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參、打造永續、安全、前瞻、幸福的全民農業

一、第6次全國農業會議辦理情形與後續推動做法

  有別於過去5次全國農業會議舉辦方式,本次採用民眾參與政策形成模式,從107年4月起,陸續透過多元管道廣泛蒐集民意,包括公民網路提案、地方草根會議及焦點座談等系列活動,全國民眾反應熱烈,參與者總計超過1萬人次,針對民眾所關心具共通性、需擴大討論及涉及跨部會權責的議題,凝聚焦點到全國農業會議討論;設置專屬網站,放置所有會議資料及直播影片,供全民參與及瞭解,超過45萬人次瀏覽。

(一)辦理情形

  1. 辦理地方草根會議:107年4月30日起於花蓮縣開始,繞行全國(含離島)舉辦18場次,計有超過2,800人次出席,蒐集超過千則民眾建言,包含安全及友善生產、解決農業缺工、智慧農業、農產品加工、加強農業教育訓練及農民職業災害保險等議題,均為全國各地民眾關心之農業課題。
  2. 焦點座談:為傾聽產業與農村需求,以農糧、林業、漁業、畜牧及農村為主題,針對共通性議題邀請全國性產業組織、公民團體與學者專家進行討論,共計邀請近200位產、官、學界代表,凝聚共識彙整納入討論。
  3. 公民網路提案:107年4月24日起即開放民眾提案,共計51項網路提案,其中9案達500人附議門檻,完成訪談,屬共通性且具共識之提案,納入全國農業會議討論。

(二)會議結論與推動做法

  第6次全國農業會議以「全民農業 共創新局」為中心議題,邀請產、官、學各領域代表超過300位,於107年9月7日、8日召開,針對農業現階段最重要的課題,分就「永續、安全、前瞻、幸福」等4大主軸共同集思對策。經與會代表熱烈討論,共獲致73項結論。分述如下:

1. 永續-保育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確保農業永續發展

  制定農業基本法,確保農地、林業、漁業及農業水資源的質與量;建立量化指標與補償機制,擴大對地綠色環境給付實施對象;加強農業資源管理基礎建設與投資;創造農業循環經濟產業化模式;推動共生型之農業綠能轉型政策;推動國土計畫農業發展地區之創新經營模式;精進農業氣象災害預警與坡地智慧監測治理,厚植農產品供應韌度;建構中央與地方外來入侵種防治協作平臺;建立動植物之國家種原蒐集、保存及利用之法規與制度。

2. 安全-健全農產品安全體系,促進優質農業生產與消費

  建立農民生產管理登記制度,落實良好農業規範;強化農民團體及產業團體角色與功能,訂定農業合作社場輔導管理獎勵辦法;建置農產品安全單一權責機關,由農業部門負責管理生鮮及初級加工品業務;結合食物銀行,提高農產品利用效率;推動食農教育理念及立法,認同在地農業價值,支持國產農產品,不浪費食物;10年內木材自給率提升為5%,促進林產業發展。

3. 前瞻-運用智慧科技調整產業結構,全面提升農業競爭力

  運用智慧科技,完善農業產業鏈之環境建構,使我國成為熱帶及亞熱帶農業之核心基地;強化國內外消費市場面與生產面之資料蒐集與應用,完善產銷調節預警及海外市場布局;建構全國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設置智慧型冷鏈物流中心;推動臺灣具競爭優勢之農業產品、技術組合或整廠之輸出,發展知識型農事服務業;推動外銷生產專區與建立非疫生產點,並接軌全球良好農業規範,以強化出口競爭力。

4. 幸福-完善農民經濟保障,打造宜業宜居新農村

  制定農業保險專法,加速推動農業保險;整合農民健康保險、老年農民福利津貼與其他社會保險,建立農民年金制度;推動農民職業災害保險,逐步強化納保並完善職災保險給付與補償制度;建立青農創新育成基地及創業專區,引導多元人才投入,完善從農輔導體系;推動農事服務業發展,建構人力調度專責機構及建立農業機具共享平臺;成立農村發展之統籌規劃暨傳播單位,跨域整合人才及資源,平衡農村三生功能;發展綠色照顧,善用農村熟齡等人力,投入社區產業;鏈結地方創生,建立在地經濟,共創農村青銀及公私協力關係,形成互助支持系統。

  本次會議產出的各項具體可行結論將轉化為具體政策措施,採擬定政策、修訂法規、編列預算及執行管考等手段,逐步落實於農業政策之推動,促使農業持續精進發展,打造循環永續、安全安心、智慧前瞻、幸福樂業的全民農業。

二、強化農產品產銷調節措施

(一)穩定蔬果產銷

  為減少產銷失衡發生頻度,擬定8項具體行動方案,包括完善產銷資訊平臺、研擬新政策及調整相關措施(如輔導轉作等)、調整關稅配額制度、多元加工研發利用、建立旗艦物流中心及區域冷鏈系統、廣泛運用民間資源,建立農糧產品產銷穩定機制、提升外銷競爭力、調整市場結構及通路等,並規劃拓展外銷10%、輔導加工10%、直銷促銷10%等3大做法,以建構完整產銷制度,重新設定產銷處理目標,驅動外銷與加工能量,更可發展國內加工事業,帶動產品加值與就業機會,創造新農業經營方式。

(二)精進產銷資訊整合

  擴大產銷資訊整合服務,以農糧產銷資訊整合平臺為基礎,並與氣象局、關務署及縣市政府等合作,建置完成「蔬果產銷資訊整合查詢平臺」,提供甘藍、青蔥等10項蔬菜與香蕉、木瓜等10項水果查詢;並針對甘藍、青花菜、蒜頭等25項主要蔬菜及5大進口水果(蘋果、奇異果等)提供每日進口量速查資料。

107年9月18日新增蔬果每日出口資料查詢功能,品項包括毛豆、青花菜、胡蘿蔔等7項蔬菜,及香蕉、鳳梨、芒果等19項水果。自106年啟用以來,累計至107年9月20日止,平臺總使用人數達13萬8,479人次。

(三)推動農產品初級加工管理

  鼓勵農民提升農產品附加價值,並兼顧所產製加工品安全,本會將修訂「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增訂農產品初級加工場管理相關條文,提升法規位階及制度化管理;與經濟部研商修正「工廠從事物品製造加工範圍及面積電力容量熱能規模認定標準」,排除本會納管之「農產品初級加工場」,得以不適用工廠管理輔導法之規定;並研訂「農產品初級加工場管理辦法」及「農產品初級加工場良好衛生標準」,積極管理農產品初級加工場所,期建構農產品由生產到初級加工一元化管理制度,促進農產品多元利用,調節市場供需,帶動農業加工事業之發展。

(四)建置旗艦物流中心及區域冷鏈系統

  為提升農產品品質,降低運銷過程的耗損與風險,盤點現有資源,結合中央與地方力量,共同建構農業安全體系與農產品現代化物流營運模式,提升農產品運銷效率,穩定品質與供需,規劃於北(桃園16公頃)、中(彰化10公頃)、南(屏東4.5公頃)設置國家旗艦型農產品物流中心,以外銷為導向,並提供周邊重要農產品保鮮、加工、包裝、倉儲及出貨調節之用;並規劃於桃農綜合農產品批發市場、臺中外埔園區、雲林區域冷鏈物流中心、高雄國際花市、臺南市農產品外銷冷鏈物流中心、花蓮蔬菜運銷合作社、仁武國有糧倉、大里國有糧倉等建置8處區域冷鏈物流中心,完善產地至消費地批發市場冷鏈交易體系。

三、建立四大農民福利體系

(一)保障實耕者,健全農民職業社會保險

  針對無法取得書面租賃契約而以口頭約定方式使用他人農地之實耕者,無法加入農民健康保險(下稱農保)者,本會於107年2月12日訂定發布「實際耕作者從事農業生產工作認定作業要點」,於同年3月14日修正發布「從事農業工作農民申請參加農民健康保險認定標準及資格審查辦法」,採「人、地脫鉤」模式,輔導實耕者申請參加農保,重視其實際從事農業工作之事實。

  實耕者可向農地所在地之農業改良場申請核發實際從事農業生產工作證明文件,依農保法令規定,向戶籍所在地農會申請加保,至107年8月底,由本會各區農業改良場核發件數計42件,已向農會加保計26人,並逐步擴大受益範圍。

(二)推行農民職業災害保險制度,保障農民職業安全

  由於農民於田間從事農業工作具有職業災害風險,為增進農民職業安全,完備農民社會保險制度,農保條例於107年6月13日修正公布,修正本會為農保之中央主管機關,賦予試辦農民職災保險之法源依據及規範相關試辦事宜,實際從事農業工作之農保被保險人得自願加保,並以「先傷後病」原則優先試辦,以保障從事農業工作農民之職業安全。

  農民職業災害保險預計於107年11月1日試辦,並提前於10月開始受理。本會已於7月至9月間,對各地方政府及各級農會辦理30餘場次說明講習會,俾各農會充分瞭解制度及受理作業並協助宣導,使實際從事農業工作之農保被保險人得順利加保,以保障其職業安全。

  未來將依試辦經驗累積數據,規劃對象與機制,逐步強化納保並完善職災保險給付與補償制度;配合職業災害保險的立法,提供農民職災災前預防、受災補償、災後重建等完整的職災保障。

(三)推動農業保險,分散農業經營風險

  極端天氣造成農業嚴重損失,單以政府預算辦理救助或補貼,尚不足以保障農民基本收益,本會規劃推動農業保險,以低利專案農貸與保費補助機制,減輕農漁民保費負擔,協助分散營農所面臨風險。自104年起推動迄今,已公告補助保險商品含梨、芒果、釋迦、木瓜、蓮霧、養殖水產、水稻、石斑魚、家禽禽流感及農業設施等10項,補助1/3至1/2之保險費,並提供農民多元型態保單選擇,至107年8月底,累計投保件數1萬4,375件、投保金額20億7,410萬元。自104年迄今理賠件數計784件、理賠金額8,204萬元,適度填補農民天災損失,穩定農民收入。

  考量政府財政負擔及照顧農民之公平性,本會除積極擴大農業保險推動品項外,希望透過農業保險專法制定,架構完整的農業災害救助及保險機制,降低農業經營風險,保障農民收入。

(四)建構農民退休制度,確保農民社會安全保障

  為提高農民退休保障,本會刻正規劃整合農保、老年農民福利津貼與其他社會保險,並以老年農民福利津貼為基礎,在不影響農民權益下,積極研擬並評估建立農民年金制度,讓農民與其他行業從業人員一樣享有完備的社會安全保障。

  • 回上一頁
  • 107-10-03:3,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