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農村建設
一、環境預測及問題評析農漁村幅員分布廣闊,其中具農業屬性的農村聚落達4,000餘個,自農地開放自由買賣以後,農村聚落將更為多樣化,農村實質建設所面臨的首要課題即是農村體質的多元改造,一方面係「人與生活」及「人與自然」關係的改造,另一方面係指相關的農業法令、規章、制度組織、人才、部門間之法令與行政整合機制,以及新的農業行政邏輯與文化。如何有計畫的規劃及建設,以維護優良的農村生活環境,乃重要的農村建設課題。
未來農漁村永續發展,以突破鄉村建設受都市建設思想所主宰之傳統模式,重新思維農村價值及行為模式,將藉由推動「農村新風貌計畫」,結合生態、景觀、生活、產業發展與社區文化,以農村生活圈規劃模式,建設有產業、重生態及具人文、自然及地區特色之農村生活圈。
二、既有相關政策、策略及計畫之執行檢討
(一)過去農村建設工作實施之地區涵蓋農漁山村社區,其實施內容除硬體建設外,亦重視生產及生活輔導及改善,加強農漁村組織及推廣教育訓練功能,發展當地農漁產業文化、休閒農業,以及兼顧自然保育與景觀維護,頗具成效,亦獲農漁村社區居民的肯定。
(二)以往農村建設工作多為單項計畫而缺乏綜合性整體規劃,亦無綜合策劃推動之農漁村發展專責機構,更欠缺法令之規範指引,以致農漁村建設之成效深受影響。
三、發展目標、實施策略及措施
營造農村新風貌是推動農村建設之目標,係以農村活性化為訴求,農村永續發展的新生活圈營造為內容,輔導農村居民自主性參與農村建設為主軸,以不同類型農村實質改造更新為手段,進行農村體質再造,藉以縮短城鄉差距,提升農村生活品質,建設富麗農漁村,並研擬推動以下之實施策略及措施。
(一)規劃建設農村新生活圈
1.獎助辦理現代化農村新生活圈規劃與建設:
2.獎勵開發農村聚落排水及簡易利用技術:
3.推動產業及生活與文化之整合發展,建設漁村:
4.九二一震災農村聚落重建規劃與建設:
5.獎勵及協助集村興建農舍:
(二)建構新農村價值觀
1.輔導及獎助以農村環境保全為宗旨的農業經營及自主性組織.制訂農村生活品質改進計畫,提供資訊、經費、資源、訓練、教育、技術和管理服務,共同參與農村建設。獎助辦理國土保安、土壤改良、坡地維護、灌溉水質監測、畜牧廢水污染管制等地力維護與自然生態保護工作,以維護農業生產環境。
2.研訂農村聚落綠色建築技術規範及綠建築評估指標,並辦理農村建設論壇,研擬農村社區建設白皮書。
3.輔導發展地區農業,由農民、地方農業生產團體發揮自主、自律精神,與地方農業行政單位及農民團體,共同根據地區實際情形,重視地區農民意願,擬訂該地區農業產銷及農村生活發展計畫,以發展農業及繁榮農村。
4.分年分期分區建立農村資源資料庫,普查既有農村相關人文、自然、產業及文化資源。培育當地農村建設種子人員及自發性組織,協助調查既有之農村社區組織資源,以活絡當經濟與文化活動。
5.辦理以農村社區整理及維護為主軸之社區更新規劃建設,補助農業生產環境與農民生活環境實質更新改善工程。輔導社區居民成立社區發展協會,共同維護管理社區更新硬體建設成果,並辦理農村住宅輔建,推動產業發展與環境綠美化,以維護農村建築景觀。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