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貳、強化體質、創新價值,推動全民農業

一、建構農產品安全體系,強化源頭管理

(一)推廣農產品安全制度與標章

  推廣有機、吉園圃、產銷履歷、CAS制度,並將農藥殘留等檢驗資訊公告於本會網站「農產品檢驗資訊」,經檢測不合格案件,依相關規定查處並列管輔導改善。至105年8底農產品安全認驗證制度推動情形如下:

  1. 推動有機農業:至105年8月底已認證之有機農糧產品驗證機構12家;通過有機農糧產品驗證面積6,784公頃,驗證合格農戶2,871戶,總產值約40.7億元。
  2. 輔導吉園圃安全蔬果:累計輔導2,127個農業產銷班取得吉園圃標章,生產面積2萬5,781公頃。105年1至8月辦理田間與集貨場之吉園圃蔬果農藥殘留抽驗2,069件、合格率97.6%;不合格者暫停使用標章依法查處,並加強病蟲害防治技術輔導。
  3. 推動農產品產銷履歷制度:累計驗證有效業者計1,691家,供應250項產銷履歷農產品,104年產值約64.2億元。105年至8月底每月平均產銷履歷標籤使用數達492萬張;每月產銷履歷農產品出貨量約3,175公噸。另家樂福、台糖量販、大潤發、頂好超市等通路業者已設置產銷履歷專櫃逾380處,推動溯源餐廳達515家。
  4. 推動CAS優良農產品制度:包括肉品、乳品及水產品等16大類優良農產品驗證,至105年8月底計有254家業者之645項產品(含5,401細項)通過驗證。CAS驗證產品經驗證機構及主管機關雙重把關,落實食品三級品管制度,包括業者自主管理、驗證機構查驗及政府依法監督。

(二)強化國產農產品溯源制度

  1. 推動臺灣農產品生產追溯(QR-code)制度:強化生產者自主管理及資訊揭露,提供消費者即時查詢並增進信任感。自104年7月至105年8月底完成政策溝通說明會101場次(8,887人)、初複審單位系統教育訓練41場次(1,111人),登載於生產追溯系統之農產品品項計449項,已發放生產追溯條碼1萬3,331件,生產面積約1萬5,197公頃。
  2. 國產牛肉之生產追溯:自103年7月起牛隻於屠前檢查,應有足資識別飼養來源之標記及檢附「供屠宰牛隻飼養來源證明單」,目前屠宰端每日銷號除籍與屠宰頭數比對已達100%,且可印出牛肉追溯電子標籤,即屠宰的牛隻均已能追溯至來源牧場。
  3. 國產生鮮豬肉追溯:辦理供應毛豬至肉品市場拍賣者,須以畜牧場登記或畜禽飼養登記之單一牧場出豬制度,目前透過肉品市場拍賣之毛豬,均已能回溯至供應豬場,並於105年9月正式啟動「國產生鮮豬肉追溯系統」,消費者可利用肉攤業者於國產生鮮豬肉追溯標示牌上所登載之8位溯源碼,即可查詢該豬隻拍賣日期、拍賣市場及來源牧場。
  4. 散裝雞蛋溯源:持續推動散裝雞蛋溯源標示制度,加強市售雞蛋品質檢查,已完成蛋雞場1,805筆(場)之基本資料調查,至105年8月底市售鮮蛋可供追溯來源牧場之覆蓋率已達雞蛋總產量95%;執行通路端雞蛋品質抽驗361件,合格率98.9%。
  5. 擴大水產品可追溯性:強化生產者對產品自主管理責任,本會105年3月31日公告「臺灣水產品生產追溯管理作業規範」,至8月底生產追溯條碼申請通過計有63家(戶)。

(三)源頭管制,高風險產品十倍檢驗

  為確保農民福利,兼顧民眾消費安全與維護環境永續,從源頭建構農產品安全生產、提高農產品查驗頻率,有助於落實「食安五環」政策。有關高風險農漁畜產品抽驗之具體工作如下:

  1. 農糧產品
    (1)提高非驗證農產品抽驗比率。
    (2)高風險豆菜類及連續採收蔬果加倍抽驗。
    (3)過去三年不合格率10%以上蔬果列為應抽驗對象。
    (4)稻米及茶葉單一作物有混堆者加強留樣查檢。105年擴大辦理稻米農藥殘留抽驗,至8月底稻米抽驗計802件,合格率96.8%。
    (5)學童營養午餐及團膳食材供應契作生產者加強抽驗。
    (6)國內農產品農藥殘留查驗由105年1萬件提高至1萬5,000件,增加至109年2萬件。
  2. 漁產品
    (1)提高石斑、甲魚等高風險魚種抽驗比例,國內水產品動物用藥殘留查驗由105年1,500件,增加至109年2,100件。
    (2)輔導魚市場加強自主檢測,由105年5,000件,增加至109年1萬件。
  3. 畜產品
    (1)針對養畜禽場及肉品巿場加強抽驗,包含四環黴素類、乙型受體素等指標性藥物檢驗。
    (2)國內畜產品動物用藥殘留查驗由105年1萬件,增加至109年2萬件。

(四)學校午餐採用國產食材

  1. 推動學校午餐使用國產安全農產品
      本會已建立學校有機團膳供應體系,整合農場生產、通路供應、團膳需求,以契作方式穩定供貨,由校園帶動學童家庭有機蔬菜消費,協助宜蘭、新北、桃園、新竹、苗栗、雲林、嘉義、臺南、高雄、屏東及花蓮等11個直轄市、縣(市)、1,256所中小學校79萬名學生午餐採用有機食材,每週供應1至2餐,每週有機食材使用量約117公噸。
      配合新北市政府推動「4+1安心蔬菜計畫」及桃園市政府推動「天天安心食材」政策,共同輔導吉園圃產銷班契作生產蔬菜,供應536所學校、56.1萬名學生食用。
      本會105年8月9日邀集教育部及重點縣(市)研商修訂「學校外訂盒(桶)餐採購契約(參考範本)」,未來以新採購契約規範學校午餐採用國產安全食材,包括四章一Q農產品(有機、產銷履歷、CAS、吉園圃標章及QR-code農產品);另推動四章一Q農產品與校園食材登錄平臺介接,預計106學年度起所有學校午餐食材全面使用。
      在推動學校午餐使用有機食材方面,因地制宜規劃供應體系,協助非主要農業產地之都會區,建立區域有機食材集貨、截切及配送體系,以穩定供應中央廚房大量食材需求。另以地產地消為輔導策略,媒合在地有機農場直供學校自立廚房,降低供應成本。
  2. 具體執行校園午餐生鮮食材抽驗:自105年9月起由地方政府教育、衛生及農業單位成立聯合稽查小組,以不定期方式進行,並針對違規者加強抽驗,抽驗重點品項包括國產非驗證與進口生鮮農漁畜產品1,600件,並自106學年度起加強抽驗3,600件。
  3. 以市場半價之優惠價格撥售學校午餐食米:供應全國2,500多所中小學校及非營利性幼兒園,一年2萬公噸午餐食米,並不斷提高品質要求,自105學年度全面以可溯源冷藏優質原料稻穀供應學校午餐食米,建立多重品管機制,希望讓學童吃的安心及健康。

二、建立農業典範,提高農家所得

(一)培育新世代農業工作者

  1. 研擬中長程人才培育計畫
      為因應人口結構變動及產業發展趨勢,預估未來10年內須培育3萬名新世代農業工作者,本會已研擬中長程「新世代農業工作者培育計畫」,秉持前瞻性目標、系統化培育及資源整合3大規劃原則,並納入農產業鏈關聯管理、研發、行銷等人才需求,規劃12項具體推動措施,協助新進從農者跨越技術、土地、資金等門檻,並延伸至校園縮短學用落差及輔導青年農民轉型為農企業,整體提升農業職場人力水準,引領未來農業發展。
  2. 培育標竿青年農民,建立學習典範
      至105年8月底已遴選第1、2及3屆百大青農計321位,整合產、官、學研輔導資源,提供每位青農為期2年生產技術與經營管理之個案陪伴式輔導,並依其發展情形給予產製儲銷、設施設備、貸款資金、行銷輔導等必要協助,以克服經營初期困境,提升企業化經營管理能力與創新整合思維。
      第1屆百大青年已完成2年輔導,累計投入專家輔導5,660人次、設施設備補助2,480萬元、協助申請專案農貸1億3,900萬元、擴大經營規模500公頃,整體百大青農產值平均提升61%;第2屆及第3屆目前持續輔導中。
      另輔導縣市農會成立16個在地青農交流服務平臺,吸引2,314人加入,營造青年農民交流、互助合作,並引導組織化與群聚合作發展。建置農業張老師諮詢輔導體系,以各試驗改良場所農友服務窗口為基礎,結合退休專家及大專校院學者,推動全民農業,傳遞農業生態及環境知識,建立農業全方位服務網絡。
  3. 辦理改善國內農業缺工措施
    (1)改善作業環境與產業作業流程:推動自動化及機械化之省工經營模式,並以專案計畫引進、修改或研發新型農機、辦理補助引進省工農糧機械設備,105年8月已擬定「輔導引進省工農業機械設備示範推廣計畫」;另推動各項產業調整及經營環境改善措施,鼓勵農民購置省工農業生產、加工、收穫後處理之農業機械。
    (2)成立農業勞務人力調度平臺試辦計畫:規劃由臺中市、新竹縣、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等主要農業市縣試辦「成立農業勞務人力調度平臺」,並由績效良好之非政府組織(NGO),或其轄區缺工嚴重、有迫切需要者優先試辦本計畫,招募一般性失業勞工、農村婦女、新住民或原住民等組成農事服務團,改善各地產銷班及農場缺工問題,協助紓解季節性人力需求。
    (3)以外役監獄受刑人改善農業缺工:以桃園市、臺南市、屏東縣、花蓮縣及臺東縣等6處外役監試辦本措施,由本會和法務部合作試辦由外役監獄受刑人從農,改善農業缺工及紓緩監獄管理問題,並提供受刑人更生後生活銜接與社會接納。
    (4)成立假日農夫團:由本會現行食農教育擴大體驗對象,鼓勵都會居民或民間企業員工當1日農夫、假日農夫或收穫期農夫,以適度解決長短期作物於栽培及收穫期缺工問題。

(二)加強農地銀行服務

  農地銀行政策至105年8月底已建置租賃、買賣、法拍等農地案件8萬5,730筆,面積約2萬283公頃,媒合農地合計2萬2,737筆,面積約4,752公頃。因近年農地價格高漲,地主對出租農地仍存有耕地三七五租約之疑慮,為強化農地銀行政策功能,已積極發展農地儲備利用作法,即採取強化租地物件開發並促進集中利用、多元交託方式促使地主釋出經營權、提升農會執行業務誘因、強化網站功能等方式有效掌握可供活化農地;並配合新世代農業工作者培育政策,提供需地青農專案式媒合服務,加速農地活化及協助青年從農。

(三)發展創能、節能省水農業技術與機具

  為加速推動國內農業機械化,本會積極投入農業機械科技研發資源,發展創能、節能農業技術與機具,並推動綠能應用、資源循環利用及生態養殖。如發展小型靈巧且可使用生質能源之智能化機械,試辦農業無廢棄計畫,將稻殼、稻草、竹材、牡蠣殼及銀合歡等農業副產物,經氣化後產生新能源等。

  選擇蔬菜與果樹試驗區,進行管路肥灌系統建置應用、節水節肥功能調查、作物灌溉管理應用與示範試作。以小果番茄為例,採滴灌年用水量約2,912公噸/公頃,採淹灌年用水量1萬7,814公噸/公頃,滴灌可省水84%。

  105年至8月底已完成35戶水產養殖用電戶補助審查,將持續辦理更換節能設施(如節能水車、抽水馬達等)補助及技術服務團節能輔導等措施;研發「發光二極體(LED)集魚燈具」與輕量化設計,使其發光集魚效能較傳統高壓鈉燈佳,節省漁船油耗並降低燈具風阻係數,降低因強力海風導致燈具斷裂或碰撞損壞之風險。

(四)健全農業金融與資訊服務

  1. 健全農漁會信用部經營體質:105年7月底全體農漁會信用部逾期放款金額53億元,逾放比率0.52%,備抵呆帳覆蓋率561.35%,分別較93年1月底減少942億元、降低17.19個百分點及增加541.6個百分點,農漁會信用部風險承擔能力及資產品質已大幅提升。
  2. 建構完整的上下層農業金融服務系統:為發揮農漁會信用部通路優勢,並加強服務農漁民,推動全國農業金庫與全體農漁會簽訂代理收付款項總契約書,至105年7月底311家信用部1,178個營業據點,已提供代收國民年金保險費、水電費、電信費、信用卡費及汽機車燃料使用費等逾450項服務,總計代收7,379萬筆、2,950億元。
  3. 推動政策性農業專案貸款:105年7月底政策性農業專案貸款餘額為803.7億元,約19.8萬名農漁業者受益,並利用農業信用保證機制,協助農漁業者取得農業融資。
  4. 建置農漁會信用部資訊共用系統:預訂105年底前完成30家農漁會轉入新系統,嗣後以每年轉換80至100家為目標,將適時導入新種業務,如黃金存摺、行動銀行、一摺通、代收平臺自動化等服務,以增加農漁會信用部營業項目,整合農漁會通路價值;並將持續整合農漁會其他部門業務,成為「金流」、「物流」、「資訊流」的資訊共用平臺。
  5. 建置「農務E把抓」服務:整合運用行動裝置應用軟體等資通訊技術,建置農務資訊管理服務,協助農民組織及農民,提升農業生產自主管理效能,強化耕地管理及農產品安全管理監控,至105年8月底累計987個生產組織、3,100餘公頃耕地使用。
  6. 建置「青年農民創業入口網」:整合青年回鄉經營農業所需各項資訊,提供系統化、流程化的一站式查詢服務,自104年3月底上線,迄今已逾94萬人次瀏覽量,本會專家群回覆諮詢問題已超過432個,對有志從農創業者助益良多。
  7. 推動農業數位資源整合服務:依農友需求以多元管道且精準地傳遞農業重要政策、植物疫情預警、農產品交易行情等訊息。105年至8月底透過雲端主動多元發布服務達124萬人次,網頁累積375萬人次瀏覽。

(五)推動農業保險

  105年9月14日起莫蘭蒂颱風造成嚴重農業災情,經統計全國農業損失金額已逾8億元,其中高雄市、屏東縣、金門縣及澎湖縣之農業災損嚴重,本會已公告高雄市、屏東縣、金門縣及澎湖縣為農業天然災害現金救助及低利貸款地區,並全力提供受損嚴重之縣市地區必要的協助,啟動技術服務團及產業輔導措施,輔導農民減少損失,以儘速恢復生產。

  由於全球氣候變遷,極端天氣發生頻率增加,使得農業經營風險加大,以政府預算辦理救助或補貼,已不足以保障農民收益或彌補損失,世界各國多已透過農業保險,積極保障農業收入。105年持續推動辦理梨作物天然災害保險,並針對農漁畜產品與農業設施擴大推動農業保險項目、保險之涵蓋範圍,以有效因應氣候變遷衝擊,穩定農民所得。

  另為協助農民因應天然災害及價格變動風險,有必要研議規劃農業收入保險措施,冀能安定農民所得。考量105年7月8日尼伯特颱風強風豪雨影響,本會除已公告臺東縣、屏東縣及高雄市為農業天然災害現金救助及低利貸款地區,並提供有機質肥料及種苗費補助等相關輔導措施,協助農民儘快恢復生產,鑑於臺東釋迦產業受損情形嚴重,預計以釋迦作為收入保險試辦項目,期以農業保險安定農民生產與生活。

(六)試辦稻穀保價收購與對地給付雙軌並行

  為鼓勵稻農生產高品質稻米或以友善環境方式生產,105年第二期作於桃園市楊梅區、新竹縣新埔鎮、臺中市龍井區、彰化縣福興鄉、嘉義縣朴子市、臺南市柳營區等6地區試辦直接給付與保價收購制度並行,給生產優質稻穀的農民多一個領取每公頃1萬元,不繳公糧的選擇,期藉此提升產業競爭力,使稻米產業永續發展。

  本次試辦6鄉(鎮、市、區)申報稻作直接給付計8,537戶,面積1,273公頃,占103年第二期作稻作申報面積比例63%,顯示試辦區稻農已初步接受雙軌制。

(七)推動農業集團產區

  1. 外銷蔬菜集團產區:生產安全及高品質蔬菜,105年至8月底輔導成立蔬菜集團產區11處、面積6,300公頃,出口值22億元。
  2. 花卉集團產區:建構穩定之花卉供應鏈,105年至8月底輔導花卉集團產區16處、面積446公頃,出口值8.6億元。
  3. 優質水果集團產區:以契作、契銷方式整合上、下游產業,建立由產至銷一條龍之產業鏈,105年至8月底輔導成立文旦、椪柑、芒果等19項水果優質集團產區38處,面積1,196公頃。
  4. 國產雜糧集團產區:落實共同用藥防治及栽培生產管理,建構安全國產雜糧供應鏈,105年規劃新增推動國產雜糧集團產區35處,面積5,000公頃,提高國產大豆、甘藷、紅豆、落花生及食用玉米等雜糧之新鮮與安全品質形象。
  5. 優質茶集團產區:落實共同用藥防治及栽培生產管理,建構安全茶品供應鏈,105年至8月底輔導優質茶集團產區25處,面積365公頃。
  6. 稻米產銷契作集團產區:105年至8月底輔導46處,全年兩期作實際契作面積約2萬888公頃。
  7. 有機集團產區:輔導地方政府及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設置有機集團栽培區16處,面積702公頃,另輔導農民自設集團栽培區10處,面積357公頃,降低鄰田污染風險,擴大有機農場經營規模,發揮產業群聚效益。

(八)建立區域加工基地

  105年本會擇定沙鹿果菜運銷合作社、集集鎮蔬果運銷合作社、阿丹果菜生產合作社、莿桐合作農場、下營區農會、大樹區農會等6處加工場,結合香蕉等產業團體,從生產端擴大種植面積,由本會農糧署協助採後處理及貯存等相關設施,以提供加工場足夠原料,進而輔導擴大設置為區域加工基地,改善加工設施及產製環境,提高產能及產品品質,並鏈結專業行銷團隊協助產品行銷。

(九)農漁會發展經濟事業

  協助農會發展供運銷業務及強化農村經濟事業發展,本會專案輔導28家農會結合農村社區創新經濟事業,加強農會服務,增進農民收益,105年至8月底計創造5,539萬元產值。

  輔導漁會開創新事業、新產品及新通路,本會協助全國漁會及16家區漁會辦理共同運銷,拓展免稅商店、學校、醫院與公司團膳市場,增進漁民收益,105年至8月底產值達2,444萬元。

(十)農電共生、農工互利

  本會支持國家再生能源政策,在確保糧食安全之農地資源永續利用前提下,針對畜禽舍等農業設施屋頂附屬綠能設施已核准1,300件以上,並落實查核農業經營事實使用,兼顧農業與綠能相容使用;另已劃設18區1,253公頃之不利耕作農地,以專區形式引導邊際農地群聚發展非營農型綠能設施,提高土地利用價值,至105年8月底已核准99件面積約37公頃,總裝置電容量約34MW,可避免農地零星使用,維護農業經營環境之完整性,建立農地結合綠能使用之雙贏機制。

  再生能源是乾淨能源,為國家能源政策鼓勵方向。為避免零星使用,影響農業環境完整,本會規劃106年優先於台糖土地推動40公頃農業光電示範園區,以結合民間、農民團體及政府資源,藉由農地及農業資源合理使用,積極配合國家能源政策,建立友善環境及節能減碳之農電共享雙贏模式。

  跨部會合作推動養豬場沼氣發電,至105年8月底已有30家養豬場投入沼氣發電,另有6場刻正規劃建置中,預估至105年底投入沼氣發電之豬隻在養頭數可達30萬頭,將持續就飼養規模達5千頭以上之養豬場推動辦理,2千頭以上者次之,並加強相關產業連結與科技研發工作,提升沼氣收集及發電效能。

(十一)蘭花種苗交易服務體系

  由法人團體與本會農業試驗所花卉中心合作,於該中心輔導設置品種寄存及品質管理處,提供國內蘭花業者商業化品種及重要親本寄存,建立專業化種原長久保存服務功能,減少蘭花育種親本種原消失,降低蘭花業者品種、親本保存之管理成本。另提供蘭花品種生理檢測,提升蘭花品種及產業競爭力。

  輔導於臺灣蘭花生物科技園區內設置蘭花種苗交易服務平臺,規劃運作職能如下:

  1. 品種保護辦公室:由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派員進駐,提供蘭花業者植物品種權維護諮詢、訟爭服務(包含品種權爭議及侵權鑑定、活體寄存、證物保全、訴訟鑑價等)、海外布局及辦理法治教育宣導。
  2. 種苗行銷服務辦公室:提供新育成品種市場接受度評估、代理品種權申請、品種權讓與、品種展示及鑑價、種苗(品種)媒合及交易等商業服務。
  3. 資訊與人力培訓處:包括海內、外蘭花消費相關資訊蒐集及特定市場研究、蘭花國際貿易及企業經營人才培訓等。

(十二)提升畜禽產業競爭力

  1. 提高種豬生長、生產、飼料效率及屠體品質:執行種豬檢定、登錄、基因篩檢、後裔屠體評級與強化種豬健康性能等措施,提高種豬效能。至105年8月底已輔導推廣供應優良種豬精液達12.8萬劑,輔導種豬場外銷種豬出口越南與香港計出口263頭。
  2. 推動批次、分齡、異地或多地之新式養豬生產系統:減少飼料、藥物與能源等成本耗損,受輔導之示範推廣新式養豬場可提高豬隻育成率10至15%,豬隻上市日齡縮短10%,促進養豬經營管理企業化,提升養豬場整體經營效率。
  3. 積極推動口蹄疫防疫措施:維持無口蹄疫案例發生,預訂於106年9月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申請不使用疫苗口蹄疫非疫區,期於107年5月獲OIE認可。另規劃於107年7月起全面停止注射口蹄疫疫苗,逐步朝不使用疫苗非疫區之目標邁進。

(十三)運用科技創新,強勢出擊

  運用我國豐厚之農業科研基礎與創新農業科技實力,強化產業鏈整合,提升產業效益,規劃推動「智慧農業4.0」及「農業生物經濟」等計畫,以增進產業國際競爭力,強本出擊面對國際化之挑戰,確保農民福利及收益。

  為提高臺灣農業科技產品的能見度及知名度,本會105年集合36家有意海外拓銷的業者,於8月至10月期間分別參與於中國大陸、泰國、日本與越南等地舉辦之4個重要農業展覽,持續透過臺灣館建立的專業形象,以團體作戰模式,讓臺灣農業科技價值更容易被國際買家看見,預計可創造4,000萬元商機。

  至105年8月底本會農科園區已引進畜禽生技(動物疫苗、檢測試劑等)、觀賞水族、機能性食品、生物農藥及肥料、食品加工業、茶葉及蔬果進出口貿易等共102家業者進駐,帶動投資金額新臺幣93.9億元,同時輔導進駐農企業透過與學研單位合作,鼓勵企業將新農業研究成果投入產品、技術開發以落實產業化。

  另積極辦理農科園區擴充計畫,包括已於105年7月8日動工的多功能倉儲區興建工程、即將於10月份接續動工的產業人才培育中心及預計106年展開的165.4公頃園區腹地擴充計畫,有效吸引國內外高產值、高創新及具市場競爭力企業進駐,進而串聯農企業、學研及衛星農漁場建構符合國際市場需求的優勢產業鏈,以創新加值開拓國際市場。

三、提升農業行銷能力,拓展國內外市場

(一)推動農業六級化,促進地產地消

  1. 辦理「發展亮點茶莊計畫」:105年遴選具特色亮點之茶莊,行銷茶莊優質茗茶及具特色創意之茶服務體驗,引領國內其他茶業經營者朝六級化產業發展。
  2. 辦理全國名米產地冠軍賽及米食推廣
    (1)辦理全國名米產地冠軍賽:105年至8月底已舉辦56場名米鄉鎮競賽,將於10月份辦理第2階段「全國名米產地冠軍賽」,吸引更多消費者關注認識臺灣優質好米,增加臺灣米消費量。
    (2)推動「臺灣米標章」:已有臺鐵、摩斯、悟饕、吉野家、全家便利商店、華航諾富特飯店、臺中長榮桂冠酒店等67家業者(連鎖門市約3,780家)使用本標章,提供外食消費者辨識選購具一定品質之國產米產品。
    (3)推動食米養成教育:整合政府、社區、學校及民間團體等資源,將米食營養、飲食攝取、米食體驗、新型態米食產品等內容融入校園各學習領域。105年至8月底已輔導小學結合在地農會推動食米校園51所,參與學童人數約7,300人。
  3. 建立農民直銷農產品場域
    (1)輔導各縣市設置16處有機農夫市集:提供小農直接銷售平臺,促進有機農產品地產地消,並結合在地文創及旅遊建構有機村(聚落)12處,面積593公頃。
    (2)輔導設置假日戶外型「農夫市集」及平日室內型「農民直銷站」:已輔導設置6處農民直銷站及2處農夫市集,105年將新增輔導2處農民直銷站及1處農夫市集。
    (3)推動農村社區市集及小舖:以小規模方式試辦經營,穩定後再擴大規模成為農夫市集及農民直銷站。已輔導設立農村社區市集及小舖28處,105年將新增輔導31處。
    (4)建置道農市集:媒合在地農民參與每週六、日營運之道農市集及新增據點,至105年8月底已於交通重要據點成立道農市集7處11站,提供在地農民鮮採蔬果。
    (5)輔導都會區定期定點假日農民市集:包含臺北希望廣場及臺北花博農民市集,105年將新增臺中市夢想市集行銷據點。
  4. 參加2016臺灣美食展設置「臺灣農業館」:倡議「食在地、享當季」,推廣當令農產食材,並行銷農業旅遊伴手、特色農村料理或農業體驗商品,透過整合農業六級化及區域休閒農業場域資源,有效推動地產地消及食遊在地觀念。
  5. 推廣農村休閒旅遊:至105年8月底公告劃定79處休閒農業區、許可376家休閒農場及輔導138家「田媽媽」農村料理班。持續推動休閒農業職能基準及場域認證,辦理水果旅行推廣活動及參與國內外旅展,深耕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及開發菲律賓、印尼、越南與穆斯林族群來臺遊客市場。105年至8月底,估計吸引遊客前往農村休閒旅遊1,400萬人次,其中約包含27萬國際遊客。
  6. 推動農村社區企業經營輔導:以與農村產業連結之企業或合作社(含預定設立)為輔導對象,105年預計遴選具潛力的經營主體50家,強化其企業化經營及創新能量,藉由扶植在地農企業,培育具企業經營能力的青年農民,形成農村產業領頭羊。

(二)建立農產品交易物流中心

  1. 促進農產品物流體系現代化
      進行農產品物流中心規劃評估及實體建設,整合國內農業產地之物流需求,建立現代化農產品物流,輔導設立具備冷鏈功能之農產品產地物流中心,減少生鮮農產品損耗,提升對農民與消費者服務功能,提高運銷效率,增進農民福祉。
  2. 強化農產品批發市場輔助物流能力
      輔導果菜市場遷(擴)建,導入電子拍賣交易,提升交易效率,並透過雲端智慧資訊連結產地物流體系,提升對農民與消費者服務功能。規劃於106及107年輔導臺南市政府辦理新化果菜市場遷建工程,整合鄰近鄉鎮果菜市場、集貨場等,導入電子化拍賣,發展智慧化批發市場,另輔導高雄市政府辦理高雄果菜市場擴建工程,結合農產物流業務,擴大服務功能,全面採行電子化拍賣,提升效率。

(三)農業新南向政策

  新南向國家(東協、南亞及紐澳)中我國業與澳大利亞、越南、菲律賓、泰國、緬甸、印尼及印度簽署農業合作協定或備忘錄,並與新加坡及紐西蘭簽署經濟合作協議,將於現有合作基礎上,持續辦理各國重要農業政策研析、農業人才培育、技術合作與交流,並透過農業貿易、防檢疫食品安全談判、農業技術盤點、智財權布局及產業座談等,以期建置與南向國家農業產業供應之鏈結,擴展臺灣農業之海外市場效益,提升雙方農民收益與農業發展。

  結合政府新南向政策,研擬東南亞及南亞國家青年來臺就讀及產學合作計畫活絡國際農業人才交流,規劃與僑委會合作,就海外青年技術專班及產學攜手僑生專班於106年招收200人以上,補助實習獎勵金及保險,增加來臺就讀農業相關科系誘因,結合農產業實習課程設計,培育產業所需之農業人才,亦可成為臺灣農業南進之管理人才。

(四)成立臺灣國際農業開發公司

  打造國家農業品牌的國家隊「臺灣國際農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由台肥公司的子公司─台肥生技公司清算重組而成,預定在10月中旬正式成立運作,將整合國內進出口業者,以外銷為導向,強化農產品契作生產、集貨、品管、建立品牌、海外行銷等層面,建構臺灣農產品具備供貨穩定及品質確保的外銷供應體系,以國家品牌與國外市場通路建立多元合作關係,並配合農業新南向政策,改善目前外銷農產品過度依賴單一市場的情形,帶動臺灣農業外銷新契機。

  本案公司籌組作業已初步完成,將聘請具外銷實務專業經理人經營,成立初期將藉由垂直整合農產品出口產銷管理,以出口為導向加強辦理農產與資材(含肥料、農藥、機械及設備等)外銷,並配合本會推動農業新南向政策,發展東協、南亞及紐澳等新興目標市場,選定1至2項主力產品發展國際行銷外,並配合時令農產品辦理季節性出口至新興市場,亦將協助友邦農產品之生產規劃、技術改良、產品包裝及行銷等工作。

四、友善環境、振興農村

(一)推動有機、生態農業

  持續加強推動國內有機農業發展,組成有機農業技術服務團,提供有機農業生產技術與經營管理教育訓練,輔導農友申請有機驗證,協助購置產銷設施(備)及補助有機資材,並推動建置有機集團栽培區,擴大有機農產品生產。

  積極建置學校團膳有機食材供應體系,輔導拓展有機農產品行銷通路,並結合民間團體及志工力量,投入有機食農教育推廣活動,藉由消費者認同,擴大有機農產品市場。另制定有機農業專法,納入友善環境生產體系,促進有機農業及環境永續發展。

(二)因應氣候變遷,推動生物炭應用

  為減緩溫室氣體之二氧化碳排入大氣,將推動以農業生產副產物,運用炭化技術將生物資材炭化,固定其碳素,並規劃將該等生物炭回歸農田,藉以改善農地物理性質,以及多元化土壤微生物相。105年已舉辦「生物炭的應用與產業發展研討會」,藉以盤點資訊與技術,並經討論規劃後續生物炭回歸土地封存碳素之相關應用與作法,期有效處理農業廢棄物、減少碳排放及改善農地土壤,友善農業生產環境。

(三)漁業資源保育

  「遠洋漁業條例」草案、「投資經營非我國籍漁船管理條例」修正草案及「漁業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於105年7月5日經  大院三讀通過,7月20日公布,明確規定從事遠洋漁業應遵守之行為義務,並輔導相關業者確實遵守國際組織所通過之養護管理措施。

  為永續利用及保護海洋生態,我國已劃設「海洋保護區」約3.1萬平方公里,占臺灣12浬領海面積47.5%。另透過「世界海洋日」系列活動之辦理,加強宣導並推廣海洋保育與資源永續利用觀念。

  本會亦於105年6月28日召開研商「沿近海漁業資源復育事宜」會議,請各直轄市、縣(市)政府就3浬內禁止流刺網漁船作業或重要棲地劃為管制區之可行性進行評估溝通,並將據以研擬傷害性漁具漁法退場轉型措施;另為強化沿近海漁業資源增育,至8月底累計放流魚苗數達571萬尾。

(四)林業資源永續利用,發揮森林碳吸存效益

  1. 建構區域林業生產體系:輔導新竹、南投及屏東地區成立4處林業合作社,以及輔導6家林產業者模擬示範國產木竹材產地證明制度之操作,促進國產材利用多元化,提高木材自給率,穩定料源供應,推動木材循環利用(零耗損)、木質生質能源;配合休耕地活化,推動短期經濟林造林,促進菇蕈等產業發展,並協助林產加工業者改進相關技術。
  2. 經濟人工林利用符合國際森林管理委員會(FSC)規範與標準:FSC係國際公認的森林認證體系,旨在確保森林經營符合永續原則,林務局已擇林區管理處推動FSC森林驗證輔導計畫,並規劃針對所屬各林區管理處林業主管人員及從業人員實施教育訓練,使熟稔FSC森林永續經營之原則與標準,變動調整相因應的經營作為,後續將推動試辦FSC驗證。
  3. 積極推動「里山倡議」:以地景或生態系的尺度,結合地方人文資源,發展在地特色產業,創造兼顧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育與居民生計的生態系統。實踐強化臺灣里山倡議如下:
    (1)鼓勵國內相關機關、學校和組織加入國際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IPSI)會員:借鏡他山之石與分享我國成果,目前已有東華大學、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臺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及本會花蓮農業改良場通過加入,林務局已申請審核中。
    (2)與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合作推廣「綠色保育標章」及「綠色保育農產品」:讓農民不使用化學肥料及化學農藥耕作,在其產品上使用有別於慣行產品之標章。目前全臺通過綠色保育標章申請的農戶累計達247件,農地面積共有274公頃,保育對象共有40種。
    (3)維持推動水梯田生態復育工作:恢復舊有灌溉水路及田埂,保存水梯田與埤圳濕地生態環境,105年共復育63.4公頃。

(五)推動農田水利建設

  105年至8月底完成辦理灌溉排水渠道更新改善173公里、構造物436座,早期農地重劃區農水路更新改善1,002公頃,預計農地重劃83公頃,並積極輔導農民使用省水灌溉用噴灌、滴灌設施833公頃,輔導農田水利會辦理2,353處灌溉水質監視點及水污染源監測作業,合計檢測1萬3,114點次,有效掌握灌溉用水水量及水質,維護農民權益。

(六)整體性治山防災

  1. 推動整體治山防災:辦理土砂災害防治、水庫集水區保育、區域性水土資源保育及綠環境營造、特定水土保持區治理等計525處,全年預定土砂控制量約820萬立方公尺;野溪清疏土方量約300萬立方公尺,至8月底執行清疏207.5萬立方公尺。
  2. 山坡地水土保持管理:辦理特定水土保持區劃定公告1區,水土保持計畫審核2,932件,監督檢查1,461次,違規使用查報取締1,475件。
  3. 充實土石流防災整備:105年已辦理土石流防災疏散避難演練及說明210場次,培訓土石流防災專員359人(累計2,649人),推動自主防災社區30處(累計542處),更新全臺1,687條土石流潛勢溪流影響範圍內保全對象清冊4萬7,998人。
  4. 流域綜合治理:辦理農田排水治理工作,並配合宜蘭縣三星鄉等5處重要蔬菜產區辦理農糧作物保全,改善產區農田排水,至105年8月底推動治理工程62件,渠道長度約54.7公里、構造物32座,預計可減輕6,000公頃農田高淹水潛勢地區水患問題。
  5. 辦理國有林崩塌地處理、野溪整治、防砂工程及緊急處理與維護:105至8月底已完成治理工程47件,處理崩塌地約52公頃,抑制土砂下移量約170萬立方公尺,改善及維護林道約61公里。

(七)落實動物保護

  1. 強化犬隻源頭管理:預計106年2月起執行公立動物收容所零人道撲殺政策,持續強化犬隻源頭管理制度,落實寵物登記,寵物登記及寵物業稽查至105年7月底共辦理2萬8,423件,全國新增寵物登記數達9萬6,145隻;源頭管控家犬繁殖,規範飼主應為家犬絕育。推動地方政府依其轄區資源與特性,公、私協力推廣加強重點區域貓絕育量能,105年絕育數將提高至15萬隻以上。另訂定檢舉違反動物保護法案件獎勵辦法,鼓勵全民監督棄養行為,配合執法強度及動物保護生命教育,減少流浪動物產生。
  2. 完善全國公立動物收容所管理標準與作業流程:改善收容管理人力,督導並協助地方政府興(改)建公立動物收容處所,落實收容管理動物福利與專業。發展動物保護領域非政府組織營運能力,推動多元、適地性之收容動物認領養(如校園犬、伴同犬等),建置全國推廣動物認領養資訊平臺,提升認領養訊息傳播效能,至105年7月底全國公立收容所動物認領養率提升74.3%,所內使亡率降至10.9%。
  3. 強化經濟動物及實驗動物人道管理:研擬友善畜禽生產系統定義及指南,輔導推動友善畜禽生產,並強化212個動物科學應用機構實驗動物人道自主管理監督機制及外部查核80場次。

(八)推動農村再生2.0

  依據調查,執行農村再生計畫者對提升農村生活環境品質感到滿意達85.8%,顯示居民對於第一期農村再生正面肯定。為加速推動農村再生2.0,本會已規劃農村再生政策的精進作法,主要調整方向包括成立農村再生基金辦公室,統籌農村再生基金之政策規劃、基金運用與管理、績效考核,以及結合地方政府與擴大多元參與等機制。

  • 回上一頁
  • 105-10-05: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