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貳、106年新農業重大施政成果

一、擴大稻作對地綠色環境給付

  為鼓勵稻農生產符合市場需求的優質稻米,推動對地綠色環境給付,除保價收購外,讓農民多一個選擇與保障。106年第1期作於全臺20個試辦區實施稻作直接給付與保價收購雙軌制,農民可自由選擇申報稻作直接給付或保價收購;第2期作再擴大至50個試辦區,並結合稻米產銷契作集團產區計畫,給予分級給付金,藉此提升稻米產業競爭力。

  106年第1期作計9,549人領取直接給付金,面積6,802公頃,占試辦區39%;106年第2期作計1萬4,335人領取直接給付金,面積1萬1,727公頃,占試辦區51%。經過3個期作試辦結果,逾6成農友願意參與稻作直接給付,減少對保價收購制度之依賴,有助提升稻米品質、確保農地農用及農民收益。

二、推廣有機與友善環境農業

  106年5月5日發布友善環境耕作推廣團體審認要點,以推廣團體自主規範為主,政府輔導管理為輔,將友善環境耕作納入輔導,並研擬「有機農業促進法(草案)」,引導友善環境耕作與有機接軌,106年11月9日大院經濟委員會已完成該法逐條宣讀,尚待審議。

  106年開辦有機及友善農業環境補貼,受益農戶約3,067戶,補助9成有機驗證與檢驗費用、有機質肥料785.6公頃、溫(網)室設施及農機具設備665臺,減輕農民驗證及生產成本,以及輔導拓展有機多元行銷通路,舉辦有機食農教育廣宣活動,以消費需求帶動有機產業成長。

  至106年底通過有機農糧產品驗證7,569公頃,驗證合格農戶3,186戶;友善耕作推廣團體計有13家通過審認,登錄友善耕作529公頃,合計有機及友善環境耕作8,098公頃,約減用化學肥料1萬770公噸、減用化學農藥103.1公噸。

三、永續林業發展及自然保育

(一)推動里山倡議,友善農業生產環境與自然資源循環利用

  2010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0屆締約方會議通過「里山倡議」,本會林務局除持續致力於自然保護區域的經營管理外,更重視淺山保育工作,強化從森林到海洋的連結,嘗試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產環境。

  至106年底已有東華大學等9個公私立單位通過加入「國際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IPSI)」,並搭建「臺灣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TPSI)」;另與臺灣大學合作在本會林業試驗所蓮華池研究中心,規劃利用里山地景建立林園療癒基地,並協助屏東霧臺鄉的大武、阿禮等部落復耕小米、紅藜,引進中興大學保種35年的「紅羽土雞」,林下栽培原住民傳統民俗植物山當歸,串接部落自然人文之生態旅遊,實踐「部落里山新經濟」。

  推廣綠色保育標章,至106年底共237戶、387公頃,提供38種以上保育類動物安心棲息的環境;相關水梯田及劣化地等生態復育工作,已復育約105公頃。藉由綠色保育標章,鼓勵消費者購買友善農產品,透過建置銷售平臺、舉辦田裡有腳印市集、動物派對等推廣體驗活動,提高綠色保育標章能見度,並獲得行政院頒發國家永續發展獎。

(二)振興我國林產業及木材市場,發揮森林生態系服務價值

  森林之經營具環境、經濟與社會三個面向,本會林務局推動全國林業及自然保育工作,致力發揮「林木」及「非林木」產品與服務等生態服務價值,其中木竹產業及森林生態旅遊所帶動的產值已達132億元。

  順應國際「碳減量」趨勢,並提高我國木材自給率,透過人工林經營導入森林管理委員會(FSC)架構,達成營造健康森林及合理永續利用目標,以私有林為主,國有林為輔,穩定提供市場所需國產材,發展友善環境之生產作業體系,並與產業界及學界合作強化產業鏈與市場行銷,建立完整的林業產業鏈。

  持續發展森林生態旅遊,提供18處國家森林遊樂區、8處自然教育中心、3處平地森林園區、4處林業文化園區及154條自然步道,作為生態旅遊、環境教育、山林運動場域,辦理相關設施整建及ISO9001等服務品質驗證,106年遊客人數逾1,187萬人次。

  此外,為帶動森林周邊在地產業,串連森林遊樂區及步道周邊部落社區、協會,發展異業結盟及步道生態旅遊,至106年底已與53家旅遊業者簽定策略聯盟契約。以「南澳生態旅遊聯盟」為例,透過轄區內「蘇花古道─大南澳越嶺段」及「南澳古道」,結合當地泰雅部落與社區產業,創造公私協力推動生態旅遊模式。

四、漁業資源永續利用

(一)維護我國沿近海棲地環境

  推動刺網漁業退出3浬海域作業政策,輔導沿岸具有珊瑚(岩)礁之縣市訂定管理規範,補助刺網業者轉型為一支釣或曳繩釣漁業,由漁民自願申請參與,106年輔導830艘經營刺網漁業漁船(筏)辦理轉型。

(二)培育海洋資源

  沿近海水域受到污染及過度捕撈,導致漁業資源逐漸減少,為增裕沿近海漁業資源,推動「沿近海漁業永續發展種苗放流」計畫,106年放流魚苗709萬尾。

(三)解除歐盟對我國漁業的黃牌警告

  本會漁業署已就歐盟建議之11項行動計畫,調整國內遠洋漁業法制架構,落實遠洋漁業三法及相關子法規,改善監測、管控與監督措施;強化水產品可追溯系統及建立國際漁業合作關係等面向,落實漁業資源養護與管理措施。106年依「遠洋漁業條例」處分共50件,罰鍰累計4,493萬元;規定遠洋漁船裝設電子漁獲回報系統,2月成立24小時漁業監控中心,並與我國漁業關聯性較高的21個國家完成漁業合作,強化遵守各國際組織規範。

五、提升畜禽產業競爭力

(一)提升國產生鮮豬肉品質及安全

  強化國產豬肉與進口豬肉分流管理與標示,105年7月啟動傳統市場生鮮豬肉追溯制度,106年聯合檢查40處傳統市場、385家肉攤,合格率91.4%。

  推動傳統豬肉販售業者以溫控方式販售生鮮豬肉,106年已有屠宰場6場、屠體運輸車輛28輛、傳統肉攤73攤申請補助設置冷藏設施並已通過現場驗收,確保消費者食用安全。

(二)穩定毛豬供銷

  輔導毛豬產銷班導入新式養豬觀念與技術,促進養豬經營管理企業化,推動生產醫學,落實場內生物安全、疫苗使用及正確用藥等觀念,異地飼養示範場豬隻育成率提升10%至15%。輔導調配各供應管道之供應數量,強化產銷調節措施。

(三)推動養豬場沼氣再利用

  訂定「養豬場沼氣發電獎勵及補助作業要點」,搭配經濟部能源局106年生質電能躉購費率調升為每度5元,本會並調降政策性農業專案貸款利率至1.04%,貸款額度由1千萬元提升至3千萬元。至106年底已設置發電者43場、計37.3萬頭,平均每場收益增加21.7萬元,減少40萬公噸以上碳排放量,另已簽約且規劃建置中約計80萬頭。

(四)有效控制禽流感H5N6、H5N8

  106年藉由禽流感候(野)鳥主動監測系統,於2月5日首度於國內花蓮玉里田間1死亡幼鴨發現與日韓相同之H5N6亞型高病原性禽流感,在第一時間先後成立「動物疫災災害緊急應變小組」與「禽流感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啟動跨部會合作機制,計確診12場,撲殺4萬1,602隻家禽,已於5月5日撤除中央應變中心,本會並於7月24日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通報結案。另107年1月19日通報OIE我國H5N8高病原性禽流感疫情結束。

  輔導家禽產銷結構調整,選育優良種禽,建立無禽流感、新城病等健康雛禽供應體系,提供禽場規劃、飼養技術等諮詢輔導,落實禽場免疫接種及衛生安全飼養管理,輔導家禽市場軟硬體設施升級,至106年底累計補助家禽場新(改)建非開放式示範禽舍152場。

(五)落實推動口蹄疫防疫

  臺灣本島、澎湖及馬祖已經於106年5月25日獲OIE正式認定為「施打疫苗口蹄疫非疫區」,金門地區亦於106年9月向OIE申請認定為「施打疫苗口蹄疫非疫區」,預計於107年5月OIE第86屆年會正式獲認定為施打疫苗口蹄疫非疫區;另臺灣本島、澎湖及馬祖預計於107年7月1日停止施打口蹄疫疫苗,逐步朝向成為「不施打疫苗口蹄疫非疫區」。

六、促進農業資源有效利用

(一)完成農地資源盤點,促進農地利用

  本會透過跨部門資料蒐集、GIS空間分析及地方政府協力合作,業於106年9月完成農業及農地資源盤查作業,並建立查詢圖臺(https://map.coa.gov.tw)對外公開。依據盤查成果,以全國法定農業用地278萬公頃為分析基礎,可供糧食生產土地面積約68萬公頃,其中供農糧生產使用面積52萬公頃、供養殖漁塭使用面積4.3萬公頃、供畜牧使用面積1.1萬公頃,其餘10.5萬公頃屬潛在可供農業使用土地。

  農業用地供非農業建築使用面積約4.5萬公頃,其中最多者為工廠使用,面積約1.3萬公頃,已依行政院106年10月13日核定「保護農地—拆除農地新增違規工廠」行動方案,進行第一階段17家違規工廠拆除作業。上開盤查結果亦提供經濟部及內政部,就農地上工廠進行詳細查核及提供處理方案之分析基礎;後續並將配合國土計畫法劃設農業發展地區,提供對地綠色環境給付,並結合促進農地利用方案,優先鼓勵潛在可供農業使用土地之地主釋出經營權,引進青農投入效率化經營,促進農業永續發展。

(二)維護灌溉用水水質、水量及效能

  加強農田水利建設,106年底完成辦理灌溉排水渠道更新改善257公里、構造物697座,農地重劃及早期農地重劃區農水路更新改善1,156公頃;另協助辦理灌區外農田水利設施更新改善渠道30公里,水工構造物91座,以造福灌區外農民3,250公頃。

  輔導農民使用節水管路灌溉噴灌、滴灌設施2,340公頃,輔導農田水利會辦理2,347處灌溉水質監視點及水污染源監測作業,合計檢測4萬2,974點次,有效節約用水及掌握灌溉用水水質。

  配合落實「2025年非核家園」政策,持續輔導農田水利會推動農業水域用地設置太陽光電系統,目前桃園、石門、嘉南、高雄農田水利會已完成36處埤塘盤點,並已完成全臺第一口光電埤塘桃園大圳12-14號池,第一期設置容量0.5MW;另桃園水大圳8-20號池於年底完工,設置容量2MW。

(三)推動農電(綠能)雙贏

  配合國家能源政策方向,本會將綠能設施納入申請農業用地作農業設施容許使用審查辦法予以規範,允許在不影響農業經營之前提下,於農業設施屋頂或農地上設置。另不利農業經營的地區得設置綠能設施,於106年9月21日新增公告20區,總計已有38區,共2,383公頃。

  農業有關畜禽設施、養殖設施、農作產銷設施、農業水域及不利農業經營的地區,都能發展綠能光電,其中畜禽及農作產銷設施屋頂架設光電設施,不僅有隔熱降溫的效果,還能得到發電收益,至106年底已有2,252場畜牧場及1,317場農作產銷設施裝設屋頂光電設施,裝設容量可達678MW;加速漁電共生,進行文蛤、虱目魚及吳郭魚養殖魚池得設置光電設施之試驗計畫。

  本會已成立農業綠能專案小組,作為與光電業者及農民對話之窗口,讓業者進行農業綠能投資,在「農業為本、綠能加值」下,增加農民收益,達到農電雙贏目標。

七、培育新農民及改善農業缺工措施

(一)培育新農民

  106至111年本會推動「新農民培育計畫」已奉行政院核定,每年培育3,000位新農民,將依據從農不同階段的需求,協助新進從農者跨越技術、土地、資金、行銷等各項門檻,並縮短學用落差及輔導青年農民轉型為專業農或農企業,106年培育新世代農民3,370人。

  輔導百大青年農民,已遴選第1屆至第3屆青農計318位,並於106年11月完成第4屆百大青農遴選作業,協助產製儲銷技術、設施設備與貸款資金、行銷輔導等,第1屆百大青農營業額提升61%、第2屆提升102%。建立16個縣市在地青農交流服務平臺,計有3,518位青年農民加入,引導群聚合作發展。另透過農民學院開設專業技術、經營管理等農民專業訓練,系統化培訓農業人力。

  開辦農業公費專班,106學年嘉義大學擴大為2班、增設屏東科技大學及明道大學各1班共155人,輔導學生畢業後從農;106學年試辦獎勵高級中等學校農場經營科從農輔導方案,提供11所高農200個獎勵名額;另配合青年教育及就業儲蓄帳戶方案提供優質農業職缺,參與青年期滿3年可領回儲蓄金36萬元,欲升學者可申請農業公費專班,欲從農者則可申請青年從農相關輔導措施。

  推動政策性農業專案貸款,106年提供4萬368名農漁業者240億元貸款,其中配合培育農業青年人力及專業農民等政策,加強推動「青年從農創業貸款」計貸放448件、6億元,並藉由農業信用保證機制,協助農漁民取得資金。

  加強農地銀行服務,至106年底農地銀行已媒合農地2萬3,019筆、約4,815公頃,並以專案式媒合服務提供青年農民取得經營所需農地,包括持續清查及介接可供活化利用之農地物件,鼓勵地主釋出經營權,輔導農會強化中介服務能量等,更將積極發展農地儲備利用作法,促進農地活化利用及青年留村從農。

(二)改善農業缺工措施

  106年於全國各地成立37團農業人力團,包括農業技術團、農業耕新團、乳牛飼育團、茶業專業團等,總計招募842名農務人員。農務人員平均年齡42歲,總計服務農場4,145家次,上工天數為7萬1,217天,最高薪資可達5萬399元。另設置農業人力資源媒合平臺,以利農業人力管理及勞動力調派。

  106年補助農友購置中耕管理機、農地搬運車等小型農機1,831臺,引進適合國內產業之國外已商品化農機設備,包括「水田除草機」、「葉菜乘坐式播種、防除、採收機」等5臺,其中水田除草機每日可除草1.3公頃,約可替代18個人力,每公頃可節省人工除草成本1.6萬元;葉菜乘坐式播種、防除、採收機每日可播種1公頃,約可替代10個人力。

八、運用科技發展智慧農業

(一)推動智慧農業

  智慧農業4.0計畫分為「智慧生產」與「數位服務」兩大主軸,包括蝴蝶蘭、種苗、菇類、農業設施、稻作、外銷主力作物、家禽、生乳、養殖漁、海洋漁產業等10項領航產業,並以共通平臺與整合技術、人才培育與標竿學習、產業策進與業界參與,以及專案管理與產業分析等功能小組進行整體布局規劃。

  106年建置種苗智慧生產示範場域,結合自動化移植機械,每分地可節省50%作業時間。外銷主力作物產業中,結球萵苣導入省工作業輔具及機械輔助設備,可節省50%施肥量及降低人力需求;鳳梨產業則開發輕量化集貨容器,減輕乘載重量30%至40%,節省50%裝卸時間,提升載運效率及減低人力成本。

(二)推動農業科技產業聚落

  致力打造農業生物科技園區成為結合智慧科技發展低汙染、高附加價值之農業科技與加值產業聚落,至106年底已引進天然物加值、畜禽生技、生物農藥及肥料等107家業者進駐,帶動企業投資總額新臺幣107.2億元,創造1,550人就業機會。

  又因應農企業投資營運需求,本會辦理農業生物科技園區擴充計畫,其中多功能倉儲區興建工程已於106年11月竣工,多功能生活服務區暨產業人才培育中心興建工程亦將於107年上半年竣工,另面積廣達165.4公頃的擴充工程,則預計於108年底前竣工,逐步擴大臺灣智慧農業產業聚落規模。

(三)提供農業數位資訊整合服務

  推廣「農務E把抓」服務,強化農業生產作業管理效能,本會運用行動裝置應用軟體等資通訊技術開發農務E把抓,提供農友簡便有效率的資訊化工具。至106年底累計導入3,208家農場,使用人數4,372餘人,管理耕地面積約1萬672公頃。

  發展「農業開放資料」應用,至106年底彙整開放18類、1,150項、逾千萬筆農業資料,被外界介接逾8,000萬次,透過開放、標準、整合的資料介接程式,讓農業資料發揮更大利用價值。106年12月舉辦「2017農業創新黑客松」,總計144人共40組參賽跨界交流、共同運用農業開放資料協作創新。

九、提升糧食安全

(一)推動大糧倉計畫

  推動稻田轉作雜糧,以整合群聚式集團產區、契作契銷、導入農企業經營及鏈結加工產業等策略,重建雜糧產業鏈。106年增加國產雜糧栽種面積6,266公頃,國人將更容易買到新鮮、健康及安全的國產雜糧;建立雜糧集團產區34處、2,549公頃,並建構代耕體系,補助購置雜糧機具405臺,擴大耕作及處理量能;輔導理集貨中心機具設備8處,以及輔導開發純國產雜糧加工品,如豆奶、米果、豆干、豆腐及豆花等,媒合義美、福壽、旺旺等企業採購國產雜糧及油料原料,推展實體及電商通路。

(二)推廣強固型設施農業

  因應氣候變遷,提升農業防減災效能,輔導優質農產業產銷,輔導蔬果、花卉及種苗等作物等設施園藝產業升級,穩定蔬果供應,增加農民收益,結合在地產業特色,友善耕作,建立設施產業加值鏈,106年輔導設置強固型溫(網)室設施183公頃。

(三)學校午餐採用四章一Q農產品

  透過創造需求帶動生產,106年全國20縣市學校午餐採用四章一Q食材,計3,506校、186萬學生受惠,四章一Q覆蓋率44%;106年第1學期抽驗蔬果3,280件,合格率95.1%,較105年同期提升3.7%,促使學校午餐廠商更加重視食材來源及安全品質。另106年9月起推動供應國軍驗證農產品蔬菜;107年擴大推動19萬國軍食材(預計9,250公噸,占50%採購量)、政府機關等採用標章農產品。

(四)加強食農教育

  鼓勵學校、社區、公司及農民團體等提供食農教育服務,舉辦377場農漁畜產業食農教育體驗活動,計1萬3,565人次參與;辦理有機食農教育活動、農事體驗課程及教師研習260場次,參與師生1萬8,000人。另輔導186家鄉鎮農會加強辦理健康飲食與食農教育。

  以「國產稻米」為主要素材,整合政府、社區、學校及民間團體等資源,辦理國、高中創意米食競賽活動,完成55場次活動,8,000人參與,使學童對食米營養、安全及地產地消之正確認知,促進飲食文化傳承。

(五)推動APEC降低糧損行動計畫

  本會106年8月參加越南芹苴召開「因應氣候變遷APEC糧食安全及永續農業高階政策對話(部長級)會議」,我國推動「強化公私部門夥伴關係降低供應鏈之糧食損失」多年期計畫成果獲列入「芹苴宣言」及2017年部長級會議聲明,肯定該計畫對區域糧食安全之重要及貢獻。

十、確保農產品安全

(一)加強農產品用藥抽檢

  為落實行政院食安五環改革方案,106年辦理田間及集貨場蔬果抽驗1萬501件,其中選定連續性採收、高風險以及近3年不合格率10%以上,包括菜豆等37項蔬果加強抽驗,抽驗合格率由往年平均94.5%,至106年底提升為96%。

  106年養殖魚塭未上市水產品監測1,851件、合格率98.8%;批發魚市場水產品監測及自主管理2萬6,120件、合格率99.9%。針對高風險藥物殘留畜禽產品抽驗,106年共計抽驗市售畜禽產品3,057件,產品藥物殘留檢測合格率99.8%。

  倘有未符標準者,將由地方政府依「農藥管理法」、「動物用藥品管理法」及「消費者保護法」相關規定,要求業者於再行抽驗檢驗合格前不得販售上市,並加強業者用藥輔導。

(二)強化農藥管理

  107年1月3日行政院審議植物醫師法草案,肯定推行植物醫師制度為值得努力的方向,並請本會審慎評估辦理國家考試或自行辦理植物醫師認證之可能性,並研議農藥管理等相關配套措施。

  為維護農藥使用安全,106年公告益達胺、賽速安、可尼丁農藥於108年8月25日前限制不得使用於荔枝及龍眼等蜜粉源植物,另公告4.95%芬普尼水懸劑為禁用農藥,以及公告24%巴拉刈溶液、33.6%巴達刈水懸劑自107年2月1日起禁止加工及輸入,並自108年2月1日起禁止分裝、販賣及使用。另為強化農藥販售及流向管理,107年1月1日起全數以電子化陳報產銷紀錄,落實農藥使用安全管理。

  推動十年化學農藥使用量減半,相關策略包括:強化作物病蟲害綜合管理技術研發與推廣、開發替代性生物性防治資材、盤點淘汰高用量高危害農藥、依農藥安全性建立分級管理制度,以及強化農藥代噴制度等,並持續輔導使用者精準合理用藥。

(三)建立消費者可信任的標章制度

  本會已啟動農產品標章整合規劃,未來將現行推動之四項農產品標章,以安全為主軸整合為「有機農產品標章」及「TGAP標章」等2項標章。

  「有機農產品標章」將配合「有機農業促進法」持續推動,另「TGAP標章」制度內容將融入CAS、產銷履歷及吉園圃3項標章之優點,驗證範圍主要涵蓋初級農產品及簡易農產加工品,上述整合工作將於108年底完成,以利消費市場理解、辨識及信賴。

十一、建構農產品現代化物流、多元行銷通路

(一)提升農產品到貨品質

  106年已審查通過3家農企業建置符合國際食品安全衛生及檢疫標準之大型蔬果理貨包裝場,俾提升國產蔬果商品形象與價值;完成宜蘭縣南方澳第三魚貨拍賣場生鮮區及臺東縣新港魚市場小型魚類區等2處魚市場魚貨不落地,改善年交易量約4千公噸之魚貨衛生安全。

(二)拓展農產品外銷通路

  106年我國農產品出口值為49.8億美元,較105年成長6.6%,其中6項重要外銷農產品出口增加值逾100萬美元,按出口值成長依序為茶葉、鬼頭刀、蝴蝶蘭、石斑魚、毛豆及芒果。

  為重建以外銷為導向的農產品供應鏈,輔導「台農發股份有限公司」以香蕉、鳳梨、鳳梨釋迦、結球萵苣、胡蘿蔔及洋蔥等6項果蔬作為主力外銷品項,106年與日本大型通路業者簽署合作備忘錄,穩定供應香蕉、鳳梨、結球萵苣、胡蘿蔔於日本通路販售,並拓展香蕉至中東杜拜地區及鳳梨釋迦至馬來西亞等新興通路。

  評估屏東為鳳梨及香蕉主要產地,已著手規劃於107年在屏東設立產地大型物流中心,第一期計畫以外銷鳳梨果品為主,占地面積合計3,600坪,處理量達100公噸/天,將邀請國內產官學與國外專家一同協力規劃,未來將擴大納入其他蔬果處理業務,打造臺灣優質品牌形象。

(三)推動新南向農業

  配合政府新南向政策,本會推動「區域農業發展」旗艦計畫,以雙向互惠互利模式,將我農業相關產品及技術輸銷新南向國家。106年我國與新南向國家農產品貿易金額為57.6億美元,較105年增加9.3%,其中我國外銷新南向國家為13.3億美元,較105年成長7.4%;至我國肥料、農藥外銷新南向國家50.2萬公噸,較105年增加33%,農用機械出口值增加6.5%。

(四)建立農產品直銷與多元通路

  於臺北都會區輔導設置「臺北希望廣場」、「花博圓山廣場」等2處定期定點假日農民市集,106年已辦理臺北希望廣場52場次,農產品銷售金額2億5,513萬元;花博圓山廣場辦理44場次,銷售金額1億5,608萬元。另已輔導設置農民直銷站11處、農夫市集4處、農村社區小舖及市集36處、道農市集及雲林高鐵設置農村好物專區等,提供在地農民銷售自產農產品。

106年12月於臺大綜合體育館舉辦「臺灣農業精品展」,秉持「嚴選製造、在地生產」原則,展售歷年農漁會百大精品、農村好物及青年農民輔導成果,4天展期吸引1.4萬人參與,現場營業額1,110萬元及預購訂單1,833萬元。

十二、提高農業附加價值

(一)建立區域農產加工中心

  106年選定新竹、苗栗有機作物;雲林縣水林鄉甘藷、南投縣南投市鳳梨、嘉義縣東石鄉落花生、大豆;臺南市官田區水果、高雄市水果等重要產區,規劃輔導設置6處區域農產品加工中心,結合農民638人、農業產銷班及農民團體擴大契作593公頃,供應安全及穩定原料約9,200公噸,並完成區域農產品加工中心之廠區規劃與取得ISO22000驗證、導入食品衛生安全良好規範及產銷履歷或有機加工驗證,如地瓜飲、花生醬、愛文芒果乾、鳳梨乾等24項產銷履歷產品,整體效益擴及耕作面積達1萬8,000公頃。

  本會輔導漁業(民)團體依據地區產業需求,設置區域水產品加工廠,並導入HACCP驗證等安全品質管理系統,提升相關產品安全衛生品質及優質形象,至106年底已輔導高雄市永安區漁會及臺南市南縣區漁會,規劃設置2處區域水產加工廠。

  106年輔導以農民組織或團體之方式成立區域型雞蛋洗選集貨場,包含彰化縣芳苑鄉農會整合區域小型蛋雞飼養場,已完成廠房設置、洗選機安裝及試車;整合屏東縣區域蛋雞飼養場,設立區域型雞蛋洗選集貨場,加強鹽埔鄉雞蛋集貨場洗選設施改善,已完成試車並開始營運。

(二)推動農業經營專區

  為引導施政資源投入優質、安全之生產區域,以維護大面積優良農地,至106年底建置20處、5,263公頃農業經營專區,培育237位青農,並以友善環境耕作方式,發展仙草、紅棗、香菇、馬鈴薯、蘆筍、紅豆等地區核心產業,其中364公頃通過產銷履歷驗證、81公頃通過有機驗證,進而結合契產契銷模式,打進多元市場通路。

(三)發展休閒農遊

  營造休閒農業友善旅遊環境,至106年底累計劃定休閒農業區82區、輔導405家休閒農場取得許可登記證及成立133班田媽媽料理班,強化產業整體服務品質及量能。

  整合推出水果旅行、一日農夫及農村遊程等主題旅遊81條,發展花東農遊趣及新社花海等區域旅遊行銷活動。善用網路社群、多元整合行銷、開發虛實通路及加強異業合作等,拓展休閒農業國內外旅遊市場。106年約吸引2,670萬人次遊客前往農業休閒旅遊,其中國外遊客逾50萬人次,創造產值107億元。

  協力推動「國家級臺三線客庄浪漫大道政策」,本會規劃「浪漫臺三線—農情客家風行動計畫」,106年推動4區農村產業及區域亮點計畫,包括:戀戀霄裡溪區域亮點計畫、大隘三鄉區域亮點計畫、中苗深度體驗計畫及苗栗茶產業跨域計畫,強化農村產業、景觀特色與串聯,展現客庄農村文化及景觀特色。

十三、維護農業環境資源與安全

(一)整體性治山防災

  106年辦理土砂災害防治、水庫集水區保育、區域性水土資源保育及綠環境營造、特定水土保持區治理等計545處,土砂控制量約643萬立方公尺;野溪清疏土方量約245萬立方公尺。

(二)流域綜合治理

  辦理農田排水治理工作,以及配合宜蘭縣三星鄉等5處重要蔬菜產區辦理農糧作物保全,改善產區農田排水,106年底完成推動治理工程18件,渠道長度約12.4公里、構造物23座,可減輕2,661公頃農田高淹水潛勢地區水患問題。另推動國有林班地治理,106年辦理24件,抑制土砂生產量61.2萬立方公尺,處理崩塌地15.1公頃。

(三)辦理國有林崩塌地處理、野溪整治、防砂工程及緊急維護

  為保全國有林周邊環境安全,106年辦理上述相關工程共計167件,處理崩塌地約158.2公頃,抑制土砂下移量約311.1萬立方公尺,改善及維護林道約133.6公里。

十四、落實動物保護

(一)強化犬隻源頭管理

  106年完成新增寵物登記約18萬7,804隻,推廣犬貓絕育17萬8,800隻,稽查動物保護案件17萬1,830件,裁處1,484件;加強非法繁殖買賣業查緝1萬9,604件,裁罰27件,並建置全國推廣動物認領養資訊平臺,推動收容動物認領養3萬5,802隻,提升認領養率達82%,降低人道處理率至1.8%。

(二)依據零撲殺新制全面推動配套調整措施

  106年2月起全國公立動物收容所停止原公告12日收容動物得人道處理措施,改以經獸醫師檢查患有法定傳染病、重病無法治癒、嚴重影響環境衛生之動物或其他緊急狀況等方得為之,督導並協助地方政府依據「源頭減量、改善收容、多元認養」原則推動各項配套,以維護民眾生活品質及動物福祉。

(三)強化經濟動物及實驗動物人道管理

  訂定豬隻、雞蛋友善飼養系統定義及指南,輔導推動友善畜禽生產,逐步建構畜牧場及民眾友善畜牧概念,完成經濟動物人道運送或屠宰從業人員相關訓練41場次及實驗動物運用機構年度查核91場,進行經濟動物畜禽人道屠宰查核計逾471場次。

十五、照顧農民福祉

(一)擴大試辦農業保險

  避免農民看天吃飯,穩定農民收益,至106年底已公告補助保險商品含梨、芒果、釋迦、水稻、水產、石斑魚及家禽禽流感保險等7個品項,補助1/3至1/2之保險費,以減輕農漁民保費負擔。

  以水稻2期作首推區域收穫型保單為例,本會補助1/2保費,要保人最低僅需自付10%保費,即有至少60%保額之保障。106年農業保險計補助1,823萬元,投保面積8,030公頃、投保件數4,843件。

(二)推動肥料末端價格一致化及產品小包裝化

  自106年7月1日起補助運輸至花東及離島之化學肥料運費每公噸500元(40公斤裝每包補助20元),花東及離島地區農民購肥價格已與西部地區相當,促使肥料末端價格趨於一致,均衡照顧農友用肥權益,106年計補助肥料2.5萬公噸。

  協調台灣肥料股份有限公司等肥料業者針對農民常用化學肥料產品,增加25公斤等小包裝提供農民選擇。台灣肥料股份有限公司自106年8月1日起,已常態於市場供應25公斤裝肥料產品,方便農民搬運及減少體力負擔。

(三)健全農漁會信用部經營體質

  建構完整的上下層農業金融服務系統,至106年底,311家信用部1,176個營業據點,已提供代收國民年金保險費、水電費、電信費、信用卡費及汽機車燃料使用費等近850項服務,總計代收1億272萬筆、4,134億元。

  106年底全體農漁會信用部逾期放款金額48億元,逾放比率0.45%,備抵呆帳覆蓋率678.54%,農漁會信用部風險承擔能力及資產品質已大幅提升。

(四)落實推動施政溝通

  運用各種媒體管道辦理政策宣導,與農業產業團體及產銷班等座談等,亦加強新媒體社群應用,本會自105年8月正式上線成立官方臉書粉絲專頁及LINE@官方帳號,至106年底本會臉書粉絲專頁已逾11萬人、LINE@逾2.8萬人,及時回應民眾提問,加強雙向溝通互動。

(五)強化農民團體組織效能

  106年辦理全國各級農(漁)會屆次改選,於106年7月底前順利完成各級農(漁)會選舉工作,並於7至10月間辦理農(漁)會新屆次三首長研習班共6梯次,強化渠等業務執行能力,帶領農(漁)會提升競爭力開創新局。106年亦組成顧問團隊遴選28家農會,輔導其發展創新農村經濟事業。

(六)擴大農田水利會灌溉服務

  為將農田水利會服務範圍逐漸擴大至全國農地,本會推動農田水利會改制升格為公務機關,以建構國家水資源公共化管理體制。農田水利會改制升格係規劃以兩階段方式推動,第一階段修法,大院已於107年1月17日三讀通過修正「農田水利會組織通則」,終止會長暨會務委員選舉,將臺灣北基等15位會長及會務委員任期延長至109年9月30日。

  第二階段於延長任期間,將邀集跨部會組成專案小組共同研商,規劃改制後資產運用及管理、組織設計與人事制度,以期改制後能讓農田水利會的運作更有效率,讓更多的農民也能享受到農田水利會優質的灌溉服務。

(七)確保農漁民福利

  照顧農民生活,106年底發放老年農民福利津貼538.5億元,受惠農漁民64.8萬人;發放農漁民子女就學獎助學金8.8億元,協助10.3萬農漁民子女順利就學。

  為保障漁民海上作業生命安全,安定遭難漁民家屬生活,依漁業法第53條之1規定辦理漁民海上作業遭難救助,106年共救助33人,救助金額共3,450萬元。

十六、推動農村再生2.0

  農村再生2.0以農村社區為發展主軸,讓具有不同區位特性之農村適性發展,並擴大全民、地方政府等參與,引進新的觀念與活力,強化跨域整合推動平臺,扣合生產、生態、生活及夥伴關係,提出之農村再生2.0「SMART賢拜」政策元素,著重於小農、里山里海精神、行銷地產地消、食農教育、高齡健康服務、人力回流、再生能源、科技及團隊協作,與新農業創新推動方案呼應,創造漣漪與共振效應,帶動農村發展綜效。

  106年深入全國農村社區培育農村社區優質人力,累計培訓2,542社區,15萬4,890人次,超過全國農村社區半數(60%)。培根計畫106年邁入2.0階段,培訓對象不再侷限於農村社區,導入多元創新知識與技能,以提升農村地區整體競爭力。

  「第七屆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共有178名學生參與駐村,涵蓋建築、水保、工業設計、戲劇、文學等領域,藉由參與、投入、人文關懷,應用年輕人的創意,協助解決問題,形成在地力量,將農村的多樣性充分展現。

  為提升農村適居環境品質,鼓勵全國農村進行區域資源整合,創造區域性或帶狀軸線的主題發展亮點,引導農村產、學、社區及政府部門等資源整合,並持續投入農村發展。另一方面,持續推動農村社區企業經營輔導,106年打造34區農村區域發展亮點,並透過跨域合作導入農業新技術,改善區域性產業發展基盤,辦理114件環境改善案、8件農業生產技術案、172件軟體案,結合76案農村社區企業經營輔導,建構農村社區自主營運體系,吸引青年返鄉。

  • 回上一頁
  • 107-03-15:4,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