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參、「樂活農業、全民共享」—深耕臺灣,布局全球

  農業是國家的根本,面臨經貿高度自由化、氣候變遷加劇、水土資源競用、農產品產銷與安全等課題,應以更開放的態度虛心檢討,創造更優良的農業環境,吸引更多的年輕人投入農業,加速產業與人力結構調整,兼顧經營效率、資源活化與農業永續發展。未來施政本會遵循行政院揭示「富民、安心」施政理念,以健康、效率、永續經營為核心,跨領域合作並活化資源利用,運用資通訊與綠能科技,創新農業發展環境,建構年輕化、有活力、高競爭力之樂活農業,引領臺灣農業國際化。未來農業施政重點工作說明如下:

一、提升產業競爭力,引領臺灣農業國際化

(一)跨領域合作,加速建構產業價值鏈

  輔導農企業與農民團體建立中心衛星體系,以農企業或農民團體為中心經營體,藉由同業與異業結盟等方式,結合農民成為衛星農場,以標準化產銷作業規範與契作,形成穩定的供應鏈關係,創造產業優勢與農民收益。本會已優先針對花卉、良質米、觀賞魚及種畜禽等十大重點產業,輔導業者建立中心衛星合作體系,另亦輔導農民團體成為地區特色產業之中心廠。

  針對承接農業研發技術之業者,將進行創新營運及產業群聚輔導,從合作制度、運作機制、資源整合、功能輔導及策略規劃等構面,以產業鏈整合或地方群聚模式進行輔導,並強化跨領域之交流及合作,創新產業營運模式,發揮產業聚落量能。

(二)整合施政資源投入優質農業生產區,創造加值效益

  結合建立安全生產基地與維護農地資源的「農業經營或生產專區」、引進青年農民與擴大經營規模的「小地主大佃農」,以及發展核心產業、建立品牌行銷通路與穩定農民收入的「農業中衛體系」等農產業輔導資源,投入優質農業生產區域,活化農地利用,發揮資源整合運用效益;並配合於農村社區優先推動「農村再生」,同步改善生活環境,結合產業與人文發展,吸引年輕人返鄉從農,活化農村及擴大加值效益。

(三)引進青年農民,提升農業人力素質

  為引進青年人力,輔導農民擴大經營規模效益,改善農村生活品質,創造良好的生產與生活環境,提升從農意願。包括提供政策性低利貸款,抒解經營資金壓力;透過小地主大佃農等施政,鼓勵青年從農,且具規模經營效益;同時拉近城鄉差距,改善農村生活品質。另提升農民經營農業之專業職能,推動農民學院統整本會農漁牧各單位訓練教學資源,提供有意從農青年系統性之農業訓練課程,以及網路E化多元便利學習管道,並辦理農場見習實務訓練,轉介青年學員至農場實地參與農業生產及經營工作,同時建立農業經營諮詢服務,以提高農民生產技術、經營管理及行銷等專業能力。

(四)開拓農產外銷、休閒農業國際化之新市場、新商機

  拓展農業技術、產品及休閒農業國際新市場,本會將朝「生產國際級」與「行銷國際化」兩大方向努力,一方面鼓勵成立大規模生產專區及外銷產品專區,擴大高科技農產業群聚效益,並推動安全驗證與國際接軌,保障品種權與商標;另一方面,積極排除農產品出口障礙,拓展美、日以外新市場,藉由特色餐飲開發農產食材輸出及拓展農業技術外銷新商機,期能帶領臺灣優質農產品、技術與服務走入國際市場。同時加強推動休閒農場服務品質認證,提供農業主題旅遊與優質服務,開發休閒農業自由行國際市場。

(五)參與國際組織,確保我國漁業利益及永續經營

  持續推動責任漁業,在「海洋興國」施政理念下,維持我國在國際漁業組織之會員地位,積極爭取漁獲配額,以及公海相互登臨檢查漁船,維護國家主權。強化海洋漁業資源之保育及管理作為,對環境生態較為敏感之特定漁業(例如:珊瑚、?鱙及飛魚卵漁業等)採嚴格管制作為,建立沿近海漁業監控、管制及調查制度(MCS),並持續辦理漁船筏收購及休漁獎勵。

二、運用資通訊與綠能科技,創新農業發展

(一)運用ICT發展農業雲,開創科技產業新商機

  運用新興資通訊技術建立農業雲,加強農產品栽培、養殖、加工處理、檢驗、儲運等資訊之透明度,建置農產品安全監控系統及資訊傳遞平臺,強化管控農產品供應鏈安全,以確保農特產品食用安全。

  發展休閒農業雲端體系,以開放資料架構,建立農業網路影音頻道、推動行動導覽、擴大在地資訊服務,行銷臺灣休閒農業。

  推動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於102年設置,成為農業科技產業化推動之當責組織,擔任產業鏈之橋樑及新創事業發展平臺,以落實技術商品化、投資事業化、產業科技化及行銷國際化。

(二)綠能運用於低耗能、低碳排新型態產業

  運用綠能及環控農業科技研發,推動綠能發電與建構友善環境的生產模式;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引進並運用高效節能、節水農業設施與科技,發展節能、節水生產設施,提高生產效率。

  研發抗逆境品種及節能低碳製程與產品,提升農業對抗環境逆境能力,如培育耐熱、耐淹水、抗病之蔬菜及協助篩選抗熱能力佳之種豬等,降低肥料、農藥、能源與水資源使用,發展農產品穩定供應鏈,強化農業國際競爭力。同時以科技創新及品牌建立,形塑新世代農業新形象,吸引年輕人返鄉成為新世代科技農民。

(三)整合金流與資訊流,建置農漁業金融資訊共用平臺

  農漁會資訊系統受限於業務規模與專業性,多數以委外方式辦理,致302家農漁會信用部分屬10套資訊系統,無法降低農漁會資訊使用成本,發揮全國農漁會整體營業據點之通路價值。爰推動農漁會資訊共同利用業務,有效整合農漁會共用帳務系統,提供便利資訊交易平臺,以降低農漁會帳務處理成本,帶動農漁業的發展。

(四)提供及時產銷資訊,強化農產品產銷預警及調節

  建立超前預警機制,透過作物生產預測、產地價格查報或交易行情站資料,掌握產銷資訊,適時調節;並建置以簡訊、傳真、電子郵件及各地農漁會電子看板等提供即時農業訊息,加強傳遞效果。

  依中央與地方分工原則執行產銷調節,作物生產期前依「農產品發生產銷失衡中央與地方政府業務之分工原則」,召開產銷預警會議,研訂產銷調節措施,及時進行區域性失衡調節。另將從產業發展、公平性及成本估計等面向檢討調整95機制。

三、發展健康農業,建立農產品安全品牌形象

(一)擴大推動有機專區,促進農產品認驗證與國際接軌

  輔導成立有機專區,由地方政府向臺糖公司或退輔會承租土地,取得長期租賃合約(10年),進行專區整體規劃及基礎生產條件改善,再劃定區塊招募農友進駐專區經營,同時強化驗證機構驗證能量,落實驗證稽核、產品品質檢驗及標示管理。

  為確保有機農產品順利行銷,成立理貨中心,發展農夫市集、電子商務,以及於賣場設置有機農產品專櫃(區)等,協助拓展行銷通路。

  我國有機與產銷履歷農產品驗證機構均受國際承認符合國際間產品驗證系統機構之一般要求(ISO/IEC Guide 65),CAS優良農產品驗證機構之評鑑,亦參考ISO/IEC Guide 65辦理。除輔導國內有機農產品驗證機構取得美國、加拿大及歐盟等國認證,並推動產銷履歷作業基準與國際接軌,未來將結合農業雲端服務,加強管理資訊化,以利國際市場拓展。

(二)農藥與動物用藥安全檢測與世界同步

  比照先進國家對准供食用動植物用藥使用於食品中均有合理殘留容許量,將會同衛生署增訂動植物用藥殘留標準。為加強農藥登記把關,預計3至5年完成10家農藥試驗單位取得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優良實驗室規範(GLP)登錄資格,與世界接軌。

  開發畜禽水產品多重藥物殘留檢驗方法,落實畜牧場安全用藥輔導與監測及屠宰衛生安全檢查;檢討農藥殘留問題、機動調整農作物抽樣時機及縮短檢驗時程,並擴大民間檢驗單位參與,以攔截不合格農畜產品上市,確保民眾食用安全。

  對進口美國牛肉含萊克多巴胺的問題,秉持「專業考量」與「風險控管」進行技術資料評估,以保障國人健康、照顧產業發展及符合國際規範為原則,並廣納各方意見,加強與民眾溝通。 大院101年2月24日針對美牛議題進行朝野協商,達成「為維護國民健康,近期內在立法院未完成修法前,行政院承諾在近期內不以行政命令開放瘦肉精之相關肉品進口」等共識,本會尊重朝野協商結論,並依據3月8日 大院經濟委員會會議決議,加強辦理違法販賣及使用乙型受體素查緝取締,以及辦理公聽會與研討會,讓民眾瞭解。

  另日前彰化縣養雞場、臺南市養雞場禽流感案例,經綜合判定為高病原性禽流感H5N2且完成撲殺清場者計4場(截至101月3月19日),該發生場均持續管制,並於半徑3公里內周圍場持續採樣調查,未發現其他疑似案例,將持續執行2次監測工作與強化防疫措施,確保產業生產安全。

(三)加強消費者溝通推動飲食教育,鼓勵地產地消

  因應國人飲食習慣及外食人口增加,開發多元及便利性農產品型態,鼓勵國人多食用國產農產品,透過媒體與社會教育,強化行銷宣導,推動地產地消、低食物里程之在地消費。

  加強國產米食加工產品、米食營養及米穀粉應用相關宣導,辦理米穀粉應用技術發表會、國產米製糕點訓練班。藉由推廣行銷各地特色主題旅遊,結合農村料理「田媽媽」美食班,開發具地方特色的料理、點心及在地旅遊伴手。

  推動農漁村青少年飲食教育,結合在地綠色資源,以體驗式教學,教導青少年在地的飲食文化;並會同教育部推動青少年飲食教育,鼓勵學童團膳使用國產食材與推廣米食。

(四)形塑地方農產品品牌特色,提升附加價值

  輔導開發農、漁、畜產品之多元利用與創新包裝,提高優良農產品附加價值,提供兼具時尚與在地特色的優質、健康農產品,建立國產品品牌形象。

  持續拓展女兒禮及伴手禮市場,繼婚禮選用米禮盒,以及企業年節饋贈農漁會百大精品之風潮,持續輔導農民團體開發新產品,並持續發展竹製精品、水產精品及觀賞水族與周邊產品,開拓農業精品新市場。

四、重視農業多功能價值,確保糧食安全

(一)建構多元糧食安全機制,打造區域糧食安全

  100年5月召開全國糧食安全會議,將提高糧食自給,增加國產糧食生產及消費,並設定2020年糧食自給率達40%之目標。在生產面,推動小地主大佃農,活化休耕田,鼓勵種植進口替代作物,有效提升糧食生產。在消費面,創造國產農產品新需求以替代進口穀物消費,推動在地生產在地消費,改善國人膳食結構,減少進口產品需求量。

  研議訂定能及時反映國內糧食安全風險指標,建立糧食安全分級制度;釐定各種情況之國內生產及供應措施,以降低糧食安全風險。另我國倡議建置「APEC緊急糧食儲備機制」已獲納入「APEC糧食安全部長會議」大會宣言;100年8月本會主辦「2011 APEC糧食安全論壇—APEC緊急糧食儲備機制」,各經濟體認同機制設計理念並支持我國進一步研究規劃,建構亞太區域糧食安全防護網。

(二)調整耕作制度,活化休耕地利用

  因應氣候變遷及國際糧食供應不穩定,推動「活化休耕田,鼓勵復耕措施」,引導休耕之稻田回復耕作,放寬輪作作物種類,獎勵種植具進口替代或外銷潛力作物,並獎勵契作飼料玉米、大豆,每期作每公頃獎勵4.5萬元,契作牧草及青割玉米每期作每公頃獎勵3.5萬元。

  為促進農地活化利用,將進一步研議更積極之活化休耕農地措施,另配合農地活化復耕,研擬耕作制度調整方案,加速輔導復耕農地種植具進口替代性作物。

(三)建立農業用水質量合理規劃

  在水量規劃方面,加強辦理節水措施,投入輸配水與調蓄設施,建構適地、省水、節能管理系統,考量在不影響農民權益並確保糧食安全、國土保安、社會安定及自然資源之永續利用等範疇,依區域性檢討合理農業水權。同時辦理農田水利設施更新改善、灌溉排水渠道更新改善及構造物改善等工作,預期每年約可減少1,100萬噸輸漏水損失。

  在水質維護方面,推動灌溉水質保護方案,建立灌溉水質監測、預警及緊急應變機制,確保灌溉用水品質及維護農產品生產安全;輔導農田水利會分期限縮其他事業廢污水搭入灌排渠道,協調相關部會加速興建市區、事業及區域等排水系統,達成灌排分離目標。

(四)建立農地合理利用與管理體制

  農地資源空間規劃與總調查是建立農地資源利用與管理之基礎,亦為保護優良農地與農業生產環境,因應國土利用採行功能分區及管理之重要工作。將持續協助各直轄市及縣政府辦理農業發展地區分類分級劃設,並進一步搜集農地質性資料,擴大調查之廣度及深度,建構長期之農地資源調查體制,作為農業部門施政資源整合投入及農地資源維護、利用與管理之參據。

  為維護優良農地資源,依據100年5月全國糧食安全會議決議,就特定農業區農牧用地與臺糖仍作農業使用之優良農地,應予較高強度之管制規範。本會已進行農地管理相關法令之檢討,涉及跨部會權責者亦持續溝通,並協助地方政府加強農地管理業務之執行。另針對修正「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持續與內政部協商兩階段修法,第一階段限制集村興建農舍不得位於特定農業區,以及建築基地與配合耕地應為同一使用分區;第二階段檢討申請資格條件等。

(五)強化生態保育,促進生物多樣性

  強化自然保護區域經營管理,持續將具珍貴自然資源之棲地劃設為自然保護區,積極推動低海拔地區之劣化棲地復育及重要農田生態系保育工作,建立地層下陷區、水梯田與相關水圳、埤塘等濕地環境生態園區之復育與經營管理示範,成為生物多樣性熱點。

(六)以彈性與漸進原則,規劃農業所得支持制度

  政府農業預算福利支出比例超過六成(101年為63%),包括保價收購、休耕給付及肥料補貼等各項補貼與津貼,除沉重財政負擔外,由於部分福利支出未具結構調整等政策功能之配套規劃,擠壓農業預算資源配置,對長期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競爭力提升或友善環境農業等政策造成限制;另因應國際經貿加速自由化、糧食安全等影響,「農業所得支持」成為近年主要國家農業施政主流,日、韓自1998年起即逐漸以直接給付取代價格支持措施,其實施經驗可作為我國參考。

  本會將考量農業發展目標、財政負擔、農民接受度及執行可行性等,採彈性、漸進作法為原則,以維持農民權益為前提,參考國外經驗,規劃具政策調整功能之農業所得支持制度,逐步將現有補貼轉換為符合WTO綠色措施規範之直接給付措施,如農戶別所得給付、環境給付、老農退休給付等。依日、韓實施經驗,均需有完善農業調查統計及制度規劃研究,以為精準補貼對象、研訂給付標準之基礎。

五、籌謀因應經貿自由化,連結兩岸布局全球

(一)以農民利益為優先考量,務實參與兩岸ECFA後續諮商

  隨著兩岸關係緩和,為因應兩岸交流及經貿往來日益密切之需,建立兩岸協商平臺及協處機制。截至101年1月底,兩岸已簽署之協議中與本會有關部分,包括「海峽兩岸漁船船員勞務合作協議」、「海峽兩岸農產品檢疫檢驗合作協議」、「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ECFA)協議」有關18項農產品早收清單及「海峽兩岸智慧財產權保護合作協議」農業智財權方面等,本會均積極推動。

  對於ECFA後續諮商,本會將持續以農民利益為優先考量,透過協商爭取我具出口潛力農產品之關稅優惠。針對我國未生產之農產品或仰賴進口之加工原料,亦將妥擬談判立場。

(二)研擬FTA、TPP談判對策,及早因應對我國農業衝擊

  我國經濟發展高度依賴對外貿易,在全球盛行區域經濟整合之大環境下,我國亦必須積極與主要貿易夥伴洽簽自由貿易協定。本會將配合國家整體參與雙邊或區域整合政策,務實研擬談判立場,針對進口會造成衝擊、有轉口之虞或後續會被要求比照之敏感性農產品,透過協商爭取採用排除降稅、較長降稅期程等彈性處理措施,使農業產業有較充分的調適期。同時,積極規劃推動產業升級與結構調整措施,以持續提升產業競爭力、確保農民收益。

  • 回上一頁
  • 101-03-20:9,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