農民選擇提高供應環保用地的比例愈來愈多,也使瑞士當局必須辦理的環境管理業務越來越多,所以自2001年起改採「電腦網路」方式進行監督管理,並且在2003年瑞士首次舉辦全國性的「保全業務證明書」查驗工作,結果只有約6%屬輕微性的違規案例,充分證明瑞士所推展的環保型農業政策屬明智的抉擇。(參考資料:地理雜誌、日本農業新聞)

七、簡介中國大陸第十一期5年計畫中之農業政策

  中國大陸第十一期5年計畫將於2006至2010年實施,其中有關農業政策的施政方針,已於今(2005)年1月公布的第七次一號文件及3月全國人大與政協兩會在北京召開例行性的年度會議時,討論有關三農問題後,訂定第十一期5年計畫中之農業施政方針,其相關要點如下:

(一)現今中國大陸農業所遭遇的主要難題為:

  1. 耕地面積逐年減少,1996年中國大陸的農耕用地面積為13,000萬公頃,2003年降為12,340萬公頃,短短的7年減少660萬公頃或平均每年減少94萬公頃。由於各行各業均需要土地求發展,致使耕地漸減,加以各種天災頻傳且愈演愈烈,以及人為對自然生態所造成的災害問題愈來愈多,不但耕地呈現無法復耕的難題,也造成因使用過多的化學肥料及農藥的環境污染問題,迫使農耕用地的地力及其永續發展亮起紅燈。

  2. 農民所得與非農民所得差距擴大,2003年中國大陸農業人口數,約佔其總人口數的70%;但其國內總生產(GDP)僅佔其全國GDP的15%。在中國大陸實施經濟改革已超過四分之一世紀的歲月中,每年全國經濟成長率均維持在7%以上,但因鄉村的經濟成長率連年低於全國的經濟成長率,2003年城市居民年所得平均,為鄉村居民年所得的13倍。如果從農民所得與非農民所得予以比較,則二者間之所得差距,早已超過評量社會安定指標之一的基尼系數的安全標準,對未來中國大陸的發展前景投下極為負面的制因。

  3. 農村結構基礎惡化:當中國大陸沿海地區掀起經濟改革熱潮時,農村青年開始不斷湧向都市謀求發展,而使其農村結構產生相當大的變化。例如在農村人口結構方面呈現老、弱、婦、孺群聚,進而產生農業勞動力老化等問題的趨勢,與世界各國經濟發展過程所遭遇到的情況類似。但值得重視的是:由於中國大陸的戶籍制度是採行城鄉兩極化的設計,在農民需要負擔許多農業稅費,而住在城市裡的非農民可以享受到較佳的就業機會、醫療保健、教育資源等社會福祉相關事項,促使農村青年外流的速度加快;亦為中國大陸的農業產業基礎惡化、農村戶籍設籍人數大量流失、農民與非農民所得差距擴大等三農問題陷入惡性循環,進而迫使中國大陸當局積極謀求解決對策的要因。

(二)第十一期5年計畫中之農業政策施政要點:今年3月14日中國大陸兩會年度會議結束時,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記者招待會上表示,三農問題的解決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實行了家庭經營的基本經濟制度,給農民以生產經營的自主權,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第二個階段是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式,對農民多予、少取、放活。目前在第二個階段將做好四件事:第一,推進以稅費改革為主要內容的農村各項改革。第二,加強以農田水利設施和農業科技推廣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生產建設。第三,發展農村的教育、科技、文化等各項社會事業。第四,推進以村民自治、村級直接選舉和縣、鄉兩級政務公辦為主的基層民主建設。此為其第十一期5年計畫中有關農業政策的施政方針。

(三)值得關注的要點:雖然中國大陸已將第十一期5年計畫中有關農業的施政方針公諸於世,但下述的一些問題是否能圓滿解決,將成為影響其績效的要因。1. 自2006年起中國大陸將全面停止徵收農業稅費,而現今最少有1,500萬名以辦理收取農業稅費而存在的公務員,將面臨下崗的惡運,如何在今年妥善完成渠等的轉職或撫卹,是一項與時間競賽的大事。2. 當中國大陸陶醉在連年持有大幅度經濟成長的喜悅時,如何扭轉農民所得成長率連年比其全體平均還低的頹勢,正成為中國大陸當局的重要考驗。3. 中國大陸高度經濟成長所付出的自然生態破壞的代價,是否能修復,將成為影響農業永續經營的關鍵。(參考資料:人民日報,日本農業新聞)

八、南韓推展「愛農村運動」績效頗佳

  2003年12月由南韓的農協、廠商及消費團體等單位共同發起「愛農村運功」 ,經一年多的努力,頗獲南韓各界好評。此項被南韓視為「新農村復興運動」之相關要點為:

(一)二次大戰後的南韓農業史中,曾發生過3次由農民及農民團體主動發起,相關單位及人員響應並且積極參與的「農村復興運動」。第一次是,1970年代石油問題所引發的能源危機,迫使南韓面臨糧食生產不足及農家經濟陷入貧困的打擊,所以南韓農協等農民團體主動發起名稱定為「新村運動」的農村復興運動,在南韓當局的支援下,使此運動以圓滿收場。第二次是,1980年代後半期南韓在參加WTO談判過程中,南韓農民及農民團體認為南韓執政當局在農產品貿易談判方面有過度開放之嫌,將會對農民生計、農村繁榮及農業永續發展帶來極為負面影響,所以由農協發動、學界及在野的反對黨支持下,掀起名稱定為「身土不二運動」的第二次農村復興運動。第三次是,自20世紀末,南韓因受農產品市場開放政策影響,農產品進口量值連年快速成長,致使2003年農家每戶平均負債高達約新台幣85萬元,是1995年的3倍;農村幾乎僅剩老、弱、婦、孺等弱勢族群,且農村廢村事件時有所聞,對南韓國土保全及環保維護已形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由南韓農民團體、消費者代表、經貿廠商等民間組織,於2003年12月共同發起「愛農村運動」,希望能借此次的農村復興運動,達到振興農村活力的目的。

(二)南韓「愛農村運動」的主要特色為:

  1. 以「一社一村姊妹結緣」做為宣導及努力目標。亦即,鼓勵位居都市裡的公司、行號等法人,主動覓尋以「村」為單位的農村進行姊妹結盟,以期能實現城鄉交流、產地農產品直接供應都市消費者使用、經由農業觀光方式體驗大自然奧妙等對社會祥和有所助益的活動。

  2. 在農協等單位及社會義工積極努力下,迄至2004年底止已成功撮合2,200個結盟案例,預定2005年達到超過1萬個案例,2006年實現2萬個案例的目標。

  3. 由於都市裡的法人單位及農村間之結盟對象及結盟次數均無限制,所以有許多關心農村發展的法人,包括南韓法務部及各地方政府等行政單位,均熱烈響應此次的農村復興運動。此外,為使此項活動能持續進行,預定在2005年成立兩週年紀念時,舉辦全國性的感恩與懷念相關活動,使城鄉結緣妹姊能共聚一堂,達到普天同慶的願望(資料來源:日本農業新聞)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5-02:14,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