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加入WTO茶葉產業因應對策

壹、產業現況

  國內現有茶園20,000餘公頃,年產粗製茶21,000公噸,產值38億元,茶農戶數25,000戶,就業人口數約50,000人。近三年產地手採烏龍茶菁價格平均每公斤為200餘元,手採茶菁生產成本每公斤約140餘元,產地機採烏龍茶菁價格平均每公斤為33元,機採茶菁生產成本每公斤約30元。
  過去台灣茶葉以外銷為大宗,自1980年以後,由於各種環境的因素,如勞工缺乏,工資高漲,台茶逐漸喪失外銷競爭力,目前輔導茶業以內銷為主,外銷為輔,並改進茶葉產製技術提昇品質,加強分級包裝,建立各產區特有品牌,突現特色,以區隔進口之廉價茶。

貳、入會諮商結果

一、入會前後貿易措施

(一)入會前:茶葉為自由進口(除中國大陸外)產品,現行稅率為25 %。
(二)入會後:部分發酵茶仍維持為25 %之關稅,紅茶、綠茶入會年關稅調降為 20 %,並逐年調降至2002年為17 %。

二、動植物檢疫防疫相關規範

(一)茶葉免施植物檢疫。
(二)茶屬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應施檢驗商品品目。

參、對產業之影響

  目前國內茶葉進口,除中國大陸以外,皆可自由輸入,中國大陸茶如開放進口,將以大宗茶為主,與台灣所生產之茶葉,因氣候土壤差異,其品質風味不盡相同。由於茶葉為嗜好品,國內消費者購買時,常參考產地及注重韻味,且多年來辦理優良茶評鑑,以輔導各茶區建立品牌,可爭取消費者認同,有效區隔進口之廉價茶。

  加入WTO後,如不對大陸引用排除條款,由於大陸茶價相當低廉,開放大陸茶進口,將使國內中低價位茶遭受衝擊。

肆、產業目標及定位

  由於茶葉生產成本高,缺乏國際競爭力,入會後至2004年茶葉產量調整為年20,000公噸,面積逐年減至19,500公頃,產業以內銷為主,外銷為輔,並以生產高級茶為主要目標。

伍、產業調整策略與因應措施

一、生產調整策略

(一)入會後至2004年茶葉產量調整為每年20,000公噸,面積逐年減至19,500公頃。
(二)加強高級茶生產及輔導次級茶區及不適合生產之茶園廢耕或造林,增進茶葉競爭力。
(三)加強茶葉品質提昇,輔導生產具本土地方特性之茶葉。
(四)輔導擴大經營規模,並加強製茶過程自動化,以降低成本,提昇效率。
(五)輔導部分茶區擴大產業與文化結合,發展成特殊的地方產業文化,帶動茶葉生產。
(六)輔導茶園施用有機質肥料,以提高茶葉品質,並發展有機茶。
(七)輔導茶園灌溉設施興建。

二、運銷調整策略

(一)輔導各產茶鄉鎮建立品牌,辦理分級包裝及國內外展售促銷活動。並利用媒體廣為宣傳,拓展茶葉市場。
(二)輔導袋泡包種茶、袋泡烏龍茶之發展,並開發其他茶葉多元化產品。
(三)輔導茶農及茶葉產銷團體,加強產品至茶藝館、休閒場所、各種零售出口,以增加運銷通路。
(四)結合藝界文化界合作,辦理茶藝相關活動,促銷茶葉。
(五)集合有關農民、企業團體,成立茶葉拓展小組,開拓國內外茶葉市場。

三、農民福利策略

(一)輔導茶農離農轉業訓練。
(二)依據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辦法辦理受進口損害救助工作,當茶葉遭受進口損害時,由農民團體、產業團體或地方政府依規定向主管機關申請,或由主管機關主動救助。

四、短期價格穩定策略

  當產地價格下跌至直接生產成本以下時,視情況採取以下穩定措施:

(一)當產地價格下跌至直接生產成本之90 %以內時,加強辦理茶展售促銷活動。
(二)當產地價格下跌至直接生產成本之80%~90%之間時,除續辦理茶展售促銷活動外,另輔導實施台刈,暫停三年茶菁生產。
(三)當產地價格下跌至直接生產成本之80 %以下時,續加強輔導上述之因應措施。

五、其他

(一)輔導成立觀光茶園,結合觀光休閒農業,促進茶葉發展。
(二)加強農葯安全使用教育及進口茶葉檢驗,嚴格管制農藥殘留量,保障消費者健康及安全。

  • 發布日期:90-08-01
  • 回上一頁
  • 94-03-01:19,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