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貳、落實推動新農業創新施政

一、擴大對地綠色環境給付

  為引導農民以友善環境方式生產優質稻穀,本會自105年第2期作起於全國6個鄉(鎮、市、區)試辦稻作直接給付與保價收購雙軌制,總計1,446位農民領取稻作直接給付金,面積計999公頃,占試辦區申報交公糧面積49%。

  106年第1期作擴大於20個試辦區,試辦稻作直接給付,申報面積1萬1,027公頃,占試辦區申報稻作面積63%,其中有62%領取給付金,未回復繳公糧,已初步減少農民對保價收購制度之依賴。

  106年第2期作再擴大至50個試辦區,申報直接給付面積計有1萬5,276公頃,占申報種稻面積66%。

  規劃107年全國實施保價收購制度與休耕政策整合,調整成對地綠色環境給付,鼓勵農民生產進口替代或重點發展作物,穩定糧食供應。

二、穩定農民收益

(一)擴大推動農業保險

  鑑於世界各國多已透過農業保險制度,降低農業經營風險,穩定農民經濟安全,本會106年持續辦理高接梨、梨、芒果保險,增加試辦釋迦收入、水稻、養殖水產及芒果區域收穫型保險,其中釋迦保險投保92件、51公頃;水稻保險申請投保4,634件、8,542公頃(辦理核保程序中);養殖水產投保32件、40.8公頃。

  刻正開發石斑魚、農業設施及禽流感等保險品項,並規劃107年新增香蕉收入型、文旦柚、鳳梨、甜柿、木瓜及蓮霧等保險品項,未來將持續擴大試辦品項,以累積試辦經驗,建立適合我國國情之農業保險制度。

(二)增加專業農所得

  調整產業政策補助於專業農與年輕農民,建立集團產區及採後處理中心,導入企業化經營發展多元加工及行銷;全面執行促進農地利用方案,規劃10年新培育3萬名青農及4萬家專業農戶,針對27萬公頃農地規劃最適規模利用,預計至109年專業農之農家所得達180萬元。

(三)照顧老農福利

  維持現有農民福利制度下,以現有老農津貼為基礎並考量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建立兼具農民退休安養及改善農業結構的農民退休制度。

  「老年農民福利津貼暫行條例」第4條修正草案,於106年9月7日經行政院院會討論通過,並於9月8日函送大院審議,將申領老農津貼的排富規定調整與國民年金老年基本保證年金的標準一致,以保障老年農民請領福利津貼的權益。

三、提升畜禽產業競爭力

(一)提升國產生鮮豬肉品質及安全

  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22條規定,食品包裝須標示原產地(國),強化國產豬肉與進口豬肉分流管理與標示,105年7月啟動傳統市場生鮮豬肉追溯制度,106年至9月底聯合稽查32處傳統市場、305家肉攤,合格率90.8%,預計106年底標示覆蓋率達50%。

  推動傳統豬肉販售業者以溫控方式販售生鮮豬肉,106年至9月底已有屠宰場6場、屠體運輸車輛48輛、傳統肉攤94攤申請通過現場評核,同意補助設置冷藏設施,以確保消費者食用安全。

  本會已在全國171處畜禽屠宰場派駐人員執行屠宰衛生檢查工作,不合格者予以化製處理,同時加強取締違法屠宰行為,為消費者食肉衛生安全嚴格把關。

(二)穩定毛豬供銷

  透過輔導150班毛豬產銷班運作業務,導入新式養豬觀念與技術,促進養豬經營管理企業化,推動生產醫學,落實場內生物安全、疫苗使用及正確用藥等觀念,提高豬隻育成率10%至15%。促請台糖公司加速養豬事業轉型現代化,與縣市政府合作成立養豬專區,以及評估成立海外生產基地。

(三)推動養豬場沼氣發電

  經濟部能源局已將106年生質電能躉購費率調升為每度5元,本會已調降政策性農業專案貸款利率至1.04%,貸款額度由1千萬元提升至3千萬元,並訂定「養豬場沼氣發電獎勵及補助作業要點」,依畜牧場規模規劃不同獎勵及補助額度,同時成立專家團隊提供養豬農民技術輔導與諮詢服務。106年至9月底已設置發電者共38場、計34萬頭,另已簽約且規劃建置中約計43萬頭。

(四)加強禽流感防疫

  106年藉由禽流感候(野)鳥主動監測系統,於2月5日首度於國內花蓮玉里田間1死亡幼鴨發現與日韓相同之H5N6亞型高病原性禽流感,隨即啟動大範圍管制監測措施,在第一時間先後成立「動物疫災災害緊急應變小組」與「禽流感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啟動跨部會合作機制。

  另協同直轄市及縣(市)政府積極推動禁運禁宰措施、肉鴨上市前監測及提高撲殺補償費至8成等創新防疫作為,防堵H5N6亞型禽流感傳播。

  依各項主、被動監測結果,本次H5N6亞型禽流感主要於花蓮及雲林、嘉義、臺南地區零星發生,計確診12場,撲殺4萬1,602隻家禽,自3月6日起未再發現H5N6案例,於5月5日撤除中央應變中心,本會並於7月24日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通報結案,並已爭取106年至110年經費,規劃成立國家禽流感防控中心,作為禽流感防治研究之智庫,藉由整合相關資源強化研究工作,提供科學實證資料,支援國家防疫決策,以達成與現有行政體系相輔相成之效。

(五)落實推動口蹄疫防疫

  臺灣本島、澎湖及馬祖已經於106年5月25日獲OIE正式認定為「施打疫苗口蹄疫非疫區」,另金門地區亦於106年9月向OIE申請認定為「施打疫苗口蹄疫非疫區」,逐步朝向成為「不施打疫苗口蹄疫非疫區」。

四、推廣有機與友善環境農業

(一)推廣有機與友善環境農業

  106年5月5日發布友善環境耕作推廣團體審認要點,機關(構)、學校、法人或團體所推廣農法,符合農業友善環境及資源永續利用,生產過程不使用合成化學物質、基因改造生物及其產品者,可申請審認為友善環境耕作推廣團體,經該團體登錄及稽核管理有案農友,比照有機驗證農友納入輔導。

  推動符合國際趨勢之綠色給付措施,106年5月5日發布有機及友善環境耕作補貼要點,對於有機轉型期驗證農地每年每公頃給予生態獎勵給付及收益減損補貼6萬元至8萬元,有機驗證農地及登錄友善耕作農地給予生態獎勵給付每年每公頃3萬元,補貼期限3年;另有機集團栽培區內驗證通過之有機及有機轉型期農地,每年每公頃另予獎勵1萬元,獎勵期間3年。

  研擬有機農業促進法(草案),經行政院院會討論通過,106年7月28日函送大院審議。至106年9月底通過有機農業驗證面積7,282公頃,較105年底面積6,784公頃,成長498公頃,通過友善環境耕作推廣團體審認者4家,輔導友善環境耕作面積286公頃。

(二)推動肥料末端價格一致化及產品小包裝化

  自106年7月1日起補助運輸至花東及離島之化學肥料運費每公噸500元(40公斤裝每包補助20元),花東及離島地區農民購肥價格已與西部地區相當,促使肥料末端價格趨於一致,均衡照顧農友用肥權益。

  協調台灣肥料股份有限公司等肥料業者針對農民常用化學肥料產品,增加25公斤等小包裝提供農民選擇。台灣肥料股份有限公司自106年8月1日起,已常態於市場供應25公斤裝肥料產品,方便農民搬運及減少體力負擔。

(三)推動里山倡議,友善農業生產環境與自然資源循環利用

  鼓勵國內相關單位加入國際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IPSI),目前已有東華大學、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臺灣生態工法基金會、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及本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林務局、水土保持局等8個公私立單位通過加入。

  搭建「臺灣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TPSI)」,106年已辦理4場分區踏查及工作坊,邀請有志於實踐「里山倡議」目標與作法的實務工作者和相關組織參加,以促進在地實務工作者、社區與部落組織、民間機構、綠色企業與政府相關部門之知識力及實踐力。

  已與臺灣大學合作在本會林業試驗所蓮華池研究中心,規劃利用里山地景建立林園療癒基地;另與宜蘭縣政府合作,規劃從福山植物園聯結雙連埤地區之里山產業,將自107年啟動相關建設。

  輔導使用綠色保育標章,已有農友217戶、263公頃,保育對象如石虎、水雉、臺灣藍鵲、臺灣白魚、翡翠樹蛙等37種。維持推動水梯田劣化地生態復育工作,106年已復育98.4公頃。

  推動臺灣里山生態農村實踐計畫,106年遴選新北共榮社區、新竹南埔社區、臺東尚德社區等3處潛力社區積極輔導,將著重推廣友善環境,帶動農村善用豐富的生態資源,創造新型態綠色經濟資源,樹立臺灣里山生態農村典範。

五、農業資源永續利用

(一)完成農地資源盤點

  為確保糧食安全,掌握農地利用現況與面積,本會自105年起,進行農業及農地資源盤查作業,並結合地方政府進行地區查核,以及建置農業地理資訊整合系統,經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協助,產製約1,500萬筆全國GIS地籍圖,作為本會辦理「農業及農地盤查作業」之共同底圖,並整合農舍建築執照資料、臨時工廠登記、列管在案之違規工廠、畜牧場登記、漁業生產調查、森林及坡地調查管理資料等,建置本會「農業及農地盤查作業」成果公開圖臺,未來透過公民參與及監督,強化國家農地利用管理機制。

  至106年7月底已完成全國各縣農地區位及面積盤點作業,已掌握可供糧食生產土地面積約68萬公頃,農地供非農業使用面積為4.5萬公頃,其中,屬工廠使用面積為1.3萬公頃,本會刻正配合行政院政策優先處理,強化農地違規處理作為,後續亦將配合國土計畫法劃設農業發展地區,提供對地綠色環境給付,並結合促進農地利用方案,整合破碎農地為適當規模之產區或專區,引進專業農投入效率化經營,加速農業人力及產業結構調整,以利農業永續發展。

(二)維護灌溉用水水量及品質

  加強農田水利建設,106年至9月底辦理灌溉排水渠道更新改善143公里、構造物417座,早期農地重劃區農水路更新改善1,073公頃;另協助辦理灌區外農田水利設施更新改善渠道29公里,水工構造物89座,以造福灌區外農民3,194公頃。

  積極輔導農民使用省水灌溉用噴灌、滴灌設施1,950公頃,輔導農田水利會辦理2,347處灌溉水質監視點及水污染源監測作業,合計檢測2萬3,293點次,有效節水及掌握灌溉用水水質。

  另配合落實「2025年非核家園」政策,持續輔導農田水利會推動農業水域用地設置太陽光電系統,目前桃園、石門、嘉南、高雄農田水利會已完成35處埤塘盤點,並已完成全臺第一口光電埤塘桃園大圳12-14號池,第一期設置容量0.48MW。

(三)推動棲地保護之永續漁業

  為儘早解除歐盟對我國漁業的黃牌警告,調整國內遠洋漁業法制架構,已落實遠洋漁業三法及相關子法規,規定遠洋漁船裝設電子漁獲回報系統,成立24小時漁業監控中心,建構海洋漁業資料整合系統,採取遠洋漁業相關業者稽核策略計畫,推動與我國漁業關聯性較高的21個國家完成漁業合作,並強化遵守各國際組織規範,以強化法律架構;改善監測、管控與監督措施;強化水產品可追溯系統及建立國際漁業合作關係等,落實漁業資源養護與管理措施,至106年9月底執法處分案件35件,罰鍰3,831萬元。

  推動刺網漁業退出3浬海域作業,輔導各直轄市、縣(市)政府依據轄屬水域特性訂定或擴大刺網漁業禁漁區,並針對已訂定刺網漁業管理規範之縣(市),優先推動輔導轉型為一支釣或曳繩釣漁業,由漁民自願申請參與,至106年9月底已有宜蘭縣等5縣申請登記,轉型漁船(筏)計3,218艘。另為增裕沿近海漁業資源,推動漁苗放流計畫,106年至9月底共計放流魚苗545萬尾,並規劃建立2處栽培漁業區,培育海洋資源。

(四)推動農電雙贏

  配合國家能源政策方向,本會於「申請農業用地作農業設施容許使用審查辦法」,將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所定太陽能、風力及非抽蓄式水力設施,定義為綠能設施,納入容許辦法予以規範,允許在不影響農業經營之前提下,於農業設施屋頂或農地上設置。

  農業有關畜禽、養殖漁業、農作產銷設施、農業水域(埤塘)及不利農業經營的地區,都能發展綠能光電,其中,畜禽屋頂架設光電設施,不僅有隔熱降溫的效果,還能得到發電收益,目前已有2,000多場畜牧場裝設屋頂光電設施。未來本會將與光電業者及農民不斷對話,並成立單一窗口專案小組,讓業者進行農業綠能投資,以農為本、綠能加值,增加農民收益,達到農電共榮雙贏。

(五)改善農業缺工措施

  推動改善農業季節性缺工2.0措施,106年4月招募並僱用青壯年成立3個農業技術團,於8月再新增8個技術團,總計11個技術團、招募325名準農業師傅,4月至9月平均上工率達94%。

  為協助低技術門檻工作招募新勞動力,招募中壯年於7月成立15個農業耕新團,總計招募310名農耕士,7月至9月平均上工率達90%。另與法務部合作輔助措施,於全臺6市縣運用外役監受刑人協助改善農業缺工,每月派請57名受刑人協助農事工作,4月至9月平均上工率達90%。

  為持續改善農業缺工,預定招募50名牧場管理員成立乳牛飼育團,11月正式調派至乳牛場從事全年性工作。107年預計於嘉義縣試辦成立2個茶業專業團,以及另成立2個農業技術團。

  強化省工、節能之自動/智慧化機械設備研發及應用,如開發青蔥去膜清洗機,可取代人工清洗青蔥去膜作業,省水省工且效率高達人工作業6倍;研發番茄苗嫁接輔助機具,具有穗砧苗株斜切與接合固定之重要功能,可獲得穩定、精準、均一的嫁接品質等。

  另輔導農民引進產業適用之國外商品化農機,已審查通過引進水田除草機等9機種農機設備,後續將辦理實地測試、示範觀摩及推廣使用,同時藉由引進國外農機產品之創意,激勵國內業者改良開發,拓展國際市場,並解決農業人力高齡化及經營缺工造成產業困境。

(六)培育新農民

  106至111年本會推動「新農民培育計畫」已奉行政院核定,將依據從農不同階段的需求,協助新進從農者跨越技術、土地、資金、行銷等各項門檻,並縮短學用落差及輔導青年農民轉型為專業農或農企業,預計每年培育3,000位新農民,106年至9月底培育新農民逾2,700人。

  輔導百大青年農民,已遴選第1屆至第3屆青農計318位,並於9月開啟第4屆青農遴選作業,協助產製儲銷技術、設施設備與貸款資金、行銷輔導等,並建立16個縣市在地青農交流服務平臺,計有2,793位青年農民加入,引導群聚合作發展。另透過農民學院開設專業技術、經營管理等農民專業訓練,系統化培訓農業人力。

  開辦農業公費專班,106學年嘉義大學擴大為2班、增設屏東科技大學及明道大學各1班共155人,輔導學生畢業後從農;106學年試辦獎勵高級中等學校農場經營科從農輔導方案,提供成績優異者獎學金及農業職涯探索獎勵金;另配合青年教育及就業儲蓄帳戶方案提供優質農業職缺,參與青年期滿3年可領回儲蓄金36萬元,欲升學者可申請農業公費專班,欲從農者則可申請青年從農相關輔導措施。

  推動政策性農業專案貸款,106年至8月底提供2.7萬名農漁業者162.7億元貸款,其中配合培育農業青年人力及專業農民等政策,加強推動「青年從農創業貸款」、「輔導農糧業經營貸款」、「輔導漁業經營貸款」及「提升畜禽產業經營貸款」等,並藉由農業信用保證機制,協助農漁民取得資金。

  加強農地銀行服務,至106年9月底農地銀行已媒合農地2萬2,995筆、約4,810公頃,並以專案式媒合服務提供青年農民取得經營所需農地,包括持續清查及介接可供活化利用之農地物件,鼓勵地主釋出經營權,輔導農會強化中介服務能量等,更將積極發展農地儲備利用作法,促進農地活化利用及青年留村從農。

六、運用科技發展創新農業

(一)推動農業科技產業聚落

  打造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成為結合智慧科技發展低汙染、高附加價值之農業科技與加值產業聚落,至106年9月底已引進天然物加值、畜禽生技、觀賞水族、生物農藥及肥料、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等共108家業者進駐,帶動企業投資總額107.5億元,創造1,500人就業機會。

  園區整合提供檢疫、檢驗、通關、物流、轉運等一次到位的便捷進出口通關檢疫與儲運服務,全天24小時均可進行貨物通關,帶動倉儲區之高利用率,亦縮短農產品外銷出口時程,大幅提升搶攻全球市場之競爭力。另結合「新南向」市場拓銷政策,輔導園區企業參與臺灣國際生物科技大展、臺灣觀賞魚博覽會等,並加強與越南、泰國等產業交流合作,開拓國際市場商機。

  因應農企業投資營運需求,本會積極辦理農業生物科技園區擴充計畫,其中多功能倉儲區興建工程、生活服務區暨產業人才培育中心興建工程,將分別於106年底及107年上半年竣工,而165.4公頃的第二期園區擴充工程,預計於108年底前竣工,逐步擴大臺灣智慧農業產業聚落規模。

(二)推動智慧農業

  智慧農業4.0計畫分為「智慧生產」與「數位服務」兩大主軸,並擬定三大策略進行計畫推動。重點產業涵蓋蝴蝶蘭、種苗、菇類、農業設施、稻作、溯源農產業、家禽(水禽)、生乳、養殖漁、海洋漁產業等10項,並以共通平臺與整合技術、人才培育與標竿學習、產業策進與業界參與,以及專案管理與產業分析等功能小組進行整體布局規劃。

  智慧農業4.0計畫業建立有機、產銷履歷、吉園圃及臺灣農產品生產追溯4個農糧產業溯源系統之資料統一交換機制,提供泛食品雲及跨機關之系統介接服務,提升資訊交換效率約50%。進行蝴蝶蘭澆水機效能改善,初期開發先以色標定位配合LCD攝影機偵測盆栽位置,完成後估計可節省人工20%、節水5%以上。另完成國內漁業電子觀察員系統雛型機,可將漁獲物流向透明化;並推動5項智慧農業業界科專計畫,及19項補助計畫,促成產業自主投入創新研發與應用,提高產業擴散效應。

(三)設置蘭花種苗交易服務中心

  臺灣蘭花具有種原豐富及品種多樣化優勢,惟業者以中小型居多,為解決小農保存蘭花親本之成本高,又可能有病毒感染風險,規劃於臺南市建構臺灣蘭花品種商業服務中心,以維護重要種原並促進品種交易,增進市場利用,本計畫已於106年6月6日經本會核定,續由臺南市政府落實推動。

(四)提供農業數位資訊整合服務

  推廣「農務E把抓」服務,強化農業生產作業管理效能,本會運用行動裝置應用軟體等資通訊技術開發農務E把抓,提供農友簡便有效率的資訊化工具。至106年9月底累計導入2,476家農場,使用人數3,379餘人,管理耕地面積約8,178公頃。

  發展「農業開放資料」應用,至106年9月底本會彙整開放18類、970項,近千萬筆農業資訊,106年至今已被外界介接逾4,200萬次,並辦理「農業資料開放競賽」,以及與臺灣大學合作辦理「2017臺大黑客松」,近200人報名參加,鼓勵民間運用創意發揮農業資訊加乘效應。

  運用各種媒體管道辦理政策宣導、與農民座談,讓農業政策有更多的溝通及說明,亦加強新媒體社群應用,本會自105年8月正式上線建立官方臉書粉絲專頁及LINE@官方帳號,至106年9月臉書粉絲專頁人數已達9萬7,600人、LINE@1萬5,740人,加強與民眾交流互動。

七、提升糧食安全

(一)推動大糧倉計畫

  規劃於北部第2期稻作低產區、中部沿海再生稻區、彰雲嘉高鐵沿線、南部雙期稻作區等,推動稻田轉作雜糧,以整合群聚式集團產區、契作契銷、導入農企業經營及鏈結加工產業等策略,重建雜糧產業鏈。本會新育成大豆臺南10號及黑豆臺南11號品種,產量增加10%至20%,且抗白粉病,提高農民種植意願。其中,大豆臺南10號為食用級大豆,蛋白質含量40%以上,目前為新北市農會及義美公司契作製作豆漿品種。

  106年至9月底輔導雜糧代耕體系購置生產機具與理集貨設備80部,增加建立集團產區30處、採後處理中心8處,規劃至109年增加國產雜糧3萬公頃,提升國產雜糧之自給率。

(二)推廣強固型設施農業

  為提升產品品質、維護民眾飲食安全,並穩定夏季蔬菜生產、預防冬季寒害,減少極端氣候損害及調節產期,106年溫網室設施之補助比例提升為二分之一,每公頃最高補助90萬元至550萬元,分階段輔導推動強固型設施,至9月底已核定設置強固型設施201公頃,總計核定溫(網)室設施500公頃。

  另研擬因應氣候變遷農業調適方案(107至111年)(草案),加強農業環境資源維護,發展耐逆境育種與防災減災科技,調節產業經營模式等,以降低氣候風險,建構強韌農業,確保糧食安全。

(三)學校午餐採用四章一Q農產品

  106年由新竹縣市、臺中市、臺南市、宜蘭縣、臺東縣等6直轄市、縣(市)先行試辦,依據校園食材登錄平臺資料,試辦縣市學校午餐採用四章一Q食材之覆蓋率已由106年3月11%,至6月成長為44%。

  106年9月包括澎湖縣等20縣市參與學校午餐使用四章一Q食材獎勵方案,約3,370校、170萬學生受惠,可帶動4千公頃農業生產面積,並協助學校食材採購驗收人員正確辨識四章一Q農產品,強化並落實學校團膳驗收及校園食材登錄作業。另已納入國軍團膳,後續亦將高中及政府部門團膳列為推廣對象。

(四)加強食農教育與推廣

  辦理106年食米食農教育推廣計畫,以「國產稻米」及在地農特產作物為主要素材,整合政府、社區、學校及民間團體等各界資源,將食米食農、均衡營養攝取、農產安全及在地消費等融入各學習領域,106年輔導小學推動食米校園55所,參與學童人數約8,000人。

  每年以半價優惠提供新期國產冷藏優質稻米供應學校用餐食米,106學年度起,擴大學校用餐食米供應對象,由公私立幼兒園至高中職學校,包含與學校簽訂「學校外訂盒(桶)餐採購契約」之團膳廠商均可申購,讓學童安心吃到國產新鮮優質好米。

  推動校園有機食農教育,106年於170所中、小學及特教學校推廣200場次,並選定中小學校與大專學生、社區社團及教師學習社團等,以工作坊方式進行48場次深度食農教育與有機農耕體驗實作課程。

  推動農村青少年農業教育及社區服務計畫,輔導204家鄉鎮農會加強食農教育與健康飲食,帶動學童認識國產農產品。106年規劃推動食農教育體驗活動3百餘場次,預計7,000人次參與。

八、確保農產品安全

(一)強化農藥管理

  為落實農藥管理法中有關定期陳報農藥產銷資料事宜,本會已公告自106年1月1日起,農藥生產業者及販賣業者應記載農藥進銷貨等資料,並定期陳報主管機關,此外每筆銷售紀錄均應記載買受人資訊,以利追蹤查核,使民眾能買的放心、食的安心。

  為協助農業生產管理及兼顧消費者飲食健康安全,本會於106年4月5日公告修正農藥田間試驗準則第4條第1項第2款延伸使用範圍之群組化作物或有害生物種類、代表性使用範圍及其實施方式,增加菇類作物群組,並列入近年新發生或新紀錄病蟲害;增加微生物殺菌劑、微生物殺蟲劑之藥效作物分群表、使用範圍,以有效降低化學農藥使用量。至106年8月底已公告作物之農藥延伸使用範圍計7,414項,並送請衛生福利部增(修)訂2,810項農藥殘留標準。

  規劃10年內(至2027年)化學農藥減半方案,減少使用化學資材。生物農藥為應用植物保護上安全性資材,現階段已有多項生物農藥菌株可進行技轉及商品登記,且相關登記制度採預審制度個案審查,大幅提升生物農藥產品登記速率,從以往4年縮短至2年內順利取得產品登記證,未來亦可拓銷至南向國家。

  為有效防範雞蛋驗出芬普尼事件,本會防檢局已於9月6日公告「4.95%芬普尼水懸劑」為禁用農藥。未來發生雞蛋芬普尼檢測不合格之畜牧場,將依據動物用藥品管理法處最高30萬元之罰鍰,如果一年內再犯者將處50萬元至250萬元罰鍰;針對檢測芬普尼不合格蛋雞場,其雞蛋上市前均應檢附芬普尼檢驗合格證明文件,為期3個月;已著手研修畜牧法,未來針對造成重大食安事件之畜牧場,將立即撤銷畜牧場登記證書。

(二)加強農產品用藥抽驗

  本會農產品等安全檢測資訊,已整合公開於官網「檢驗資訊專區」,針對高風險農產品加強抽驗,倘有未符標準者,將由轄管之地方政府依「動物用藥品管理法」及「消費者保護法」相關規定,做好貨源移動管制,要求業者於再行抽驗檢驗合格前不得販售上市,並加強業者用藥輔導。

  106年至9月20日進行農漁畜產品安全檢測,其中農產品抽驗12,875件,合格率96.2%;畜禽產品3萬954件,合格率約100%;養殖魚塭未上市水產品1,186件,合格率98.8%;批發魚市場水產品1萬6,240件,合格率99.9%;辦理學校午餐蔬果食材抽驗2,122件,合格率95.2%。

(三)研發農藥殘留即時檢測技術

  結合化學分析與光電晶片跨領域技術,研發農藥即時檢測技術,搭配本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快速淨化專利套組及拉曼光譜專利晶片,客製化建置殘留農藥之表面增強拉曼光譜資料庫,整體檢驗時程可於15分鐘內完成,耗材及儀器成本大幅降低為公告方法成本之10%至15%,本項技術已於106年4月取得我國發明專利,未來可應用於農產品安全即時檢測。

(四)建立消費者可信任標章制度

  現行本會推動的4項農產品標章,依循法規、標章圖樣、制度內容及認驗證機制等各有不同,導致消費者不易瞭解、辨識各標章意涵,爰啟動農產品標章整合規劃,建立一套使消費者易於瞭解、安全可靠、資訊全程公開及可與國際接軌之農產品標章制度。

  現行的農產品標章將以安全、永續為願景,整合為「有機農產品標章」及「TGAP標章」等2項標章,其中TGAP標章將納入現行吉園圃、CAS及產銷履歷標章之強項,預計109年底前完成農產品標章整合,目前積極辦理法規修正、規範研修、人員培訓輔導及宣導工作等,以利新標章正式上路。

九、建構農產品現代化物流、多元行銷通路

(一)提升農產品到貨品質

  國內外消費者日益重視農產品品質與安全,亦即從農作物栽培至採後處理、分級、選別、加工等運銷過程,建立一套標準化作法,提升在地農產品安全管理、到貨品質,如香蕉採收後不落地以軌道運輸、改善魚市場衛生安全管理及達成「魚貨不落地」等,建立市場區隔,臺灣農產品未來才有可能進一步「進口替代、出口擴展」。

(二)建構農產品現代化物流及交易體系

  規劃106至107年於屏東設立產地大型物流中心,未來將邀請國內產官學與國外專家一同協力規劃,建立清洗、延長保鮮、完善分級選別與包裝冷鏈處理等符合國際規格標準的「國際保鮮物流中心」,協助國內農民、出口業者進行農產品收穫後處理,以高規格處理包裝,打造臺灣優質品牌形象。

  輔導新北市政府辦理板橋果菜市場新建工程,已於106年5月7日營運。另臺南市新化果菜市場遷建工程及花蓮市果菜市場擴建工程均已核定推動中,逐步建立農產品現代化交易體系。

(三)推動新南向農業

  加強拓展農產品外銷東協、紐澳等新興市場,106年至8月底我國農產品出口值為32.7億美元,較105年同期成長3.8%,其中5項重要外銷農產品出口增加值逾100萬美元,按出口值成長依序為茶葉、鬼頭刀、蝴蝶蘭、芒果及毛豆。

  配合政府新南向政策,本會推動「區域農業發展」旗艦計畫,盤點11項具推動潛力之農業品項,以雙向互惠互利模式輸銷新南向國家。106年至8月底我與新南向國家政府高層農業人員交流互訪414人次、協助新南向國家培訓農業人才325人次,輔導水產種苗協會赴馬來西亞參加「2017年亞太水產養殖年會暨貿易展」等,我國與新南向國家雙邊農產貿易金額達38.3億美元,較105年同期增加7.9%。

  其中,我國已育出耐熱及高生長效率型種豬,累計至106年9月底臺灣種豬出口越南及香港頭數約2,112頭(計32批),足見臺灣優秀種豬配合疾病清除計畫,已逐步重回國際市場。

(四)輔導成立台農發股份有限公司

  台農發公司已於105年12月成立運作,其核心任務包括「農產品進出口」、「技術輸出」及「海外投資與資材外銷」,現階段首要任務為「農產品出口」,已擇定香蕉、鳳梨、鳳梨釋迦、結球萵苣、胡蘿蔔及洋蔥等6項果蔬為主力外銷產品,將強化以外銷為導向之農產品契作生產、集貨、物流品管、建立品牌及海外行銷等,建構供貨穩定及品質確保之外銷供應體系,以提升外銷量能,進而增加農民收益。

(五)建立農產品直銷與多元通路

  於臺北都會區輔導設置「臺北希望廣場」、「花博圓山廣場」等2處定期定點假日農民市集,106年至8月底已辦理臺北希望廣場34場次,農產品銷售金額1億6,513萬元,另臺北花博農民市集辦理26場次,銷售金額9,735萬元。另已輔導設置農民直銷站7處、農夫市集4處、農村社區小舖及市集34處、道農市集7站(11處),提供在地農民銷售自產農產品。

十、提高農業附加價值

(一)推動農業區域加工中心

  106年選定新竹、苗栗有機作物;雲林縣水林鄉甘藷、南投縣南投市鳳梨、嘉義縣東石鄉落花生、大豆;臺南市官田區水果、高雄市水果等重要產區,規劃輔導設置6處區域農產品加工中心,積極媒合區域加工中心與農民、農業產銷班及農民團體擴大契作並申請產銷履歷或有機驗證,以供應安全及穩定原料,契作面積約400公頃,已協助規劃建立ISO22000及產銷履歷加工驗證4處、導入食品衛生安全良好規範及有機加工驗證1處、建廠規劃1處。

  輔導彰化縣芳苑鄉農會整合區域小型蛋雞飼養場,以產銷班模式與農會進行合作,建立區域型雞蛋洗選集貨場,目前廠房已完成基礎工程及洗選機安裝;另整合屏東縣鹽埔鄉區域蛋雞飼養場,成立雞蛋運銷合作社,並設立區域型雞蛋洗選集貨場,目前已完成向國外廠商下單訂購洗選機作業,均預計於11月底前開始營運。

  我國水產品多以外銷為主,現有專業加工廠配合原料產區,多分布於高雄、屏東、嘉義、宜蘭等縣市,本會輔導漁業(民)團體依據地區產業需求,設置具區域水產品加工場,並導入HACCP驗證等安全品質管理系統,提升相關產品安全衛生品質及優質形象,106年預計輔導設置永安區漁會及南縣區漁會2處區域水產加工廠。

(二)推動休閒農遊

  至106年9月底累計公告劃定休閒農業區82處、核發許可登記證休閒農場398家及輔導成立田媽媽農村料理班134家。強化產業人力專業素質,建置友善環境場域,輔導農業旅遊伴手、特色農村料理或農業體驗商品,透過整合農業六級化成果及周邊農業旅遊資源,行銷區域主題旅遊。

  持續深耕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及開發菲律賓、印尼、越南與穆斯林族群來臺遊客市場,拓展國內外團客與多元通路。106年至9月底吸引遊客前往農村休閒旅遊約1,500萬人次,其中包含約30萬國際遊客。

  提供森林遊憩服務,透過生態旅遊帶動周邊產業,本會林務局辦理森林遊樂區、步道等設施整建及ISO9001等服務品質驗證,106年至9月底遊客已逾773萬人次,並串連周邊部落社區、協會,發展異業結盟及步道生態旅遊,已有53家業者簽定策略聯盟。另輔導南投縣仁愛鄉、宜蘭縣南澳鄉等原鄉社區規劃能高越嶺古道、蘇花古道及南澳古道等生態旅遊路線。

(三)提高農業附加價值

  推動特色米糧產業六級化發展,106年選定特色米糧亮點產品10項以上進行輔導,7月26日舉辦「2017父親節米蛋糕創意大賽」總決賽,自156項產品選出20項得獎產品,結合網路、平面等媒體行銷宣傳,拓展米穀加工產品多元行銷通路。

  為引導施政資源投入優質、安全之生產區域,以維護大面積優良農地,至106年9月底建置20處、5,263公頃農業經營專區,培育專業農及青年農民,同時以友善環境耕作方式,發展仙草、紅棗、香菇、胡麻、紅豆等地區核心產業,並輔導農業經營專區內320公頃通過產銷履歷驗證、78公頃通過有機驗證,結合契產契銷模式,打進多元市場通路,提高農業附加價值與農民收益。

  為營造臺灣客庄浪漫大道,建構北臺三線沿線特色農業及豐富農林地景,本會已召開5次工作小組會議,規劃浪漫臺三線農情客家風行動計畫,以推展地產地消、促進觀光為政策主軸,提出「產業扎根」、「人文培育」及「環境優化」等三大策略,並推動十項重點計畫及配合客委會協助環境整備事項,如擇「樟之細道」古道沿線重要出入口,規劃設置林業特產品展售及林園療癒體驗服務區;推動農村產業與苗栗茶產業跨域計畫,並以茶、果、蠶桑、蜂、菇、酒莊及螢火蟲生態等特色,規劃浪漫臺三線農業旅遊體驗遊程等,展現客庄農村文化與景觀特色。

十一、維護農業環境資源與安全

(一)整體性治山防災

  結合「治山、防災、保育、永續」策略目標,提出優先治理順序,分年分期實施,進而達到保育水土資源、涵養水源、減免災害、促進土地合理利用、增進國民福祉等目標。透過相關治山防災手段進行崩塌地處理、溪流整治等,以加速復育坡地水土資源涵養功能,並減低地形變動及減少下移土砂量,減輕下游河道淤積情況,並降低洪峰流量,減低災害規模。

  持續辦理土砂災害防治、水庫集水區保育、區域性水土資源保育及綠環境營造、特定水土保持區治理等,106年至9月底已核定治山防災相關工程計575件、控制土砂量約365萬立方公尺及執行清疏土砂量178萬立方公尺。

(二)流域綜合治理

  辦理農田排水治理工作,以及配合宜蘭縣三星鄉等5處重要蔬菜產區辦理農糧作物保全,改善產區農田排水,106年至9月底推動治理工程18件,渠道長度約12.4公里、構造物23座,可減輕2,661公頃農田高淹水潛勢地區水患問題。推動國有林班地治理,106年至9月底辦理22件,抑制土砂生產量36.3萬立方公尺,處理崩塌地15.1公頃,強化森林國土保安功能。

(三)永續林業資源

  106年至8月底執行國土保育範圍內現有超限利用、濫墾、濫建限期拆除、廢耕執行計畫,已收回698.4公頃,由政府加強管理更新造林,達到發揮穩定地質、維護國土保安及環境生態等森林公益效能。

  加強保安林檢定工作,辦理檢定面積2萬5千餘公頃,並新編入保安林面積1,797公頃、解除保安林面積近8公頃。結合9個保安林周邊社區或企業團體共同管理保安林,提高社區居民生活品質及居住環境。

  已完成國有林造林246.2公頃,海岸林及離島造林43.7公頃,獎勵造林198.5公頃,平地造林315.5公頃,合計造林803.9公頃。辦理國有林崩塌地處理、野溪整治、防砂工程及緊急維護工程152件,處理崩塌地約92.1公頃,抑制土砂下移量約173.7萬立方公尺,改善及維護林道約62.4公里。

  友善環境及創新林業技術,人工林經營導入國際森林驗證標準(FSC),強化森林經營事業監測技術,建立符合經濟、環境及社會等效益之友善環境林業。此外,與學術單位合作進行木質林產品全材加值利用,以及非木質林產物生活及醫療用途等研究,創新產業價值。

十二、落實動物保護

(一)強化犬隻源頭管理

  持續強化犬隻源頭管理制度,106年至9月底辦理寵物登記、絕育及寵物業稽查共計8萬1千餘件,全國新增寵物登記數達11萬8千餘隻;源頭管控家犬繁殖,規範飼主應為家犬絕育或申報,並於106年4月完成修法免除勸導後始可裁罰。另106年持續推動地方政府依其轄區資源與特性,公、私協力推廣加強重點區域及放養型犬隻絕育量能,全國共計1,620個村里參與,將絕育數目標提高至18萬隻。

(二)依據零撲殺新制全面推動配套調整措施

 106年2月起全國公立動物收容所停止原公告12日收容動物得人道處理措施,改以經獸醫師檢查患有法定傳染病、重病無法治癒、嚴重影響環境衛生之動物或其他緊急狀況等下方得為之,督導並協助地方政府依據「源頭減量、改善收容、多元認養」原則推動各項配套,收容管理以確保動物照顧品質為核心,調控入所動物數,並結合民間力量大量執行戶外犬貓族群源頭管制減量,以維護民眾生活品質及動物福祉。

(三)強化經濟動物及實驗動物人道管理

  訂定豬隻友善飼養系統定義及指南,輔導推動友善畜禽生產,逐步建構畜牧場及民眾友善畜牧概念,並強化210個動物科學應用機構實驗動物人道自主管理監督機制及外部查核81場次。

十三、推動農村再生2.0

  加速推動農村再生,106年起轉型為農村再生2.0,以農村社區為發展主軸,讓具有不同區位特性之農村適性發展,依照區域產業、自然資源與社會文化之特性,發揮區域擴散效益,透過智慧科技創新與社會創新的韌性農村,創造臺灣農村的新價值。

  農村再生2.0軟硬體建設並重,突破過去主要著重在單一社區的輔導與建設,納入地方政府共同執行,擴大參與及合作機制,著重擴大多元參與、強調創新合作、推動友善農業及強化城鄉合作等,期透過各項計畫執行,發揮最大綜效,並以特色化、區域化、網路化及智慧化概念,打造全新農村再生。至106年9月底推動農村社區培根累計2,526社區參與培訓、研提農村再生計畫計有759社區,以及辦理1,936農村社區建設。

  「第七屆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共有178名學生參與駐村,涵蓋建築、水保、工業設計、戲劇、文學等領域,藉由參與、投入、人文關懷,應用年輕人的創意,協助解決問題,形成在地力量,將農村的多樣性充分展現。

  此外,協助農村社區企業經營輔導,加速農村社區產業活化,扶植企業自立,並引導農村企業朝向社會企業發展,鼓勵友善環境耕作、振興偏鄉經濟、協助小農生產等創新營運模式,帶動農村社區自主永續發展。106年打造34區農村區域發展亮點,並透過跨域合作導入農業新技術,改善區域性產業發展基盤,辦理改善產業環境條件172案,另結合53案農村社區企業經營輔導,建構農村社區自主營運體系,吸引青年返鄉。

十四、照顧農民福祉

(一)提升農民福利

  照顧農民生活,106年至9月底發放老年農民福利津貼405.1億元,受惠農漁民64.2萬人;發放農漁民子女就學獎助學金5.08億元,協助5.9萬農漁民子女順利就學。

  為減輕漁民負擔,漁業用柴油繼續按油價浮動補貼14%,106年至9月底共補貼6,693艘漁船申購柴油1萬公秉,優惠補貼金額約8億元。

  為保障漁民海上作業生命安全,安定遭難漁民家屬生活,依「漁業法」第53條之1規定辦理「漁民海上作業遭難救助」,遭難漁民,死亡及失蹤150萬元,傷殘35萬元至65萬元。

(二)強化農民團體組織效能

  106年辦理全國各級農(漁)會屆次改選,於106年7月底前大致順利完成各級農(漁)會選舉工作,並於7至10月間辦理農(漁)會新屆次三首長研習班共6梯次,以協助新屆次農(漁)會理事長、常務監事及總幹事就任後儘速熟悉農(漁)會業務、相關法令與政府當前施政重點,強化渠等業務執行能力,帶領農(漁)會提升競爭力開創新局。

  協助農會發展經濟事業,本會組成顧問團隊遴選28家農會,輔導其發展創新農村經濟事業。106年已陸續辦理臺灣農漁會百大精品評選作業,將評選出安全衛生,又具低碳環保概念之優質農業精品,預定於12月下旬於臺大綜合體育館舉辦「2018臺灣農業精品展」。

(三)創新農業金融服務

  建置農漁會資訊共同系統,整合金流、物流及資訊流,透過集體議價及異業合作聯盟,適時導入創新業務,發揮農漁會通路價值,至106年9月底已有81家農漁會上線。

  健全農漁會信用部經營體質,106年8月底全體農漁會信用部逾期放款金額51億元,逾放比率0.49%,備抵呆帳覆蓋率613.38%,分別較93年1月底減少944億元、降低17.22個百分點及增加593.63個百分點,農漁會信用部風險承擔能力及資產品質已大幅提升。

  建構完整的上下層農業金融服務系統,為發揮農漁會信用部通路優勢,並加強服務農漁民,推動全國農業金庫與全體農漁會簽訂代理收付款項總契約書,至106年8月底311家信用部1,175個營業據點,已提供代收國民年金保險費、水電費、電信費、信用卡費及汽機車燃料使用費等逾750項服務,總計代收9,563萬筆、3,849億元。

  • 回上一頁
  • 106-10-13:6,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