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農村,再生歷程
花蓮縣光復鄉大和社區黃淵河.黃玉嬌
大和位於光復鄉南方,嘉農溪南側的沖積扇平原,地勢隨嘉農溪的流向往東傾斜,西南向倚靠中央山脈,東面向海岸山脈,四面皆被青色的山垣圍繞,在日治時期,因此地勢勾起了日人的思鄉情懷,於是喚此地為大和。大和為東部地區重要的客家聚落,早期居民為光復糖廠從事蔗農的工作,這傳統的產業文化,也保存在現在由老戲院改建而成的客家餐廳 ─ 「蔗工的厝」。此外本地生態資源多樣,居民也致力於生態環境的推動,包含向耕漁場、蝴蝶生態園區等等,發展生態教育園區、有機蔬果園。大和鄰近的台糖土地,因平地造林的政策,遍植各類樹木,讓兩村皆被一片綠海所圍繞,在台九線的東側,台糖廣達 88 公頃 的造林地。
大和地區包括兩村落 ─ 大豐與大富,兩村以鐵路作為分界,但實為同一生活圈,故在整合再生促進會時尚稱順利,在地組織包括村辦公室、社區發展協會、富安宮管理委員會等,並且共推在地推廣生態園區以久之棲地保育學會理事長傅元陽出任促進會會長,農村再生的路程遙遠長久,雖然初期大家有著熱忱與期待,但因大和居民多半為年歲已高,傅會長雖然在此耕耘已久,但終究是外地人,部分居民仍對所謂的大和再生計畫心存質疑,所以在溝通協調與人力運用上遇到極大的阻力,然而傅會長以他軍人的堅毅精神與跆拳道教練的魄力,並在在四位村長及理事長協力下,數月後終於在社區籌組了農村再生工班,參與人數達到該區的四分之一,投入於農村再生工作,讓人口高齡化的社區終於動員了起來,並在通過大家認同訂下「老有所終,壯有所用,的社區願景,以社區信仰中心 ─ 富安宮為主軸,進行環境改善,居民有的會開貨車、有的會刷油漆、有的會畫畫,大家一起為富安宮換上新風貌,傅會長指揮之餘,也提供數棵誘蝶植物錦上添花,未來,大和地區希望以嘉農溪的水資源,為社區帶入生活、生產、生態三生的價值,以大富國小中棲地營造開始作為起步,未來人人都能因為這潔淨的水而有所改變,不僅僅是在生活上,也能改變大家的觀念,更加的重視環境。
由於社區人口外流及高齡化,本來屬於一個寧靜祥和的社區,但自從以生態減碳造村之後,到現在農村再生試辦,社區已慢慢的覺醒,從花蓮分局獎勵補助的農村再生綠手指計畫中可見,無論是七十幾歲的阿公還是阿嬤,都積極爭取這一個美化居住環境的名額,徐双福老先生,以木芙蓉花道奪下本次特優獎,讓來到大和的人都深受感動,近 300 公尺 長的芙蓉花,都由 徐老 先生每天澆水、施肥,經過尚德街的人們,都不由得為這片美麗的花叢停留駐足。
大和發展已久的生態園區,在傅會長以棲地營造保育的理念經營下,這裡匯聚了蝴蝶、苦花魚、螳螂等不同主題的生態園區,讓雖然平靜安逸的大和,卻是充滿著生機,再者圍繞在台糖造林地的綠海之中,從蝴蝶振翅一飛,到嘉農溪滾滾東流,整個動物、植物、河川、山脈自然生生不息的循環脈動,是大和地區活力展現的最佳見證。(資料來源:行政院農委會。原刊載:農業試驗所 技術服務季刊第 79 期 98 年 9 月 )
![]() |
![]() |
98-10-13:848