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參、發展創新農業之策略方向

  因應全球化帶來新的契機與挑戰,區域貿易整合、電子商務國際化、綠色環保風、新興經濟體崛起、資源效率再提升及跨領域科技整合等國際趨勢,農業部門必須有創新思維,以利引導整體施政綜效之達成,本會於 104 年 4 月辦理農業政策願景共識營,透過環境掃描與趨勢洞察,提出臺灣農業的未來願景及施政策略,同時強化本會各機關跨域對話及夥伴關係,以凝聚共識,勾勒農業施政重要發展方向。

  未來本會將積極培育優質農業工作者,吸引多元、跨領域人才投入農業,並運用農業科技優勢,推動生物經濟產業、農業生產力 4.0 及農業電子商務與行銷發展,期待加速調整產業結構並提升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

一、創新推動農業生產力 4.0

  面臨農業人口高齡化、小農耕作體制、無法即時因應氣候及水資源變化等課題,為因應產業生態轉變及促進產業升級,世界各國已積極利用資通訊與創新工程科技,配合系統化管理提升產業競爭力。其中,日本、韓國、中國大陸、美國、歐盟等國家,透過自動化機具結合數位化、虛擬化、網路化,有效提高操作可靠度與其效能,成功提升產業競爭力,本會因應此全球發展趨勢,將推動適合國內農產業之智慧農業。

  臺灣擁有小型農機成功開發經驗、蔬果設施栽培模式與相關環控整合技術及高農村網路覆蓋率,並可加值應用既有的產銷履歷資料庫,發展解決臺灣田區規模較小、生產成本偏高,及極端天氣頻繁導致農業經營風險偏高等問題之「農業生產力 4.0 策略方案」,將可藉由智慧生產與數位服務兩面向的推動,使臺灣農業生產力再提升。

  本會優先擇定三大領航產業類別:生技農產業、精緻農產業及精準農產業,導入感測技術、智能機器裝置 (IR) 、物聯網 (IoT) 、巨量資料 (Big Data) 分析等前瞻技術,推動主軸策略包括:以智農聯盟推動智慧農業生產關鍵技術開發與應用;建置農業生產力知識與服務支援體系,整合資通訊技術打造多元化數位農業便捷服務與價值鏈整合應用模式; 以人性化互動科技開創生產者與消費者溝通新模式等。

  期望藉由農業生產力 4.0 之推動,達成運用科技工具進行集團化智慧生產、農業技術參數化促成農企業投入農業經營、購物管道與資訊多元化拉近消費者與生產者距離的目標,解決農業勞動力不足問題,推升高質化農業生產效率與量能,提高消費者對農產品安全之信賴感,促進農業升級。

二、培育新世代農業青年人力

  為整合農委會各項協助農民之輔導措施,解決農村人力老化,農業人才斷層問題,本會已向行政院提出「新世代農業工作者培育方案」,將以前瞻性目標、系統化培育及資源整合綜效 3 大原則,就產業發展 4 階段,規劃 12 項策略,預計投入 33 億元,於 10 年內全方位培育 3 萬名優質農業青年,驅動產業加值創新與農村活化。

  透過「設置育成基地,加速人才育成」、「推動專案輔導,打造青農標竿」、「整合輔導資源,扶植新興農企」、「連結農業專區,擴大群聚效益」及「規劃示範園區,友善創業環境」等 12 項具體措施,並設置農業人力發展推動會,成立重點產業產官學研訓發展聯盟,橫向整合農業生產力 4.0 、電子商務與農產行銷、農業科技產業全球運籌等重要施政計畫,掌握產業輔導及人力發展需求,並依土地、資金、技術及行銷等面向規劃配套措施,期引領青年以創新思維投入農業,透過跨領域合作、市場價值導向、智慧生產管理、創意服務加值等,為農業發展注入新動力,提升與創新產業價值,促進農業與農村永續發展。

  本方案第一階段期程為 6 年,預計投入 33 億元,希望能精準培育 500 位百萬所得以上之標竿青年農民 ( 其中 50 位 200 萬元以上 ) 、培訓之農業工作者受雇薪資達基本工資 1.5 倍以上、公費專班學生留農率達 85% 以上,及完成育成基地與示範園區各 1 處。

  第二階段期程為 4 年,將依前階段執行成效滾動檢討調整各分支計畫,達成培育之青年農民於受輔導 4 年內所得達百萬、培訓之農業工作者受雇薪資達基本工資 2 倍以上、公費專班學生留農率達 90% 以上,及新增育成基地與示範園區各 1 處。

三、推動農業電商、拓展內外銷商機

  依 103 年行政院電子商務發展指導小組推動產業全面電子商務化政策,本會研擬建構臺灣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策略,選定國產、當令現採及安心安全之生鮮品項為標的,並按市場特性採行營運與銷售模式,積極協助農民、農企業及電商業者發展農產品國內外電子商務市場,期改善臺灣農業產業結構並提升全球性營運競爭力。

  農業電商主要推動策略包括:針對國內及海外市場分採不同營運模式;與海外標竿電子商務平臺交流與合作,活絡農產品電子商務產地直銷模式,並強化我國農產品全球市場布局;強化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環境,積極媒合生鮮電商與農民合作;提升農業從業者專業技能;設立農產品電子商務推動小組等。

  為強化消費體驗及農民與生態之聯結,以優質安全之農產品,滿足「食在地」、「食便利」及「食安心」之有感消費需求,提升農民收益,將運用資通訊科技協助農民生產管理及串接物流及銷售通路,建構智慧化農民直銷通路,讓農民及農企業共同合作提供從田間生產、集貨物流、通路到行銷之完整資訊,以利消費民眾即時查閱。具體策略如下:

  1. 生產面:輔導農民及農企業使用智慧工具進行田間管理,建立田間栽培管理生產履歷、施用肥料計算、病蟲害發生與預防方法及生產成本記錄等資訊化自主管理平臺。
  2. 運銷面:建置雲端智慧集貨系統平臺,提供農民及農企業智慧物流服務,從集貨點配送農產品至量販通路或超商取貨,降低物流成本。 
  3. 通路面:與通路商合作,於實體通路建置農民直銷專區或直銷站、透過多元行銷通路提升農民及農企業營收績效。

  在持續拓展農產品商機方面,以農糧產業為例,遴選具外銷潛力水果、花卉及特用 ( 茶 ) 作物成立集團產區,由產區核心農民團體與農民契作,設置現代化集貨處理場,共同集貨選別並建立集運裝櫃及檢疫標準化作業,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例如:

  1. 推動水果契作產銷經營模式:以契作、契銷方式整合上、下游產業,建立由產至銷一條龍之產業鏈,透過契約銷售帶動契作穩定生產,藉由入股投資或盈利分紅模式,建立農商合作機制,穩定水果產銷。並選定鳳梨釋迦、芒果、鳳梨、番石榴、椪柑 ( 及茂谷柑 ) 等 5 項進行重點式輔導,建立契作契銷機制,設立符合國際安全衛生及檢疫標準之外銷專用集貨包裝場,穩定供貨體系,強化國內外競爭力。
  2. 開拓蘭花新興市場:導入新興熱帶蘭花品種,建立海運採後處理標準作業,並投入文心蘭盆花育種,選育「興大黃金」等迷你品種,配合文心蘭帶介質輸美作業,開拓巴西等中南美洲新興市場,創造海外新商機。 
  3. 設置優質茶集團區:由茶企業或製茶廠為營運主體,結合產、製、銷合作經營模式,已輔導 31 個營運主體,集團產區面積 455 公頃,透過合作或契作生產建立穩定供應鏈並提升茶農收益。 
  4. 建立健康種苗繁殖供應體系:強化公私部門合作,加速育種效率,建立優質健康種苗標示制度及品牌信譽,以健康種苗外銷量年成長 20% 為目標,拓展外銷市場。

  另強化家禽產品國際行銷,輔導加工業者研發禽蛋加工技術,發展多元化特色家禽蛋品及建立家禽蛋品品牌。除輔導外銷業者升級工廠衛生管理系統認驗證,並規劃加工禽蛋半成品專案進口與禽蛋產品國際行銷,應用現代化、電子化商務行銷方式拓展華人市場及國外通路,深化農業加值外銷策略。

  臺灣水產品外銷比例約 50% ,本會積極協助觀賞魚及其周邊產業拓銷國際市場,拓展水產品大陸市場,並規劃藉由電子商務,進一步拓展冷凍石斑魚在日本、韓國、歐美等新興市場,同時加強臺灣鯛之國際行銷等。
  • 回上一頁
  • 104-10-14:7,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