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推動鄉村營造人力培訓計畫之展望

水土保持局 湯曉虞 魏勝德

  台灣自從加入WTO之後,農業自由化使鄉村發展及鄉村經濟貿易競爭力遭受極大衝擊,鄉村結構轉型,鄉村青年人口外流與鄉村高齡化現象,長期以來偏重都市的決策模式,更加速城鄉差距擴大。改進農業生產方式、改善鄉民生活及維護鄉村生態環境,縮短城鄉差距,一向是政府的鄉村發展目標。在政府積極建設下,迄今大多數之鄉村在相關之環境改善上,多已有大幅改進;然而因鄉村地區廣闊,社會快速進步,仍有許多地方亟待加強,尤其在秉持人本的規劃理念,重視人力素質的提升、人文素養的深化、優質鄉村環境的建設管理、在地文化的認同,創造鄉村經濟活力,及終身學習的機會,激發鄉村居民熱愛鄉土的情懷及自主建設新故鄉的能力,是未來鄉村發展的重要課題。

  今年度水土保持局為改善鄉村規劃的過程與實質內容,建立居民參與鄉村規劃的機制,培養鄉村規劃的知識與技術,並期透過鄉村地區現有組織如鄉鎮公所、村里辦公室、社區發展委員會、農漁會與學習組織等,共同致力於人力培訓之推動,期透過地區鄉村整體發展共識的凝聚,培訓鄉村居民依據地區既有資源,並進一步規劃發展特色性之故鄉規劃,特辦理「加強水土保持教育與宣導及鄉村營造人力培訓計畫」。

  同時為具體實踐行政院謝院長推動之「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均衡發展產業發展、社福醫療、社區治安、人文教育、環境景觀、環保生態之六星社區,期待透過培訓課程之執行,居民共同制定社區營造整體發展藍圖,研訂具體操作之發展策略。讓社區共同參與規劃,進而誘發參與施作互動,最後因施作萌發營造情感 ,愛護社區的一切,邁向社區永續發展。

  社區營造是一篇篇生動的在地故事,它是永遠的進行式沒有完結篇,主角是社區居民本身,他們自己在寫歷史。所以,落實六星計畫當然需要社區扮演稱職的推手。所以在培訓的過程有2個重要層面勢必要具體化:一、 必須喚起民眾對核心價值(永續發展)的認知與重視;二、必須讓社區有落實核心價值的永續操作能力之機制。

  今年度本局推動之「加強水土保持教育與宣導及鄉村營造人力培訓計畫」,已於3月份起積極展開,全國30個培訓點,分為北、中、南、東4個分區,兩梯次進行在各社區內之培訓課程。透過本局、專案管理中心與各分區培訓小組的努力下,目前第一梯次即各地工程所提報的培訓點已開始上課,且已有很多社區完成培訓課程順利結業。而第二梯次即公開徵選的培訓點,完成評選作業後,培訓課程亦在8月初陸續開業,課程安排於今年9月底前陸續完成全省30個培訓社區之全部課程。進而於10、11月間辦理全國整合性的數場活動,包括:全國培訓成果之評量與檢討、國際經驗交流與全國培訓成果展等。

  本年度於每個培訓社區進行76小時的培訓課程,依據「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所揭櫫的社區發展六大面向,以及強調理論與實務兼顧的原則下,大致可分為幾個主題:

一、水土保持基本觀念之宣導;

二、介紹社區總體營造之觀念與方法;

三、重新認識自己的社區;

四、強調生態保育與永續發展的必要性;

五、產業輔導…等。

  同時,透過農村社區工作坊的實際操作,以及安排到其他優良社區觀摩經驗交流,以具體落實培訓成果與建立社區再發展之共識;計劃中配合課程執行,由專案管理中心每月編輯發行月刊,報導各理念教育及宣傳、全省培訓點上課花絮及執行成果,以提供本年度全省學員相互觀摩及觀念整合。

  本年度培訓計畫強調社區自主營造能力之建立,因此,培訓專案管理中心以及各分區培訓小組,均在充分瞭解各社區背景條件後,與居民共同討論並設計適宜的課程執行計畫,這樣量身打造的社區培力工作,不僅受到地方的肯定與歡迎,亦可厚實台灣農村邁向社區總體營造之基礎。

  此外,配合推動「小區施作、雇工購料」,本次培訓課程特安排在社區內尋找在地適當之營造點,將培訓課程各主題內容,融合在社區實地營造的操作中,例如:新竹照門地區的生態駁坎實作、國姓南港村社區的指標系統及其周邊環境整理、嘉義塗溝村社區的環境綠美化、台南縣東山鄉高原及南勢村的社區焙灶寮空間改善…等,帶領著學員在實地操作中,體會課程訓練之實質意義。以小筆經費補助購買材料費用,動員社區動工方式來辦理:先在小範圍以符合永續發展理念的方式實作,並以當地居民為主體,購置適地的材料施作,如此適地適作,真正落實由下而上的社區參與理念;實驗由小區施作成功後,逐步推展至社區全面施作,如此步步為營的方式,減少許多不必要風險。

  社區總體營造(社造)的目的,和政府的各項基層建設方案一樣,用意都是要給社區居民生活過得更好,不同的可能只是營造的「方法」;「人力培訓」課程的辦理,目的還是在於培訓社區人才,帶動社區整體的營造觀念,由水土保持教育的宣導及專業觀念導入,並包括提案計畫編寫的訓練…等。因此,居民從前希望政府能幫社區環境做這個做那個的,是一種被動的自掃門前雪的心態,現在,應該在社區營造的過程中,從「公共事務」的討論和參與層面、從社區共同的自我需求共識做起,積極的尋求「公共利益」以營造:優雅的心靈空間及優質的環境空間。

  比照我們的鄰國-日本,其實他們也經歷過環境骯髒不堪、自掃門前雪的階段。而日本的社區營造工作,至今已歷經40個年頭,才有現今所看到的成果,其中由不斷的溝通、共識的建立、觀念的推動,到人人參與、家家動手,絕對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的。

  省思本年度執行過程,唯一的遺憾,就是因年度培訓數額之限制,無法滿足所有想要報名參與社區的期待;而全省共有390多個社區需要被照顧及推動,其工作量及推動執行之成效,更是需要長時間的累積與理念推動的發酵,為彌補遺珠之憾,本局與專案管理中心已著手研擬因應與輔導方案。畢竟,社區總體營造是永續紮根的志業,公、私部門都必須面對挑戰、勇於解決的信心;理想得以實現的時空,不僅在於眼前與自己的社區,更應著眼於後世子孫的生活與台灣整體的進步,願與社造伙伴們共同努力。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11-02:17,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