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閒與生活

    友善列印 將另開新視窗

刺激經濟相關政策報導

全站搜尋

社區林業田野調查技巧之介紹


林業試驗所林業經濟組.王培蓉
宜蘭縣政府農業局水土保持科.楊槐駒

前言

在不同的時代裡,人類社會總是受到不同的時代思潮所影響,對森林經營與所有權的認識也不例外。早期因為財產權的確認與所有,都由國家所掌控,當政權遞嬗後,新政府往往不承認前政府或更久遠以前無文字記載的土地歸屬,而一律概括為國有,這個邏輯深深影響了台灣原住民及早期墾民的權利與活動。幸好經過許多社會理論的推行與社會運動的實踐下,政府也漸漸開始鬆動,國家不儘然是維護自身利益的官僚體系,而能對於「國 vs. 民」的對立關係重新反省與思考。掌管台灣過半土地的林政單位,過去為了維護「森林國有」的原則,一直必須面對原墾會、農運團體的抗議,而被林務人員視為棘手的林政問題。到二十世紀後期,在後現代主義、後殖民理論與新歷史主義等等思想的衝擊下,復以全球環境惡化,使科學家們思圖在人類社會與資源利用間尋求平衡點,因而提倡政府下放權利予人民、尊重地方治理與在地文化的價值、傾聽小論述可以解決大尺度的環境問題。在實務層面,就產生分權、共管、參與式管理等種種手段。在台灣,這個轉變最顯著的特徵就是社區林業的興起與推行。

林務局自 2002 年底開始推行「社區林業──居民參與保育共生計畫」,以每案十萬元的小額補助促進社區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育、永續森林生態旅遊及相關林業建設等工作。由於林務局視社區林業計畫為改善形象、建立與在地社區間的合作關係的手段,金額不高、審查不嚴,在短短五年間即補助數百件計畫。雖然各界對林務局推動社區林業計畫的成效褒貶不一,但藉由這樣的計畫的確讓一些社區組織起來,開始共謀集體的發展與策略。

就現有的社區林業辦理活動的統計,以教育訓練類計畫案件最多,而研習內容多以生態保育為主。概念上是想透過社區一起辦活動的方式,達到社區林業理念宣導及社區人才培育的效果。據筆者實際了解,因為社區往往缺乏明確的構想和好的文書作業輔助,提案構想書通常無法通過審查。此時,各林管處的承辦人就很好心地拿出樣本或範例給未通過的申請人,做為參考。結果就是相同的模式與方法不斷地在各地複製與再現。

然而,所謂的社區參與在具體落實的層面,一直潛伏著許多問題,包括:社區居民參與率不高、忽略社區內最弱勢人群的需要、控制權只是從大政府的手裡轉移到小社區領袖的身上等等賦權不足的現象。按世界銀行對賦權所做的定義「賦權是窮人的資產與能力的擴大,使他們參與、協商、管理對他們生活有所影響的制度,並負擔相應的責任。」事實上,在社區參與計畫中,窮人 / 婦女 / 無權力者往往缺乏參與的管道,或縱有參與機會也鮮少能充分表達意見。這對國際性推動參與式計畫的政府與組織而言,是個老問題。從 1960 年代以來,許多非政府組織與世界銀行不斷地試驗更好的參與式方法,提出諸如參與式農村評估法 (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 PRA) 、農村快速評估法 (rapid rural appraisal, RRA) 、參與式行動研究 (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及參與式學習與行動 (participatory learning and action, PLA) 等方法。筆者認為類似 PRA 與 RRA 等工具,可應用於社區參與計畫中,以突破社區發展過程中不平等、外來勢力介入以及標準化作業等種種障礙。最不濟, PRA 與 RRA 等工具的多樣性還能做為研提社區林業計畫時的模擬範本,因此起意向大家介紹其中的幾種方法。本文以下選譯 Jackson and Ingles (1998) 的「社區林業參與技巧田野手冊」,由世界保育聯盟 (IUCN) 出版。此書的內容是針對社區林業而設計,對於台灣山村社區及原住民部落亟具參考價值。由於原文所介紹的方法均來自國外案例,本文為使台灣的讀者對此套技術的應用更能有所體會,特地赴宜蘭縣南澳鄉金洋村進行試驗性的操作,並將結果呈現於每個方法的實例介紹之中。文中的例子只是初步的示範,並不全然依照 PRA 的規範,期使社區工作者及林業人員藉由認識這套工具,或是透過社區林業的初步演練,能發展出更多樣化的本土參與管理模式。

參與式調查工具

所謂參與式農村評估法 (PRA) 是一種快速收集資訊、分析資源狀況與優勢、瞭解社區居民願望和發展途徑的方法。農村快速評估法 (RRA) 則是外來調查者運用一系列的互動工具及方法以獲得地方知識、訊息及內幕消息 (insight) 的技巧。適用社區林業的 RRA&PRA 工具包括:建立密切關係 (building rapport) 、交叉驗證、找到關鍵資訊提供者、利益團體、半結構性訪談、次級資訊來源 (secondary sources) 、繪製地圖草稿、參與式地圖、分析航空照片、照片、直接觀察、半結構式走訪 (walks) 、排序 (ranking) 、矩陣排序法 (pair-wise) 、時間表 ( 季節圖 ) 、簡易式問卷、座談會及團體座談、快速評估森林概況、森林與灌叢調查以及資訊分享等。以下介紹其中五種方法:建立密切關係、繪製地圖草稿、排序 (Ranking) 、矩陣排序法 (pair-wise) 及時序表 ( 季節曆 ) ,若讀者有興趣可依此蒐尋更多的內容。

一、與當地住民建立密切關係

為了讓調查工作有效順利,田野工作者必須與各領域的當地居民建立互信基礎,而建立互信的基礎即稱之為「與當地居民建立密切關係」。田野工作者要建立密切關係,不僅要態度恭謙有禮,更需消除當地居民可能的疑懼,才能順利開展田野工作。建立密切關係最困難之處,需克服田野工作者與地方居民在言語、文化及宗教上的不同。最重要的部分,在於與鄉村婦女建立密切關係。當討論森林議題時最常忽略婦女的角色。然而事實上,最常利用森林和林產物的,往往是婦女。村落婦女對外來者,尤其是男性,通常很羞怯。不管男性或女性田野工作者,要保持耐心,透過圓滑處事及充滿機智的待人方式,必定能成功建立與婦女間的密切關係。

田野工作者可採行的方法:

1. 會見社區領袖和地方官員,先消除當地人的疑懼。這只是個開端,田野工作並不是會見這些人就結束了。

2. 一開始先和容易接受外來者的當地人共同工作,像老人、店家或村里辦公室。

3. 用清楚明白的言辭向各類男女老幼解釋來到社區的理由。

4. 對社區議題表露出高度興緻。

5. 選擇社區居民方便的時間與地點造訪。

6. 確定社區裡的男性都能理解必須和女性訪談的動機。

7. 採取良好的 PRA 與 RRA 的行為及態度 ( 見方塊說明 ) 。


【好的 RRA 及 PRA 的特性】

田野工作者合宜的行為與態度是 RRA 及 PRA 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好的 RRA 及 PRA 必須包含的行為及態度條列如後:

‧ 建立良好的關係:不分男女、貧富、年齡長幼,不分種族、社會團體。

‧ 對可能的疑慮保持高度警覺,及早採取行動避免產生誤會。

‧ 保持友善的態度及高昂興趣、高文化敏感度、怡然自得且胸襟開闊,避免人們產生不愉快的心情。

‧ 傾聽、探查並預留對話空間以接納額外的意見。

‧ 避免為了配合調查環境而過於制式的選用 RRA 及 PRA 中的工具。

‧ 要善用當地的事件與活動,而不是僅在旁監看與觀察 (staging) 。

‧ 加入訊息雙向交換的對談。

‧ 保持耐心,但必須維續穩定的工作進度。

‧ 找出缺乏權力或社經地位低落的團體或個人,並訪察其觀點。

‧ 資訊共享。

‧ 給人們時間進行溝通與交換觀念想法。

‧ 隨時保有自覺與自省,善用個人判斷力並消除預設立場。

‧ 向他人學習,而不是教導他人。

‧ 運用不同資源檢驗並複查資訊的正確性。

‧ 經常審視已獲得的資訊並定義其落差。

‧ 定義並且測試假設問題。

‧ 接納錯誤。

‧ 試著避免人們過多期待。

‧ 須了解 RRA 及 PRA 的各種技巧及工具並不適用於各種情境與調查的社會團體。

‧ 提出能夠引發進一步闡釋觀點的問題,而非單純的是或不是的問答。

‧ 有計畫的安排 RRA 及 PRA 的活動,才能夠儘可能的符合地方居民生活步調的節奏。

RRA 及 PRA 並非社區林業與鄉村發展的萬靈丹,但他們的價值來自於方法的局限性。田野工作者必須知道伴隨 RRA 及 PRA 而來的潛在危機。

二、參與式製圖

參與式製圖屬繪製草圖的一種形式,這個方法需要田野工作者與當地居民通力合作。準備簡單但內容豐富的地圖,以多樣化資訊記下關於當地物質資源與社會情境。筆者在金洋部落先準備基本的底圖,再請當地耆老指出主要的動植物資源分布及傳統領域範圍。基本上,山川及水系是居民辨識地理區域的主要依據,如南湖大山即為報導人的重要地標,而紅檜 ( 當地母語名 balun) 以樹木做標示,表示紅檜的分布既多且大,獵物則包括山豬、山羌及水鹿很多的區域,甚至有獵捕石虎及台灣黑熊的經歷。下圖可能不符合嚴謹的調查要求,只能做為粗淺的示意圖。

應用參與式地圖可記錄下列資訊:

‧ 行政邊界的位置。

‧ 農地的形式與位置。

‧ 設施的名稱與位置。 ( 例如學校、水利設施 )

‧ 地方居民利用森林的位置、名稱及狀態。

‧ 每個村莊的位置、家戶數量及居住其中的人口型態。

‧ 地方森林的使用權與使用形式。

參與式地圖可為小尺度、地區的一般地圖,也可以是詳細記載的、大尺度地圖。詳細記載之地圖可資應用於紀錄:

‧ 個別森林區塊的形式及情況,包括植林區域。

‧ 特殊資源位置,如水資源、非木材林產物 ( 副產物 ) 、薪炭材及木材資源。

‧ 上述各類資源的種類、重要性、季節使用情形及森林產物的來源。

田野工作者如何進行參與式製圖:

‧ 決定被受研究者關注的區域及地圖尺度。

‧ 安排參與式製圖的進程,使製圖活動能符合地方居民季節性及生活常規。

‧ 決定干擾及影響最小的物質環境,基地應選取合理標準,對於關注區域能夠一覽無遺 (the ground is reasonably level and there is a view of the area of interest) 。

‧ 聚集一組關鍵報導人,最好包括男人及女人。此點相當重要,因不同團體類別對森林使用形式及使用權具備不同看法。

‧ 試著讓參與式製圖的人數維持在小團體,田野工作者數量也應設限。

‧ 程序一開始,首先要敘明製作地圖的目的,接著在地上放置代表地景上顯著的標記 ( 如河流、山脈、小徑或道路 ) ,詢問居民對每個標記之稱呼,將其寫在紙條上後置放在地圖標記旁,以表示標記所在地。

‧ 避免主導製圖過程,鼓勵居民自行繪製地圖,自發的標記地景特徵如河流、山脈道路、居住地、森林及森林邊界。可以小撮的雜草樹葉代表森林的位置。

‧ 過程完成時,將草圖紀錄於田野記錄簿,並在圖上標明位置名稱、傳說與故事、參與地圖製作者姓名及日期。

‧ 給與參與者這份地圖的複製版本,或者,最好鼓勵他們自行複製這份地圖。

三、 排序

排序是很好用的調查工具,不但能夠調查地方居民偏好,也能幫助地方居民設定森林管理或其他活動的優先順序。排序活動的執行對象可以是個人 ( 關鍵報導人或是其他能提供訊息的地方居民 ) 、利益團體或是能代表多種利益的複合團體。排序活動通常以性別為基礎,決定並排序男或女的不同偏好。

排序的操作有幾個不同方法。對較簡化的議題,以非正式性詢問地方居民,採半結構式訪談受訪者對於物件或議題的排列順序;複雜的議題則採用配對排序法 (pair-wise ranking) 或是矩陣表 (matrix table) 。配對排序通常較全部排序簡單,因為配對排序能避開同時排序大量物件時可能產生的困擾。

配對排序法的例子

為了取得地方居民對用材樹種的偏好,田野工作者可採用配對排序法加以練習。在金洋,筆者詢問三位當地耆老,調查他們對當地原住民保留地栽植用材樹種的認識。配對排序的表格將八種樹種分列於兩軸 ( 如表 1) 。本文藉由林麗君、董景生、邱文良、王相華 (2004) 的「宜蘭縣南澳鄉金洋植物初步調查」成果,及王培蓉、王相華於 2008 年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台灣原住民族之傳統植物知識與社會階層關係之探討」的調查結果,選定台灣赤楊、楓香、杜英、山枇杷、紅檜、桂竹、泡桐及山櫻花等八種植物,做為配對排序之材料。田野工作者接著運用表格,透過八種作物兩兩配對,詢問其偏好。選擇的結果記錄在每個行列交會的空格中,直到表格填滿為止 ( 已完成的表格如表 2 所示 ) 。

接著將表格中每種樹種出現次數分別加總,依次數多寡排序後,田野工作者即可得知當地偏好最多的用材樹種。然而,操作配對排序練真正價值在於能否把握訪問機會得知居民決定偏好的理由,而不只得到表格結果所示的絕對偏好次數。藉由訪問練習,田野工作者能夠建立報導人所認為重要的用材樹種的屬性。

舉例來說,報導人偏好某樹種的理由為成活率高、生長快速、可集約利用、用途廣泛、經濟價值高或是其他諸多理由。相對於表格最終計分結果,填答引導出的訊息常常更為重要,更能反映當地民眾偏好的真實情況。填答引導出的資訊也是下節要介紹的矩陣式排列練習的開始步驟。

四、矩陣排序法的例子

以上表的配對排序範例為例,田野工作者可進一步發展出矩陣排列表,分別列出用材樹種以及當地居民選擇樹種的標準 ( 如表 3 所示 ) 。田野工作者鼓勵當地居民依照各種標準對用材樹種進行排序,在表格中以一系列註記的方式,標示同一標準下不同樹種的程度比重。例如表中對「杜英」在「經濟價值」方格中註記 4 點,表示居民認為杜英的經濟價值頗高,點數越少代表「低」價值或是「無」價值。當受訪居民完成表格填答時,田野工作者能夠進一步討論與決策本質相關的資訊。例如,哪個標準是當地居民認為對各個樹種都很重要,以及為什麼重要的理由。在本文的例子中,顯現出經濟價值是最主要的考量因素,其他性質對當地居民的優先排序的影響並不特別重要。

若情況許可,最好限制要排列的物件與標準在 10 件以下;否則練習會變得過於龐大。排序可應用於多樣化的議題,包括建立對森林經營工作與收穫的優先考量。田野工作者接著可以決定採行何種技術建議,以及如何協助森林使用團體達成他們的需求。

五、 時序表 time charts ( 季節曆 seasonal diagrams)

田野工作者必須蒐集一連串森林利用行為及農耕活動輪替的資訊,以了解地方居民於何時採行最佳的森林管理活動,此類資訊可藉由時序表來獲得。

時序表的進行方式為,先畫出二元矩陣,一軸為一年的 12 個月份,另一軸標示農耕活動種類。製作時序表的方法與參與式製圖的技巧很相似,可直接在地上、大型紙張上繪製表格或黑板上製圖。若缺乏適當的文書工具,田野工作者也可鼓勵當地居民直接以石頭或其他東西放在表格矩陣中的適當位置,也能得到相同的結果。

就目前原住民保留地的土地利用現況,以農林混作居多,同一種作物的耕作面積不大,且與用材或其他作物輪作,因此農產品類型非常多樣。在金洋部落現在主要的農作物種類依次是:地瓜、生薑、香菇、小米、芋頭等。為簡化製圖,在此僅列出地瓜、小米及芋頭的生產時序。依報導人所述,農事活動的性別分工大致是男生負責粗重、費力的工作,女生負責技術性、耗時的工作。例如,男性揹苗或種子,女性播種或插苗;男性揹肥料,由女性施肥;女性負責收穫農作物,再由男性揹負已裝籃或袋的農作物。從表 4 季節曆呈現出金洋的原住民農事活動隱然仍遵循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規則。

製作時序表時,田野工作者應該注意以下事項:

‧ 慎選製作時序表的時機,避免與地方活動撞期,或是製圖活動遭受干擾。

‧ 選定關鍵報導人或是其他的資訊媒介人,受訪者具有意願且有能力參與時序表繪製並且能提供廣泛跨領域的訊息及意見。

‧ 活動進行前清楚告知目標。舉例來說,田野工作者也許期望區分 ( 地方居民 ) 不同時令自森林採集之特殊林產物。

‧ 先在議題與項目選擇上取得共識 ( 例如薪炭材於何時採集 ) ,再分別於一軸上標示一年中的月份,並於另一軸標示議題以製作二元矩陣。要求居民於圖上中標示哪個時令會進行哪些活動 ( 例如,於何時採集某些產物,或於何時進行某些管理活動 ) 。比較森林管理時序表與農業行為時序表後,可能能夠分辨衝突點與遺漏的部分。

‧ 於田野記錄簿中以條列或是矩陣形式記下調查行為細節。

‧ 運用良好的 RRA 及 PRA 的行為及態度。

‧ 以直接觀察或是交叉驗證來檢驗資訊的可信度。

提醒:若地方居民不清楚議題時,時序表將會產出不精確的結果。田野工作者必須特別留意問題的形成,並於進行練習時每個人對於準則及練習目標有相同的理解。村莊婦女常常忙於家務且因害羞而疏遠外來者;這也影響婦女參與訪談的機會 (ability) 。避免使用過於艱澀或是超出受訪者 ( 個人或團體 ) 經驗之提問。提問時避免提供主觀意見以及影響受訪者答案的問句。要有禮貌,地方居民大多會同意田野工作者的看法,即使他們內心並不認同。

結語

PRA 與 RRA 是社區參與計畫推行的良好工具,且行之多年。這套工具通常拿來用在低度發展及教育程度較低的區域,協助村民在參與的過程,表達自己的意見,進而達到充分賦權。台灣地區並非世界銀行及國際援外組織服務的對象,對這套方法並不熟悉,因而在構思計畫時,往往缺乏著力點。其實林政部門或研究 / 規劃工作者可以試著把這套工具拿來實作,相信以它的容易操作與趣味性,可讓社區成員能迅速上手,做出豐富有用的社區基礎資料。

本文在操作參與式製圖前,曾就教於林務局現場工作人員,也被反映現場已有強大的 GIS 及 GPS 的操作能力,再回到手繪圖與論述式低技術層次的繪圖,對林務工作幫助有限。但實際上,筆者發現若能事先充分了解並準備不同區域、不同尺度的地圖讓受訪者提供足夠的資訊,其效果應不遜於應用 google earth 或 PPGIS 。猶須應謹記的是, PRA 與 RRA 並非萬靈丹,調查者須保持嚴謹的態度及反覆驗證資料的可靠性,才不致誤導或扭曲所得到的資訊。

( 原刊載:林業研究專訊第 90 期 98 年 8 月 )

本文在方法說明時採用本土案例以俾提高可讀性。為此,特別感謝林業試驗所福山研究中心王相華主任提供植物配對排序之植物名錄及對季節曆的農事步驟提供意見。同時,感謝金洋村的報導人黃雙喜及李輝光兩位先生提供必要資訊。另外,感謝林務局羅東林管處南澳工作站鄧江山主任及諸位同仁提供意見,本組同仁楊素珍小姐繪製參與式地圖及黃秋蓮小姐協助現場調查。特此一併申謝。

表 1. 金洋原住民對不同用材的配對排序法 ( 空白表格 )

表 1. 金洋原住民對不同用材的配對排序法 ( 空白表格 )

表2. 金洋原住民對不同用材的配對排序結果

表 2. 金洋原住民對不同用材的配對排序結果

表3. 金洋村民對不同用材偏好的矩陣排序表

表 3. 金洋村民對不同用材偏好的矩陣排序表

表4. 金洋村的主要農事生產活動(季節曆)

表 4. 金洋村的主要農事生產活動 ( 季節曆 )

金洋村的參與式地圖範例
金洋村的參與式地圖範例

黃雙喜先生說明其採用多樣而小面積的農作物栽培方式。
黃雙喜先生說明其採用多樣而小面積的農作物栽培方式。
前方即為三個不同品種的芋頭混植地 ( 王培蓉 攝 )

回上方 回上一頁
98-09-16:6,672
隱私權及資訊安全政策/網站資料開放宣告/本會位置圖/各縣市動物保護申訴電話/緊急災害聯絡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