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農業部113年度施政計畫(草案)

  本部主管全國農、林、漁、牧等行政事務,農業是國家發展的根基,維繫著糧食安全供給、安定農村社會及維護生態環境的重責,具有多功能價值,與全民生活及福祉息息相關。

  本部以提升農民所得及供給消費者安全的農產品做為施政核心目標,透過增進農民福利體系、健全基礎環境及提升產業競爭力等三大施政主軸,致力於完善農民福利制度及增進農民福祉;改善農業缺工及培育新農民,完備農業基礎建設,促進農地、農業用水及其他資源合理與循環利用,強化農產品品質及安全;加速產業結構升級,推動智慧農業發展,建構農產品冷鏈體系及落實農產品初級加工,提升農產品附加價值,拓展農產品內外銷,增加農民收益,創造青年從農的有利環境,力求農業、農民、農村之永續發展,與全民共同開創農業新未來。

  本部依據行政院113年度施政方針,配合核定預算額度,並針對經社情勢變化及本部未來發展需要,編定113年度施政計畫。

壹、年度施政目標及策略

一、增進農民福利體系
(一)推動農業保險制度,強化農業保險基金運作機制,擴大農業保險涵蓋範圍,精進保單內容,提升保險覆蓋率,保障農民收益。
(二)推動農民退休儲金,建構雙層式老年農民經濟安全保障制度,提升農民退休生活保障水準。
(三)精進農民健康保險,持續落實人地脫鉤,保障實際耕作者參加農保權益。
(四)精進農民職業災害保險,逐步強化納保,健全實際從事農業工作者之職業安全及經濟補償制度。
(五)增進農民福祉,發放農漁民子女助學金、老年農民福利津貼等,推動農漁村綠色照顧,照顧農民生活,保障農民晚年經濟安全,以及強化天然災害救助體系,提高風險管理能力。
(六)推動政策性農業專案貸款,增進農業信用保證功能,支應農漁民及農業創新所需資金。健全農漁會信用部經營體質,強化監控功能。

二、健全農業基礎環境
(一)持續推動農業及農地資源盤查作業,強化盤查資料之蒐集彙整及更新,並運用盤查結果進行農業生產環境區位分析、國土利用規劃及農產業輔導等農地利用與管理策略研擬之參考。配合國土計畫法劃定農業發展地區,推動農地利用綜合規劃,引導農業施政資源投入,並確保農地總量及品質;推動農業綠能,達成農電共享雙贏。
(二)鼓勵農地辦理轉作或生產環境維護,推動稻作制度轉型及產業升級,並加強引水蓄水設施及大區輪作制度,以因應氣候變遷之調適;針對非都市土地之特定農業區、一般農業區內農牧用地且維持農糧作物生產使用者,提供農業環境基本給付,維護農業生產與環境社會之多功能價值。
(三)整合農業訓練資源輔導青年農民,並建立系統性農事培育課程及實習場域,提升農業職場人力水準;推動農業經營準備金,協助青年農民穩定初期農業經營;招募及培訓農事服務人員,精進農業人力團運作機制,導入新型、小型省工省力機具設備;發展區域農業人力中心,建置人力資源業務窗口;以補充性原則引進外國人力,多元運用外國人力資源;擴大辦理機械代耕團發展機械代耕體系,導入機械化、自動化農機設備;加強推廣農業人力資源平臺,協助勞動力調度與農業機械媒合。
(四)落實農田水利法,執行農田水利公權力,強化灌溉管理組織,加強農田水利建設,適地適作擴大灌溉服務,提升用水效率,水庫、埤塘清淤及整建,服務更多農地及農民;推動農業水域太陽光電系統、小(微)水力發電設施,提升農田水利設施附加價值,發揮農田水利事業生產、生態、生活之三生功能。
(五)規劃及穩健推動清除豬瘟(CSF),持續防堵非洲豬瘟跨境傳播,維持口蹄疫非疫區,強化動植物防疫檢疫與檢驗效能,落實疫情預警機制,提升有害生物監測與診斷鑑定技術;輔導及推動屠宰場肉品衛生安全管制系統(HACCP)驗證,完善畜禽屠宰衛生檢查制度。
(六)提升動物保護,強化飼主責任及特定寵物源頭管理措施;精進遊蕩犬管理策略,保障民眾生活安全;轉型升級動物收容管理及多元推廣認養;結合民間資源,發展動物保護領域非政府組織營運能力。
(七)落實農業科技研發成果商品化及產業化,鼓勵研發創新,優化農產品採後保鮮及冷鏈關鍵技術,輔導開發國產特色農產品,建構驗證場域整合農林漁牧科研成果,加速技術擴散;發展循環農業,提升農業資源利用及減碳效益,加強科研人才培育,並整備所屬試驗研究機構,因應氣候變遷及動物疫病防控之基礎設施及研究場域。
(八)推動氣候變遷調適及淨零排放措施,因應全球減碳趨勢,鏈結政策資源,引導產業朝淨零永續發展,建構農業淨零示範場域,達成農業淨零排放目標。
(九)友善漁業生產及勞動環境、營造漁港安全作業場域,整建養殖漁業生產區軟硬體,提升防災能力;建構冷鏈物流系統,提升漁產品安全及價值。
(十)推動整體性治山防災、大規模崩塌及不安定土砂防減災工作,加速山坡地農路改善及促進農塘活化,以保育水土資源、涵養水源、減免災害及促進土地合理利用,確保農業永續經營環境。
(十一)進行跨社區整體規劃,透過計畫引導發展,介接各部會資源,達到落地規劃、城鄉一體,提升土地與建築有效利用、復甦農村機能、改善整體環境與景觀、健全公共設施服務,以全面提升農村環境品質與競爭力。
(十二)辦理上游國有林集水區整體治理,加強治理工程生態保育措施。健全林地管理,強化森林保護及人員訓練,輔導林地合理使用,建立公私協力保安林管理機制。深化里山倡議,完善自然保護區域經營管理,落實瀕危物種保育行動,加強外來入侵種管理,維護生物多樣性,於永續經營基礎推動原住民族狩獵自主管理,促進人與野生動物和諧,推動生態服務給付,串聯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擴大及強化國公有林造林綠覆面積,提升森林碳匯效益。
(十三)落實農業源頭管理,監測田間農作物農藥殘留與重金屬等污染,提升農糧產品安全品質。推動實名制購肥登記措施,建立合理調配機制,落實合理化施肥,維護農田地力。落實動物用藥檢驗登記管理,確保用藥安全。加強漁畜禽產品用藥監測、強化有害生物綜合管理,鼓勵友善農業,汰除高風險農藥,強化分級管理,制訂配套措施,持續推動植物醫師制度與落實農藥購買實名制,逐步達成化學農藥減量與使用風險降低。

三、提升產業競爭力
(一)推廣有機友善、產銷履歷,推動優良農產品認驗證,持續推動國產驗證農產品供應,提升我國農業安全生產等級;鼓勵學校午餐及國軍副食採用產銷履歷與有機食材,提升覆蓋率,擴大需求帶動供給;推動農產品安全管理,健全農場到餐桌優質食材之供應體系;強化國產優質農產品形象,建立系統性食農教育體系,提升消費者對國產農產品之認知、信任及支持。
(二)推動智慧農業,導入或研發自動化及智能化之精準生產,運用智慧科技調整產業結構;建構雲世代數位服務等科技整合體系,帶動農業數位轉型提升產業獲利;利用物聯技術發展健康安全產銷管理體系,扶植農業技術服務業,提升農業產銷效能,加速智慧農業成果擴散。
(三)建立農民及消費者有利之農糧產銷結構,精進產銷調節措施,穩定農產品供需;建置農糧作物集團產區,促進結構調整;推行種苗登記制度、農情調查及遙測判釋等,完善生產預警制度。
(四)落實山林開放,深化森林育樂場域品質及價值,保存林業文化資源及再發展,推動文化路徑促進經濟繁榮,活化與保存林業文化資源,帶動綠色產業收益;開拓多元林產業,提升木材自給率及非木質產品之開發利用,推動適地林下經濟與森林產物採取及利用,振興山村經濟。
(五)推動責任漁業,深化國際漁業合作及參與國際組織運作,確保漁民作業權益並提升漁業勞動條件;推動養殖漁業振興,以強化基礎建設及落實產業輔導為主軸,調整產業結構;持續推動友善漁法,跨域合作培育本國船員及幹部船員,提升船員福利。
(六)推動畜禽產業現代化,畜禽產業擴大運用精準數據管理,加強推動自動智能省工設施(備),提升生產效率,產業轉型升級,穩定國內毛豬及家禽產銷供應,精進國產豬肉及家禽產品溯源管理,建立市場區隔,加強產品創新加值,建構豬肉及家禽外銷產業鏈,開拓外銷契機。
(七)輔導農產品生產到初級加工一元化,精進採後處理技術及建立標準化作業流程,減少農產品耗損,提升品質與運銷效率;建立全國農產品冷鏈體系,發揮調節供貨功能;鏈結食安、加工技術及場區輔導,提升生產到初級加工技能,協助農民農產品初級加工打樣,優化內外銷市場標的農產品冷鏈保鮮及貯運技術,穩定到貨品質,提升國產特色農產品價值。
(八)加強農產品國際行銷,鞏固深化既有市場並開拓新興市場;發展以海外市場為導向之農業產業經營管理與商品研發,輔導農企業建立多元行銷通路,增加農民收益。積極參與國際經貿組織談判,加強多邊及雙邊農業諮商,突破關稅及非關稅貿易障礙,爭取我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推展農業新南向政策,深化農業雙邊合作,強化我國與各國經貿及投資,引導產業全球布局,促進出口市場多元化。
(九)整合農村區域資源,加速農村社區產業活化;透過串聯農村社區、休閒農業、休閒農場、農事體驗與食農教育、農村自然環境與地方文化等,以整合遊程服務、完善農村旅遊環境整體軟硬體設施,帶動農村深度旅遊蓬勃發展;深化休閒農業創新永續發展,整合農民團體與相關場域符合永續農業旅遊核心,推動食農教育產業化及永續化。

貳、年度重要計畫 PDF

  • 發布單位:農業部(綜合規劃司)
  • 回上一頁
  • 112-09-08:3,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