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貳、推動「健康、效率、永續經營」的全民農業

  本會基於全民農業施政理念,推動健康、卓越、樂活及永續四大施政主軸,以多元方式擴大推動健康農業,運用領先國際之農業科技發展優勢產業,開發農業深度旅遊與農業精品,推動以人為本的農村再生,以及強化綠色造林、治山防災等資源保育作為,做好產業、農民、農村及資源之制度規劃與扎根工作。期間雖歷經莫拉克颱風的重創,各項施政推動成效已逐漸顯現,99年農業總產值4,263億元創十年來新高,其中精緻農業產值為1,074億元,較98年975億元成長10.2%、較97年934億元成長15%。謹就100年迄今農業重要施政成果簡要說明如下:

一、推動健康農業,保障民眾飲食安全

(一)落實推動農產品安全無縫管理,加強農產品用藥監測

  強化環境建置、健康生產、安全管理三大構面,推動農產品安全無縫管理制度,加強農產品用藥監測與管理,並由制度面推動群組化農藥延伸使用。迄100年8月底辦理情形如下:

  1. 農產品農藥殘留監測管制:整合生化檢驗法與化學檢驗法,於田間生產階段、運銷流通及零售等各流通點,加強農藥殘留監測。以化學法抽驗田間及集貨場蔬果7,437件,合格率94.7%;稻米157件,合格率99.4%;茶1,463件,合格率95.6%。另1至7月底以生化法檢驗果菜批發市場蔬果21萬1,407件,合格率98.6%;辦理田間及市售有機農產品品質檢驗1,182件、合格率99.5%,以及標示檢查1,834件、合格率98.0%。
  2. 水產品藥物殘留及重金屬檢測:辦理養殖水產品上市前藥物殘留及重金屬檢測195件,合格率99.5%;輔導魚市場辦理水產品藥物殘留快速篩檢及簡易衛生檢查653件,合格率97.1%。
  3. 畜禽用藥檢測:辦理畜牧場畜禽用藥抽驗2萬5,511件,合格率99.4%。對於不合格案件已依法查處、管制,並追蹤輔導及要求業者限期改善。

(二)多元推動農產品認驗證體系,照顧消費者飲食健康

  自98年起推動「精緻農業健康卓越方案」,以「健康農業」為首要施政主軸,並推行健康四神湯—吉園圃、有機、CAS及產銷履歷,迄100年8月底成果如下:

  1. 推廣吉園圃安全蔬果:累計已輔導1,876個產銷班通過吉園圃審查,生產面積22,736公頃。並輔導吉園圃蔬菜採用子母包裝供應臺北農產運銷公司、三重及臺中果菜市場拍賣,與一般蔬果價差約1至3成。
  2. 有機農產品驗證輔導:於花蓮縣玉里鎮長良、高雄市橋頭區中崎等10處建立有機農業專區,計587公頃。累計認證通過有機農產品驗證機構12家,通過有機農產品驗證農戶1,881戶、生產面積4,401公頃,較96年2,013公頃倍增。
  3. 推動CAS優良農產品制度:加強CAS產品之原料來源及追溯管理,計有4家驗證機構辦理肉、蛋、乳、食米、水產及林產品等15大類優良農產品驗證,累計通過CAS驗證廠商340家、產品6,449項,年產值450億元。另CAS標章於100年4月取得中國大陸商標註冊證,將於本年12月於北京辦理「第二屆臺灣優良農產品洽商大會」,預計56家臺灣CAS業者、約400項產品參展,拓展臺灣優質農產品外銷大陸市場。
  4. 推廣產銷履歷農產品:以通路有保障且售價能反映成本,以及國外進口商有要求等為重點方向落實推動,99年產銷履歷產值達39億元,較96年4億元成長近10倍;100年甄選產銷履歷達人15位,辦理產地參訪、報導及賣場宣導活動。經認證通過之驗證機構有13家,驗證效期內之農產品經營業者家數為1,271家,供應140種農、漁、畜產品。

(三)群組化農藥延伸使用,解決農業用藥問題

  囿於以往農藥業者以經濟考量選擇性辦理作物病蟲害防治藥劑登記,規劃由制度面改善農藥之登記使用及農民違規用藥問題,推動群組化農藥延伸使用。迄100年8月底完成延伸使用範圍1,590項,並會同衛生署增修訂殘留農藥安全標準574項,以紓解部分作物缺乏防治藥劑問題。

  考量養殖漁業發展快速,水產動物種類繁多且持續新增,並符合水產動物藥品實際使用情形,本會於100年8月17日公告修正「水產動物用藥品使用規範」,改以水產動物目別列明,並配合修正各藥品品目使用規範,使各種水產動物均有藥品可用。

  99年實施「觀賞魚非處方藥品得於動物用藥品製造廠四級區製造」及「觀賞魚藥品檢驗登記簡化措施」,並參考水族業者意見修正「獸醫師(佐)處方藥品販賣及使用管理辦法」及「動物用藥品販賣業管理辦法」,並自99年至100年8月新增非處方藥品55種,辦理水族業者藥品管理人員訓練955人次,輔導合法經營146家。

(四)健全動植物防疫檢疫體系,強化全民防疫責任

  提升動植物檢疫防疫效能,強化全民重視與投入防疫工作,以防範外國動植物病原入侵,減少本土性有害生物滋生及傳播。99年8月底推動口蹄疫疫苗注射措施,疫苗注射率已逾90%以上,經主動監測發現零星案例,即採取相關防疫措施並獲得控制未擴散;99年4月發生羊痘病例後,除採移動管制與淘汰處理之防疫措施外,同時推動羊痘疫苗免疫計畫,至99年底疫苗注射率達99%,疫情獲全面控制,100年至8月底完成疫苗注射136,248頭次,確保乳羊、肉羊產業免於重大經濟損失。另加強輔導斃死畜禽化製處理,辦理畜牧場查核工作4,200場,依違規情事函送環保機關查處者4場。

  突破檢疫障礙拓展外銷,100年至8月底經檢疫殺蟲處理後輸往美、日、韓之鮮果實共計2,658公噸;組成監測團隊輔導水生動物業者拓銷國際,協助輸出水生動物2,597公噸。並依據98年12月簽署「海峽兩岸農產品檢疫檢驗合作協議」,至100年8月底雙方相互查詢、通報及聯繫計342件,9月18至25日於花蓮召開兩岸農產品檢疫檢驗合作第4次工作會商,達成臺灣鮮梨將於本年底輸往大陸;加速辦理臺灣鳳梨輸往大陸的便捷檢疫檢驗措施等共識。

  建立入侵種生物管理機制,執行狂犬病、牛海綿狀腦病、檢疫果實蠅、線蟲及李痘病毒等海外重大動植物疫病害蟲偵測工作,維持我國為重要動植物疫病蟲害之非疫區。於國內機場及港口配置41組檢疫犬組,執行入境旅客隨身行李與貨物偵測,100年1至8月底,查獲農畜產品逾3萬2,000件、38.2公噸。

  針對威脅生態系、棲地或物種的主要入侵種生物建立管理計畫,選定小花蔓澤蘭、布袋蓮、福壽螺、緬甸小鼠及多線南蜥等10種入侵種列入第一階段進行防除監測。迄100年8月底,累計完成外來植物調查7萬4,900公頃;本年預計防除小花蔓澤蘭1,634公頃、清除銀膠菊518公頃及移除白腰雀鴝、埃及聖?、亞洲錦蛙等入侵動物。

二、打造卓越農業,領先科技布局全球

(一)運用農業科技研發優勢及優越地理條件,發展蘭花、觀賞魚等具關鍵技術產業

  臺灣蘭花藉由育種技術突破、新品種開發,以及針對栽培管理、產期調節及採後貯運技術研發,在全球花卉市場一直保持領先佳績。99年經由長程海運方式輸出至美國市場的蝴蝶蘭達1,400萬餘株,與採空運方式相比,估計為業者省下運輸成本至少新臺幣6億餘元;100年1至8月底,蝴蝶蘭外銷值6,189萬美元,較99年同期5,173萬美元成長20%。另澳大利亞及紐西蘭分別於100年1月及8月公告我國附帶栽培介質蝴蝶蘭輸入檢疫規定,我國成為全球唯一蘭花可以攜帶介質銷往美、紐、澳的國家,同年9月已有第一批附帶栽培介質蝴蝶蘭順利輸銷澳大利亞,開拓南半球市場。

  推動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展期為99年11月至100年4月,計有30國、60城市參展,國內21縣市參與,展現我國園藝實力及農業創新科技成果,增加國際能見度。展場所使用花卉植栽約2,453萬株,90%以上由國內生產,帶動花卉產業發展;展期間吸引參觀近900萬人次,創造整體經濟效益約430億元;100年3月辦理「2011臺灣國際蘭展」,到訪國外買家增加至34國,預估未來3年外銷訂單可達到新臺幣70億元。參加2011年英國「雀兒喜花展」,臺灣形象區獲得大會金牌獎,連續兩年榮獲英國女皇親蒞參觀,呈現臺灣花藝設計實力及優良品質。

  於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規劃設置「外銷觀賞魚及水產種苗研發產銷暨物流中心」(即水族研發出口中心),建設總經費11.9億元,已於100年1月動工,預計101年2月完工;已有水族相關企業9家獲准進駐,空間預租率達55%。本年9月30日至10月3日將於臺北舉辦臺灣國際觀賞魚博覽會,展示10個國家最具特色水族生物、舉辦七彩神仙魚國際比賽等,讓國人能瞭解觀賞魚相關產業活力。

  執行跨部會之農業生物技術產業化發展方案,至100年8月底已推動創新生技研究、產學合作、生技商品化等423項計畫,累計促成廠商投資196家,帶動業者資金投入3億961萬元。另種畜禽產業藉由種豬場內檢定業務之推動,提升種豬群檢定率,至本年8月底已有10家種豬場辦理種豬場場內檢定,國內種豬群檢定率維持4%,有助於提升種豬育種效率。

(二)育成農業新品種及開發新技術,持續建設產業創新園區

  100年1至8月已取得文心蘭、荔枝、甜瓜及番椒等植物品種權9件,並取得細胞低溫處理裝置、米粒方型包裝自動化設備等專利12件,辦理技轉案90件、技轉金收入4,730萬元。農、漁、畜育成中心進駐業者現有29家,促成產學合作及業界科專計畫4件;輔導科技農企業者提升經營管理能力,100年推動種畜禽、動物疫苗及有機農業產業之體系建置與企業輔導,至8月底已完成訪視診斷197案、輔導科技農企業41家。

  推動農業科專計畫,整合農業產官學研各界之研發能量。100年共核定法人科專計畫4件、學界科專計畫17件;另輔導業者54家,核定業界科專計畫14件,帶動業者經費投入3,255萬元、研發人力110人。

  迄100年8月底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已完成233公頃基礎工程,獲准進駐廠商62家、實質營運49家,總投資額達40.4億元。臺南市「臺灣蘭花生物科技園區」完成第1至3期園區大地工程、營運服務中心等建設115公頃,核准進駐廠商59家、實際營運40家,投資金額約31.5億元;並加入臺灣全球招商計畫,已有3家美(臺)商進駐,建構農業生技產業聚落及蘭花全球價值鏈。

(三)擴大農業經營規模,提升經營效率

  1. 推動小地主大佃農政策:為擴大經營規模、調整人力結構,截至100年8月底,大佃農承租農地面積達6,161公頃,平均每戶耕作面積8.25公頃(連同自營),為現行臺灣每農戶平均農地面積1.1公頃之7倍;大佃農平均年齡42歲,一般農業經營主平均63歲,年輕化顯著,逐步落實政策目標。
  2. 建置稻米等生產專區:100年輔導建置稻米專區42處,全年契作面積約1.6萬公頃,平均每期作每公頃農民收益增加約1.4萬元;成立胡蘿蔔、毛豆等蔬菜外銷專區9處、3,300公頃,穩定生產符合輸銷國用藥殘留標準之優質蔬菜。
  3. 設置優質花卉、水果專區:針對蘭花類、火鶴花、洋桔梗等重要外銷花卉,輔導設置花卉生產專區19處,契作面積達492公頃;為建構質量穩定之產銷供應鏈,設置優質水果專區21處、644公頃,導入優良品種與技術,推動全程品質管理,提升高品質果品比率及穩定供應。
  4. 推動優質茶生產專區:成立茶生產專區15處、面積231公頃,以產、製、銷一體的營運機制,建立優質安全茶葉供應體系,強化品質與品牌之行銷優勢,提升經營效益。
  5. 推動責任漁業:為降低漁撈壓力,持續辦理漁船收購計畫;100年至8月底共核發休漁獎勵5,580艘次、9,452萬餘元;100年預計放流各類種苗1,000萬尾以上,並投放大型鋼鐵人工魚礁70座,增育漁業資源;為強化海洋漁業資源之保育及管理作為,訂定飛魚卵、?鱙及珊瑚等重要沿近海特定漁業漁獲總量管制(TAC)、禁漁區、禁漁期、漁獲回報等制度;本年至8月底,已完成「塭豐養殖區海水統籌供應系統」一期工程,計完成供水管線1,970公尺,另高雄市永安區LNG(Liquefied natural gas)冷卻水共同給水系統第5期工程施工中,預計年底完成進水箱涵1,200公尺。
  6. 提升畜牧飼養效能:持續輔導養豬場採用異地、分齡及批次之新式生產系統,99年度補助辦理24場,育成率平均提升10%以上,有效提升飼養效率,100年度將持續辦理8場,以拓展示範效應。

(四)穩定農產品產銷對策,建立現代化之產銷資訊及時傳播系統

  建立產銷預警機制,本會每年訂定各產業總生產目標及監控價格,並且每日監控重要農產品價格變動情形,研判有產銷失衡之虞時,立即採取產銷因應措施並召開產銷調節會議,藉由中央與地方分工,共同解決產銷問題。

  香蕉及木瓜每年6至8月受芒果、西瓜、鳳梨等夏季水果替代影響,價格相對較低,本會於100年6月中旬起啟動國軍副食、監所團膳、網路團購、輔導加工及拓展外銷等措施,因價格未低於監控價格,故未採取收購措施。今年3月本會預期大蒜超產1萬1,000公噸,趁3月國際價格高的時機就啟動了外銷機制,至9月中旬累計外銷約4,568公噸、收購5,185公噸,穩定大蒜價格。

  本會於7月22日提出穩定農產品產銷整體對策,將加強產銷調節預警制度、產銷調節措施,建立及時透明產銷資訊,並推動大宗農產品廠農契作垂直整合體系等,穩定農民收益。已規劃建置「農業電子看板」系統,預計自100年12月10日起每日由本會彙整編審即時農產品生產及行情資訊內容,於全國各級農漁會300個據點播送,及時提供農民透明產銷資訊;著手開發手機查詢產銷資訊系統;並預計本年完成資訊專員培育1,000人,協助傳遞農業產銷資訊,使高齡或無暇應用資訊工具之農民亦可及時取得所需產銷訊息。

  為穩定我國香蕉出口秩序,輔導業者共同開拓國際市場,100年7、8月邀集業者召開會議取得成立香蕉外銷聯合組織等共識,並由99年出口香蕉前十大業者、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及本會共14單位組成籌備小組,經召開籌備會議通過「臺灣香蕉外銷業者聯誼會運作辦法」,並將香蕉外銷聯合組織定名為「臺灣香蕉外銷業者聯誼會」,截至9月20日計有外銷香蕉業者20家報名加入。

(五)成立農民學院,以系統性專業訓練搭配農場見習,培育農業菁英

  建立農業優質人力培育制度,引進活力新血,於100年設立農民學院,結合現有農業研究、教育、推廣資源,建構完整之農業教育訓練制度,並規劃系統性之農業教育訓練學程及課程,針對不同之對象分別辦理農業體驗營、農業入門班、初階訓練班、進階訓練班及高階訓練班,至8月底已辦理完成農業體驗營及各階訓練89梯次、計2,747人。並加強農場見習實務訓練,以提供有意從農者,農業終身學習之管道,截至8月底見習農場82家、提供實習職缺177個。

  強化經營管理課程,培育農業企業化經營人才,100年至8月底辦理全國農漁會總幹事CEO班企業化經營訓練、農業推廣人員輔導產銷班企業化經營4班次、79人次;辦理因應極端氣候強化農漁村安全防護體系研習共106位農會推廣主管參訓。培育農漁民第二專長訓練87班、2,610人,辦理漁船各級幹部船員訓練914人、普通船員訓練3,090人。

(六)農產品全球布局,開拓農漁業新商機

  隨著全球經濟逐漸復甦,積極辦理各項農產品國際行銷宣傳活動,成功促進農產品出口成長,99年農產品出口值為39.85億美元,較98年成長24.2%;100年1至8月農產品總出口值為31.33億美元,較99年同期成長20%,其中石斑魚、鰻魚、蝴蝶蘭等品項之出口值分別較去年同期增加1,000萬美元以上。

  兩岸直航與ECFA簽訂開啟我國農產品出口中國大陸新契機,積極協助業者拓展中國大陸市場,99年對中國大陸的農產品貿易逆差由96年2.8億美元降至1.3億美元。ECFA18個稅項早收農產品自100年1月1日起開始降稅,本年1至8月外銷中國大陸農產品出口值4.28億美元,較99年同期成長28%;其中早收農產品對大陸出口值為7,834萬美元,較99年同期成長2.1倍。

  發揮臺灣經濟地理戰略優勢,創造石斑魚產業新商機,繼97年5月30日起核准國內第一艘養殖活魚運搬船,99年3月修正發布「漁船運搬養殖活魚管理辦法」等,開放活魚運搬船直航至大陸福州、廈門等11處港口,100年6月增列4處港口,合計15處港口;加上ECFA降稅雙重效益,100年1至8月初步統計石斑魚活魚外銷值(含大陸、香港等)22.8億元,較99年同期13.9億元成長64%。另獎勵新造高效率養殖活魚運搬船1艘已於本年8月取得漁業執照。

  在國際農業合作方面,本會將強化與國際稻米研究所(IRRI)之合作關係,就我國稻米產業關鍵性缺口推動相關合作;本年4月19至20日召開臺荷農業合作會議,雙方同意於產業互惠原則下,共同推廣園藝產業及推動永續溫室生產體系示範與合作計畫;為加強與加拿大之農業科學合作,本年6月13日重新簽署「農業及農業食品領域科學合作綱領」,未來雙方將加強在高附加價值農產品研發、食品與生物安全及有助於減緩與調適農業受氣候變遷影響等領域之合作。

  在國際漁業合作方面,本會於99年10月組團參加於秘魯舉行之「APEC海洋部長會議」,表達我國促進國際合作因應氣候變遷之意願,並於100年6月向APEC秘書處申請通過辦理「APEC極端氣候對漁業及養殖漁業衝擊和因應策略」研討會,預訂於101年3月舉行;100年2月參加於加拿大舉行之第10屆「北太平洋公海漁業管理多邊會議」,完成「北太平洋漁業公約」內容,我國將與各國共同養護及管理北太平洋底層漁業物種、秋刀魚及赤魷等非高度洄游物種資源。另98年12月兩岸漁船船員勞務合作簽訂協議後,使兩岸漁船船員勞務合作朝制度化及正常化發展。協議簽署後至本年8月底,受僱我近海漁船主之大陸船員人數計2,619人。

  本會陳主任委員率團出席2011年亞太經濟合作(APEC)第一屆林業部長會議,以我國森林經營經驗「加強實際合作,使地區森林達到包容性成長」為題發表演說,並倡議建立亞太地區林木疫病防檢疫網絡,獲大會決議納入本次部長宣言,會議期間並與多個經濟體舉行雙邊會議,成果豐碩。

(七)品種權獲多國承認,有效保護植物品種權

  在WTO/TRIPS的架構下,積極與各國協議相互受理對方申請植物品種權,包括美國、澳洲、日本及歐盟均已同意與我國相互受理植物品種權申請。98年與歐盟植物品種局(CPVO)達成雙方同意簡化植物品種權申請程序等協議,已有業者於99年4月向CPVO提出申請,於100年3月審查通過,大幅縮短以往申請案約需時1.5年至2年之審查時間;檢定費用自100年1月起亦由1,200歐元降為750歐元。另100年3月9日召開「第3屆臺以(以色列)農業合作會議」、6月13日舉辦「第9屆臺加(加拿大)農業合作會議」,以、加等國均表示,將依據相關法規完成法制程序後,公告同意接受我國申請植物品種權保護。

  99年3月中國大陸已公告蝴蝶蘭為品種權申請適用植物,海峽兩岸智慧財產權保護合作協議自99年9月12日生效,範圍涵蓋專利、商標、著作權及植物品種權等各項智慧財產權的保護與交流合作,同年11月22日開始受理植物品種權等智財權優先權主張。我方品種權工作組提出朵麗蝶蘭、文心蘭、芒果、番石榴及印度棗等10項請大陸方面優先列入其下一批公告適用之植物種類。

  為防止農業技術與新品種外流,積極採取相關管理措施,依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繁殖材料供學術用輸出管理要點」及「外交所需植物品種之種苗輸出管理要點」等規定嚴格管理,以防範所屬試驗研究單位育成之優良品種外流;鼓勵研發人員申請國內外植物品種權等智財權保護;並加強建立研發人員、農民及農企業保護農業技術與品種之觀念,由法令面及制度面,針對品種、技術及人員進行有效管理。

(八)資通訊技術在農業之應用,發展農業電子商務

  輔導新北市農會建置真情食品館網路商城,提供消費者多元與便利電子商務網購服務,網羅全國各地優質農產品、地方農特產及時令水果等,銷售1千多個品項,滿足消費者多元購物需求,100年迄8月底銷售業績達2,100萬元。

  推動臺東縣網路農場經營示範,整合在地農業資源,提供多樣化、數位影像及產地直送等創新服務,並遴選10處示範農戶提供產品線上認養,其中有5處裝設即時影像設備,達成「看得見,最安心」的新世代網路消費互動模式。

  提供農業行動化雙向加值服務,整合各項農業電子化資源,包括農產品批發交易行情、疫情警報、農情報告、農業教育訓練等40多項。藉由「農業行動化平臺」即時以簡訊、傳真、電子郵件及電話等方式傳播給農友,截至100年8月底,網站累積瀏覽數已逾150萬人次,多元傳播之數量已超過27萬人次。

三、發展樂活農業,開創舒適農村生活

(一)推展農業深度旅遊

  發展優質農業深度旅遊,迄100年8月底累計已輔導休閒農場同意籌設510家,其中取得許可登記證者計263家,已劃定休閒農業區71處,並辦理評鑑工作,依各區發展需求及特質給予適當輔導。

  規劃辦理「新社花海行 百年懷舊迎新情」、「發現花東 農遊尋寶趣」及「花東花海行 農遊GO幸福」等行銷活動。另輔導開發具地方農業特色與市場價值之伴手精品45項、女兒禮及組合禮盒25項;培育農村婦女副業經營能力,累計輔導田媽媽料理班149班,創造農家婦女在地就業機會1,390位,滿足遊客在農村旅遊時吃、喝、玩、樂及買的需求。

  促進漁港多元化發展,已規劃於八斗子、烏石、梧棲及安平4處漁港設置遊艇泊區,其中八斗子及烏石遊艇泊區工程已發包施作;另設置釣魚平臺及公共設施整建,以活化漁港與漁村。為拓展休閒漁業旅遊,已完成旅遊路線節目製播、DVD宣傳影片及手冊製作,100年至8月底已播出24集;另100年已核定辦理漁業產業文化及慶典活動14場次。

  營造自然體驗之大型平地生態知性旅遊區,本會林務局選定花蓮大農大富、嘉義東石鰲鼓、屏東林後四林等三處1,000公頃以上平地森林園區,並完成各園區之整體規劃。花蓮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已於100年5月21日開園,辦理為期2個月的國際藝術節活動,邀請全國民眾共同體驗藝術與森林的豐美綠境;嘉義東石鰲鼓濕地森林園區正辦理公共設施建設相關工程,預定於100年底開園。持續整建國家森林遊樂區18處,建構無障礙環境,辦理國家森林遊樂區ISO9001服務品質驗證,推廣16條生態旅遊遊程,100年至8月底已提供生態旅遊209萬人次。

  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為臺灣知名之旅遊景點,惟因園區開發建設甚早,建物較為老舊、景觀零亂,難以展現國際級景點品質及格局,爰重新檢討全區之配置及動線,擬訂「阿里山森林遊樂區整體改善計畫」,分短期(99至100年)、長期(101至103年)進行景觀及商圈改善修建、空間結構調整活化、整體意象建立等。100年持續辦理旅社區景觀改善、阿里山入口動線意象及公共空間景觀改善工程、香林服務區整建等,至8月底均已完成細部規劃設計。

  為活化林業文化歷史遺跡,結合莫拉克災後珍貴大型漂流木,規劃於東勢設置國際木雕藝術暨林業文化園區,100年辦理「迴藝森林—建國百年國際木雕藝術活動」,邀請9個國家20位木雕大師進行創作,預定10月1日開始展出,展期至12月底。

(二)開發農業精品與整合行銷

  1. 經典好米:辦理經典好米禮盒評選活動,將「送好米、上好禮」觀念推展至消費者及企業,100年完成58場鄉鎮級稻米品質競賽活動及評選出「2011十大經典好米」得主,結合本年10月辦理「建國100年臺灣米博覽會」頒獎,增進稻米產地知名度,估計增加知名產地競賽之稻農收益每公頃達2.4萬元。
  2. 臺灣茗茶:塑造臺灣茗茶精品形象,輔導通過茶葉產銷履歷驗證茶園1,230公頃,迄100年8月底核發茶葉產地證明標章45萬枚,區隔市場並形塑優質安全形象。輔導9個單位改善茶品包裝,結合茶文化及茶品故事,預計於本年11月辦理「2011臺灣國際茶業博覽會」。
  3. 農村美酒:選薦優質農村酒品參加知名國際酒類評鑑大賽,計獲得3金、7銀質獎佳績,其中「草莓淡酒」獲得2011年比利時布魯塞爾,「初霧燒酎」米酒及「狂野」梅子酒榮獲德國國際烈酒評鑑金質獎。100年累計輔導設立24家農村酒莊,至8月底製酒量11萬3千公升、產值9,100萬元,較去年同期8,300萬元,成長9.6%。
  4. 竹製精品:持續辦理精緻竹材創新應用研發,100年完成竹香樂活保養產品、竹葉茶包、竹材蘭花栽培介質等技術開發。並打造臺灣竹炭共同品牌行銷國際,100年至8月底產值達17億元以上。
  5. 金鑽水產:完成修正「水產精品評選要點」,並預定於100年10月中旬辦理第二屆水產精品選拔暨行銷推廣活動。
  6. 優質畜產:開發雞骨養生膠飲品、茶鴨、酒蛋及肉燥醬等常溫即食性產品;輔導閹雞等地區特色家禽產品,建立加值型精緻禽品產銷體系,100年至8月底產值約20億元。
  7. 辦理農漁會百大精品行銷:輔導農漁會以「嚴選製造、在地生產」開發健康安全的農產品,100年評選84家農漁會、計102項優質好禮入選;另輔導農會建立實體通路、新增團購及網路商城等新興行銷管道,預定本年12月舉辦臺灣農漁會百大精品展,估計可增加農漁會營收約3.5億元,提高消費者對臺灣農產品之認同,並提升農漁會整體形象。

(三)農村再生,強調人的再生

  農村再生條例於99年8月4日公布施行,以農村居民為核心,創造新景觀、新居民、新人心,強調人的再生與改變,激發農村社區自主發展意識,打造有生活品質、安居樂業的富麗新農村。迄100年8月底,各項施政成果如下:

  1. 農村再生條例子法規訂定:農村再生條例授權訂定「農村再生計畫審核及執行監督辦法」、「農村再生社區公約訂定辦法」等6項子法規,以及配合修正「農業特別收入基金收支保管及運用辦法」,均已發布施行。
  2. 農村再生人力培育:透過推動培根計畫,激發社區潛能及凝聚社區共識,以客製化之課程,依據社區資源之差異,建立農村民眾參與農村規劃的機制,社區「自主營造」作頭家,累計已培訓1,806社區、83,586人次,培訓率逾全國農村45%,並已輔導70社區完成研提農村再生計畫。
  3. 農漁村社區建設:依據農村社區特色及發展願景,辦理農村社區基礎生產條件改善、產業活化、文化保存及生態保育等計165社區。
  4. 創新鄉村社區人文發展:已完成創新農村社區人文種子訓練8梯次、計491人,成立在地輔導團隊,辦理108個農村社區人文發展。輔導17縣178鄉鎮農會運用綠色產業資源,辦理青少年農業及鄉土教學作業組、公共服務、講習訓練等,以實作方式引導青少年學習農業,參加人數16,153人。
  5. 農村優質生活及健康照護:提升農村婦女生活經營能力,輔導237家農會強化2,038家政班組織功能,參與學習農村婦女計4萬8,168位。辦理退休老農生活改善8班,輔導參加「小地主大佃農」之退休老農227人,增進自我健康管理能力、財務規劃及生活調適能力,並輔導10家農會辦理農村銀髮族及農家婦女發展創新休閒活動,活化農村社區。

(四)農業部展新貌,提升行政效能

  農業部及所屬三級機關(構)組織法草案,經大院第7屆第7會期司法及法制會議及100年6月7日朝野黨團協商會議審議完竣。未來農業部之組織與功能須因應農業發展進行前瞻性規劃,將整合農田水利處與水土保持局農村建設業務成立「農村及農田水利署」,專責農村軟硬體規劃與建設;成立「農產品行銷司」為農產品行銷、衛生安全與消費者服務單一窗口;成立「畜產及動物保護司」以提升動物保護業務主管層級與編制等;農漁會輔導業務併入「農民服務司」等。

(五)建構農業金融服務系統,提升農業金融經營績效

  農業金融是農業穩健發展的重要支柱,農業金庫於96及97年因不當投資美國連動債,嚴重虧損半個資本額108億元。為化解可能發生的農業金融風暴,本會除率先出資40億元增資農業金庫外,並自98年初起會同農業金庫逐一拜訪全國323家農漁會股東溝通說明,98年底順利完成增資並轉虧為盈,98年至100年8月合計稅前盈餘達34億元,成功化解危機並穩定農業金融。另行政院已於100年8月19日原則同意農業金庫申設分行,本會於9月22日發布「全國農業金庫國內分行管理辦法」,未來將依農業金庫提出之申請案儘速審查。

  建構完整的上下層農業金融服務系統,99年6月協助推動農業金庫與全體農漁會簽訂代理收付款項總契約書,截至100年8月底,302家信用部1,158個營業據點,已提供代收國民年金保險費、信用卡費、水費、中華電信費及有線電視收視費等服務,總計代收146萬筆、80億元;農業金庫及174家農漁會信用部,自本年7月27日起辦理人民幣兌換業務,創造農業金融體系經營綜效。並為推動農漁業金融資訊共同利用業務,協助建立農漁業金融資訊共用平臺,迄100年8月底,參加財團法人全國農漁業及金融資訊中心之農漁會由96年181家成長至325家,達全體農漁會數95%,預計於101年底完成共用帳務系統,可促進農漁業金流、物流及資訊流之整合發展。

  持續推動改善農漁會信用部經營體質措施,100年8月底全體農漁會信用部逾期放款197億元,逾期放款比率2.61%,分別較93年1月底農漁會信用部業務一元化管理前減少799億元及降低15.10個百分點,創近16年來新低。

  賡續推動政策性農業專案貸款,支應農漁業者農業經營資金需求。100年1至8月底核貸農漁民4.1萬人,貸放金額264億元;對於擔保能力不足農漁業者提供農業信用保證,協助農漁民2.7萬人取得農業融資約163億元。

(六)農民優先,照顧農民福利

  持續發放老年農民福利津貼,100年至8月底已核發331.8億元,受惠農漁民707,493人。持續發放農漁民子女就學獎助學金計核發8.8億元,受益農漁民子女127,685人。為減輕農民負擔,每年編列預算代替農民繳交農田水利會費22.3億元,維持農田水利會營運及服務農民。

  99年農家平均每戶所得為88.5萬元,較98年增加1.4%,去除戶內人口變動因素,99年農家平均每人所得增加3.64%,而99年農家平均每人農業所得5.43萬元為近十年次高,僅次於97年;近三年農業生產力大幅成長12%,顯示農業科技發展、精緻農業等政策已現成效。依主計處資料,經濟戶長在54歲以下者所得均已逾百萬元,55至64歲者亦超過95萬元。

  為確保農民收益,參酌近3年(97至99年)稻作生產成本增加幅度,及未來國際原物料及工資可能持續上漲等因素,提高公糧稻穀收購價格每公斤3元,以維護農民實質收入。100年截至8月底,1期作收購公糧稻穀27.4萬公噸、收購價款67.6億元,為去年同期收購數量12.4萬公噸之2.2倍,顯示農民繳交公糧意願增加,稻農收益較去年同期每公頃增加1.5至2.5萬元;另自今年2期作起補助公糧烘乾等費用每公斤2元,輔導已設稻穀乾燥設備之公糧業者直接受理繳交濕穀,以上兩項新政,估計稻作農家每年每公頃收益增加約3至4萬元,幫助實際從事農業之農戶。

  在農業天然災害救助方面,100年至8月底發放救助金額2.43億元、受益農漁戶7,103戶。100年6月公告修正「臺灣地區動力漁船所有人獎勵保險要點」,至8月底補助598艘、約4,000餘萬元。

  為減輕農民用電成本負擔,繼續辦理農業動力用電補貼措施,農業用電戶每月用電量1萬度以內部分,補貼電價漲幅之二分之一,至8月底止計補貼1.36億元。自97年5月28日起,漁船用柴油改採油價之14%浮動計算補貼金額,100年1至8月優惠補貼漁民購買漁船用柴油量約為39.2萬公秉、補貼12億元。漁船用汽油部分,本年3月核給99年度漁船用汽油補貼5,228艘、8千6百萬元。

  97年5月肥料價格調整後,為照顧農民,由政府補貼肥料漲幅價差之85%,農民自行負擔15%,維持農民購肥價格穩定,由於國際原油價格及糧食需求等因素影響,國際肥料原物料行情持續上漲,100年尚有11種化學肥料持續補貼,國內肥料價格反映成本適度調整,但政府已增加補貼漲幅價差比例達88%,經補貼後國內肥料售價均較日本、大陸等鄰近國家低廉,至8月底累計投入肥料補貼經費達133.3億元。

四、落實永續農業,維護自然生態環境

(一)減緩氣候變遷對農業及糧食安全之衝擊,研擬農業因應對策

  推動因應氣候變遷農業調適措施,依據99年6月「因應氣候變遷農業調適政策會議」之具體結論,100年至8月底推動緩衝綠帶新植植栽20萬株,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約2,000公噸;規劃4年期(101至104年)「因應氣候變遷及糧食安全之農業創新研究」專案研究計畫;持續強化「節能減碳」研究團隊運作成效等。

  加強科技研發提升產業抗逆境能力,研發育成水稻、雜糧及蔬果之抗(耐)逆境與病蟲害新品種19個。並輔導農業經營者合理與正確使用農業生產資材,朝科技整合研究及跨領域合作,落實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及農業產業之調適策略;加強輔導農民合理化施肥,設置示範點300個,平均減少化學肥料用量35%,節省肥料及施用工資每公頃約3,500元。

(二)辦理全國農地資源調查,維護一定質量之農地資源

  農地為國土之一環,具多功能效益且為糧食生產之重要基地,為確保潛在糧食供應能力,維護適當總量、具生產力之優質農地應為政府與國人共同努力之目標。為保護優良農地及農業生產環境,因應國土利用採行功能分區及管理之規劃方向,迄99年底已協助宜蘭縣等15個主要農業縣政府完成縣級農地資源空間規劃作業,100年度預定完成23個主要農業鄉鎮區之農地資源空間規劃作業,並辦理全國農地資源總調查,依據現有圖資進行全省農地資源基礎分析,再利用航空照片圖及現地查核進階分析,以掌握大規模且集中之優良農地區位及面積,預定100年底完成分析報告,供為建立農地分級分區劃設及管制之重要基礎。

  本年推動農地加值三加一示範計畫,共構農地、農業、農村及農民多贏加值平臺,99年即規劃結合農業經營專區、農業中衛體系及小地主大佃農計畫,於100年並進一步加入農村再生計畫,希望針對願意主動維護優良農業生產用地的地區與農民,透過計畫的整合性推動,達到兼具維護優良農地、發展優勢產業及活化優質農村與農民的加值效益。

  99年耕地面積約81萬公頃,編定為特定農業區農牧用地與臺糖仍作農業使用之優良農地,合計約30萬公頃,應予較高強度之管制規範,其他農地亦必須依據內政部及本會主管相關農地管理法令管理與使用;對於施政資源將優先運用於優良農地,營造良好農業經營環境,以促進農地之永續利用。

(三)加強農田水利建設,確保農業用水資源及品質

  輔導農田水利會持續推動農業水資源調查管理工作,提升農業水資源利用效率,強化灌溉管理技術,確保轄區38萬公頃農田灌溉供水無虞。輔導農民使用節省灌溉用水之噴灌、滴灌、微噴等設施,100年推廣農民施設旱作管路灌溉設施1,850公頃。

  改善農場經營環境及農村生活環境,100年計辦理農田水利渠道更新改善163公里及相關構造物改善521座;辦理農地重劃面積259公頃。辦理擴大公共建設投資計畫加速農地重劃區急要農水路改善223公里、早期農地重劃區農水路之更新改善1,599公頃及灌排水路維護3,500公里。

(四)推動綠色造林,維護生物多樣性及自然資源

  推動綠色造林計畫,透過補助鼓勵民眾參與造林,增加碳吸存,100年1至8月底造林面積4,750公頃,平均每人可增加綠地面積2.06平方公尺。

  針對濫墾收回地、土壤退化區、火災跡地及崩塌地等完成劣化地復育,以恢復森林生態完整性,100年至8月底完成545公頃;並持續建構西部濱海綠色廊道,完成海岸新植91公頃、撫育1,021公頃。

  加強林地管理及森林保護,加速國有林租地造林地補償收回,本從優補償精神及鼓勵、勸導方式辦理,100年至8月底止已收回租地419公頃;另為掌握全國46.7萬公頃之保安林地現況,完成保安林檢定3萬4,409公頃。

  為維護全島綠資源之完整性,持續經營管理自然保留區、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保護區及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87處;為提升我國自然保護區域之經營管理效能,截至100年8月底共完成保護區之經營管理效能評估34處。

(五)落實整體性治山防災,強化農村自主防災能力

  1. 整體性治山防災計畫:以「治山、防災、保育、永續」四個面向,實施土石災害防治、區域性水土資源保育與綠環境營造及特定水土保持區治理等,迄100年8月辦理165件,控制土砂量340萬立方公尺,並配合辦理土石流監測及預報,減少土砂災害發生。
  2. 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辦理保育治理工程,有效控制土砂量1,924萬立方公尺,保護山坡地面積72.7萬公頃,減少土砂災害及下游淹水損害。配合流域整體治理,改善農田排水25公里、防洪設施100座。
  3. 加強辦理野溪清疏:莫拉克颱風災後,依據「加強河川野溪及水庫疏濬方案」第一期(98年12月至99年11月)本會土砂清疏目標量為1,000萬立方公尺,實際完成2,165.3萬立方公尺;第二期(99年12月至100年11月)本會土砂清疏目標量為800萬立方公尺,截至100年8月底,實際完成990萬立方公尺,提前達成目標,並持續加強辦理。
  4. 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辦理水庫集水區保育治理工程360件,處理崩塌地面積140.28公頃及調節控制土砂量1,772萬立方公尺,以減少水庫淤積來源,延長水庫使用壽命。
  5. 強化土石流防災能力:累計完成土石流防災疏散避難演練及宣導2,115場,培訓土石流防災專員1,336人,輔導地方成立土石流自主防災社區207處,並研發土石流防災社區大作戰教材協助社區民眾進行防災境況模擬;研發「土石流防災智慧型手機專屬APP」,提供民眾出門在外即時掌握降雨及土石流警戒情形。
  6. 國有林集水區整體性治山防災:包括國土保安區治理與復育計畫、林道改善與維護工程、擴大公共建設投資加速國有林地治山防災及林道復建,以及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計畫等,100年至8月底共完成治理工程74件、處理崩塌地面積112公頃及抑制土砂下移量160萬立方公尺;完成林道改善與維護工程4件、65.2公里。
  • 回上一頁
  • 100-09-28:8,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