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農糧產業建設
一、環境預測及問題評析隨著人口成長,耕地大量被移用,如何確保糧食穩定供應,將是新世紀各國必須面臨的嚴肅問題。另外,我國在加入WTO後農業結構將面臨調整與轉型之壓力,且隨著國民所得提高,國人對農產品衛生安全及品質更形重視,農產品之生產轉以質優及衛生安全為主。另部分農園藝作物生產受自然環境限制,農園產品產銷失衡問題,須仰賴適當規劃調節與轉型之壓力,並藉由科技與生產技術,提高產品競爭力,而對農業資源使用應朝向高效率及合理化之方向邁進。 稻米為國內最重要糧食作物,若我國於2001年入會,稻米輸入將採限量進口,但日本已於1999年起改採關稅配額,政府將及早研擬因應對策。因應我國加入WTO,已經逐年削減農業境內總支持(AMS),而政府推行稻穀保價收購措施,具有提高種稻誘因之效果,但另一方面透過「水旱田利用調整計畫」調整稻米生產目標。兩項政策間一為鼓勵生產,另一為輔導減產,未來如何取得平衡或作整合考量,以有效調降稻作生產面積,必須加以重視。 二、既有相關政策、策略及計畫之執行檢討(一)民國63年設置糧食平準基金,實施稻穀保價收購制度,對穩定糧食供需、照顧農民收益方面有顯著成效,但也對政府財政造成極大負擔。為改善該制度缺失,乃經報院核定「糧食平準基金之運作及財務結構改進方案」,決定自90年度裁撤糧食平準基金,以後各年度稻穀保價收購所需資金,由政府循預算程序編列,並研究以「直接給付」方式替代「稻穀保價收購」制度之可能性。 (二)自民國86年7月實施「水旱田利用調整計畫」以來,保價雜糧及契作甘蔗生產面積之調降已超前達成規劃目標,惟減少稻作面積尚待加強辦理。開放稻米進口後,為促使國內稻米達到「供需平衡」目標,目前積極輔導低產或稻米品質較差地區農民參與規劃性休耕,朝向推動稻作單一期作化,另一期作辦理生態維護或地力保育。 (三)自民國87年度開始執行「肥料政策調整方案」以來,由於國內外肥料產銷主客觀環境變化,不再維持國內尿素工業營運,並加速推動肥料產銷自由化,致部分策略與措施窒礙難行,必須予以修正。該方案修正重點業於民國89年2月經行政院核定。 三、發展目標、實施策略及措施農糧產業發展目標在「穩定稻米供給,確保國內糧食安全」、「健全農產品產銷體系,兼顧生產者與消費者權益」、「發展食品加工,提升農產品附加價值」、「加強農產品的衛生安全,以增進消費者信心」及「合理利用資源,謀求農業永續發展」,並研擬推動以下之實施策略及措施。 (一)穩定稻米供給,確保國內糧食安全1.建立供需平衡、供應穩定的糧食產銷制度: 2.掌握兼顧經濟性與安全性的安全存量: 3.加強國產米競爭力,維護專業稻農所得: (二)健全農產品產銷體系,兼顧生產者與消費者權益1.發展具本土特色農園產品,建立優良品牌形象: 2.建立重要農產品產銷預警體系: 3.加強產銷資訊流通,提升運銷效率: (三)發展食品加工,提升農產品附加價值1.發展農村食品加工,帶動農業生產企業化: 2.輔導農村釀酒產業: 3.推廣CAS優良食品標誌: 4.發展多樣化方便性食品: (四)加強農產品的衛生安全,以增進消費者信心 1.建立優良農產品標誌與認證制度,提升市場競爭力: 2.落實農產品衛生安全檢驗,爭取消費者信心與支持: (五)合理利用資源,謀求農業永續發展 1.強化作物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維護自然資源: 2.加強農藥及肥料管理,推廣應用生物性農藥及肥料: 3.積極推動永續農業: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